歷代典籍:亳州東120里老子生地
元明清以來,大量碑記和志書典籍一致記載:天靜宮流星園老子生地,在亳州東120里之福寧鎮,福寧鎮就是今渦陽張老家。
元至順三年張起岩《天靜宮興造碑記》:「天靜宮,老君所生之地也。宮在城父之福寧鎮東南,去亳四舍,南距渦水二里,下臨雉水。世傳老子在妊,有星突流於園,既而降誕,則天靜舊基也。」此碑已經殘破,珍藏在天靜宮東嶽廟老子博物館內。明《中都志》和民國十四年版《渦陽縣誌》記載了碑記全文。
《大明一統志》卷七:「天靜宮在亳州東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後人建宮以尊奉之。元至順三年重建,張起岩撰碑。」
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蒙城縣令王繼賢編審刊刻《古蒙莊子校釋》並親自撰寫《古蒙莊子序》。王繼賢在論證莊子是蒙城人時,無意間論及老子故里:「老子為苦人,苦去蒙僅百里,於世又近。莊子其見知之人歟?不然,何神之肖也?余入譙,過苦,登太清之宮,其鑄鼎黝然峙立;五千餘言,垂之金石。人未有與苦爭者,其遺迹較也。」
這是一則很珍貴的史料。不僅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人,而且交代了蒙城、譙城和苦縣的地理位置。「苦去蒙僅百里」,「余入譙,過苦」,說明苦在蒙、譙之間,從蒙城到譙城必經老子故里「苦」。苦距離蒙城僅百里,今渦陽縣距離蒙城正好90餘華里,非常吻合。王縣令在老子故里太清宮拜謁,看到五千言《道德經》碑刻和高大神聖的鐘鼎,肅然起敬。有意思的是,王繼賢還把莊子故里和老子做對比,指出莊子故里「蒙」在何處存在爭議;而老子故里「苦」在蒙城、亳州之間卻沒有爭議,因為老子故里「其遺迹較也」。
《欽定四庫全書》之《江南通志》卷三十六和顧炎武撰《肇域志》都記載,苦縣舊治在亳州城東。《大清一統志》卷八十九:「天靜宮在亳州東一百二十里福寧鎮,漢延熹七年建,相傳老子生於此。宋天禧二年盛度撰天靜宮碑文。」清代《亳州志》、《潁州府志》記載:流星園的太清宮和天靜宮,在亳州城東一百二十里,是老子降生之地。
縱觀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老子故里今渦陽的道教宮觀有別於其他任何地方。其他地方只有紀念老子的太清宮之類宮觀,而老子故里則是紀念老子和老子母親的宮觀並存。
唐代真源縣有太清宮,也有洞霄宮;宋代衛真既有真宗朝謁的太清宮,也有真宗下旨重修的天靜宮;元代有重修太清宮和天靜宮的碑記和文獻;明代《大明一統志》記載了天靜宮,而蒙城縣令則著文記述親眼所見老子故里太清宮;清代乾隆三十九年版鄭交泰撰《亳州志》:「天靜宮與流星園之太清宮俱殿宇宏深,規模整麗。」
因此,天靜宮和流星園、九龍井等成為老子故里渦陽區別其它道教之地的重要標誌。這也是渦陽天靜宮作為天下道源聞名於世的根本原因。
(本文轉自亳州網,歡迎知情者告知原作者姓名)
推薦閱讀:
※老子的「道法自然」
※道氾|老子——道的詩(三十四)
※易中天:《老子》是「弱者」的生存寶典
※《老子》八十一章
※《老子想爾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