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起學區房的清華男、《東京女子圖鑑》和蔣方舟們

買不起學區房而逃離北京的清華男就像《東京女子圖鑑》里的綾選擇在35歲+的年紀嫁了貌似安全牌的經濟適用男;28歲的蔣方舟們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害怕十年後就成了38歲的綾,大多數人焦慮的原因,是都被時代裹挾,困於出身階層,又被性別約束。


ps : 八妹最近拉了一些有趣的群,感興趣的朋友可私聊微信:jinrongbaguanv2017~優先邀請已下載"金融八卦女"APP的真愛喔~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觀察員 蘇菲

囚於時代

2005年日本作家三浦展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下流社會》,在當時的日本引起廣泛影響,他所揭露的事實在於日本的大中產階級正逐漸演化成「上流」和「下流」的兩極分化,大中產階級中一部分變得更富成為真正的上流階層,另一部分沒有抓住機會的則向下沉淪。而年輕人已經很難像父輩那樣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有大把機會實現階層上流,只好背負著生存和婚姻的壓力,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下流社會」。

是不是聽起來跟現在的中國很像?

我出生在90年初,因為讀書早,算是跟88、89年出生的一波一起成長起來。我的父母是60後,在小縣城也算是知識分子,他們的同學中有不少或通過下海經商或考入名校、出國深造而進入中上層社會階層,這些實現階層上流的60後大都定居一二線城市,一部分旅居海外,他們子女則更大比例的都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

那些留在小縣城的60後呢?他們的子女,也就是類似我這一輩的小城子弟,能考入頂級學校的已經越來越鳳毛麟角,想要白手起家通過經商實現財富積累的更是少有耳聞。

個人視角或許上面的例子有不少局限性,但確實幾年前就有新聞報道說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就不斷滑落。2012年北京大學發布的《首都高等教育質量和學生髮展調查報告》指出在「211工程」高校等知名院校的學生中來自高收入家庭的比例要明顯高於普通院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也提出「我們出現了社會階層凝固化以及職業世襲制」的現象。

2010-2012年就讀的大學生,幾年後的今天正面臨著成家買房的壓力。低收入地區子弟難考入名校,即使考入名校的這些鳳毛麟角到現在又面臨買不起學區房的悲哀境地。

自古亂世出英雄,就中國社會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還有多少機會留給下層逆襲?

困於出身

清華男真相是:部分買不起學區房的清華男在知乎匿名發牢騷的時候,更多沒出聲的清華男早已手握學區房了。

清北畢業生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的故事大家都看了,很多人在抱怨房價高,拷問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但經濟學規律就是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本質上,大家的質疑是現在的學區房價格是否偏離真實價值已經太遠了,鬱金香泡沫?可是真實價值似乎是個無法否認其存在又無法真實計算的概念。「愛情就像鬼,誰都聽過,但都沒見過」,真實價值亦如是。

實際可見的只能看供需關係是否能支撐價格了。

供給就那麼有限,需求呢?全國的中上階層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擠進一線城市或者土著精英也要保持在一線城市的家族地位,更有不少手握重金的投機客,實在無法想像是怎樣的房價會讓這些人群都覺得已經達到了他們不能承受的範圍。

記得看過一個勵志故事,說北京某高校畢業的小明,不想過朝九晚五的生活於是走上了坎坷的創業道路,創業一年他就買了房子,雖然只是500萬全款的一套小小學區房!那麼他是怎麼買到房的呢?

和所有創業者一樣,小明懷著對未來的理想和追求,每天早上起的比雞早,晚上睡的比狗晚,每天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去公司的路上。不僅工作努力,更不得不提的是他的省錢之道,他每天都自己帶飯去公司,不抽煙不喝酒不購物;沒有女票,每天加班。日復一日,花了一年時間終於攢夠了20萬,最後加上家裡給的480萬,買上了50平的學區房。

所以呢?

買得起學區房的父母和考得上世界名校的孩子是典型的精英階層的延續;已經畢業的清華男買不起北京的學區房,只是證明下層階級想要通過學歷實現階層跨越的上升通道變得越來越狹窄吧……

在這種現實下,很自然,產生了清華男因為買不起學區房、無法給自己接近學齡的兒子提供較好教育條件而遷居二線城市的故事。

退而求其次,往往是大部分困於出身的人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就像《東京女子圖鑑》中的綾。

綾在25歲+的年紀通過聯誼結識了東京土著精英男,但精英男在需要結婚時,馬上甩了她娶了上得了雜誌的漂亮富家女。後來又遇到了能帶她奢華享受,但不會給她婚姻的貴族大叔,或許她在和大叔提出分手時內心有小小的奢望是大叔至少能為了安撫她說出會離婚娶她的話,然而大叔只是拍了拍她的頭,「我們綾長大了呀!」轉身瀟洒離去。

出身平民的綾既無法嫁給土著精英男,也無法再心安理得的做著貴族大叔的情婦,只好在35歲+的年紀嫁給了相貌平平的經濟適用男,趕在deadline之前拿了結婚的勳章。更不用說在離婚後,她的女朋友們給她介紹出身東京港區(東京最富有區)的成功律師,她以為這是她足夠匹配的結婚對象,沒想到她出身港區的女朋友們和這個港區富二代都理所當然的認為綾只配做個姘頭,因為他們結婚是一定要找港區女子的。

想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的路哪有那麼容易。

束於性別

先談談中國女性的焦慮

前段時間徐靜蕾和蔣方舟在《圓桌派》里的發言又掀起了一波對中國新女性的討論。

來自工薪階層、獨生子女家庭,28歲還奮鬥在一線城市,蔣方舟無疑已經是我們這類小城女子中的佼佼者——畢業2年已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產,在文娛圈有自己的話語權,稱得上是名利雙收。

她是我們這代人一起成長起來的榜樣女孩,我很好奇她在《圓桌派》里說了什麼而引來大批公眾的口誅筆伐。

帶著這樣的問號,我也認真看了《圓桌派》。看完以後,我心有戚戚,蔣方舟所說的不正是跟我內心所想如出一轍?

同樣畢業於中國top2名校,她已做到《新周刊》副主編,我則在一線城市從事金融工作,或許在外人看來,我們是略有姿色、又有不錯學歷和工作的新都市女性代表,竇文濤說不定會把我們一起歸為「精英女性」。

可是「精英女性」的概念太過籠統,就像《東京女子圖鑑》里事業還算成功的綾在30歲也上了雜誌中「被羨慕的女人」專欄,她也佈道現在的「新女性價值觀」——「我不是特別在意別人對我評價,只想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活著。」

可「精英女性」之中也是有雲泥之別的,比如徐靜蕾和蔣方舟們。

這是百度百科裡徐靜蕾的介紹。

我只想說——出生北京朝陽區、父親是開霓虹燈工廠的——普通工人,excuse me?

同樣,偶像劇女主出身的老徐完全不在意男性對她的青睞甚至覺得太過負擔,這也讓仍然渴求男性青睞的蔣方舟們感嘆「飽漢不知餓漢飢」。

對蔣方舟的家庭背景,網上小道消息無法證實,只能從她的採訪報道中窺探一二。

2015年的一篇《蔣方舟我已老了》的報道中是這麼寫的:"蔣方舟剛剛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買房。25歲大學剛畢業兩年的女生,獨自在北京四環買下近五萬元一方的房子後,她笑著說自己幾近赤貧。

「很大程度上,買房是為了父母考慮,」她說,「父母會覺得沒有房子在外有種飄零感,所以我就儘早地實現對生活的所有目標和要求,這樣反而可以跳出來考慮其他事情,比如創作,就不太會為基本的生存去焦慮。」

這段文字里我看到的是小城平民階層父母對子女獨自在大城市打拚的憂慮,因為她的描述跟我父母對我的想法太像了!我父母最常表達的也是心疼我飄零在外會不會居無定所。說「居無定所」有點誇張,但他們確實問過我房東不租給你房了怎麼辦?

當然,蔣方舟已比我們大多數人成功得多。

25歲的蔣方舟寫過一篇文章叫《為什麼要成為妖孽?》,文中說所有的女性都被放在兩性市場中估價與叫賣,能掙脫兩性市場攤位的女性是少數。她在文中描述了兩位掙脫兩性市場攤位的代表性女子,她稱之為「傳世的女性」。

一位是柳如是,她「試圖主動控制自己身份的游移:情人、妾、名妓、女公知,等等」但「46歲自盡,並未壽終正寢」。

另一位是簡奧斯汀,她一生未嫁,晚年備受病痛和貧困的折磨。

似乎在蔣方舟當時的觀念中,成為傳奇和擁有世俗的幸福是不可兼得的。

不過可能她沒想到的是,現在也有掙脫兩性市場攤位的傳奇女性代表人物,她們是徐靜蕾和王菲,她們不在意世俗的評價,卻都擁有了世俗認為的幸福。

《東京女子圖鑑》里綾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像我這種小城女子到大城市打拚最容易落入的套路,而徐靜蕾、王菲們的存在又讓我們看到了能同時擁有事業與愛情的希望。

然後我們陷入了選擇越多,反而越焦慮的choice overload(選擇超荷)困境。

看似有很多條路,可是每一條路的機會成本(即所放棄的另一個選擇的可能收益)都太高,而你所擁有的條件(金錢也好,美貌也好,才華也好),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只能足夠你選擇其中一條,就像楊丞琳在電視劇《荼蘼》中,plan A or plan B? You can』t have both。(是否事業和家庭很難同時擁有?)

我們一面尋找出路,想要逃脫「綾」的劇本,一面又懷著希望,向著徐靜蕾那樣have both的人生贏家方向默默努力。

這是身為女人的焦慮,那麼男性呢?男性也一樣,按照自古以來的觀念,男人就得成家立業,而買房的壓力在大多數狀況下,就是男性承受得更多,所以才會有買不起學區房的清華男因為無法給自己接近學齡的兒子提供較好教育條件而遷居二線城市的故事。

社會對兩性說不公平也公平,我們都困於這樣或那樣的角色期望里。

尾聲

正在寫這篇文章時,突發的頭條新聞似乎正是來回應清華男們買不起學區房的話題。

以下是參考消息網報道: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定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此番出台的新政是否能有效干預目前樓市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呢?我們拭目以待,但至少政府的表態是「我們也正在努力調控」。

儘管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我們都看到了自身的各種局限性,但我們仍在努力奮鬥積累資源,在社會階層的遊戲中打怪升級。也許我們會這樣一直焦慮下去,但我們仍然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的意義,就像蔣方舟在《圓桌派》里說她想結婚但她也已經做好了在40歲仍然單身的準備;高校畢業生們一面罵著這個操蛋的社會「好氣哦」,但還是要保持微笑,然後在鱗次櫛比的寫字樓中努力伏案到點點星光。

心懷希望,各自努力。

不管怎樣 還是要再試一下啊。

你看,我們的大都市還在閃閃發光呢……


推薦閱讀:

毛坦廠、國際部、學區房都是家長的「剛需」|教育剛需
教你如何挑選適合的學區房
【熱議】「學區房」建立在新三座大山的基礎上
萬柳學區房難見炒房客 經紀人一月賣兩套賺萬元
穿越到2000多年前,跟孟母學如果挑學區房!

TAG:東京 | 女子 | 學區房 | 東京女子圖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