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名家詮釋楊氏傳統太極拳「單鞭」之異同

單鞭歌訣:追魂鋼鞭當甩胸,左像箭來右似弓。

近得身來勁變趔,靠肘棚按任君行。

許靇厚詮釋的單鞭:

金倚天詮釋的單鞭:

陳微明詮釋的單鞭:

傅鍾文: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於左腿,身體左轉;同時,右腳尖微翹,以腳跟為軸隨轉體腳尖盡量里扣踏實,重心隨即移回於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微下復隨轉體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於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須要顧及右手。(圖1、2)

圖1

圖2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隨轉體向里經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圖3)

圖3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向里提起;同時身體右轉。隨重心右移時.右掌漸漸右伸,隨伸隨著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轉朝里。眼神關顧左掌左移。(圖4)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圖4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松肩右伸;左掌經面前(距面部—市尺左右)左移,隨移隨著臂內旋將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於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圖5)

圖5

趙斌:

【動作一】以右腳跟為軸,右腳尖微翹,盡量內扣約135度,身體左轉,重心仍在右腿;同時兩掌微放平,使掌心朝前下,隨轉體兩掌自右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至東南方向,兩掌寬、高不過肩;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於左掌,以眼領手同時顧及右手。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自左前方屈肘微收,經胸前向右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至右胸前,兩掌心仍朝前下,寬與肩窩齊,高稍低於肩;眼平視右前方,眼神顧及右掌。

【動作三】重心全部落實右腿,左膝領起,左腳離地並往裡收,足尖自然下垂;同時右掌漸漸向右斜方伸出,邊伸展五指尖撮攏,指尖下垂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臂外旋,掌心朝里;高與口齊;眼神關及左掌旋轉並顧及右手展出。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隨轉體向左正方向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松肩右伸,左掌經面前,順著左腿的方向移動,隨移隨著臂內旋將掌心翻朝前推出。眼隨左手移動,稍先於左掌到左方。

顧留馨:

【動作一】以右足跟為軸,右足尖盡量往裡扣,腰微左轉,坐實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向下隨腰左轉至右斜角,胸腹中線對向右前約30~45度,目平視移動,眼神關顧左手。腰繼續左移,至胸腹中線對向正前方(南),同時,雙手繼續向左側水平線劃弧。至雙掌拇指各距乳四個平拳,停於胸前。眼平視正前方。此為合、為蓄、為吸。(圖6、7)

圖6

圖7

【動作二】腰繼續左轉,使胸腹中線對向左前30~45度,同時,雙手在胸前繼續向左側水平線劃弧,停於左前,沉肘坐腕,手稍低於肩,左手拇指距左乳約五個平拳,右手拇指距左乳約四個平拳。重心仍在右腿。眼平視左前方。此為開、為發、為呼。(圖8)

圖8

【動作三】腰微右轉,雙手向右側水平線劃弧,胸腹中線對向正前方(南),雙手停在胸前,目平視正前方。此為合,為蓄,為吸。(圖9)

【動作四】腰繼續右轉,胸腹中線對向右前30~45度。雙手在胸前繼續向右側水平線劃弧,停於右前,沉肘坐腕,手稍低於肩,右手拇指距右乳約五個平拳,左手拇指距右乳約四個平拳。重心仍在右腿。眼平視右前方。此為開、為發,為呼。(圖10)

圖9

圖10

【動作五】右掌向右伸展,邊伸展邊五指尖撮攏指尖下垂成吊手;沉肘,肘節微屈,指尖與足尖成斜向垂直線。同時,左膝向上提,帶起足跟足尖離地並往裡收,足跟距右腿約兩個平拳,足尖向前下垂,足面勿繃緊。同時,左手外旋,使掌心向里,大指上揚,是為開之再開,呼之再呼,目光隨右吊手前伸而向右前平視。

【動作六】腰左轉,左手左腿一上一下同時向左側水平線劃弧,眼光稍先於手腿動作向左平移前視。腰手腿要相順相隨,左手背、左小臂含擁勁,以中指領勁運轉;左腿提膝,胯外旋,以拇趾領勁運轉。是為合、為蓄、為吸.(圖11)

【動作七】腰、身繼續向左微轉,使胸腹中線對向左前45度。左足向左前邁出,先足跟輕著地,隨著重心逐漸向前移動而左足全面踏實,足尖向前,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左掌高與下頷平,拇指距下頷四個平拳,一個立拳地位,隨腰微左轉,左手內旋使掌心翻向外,即向前推出,與足尖方向一致。右吊手微向右前伸,與左手有對拉拔長之意,前後對稱,互相照應。目平視前方。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塌腰落胯,雙足踏實,意貫雙手指尖。此為開、為發、為呼。(圖12)

圖11

圖12

楊振鐸:

【動作一】兩小臂略向下沉,使兩手放平,向前引長,掌心向下,重心向後移坐左腿,使右腳掌微離地面。

【動作二】左臂微向里屈,手向里扣平坐左掌,掌心仍向下,做採狀,重心仍在左腿。

【動作三】上下肢隨腰轉動,由正西向左轉體,帶動右腳向里扣135度,同時兩臂隨腰環弧,以左臂為主在前,右臂在後相隨,手環至身後225度,左臂環至東北方向,右臂同時在胸前曲臂平坐掌,在此同時重心逐漸移向右腿坐實,左腳成虛步,腳跟離地。

博主按:虛腳扣轉。

【動作四】兩臂仍隨腰,由左向右往後轉身,右手由里向外伸出至西南角,左臂隨同向里屈,扣腕平坐掌。

【動作五】右手勾吊手,左臂翻向里,掌心朝里成棚式。

【動作六】上身不動,提左腿向正東伸出,置右腳左側。當左腳著地以後,逐漸轉體,由右側轉向正前方,右臂吊手不動,左臂由里向外轉動,坐掌伸臂向正前方推出。左腿同時向前弓出,成左弓步。面向正東,兩眼向前平視。

【口訣】重心後移;兩手置平,右腳板微離地面。左臂平屈坐掌,腰帶扣腳兩臂環,轉過來,坐過來,兩臂環過去,勾吊手,翻棚手,先出步,後轉身.左掌向前伸出,弓出左腿。

龐大明:

【動作一】以右腳跟為軸,右腳尖微翹,盡量內扣約135度,身體左轉,重心仍在右腿。同時,兩掌微放平,使掌心朝前偏下,隨轉體兩掌自右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至東南方向,兩掌寬、高不過肩。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於左掌,以眼神領手,同時顧及右手。

博主按:實腳扣轉。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隨轉體向里經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

【動作三】重心全部落實於右腿,左膝領起,左腳離地並往裡收,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右掌漸漸向右斜方伸出,邊伸展邊五指尖撮攏,指尖垂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臂外旋,掌心朝里,高與口齊。眼神關及左掌旋轉並顧及右手展出。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松肩右伸;左掌經面前左移,邊移邊臂內旋將掌心翻朝向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於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

王志遠:

【譜訣】跨馬揚鞭稱單鞭,抹勾拂拴逼胸前;旋腕一鞭勁齊整,實腳轉扣是真理。

【動作一】重心仍在右腿,身體左轉約135度(向東南)。右腿以腳跟為軸,足尖微翹,隨勢以實腳碾轉,足尖內扣約135度踏實。同時,兩肘稍屈沉,兩手隨轉體漸漸俯掌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至東南,兩掌與肩等高。眼隨轉體向前平視,眼到手到,眼神顧及右掌。

博主按:實腳扣轉。

【動作二】身體右轉約70度(向西南),隨轉體兩掌平倒抹,經胸前向右斜前方抹轉半個平面橢圓至西南偏南,高與肩平。眼隨轉體平視,眼神顧及右掌。

【動作三】重心全部落在右腿,左腿提起,左足弧形稍靠里收,足尖自然下垂。同時,隨身體稍右轉,右臂漸向右斜方(西南)伸展,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勾手);左臂稍前伸,左掌心朝里,手指近右手腕部,隨身體微左轉,左臂外旋,左掌經右胸漸移至與口齊。眼隨轉體向前平視,眼神顧及左手展出。

【動作四】身體繼續左轉。左腳隨勢向左(東)邁出,足跟先著地,隨重心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右腿蹬,左腿弓,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仍松肩右伸;左掌拂面後內旋,掌心朝前略斜向前揮出。眼隨左掌平視左前方。

林炳堯:

攬雀尾的最後動作——按式是面向正西的。按出以後,身體要向東南轉動,轉動的步驟是:先向左回首看,這叫眼神領先。接著右腿漸伸,左膝漸屈,腰胯隨之邊後坐(稱左靠)邊左轉,帶動右腳尖(以腳踵為支點轉動腳尖)轉向正南,兩手掌向下,隨腰胯向左平抹,緩緩轉到左手向東,右手在左肩前。

眼神向西,頭向右轉,身體重心又從左腳移向右腳(稱右靠),右手隨身體平轉至偏西,左手同時向下劃一圓弧,停靠到右肩前。右手成吊手,然後目光轉向東,右腳站穩,轉腰再提起左腳,稍退即向東邁出一步。兩腳內側距離同肩寬。身體重心移至兩腳中間,兩腿似騎馬式。左手心向內屈肘在胸前,隨著腰胯向左轉動,把左手掌心逐漸轉向東,同時右足尖勾轉向東南,右腿伸,左膝弓,當左膝弓到垂直於腳趾時,左手也趁勢向東按出,同時右手繼續向西乎轉,使兩手臂近乎成直線。這便是單鞭式。

博主按:虛腳扣轉。

趙斌說要點:

1.當兩手微放平時,腳趾尖輕輕領起,手與腳尖同時向左旋轉。腳尖內扣時不得明顯翹起,腳腕部不得緊張,緊張則不能輕靈。

2.由按式向左、向右往複運動時,切記右足重心不變,這與24、88式不同。注意松腰胯,兩腰眼左右抽換,「命意源頭在腰隙」方能轉換得靈,圓活有趣。

3.兩臂隨腰畫弧時,做到兩膊相系,雙手相跟,輕靈松活。總要一手前,一手隨,一手實,一手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意在粘連黏隨。

4.旋轉時身體要正,去時胸不俯,回時身不仰,還要注意身勢的平穩,不可忽高忽低。

5.單鞭勢將定時,隨著左步弓和左手前推,右吊手微向右後舒開,雙手有同時拔開之意。隨著定式,同時做到「虛靈頂勁」,「松腰胯」,「氣沉丹田」和「沉肩墜肘」。

6.定式時,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對,右吊手五指撮攏,腕關節彎曲下垂,注意左右肩平。同時,對身體整體的要求,做到「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不單對此勢要求這樣,式式要求注意。凡在演練中,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有致。各關節對稱協調的配合,是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氣勢渾厚」的基本要領。但也不能機械地認為處處對死,只要隨時注意形到、意到,神氣自然做到。

7.此式勁點左右圓轉時在兩掌心,右手舒開變吊手時在尺骨、腕部、小手指一側,進而到達掌背腕部。左手隨著弧形棚按,則由肘部橈骨一側,轉至尺骨掌緣、掌緣根,此式為開勁。

歌訣:追魂鋼鞭當甩胸,左像箭來右似弓。近得身來勁變捌,靠肘擁按任君行。

傅鍾文說要點:

1.兩掌前後抹轉一個平面橢剛形時須隨腰轉動,同時兩肘(肘尖須下沉)也須圓活地隨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後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里抹轉經胸前時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並要注意胸部不可平板,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墜肘」和松腰胯。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勺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方傾斜;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腳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成一垂直線。

顧留馨說要點:

1.由按式,雙掌以等距離向左劃半個平面橢圓形是一蓄一發,一吸一呼,再往右劃半個平面橢圓形,亦是一蓄一發,一吸一呼。胸部和雙手隨腰運轉,要有空松圓活之趣,兩掌的距離約三平拳,兩掌的運轉與兩小臂運轉的配合,「主宰於腰」,可使推手時變化多端而對方不易覺察。

2.棚式、捋式和單鞭式的左右劃平面橢圓形,都須結合推手實踐,前手去,後手跟;一手回,另一手隨。既要有沾連粘隨之意,又要有空松圓活之趣。

3.腰的左旋右轉,即左右兩腎的抽換,即「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的練法,亦即鍛煉「帶脈」之法,須細心體會。

7楊振鐸說要點:

1.兩臂平環弧,須隨腰轉動,兩腳也隨同腰部將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兩臂環弧,先以左臂為主在前右臂相隨,爾後又以右臂為主,向里往後環弧,環弧時左臂相隨(注意環弧時,不宜直來直去)。兩臂之一領一隨,動作須協調,尤其右臂里屈平坐掌時,一定要環成弧形。

2.上身應保持中正,尤其兩腿虛實變轉過程,要逐漸變。須注意含胸撥背,松腰,松胯。臀部易突出,要注意收臀,保持軀於的正直。

3.在前面講過,單鞭雖屬弓步,但上身須正直,不宜向前傾斜,又由於勾手動作的需要,上身應略向右轉體,這樣,兩臂就可以兼顧了。其上身要區別於兩臂向同一方向做出弓步時的略向前或者是正前方;而單鞭呢?由於右吊手的方向,與在正前方的左臂,兩者距離角度較大,如果上身向正前方或者略偏右側,這都不能適應右臂吊手需要。唯有將轉體的角度加大,這樣兩臂才可以兼顧,運用也比較自如。因之,學者要根據不同拳勢的要求及特點,盡量搞清楚,以免誤解。

4.頭應隨身轉動,兩眼應隨同主手前進方向看。不能死盯著手看。這不僅會呈呆板像,看久後會使頭腦發昏。

5.吊手之做法:腕關節向下彎曲,順勢使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垂直合攏,手指彎屈度不宜過大,指尖也不宜死捏在一起。其吊手下垂與掌的正坐、平扣,同屬一個意思,望自我揣摩。

6.右腳扣轉135度,也就是轉過身來以後,右腳應隨左腳方向相應地變為45度,腳尖所指方向是東南角。

.注意勁的內涵及整體協調。

龐大明說要點:

1.當兩手微放平時,腳趾尖輕輕領起,手與腳尖同時向左旋轉。腳尖內扣時不得明顯翹起,腳腕部不得緊張,緊張則不能輕靈。

2.雙手由右往左轉,由左向右轉都要轉到位,這個位是東南和西南的兩隅角。

3.雙手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應保持上身中正,並同時注意「含胸拔背」「松腰胯」「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和「沉肩墜肘」。臀部易突出,要注意收臀,保持軀幹的正直。

4.定勢時,左手尖、鼻尖、足尖方向一致,三尖相對。右吊手五指撮攏,腕關節彎曲下垂,注意左右肩平。同時,對身體整體的要求,做到「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不單對此勢要求這樣,而且勢勢要求注意。在演練中,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有致。各關節對稱協調的配合,是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氣勢渾厚」的基本要領。但也不能機械地認為處處對死,只要隨時注意形到、意到,神氣自然就到。學者在演練過程中須認真領會,處處留意。

王志遠說要點:

1.當兩肘稍屈沉,隨腰胯向左轉體抹手時,右足尖微翹,以足跟為軸碾轉,右足尖內扣要充分,重心不能有轉換,仍須在右腳,俗稱實腿碾轉。因為實腿(腳)碾轉,負擔重,多練會增強腿部的力量,從而增強體質和增加內勁。

2.兩臂圓抹,要主宰於腰,以腰帶動。不僅四肢要隨腰轉動,而且自頭至踵與眼神,都須隨腰轉動。兩手抹圈要放平,虛實轉換要鬆柔圓活,做到兩膊相系、手眼相隨,該松則松、該緊就緊,剛柔互運、虛實相變,與轉動之勢相符。

3.要上領頂勁,中守重心,下把閭舵,頭容端正,線路(脊椎)松豎。要做到前手三尖(即指尖、鼻尖、足尖)相照和身體的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來去往複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晃蕩起伏;開則俱開而開中有合,合則俱合而合中有開。單鞭成形,兩手遙相感應,上下榫合,前後稱衡,猶如跨馬揚鞭,足具張力,但忌機械硬對,神自然得中即可。

4.抹圈後,要求左腿提起後隨即向前邁出,不要收回靠近右踝關節後再邁出。


推薦閱讀:

淺談練習太極拳膝痛的起因與防治
太極拳教學 吳式太極拳45式視頻教學
太極拳步型原理(動形)
楊式太極拳108式拳譜(百花山原創)
[轉] 《太極拳講稿》1

TAG:傳統 | 名家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