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語父母聽得見嗎?

孩子的心語父母聽得見嗎?

   在一次講座上,我收到許多孩子的字條,上面寫著: 「我很想和父母在一起說說話,可是他們說,為了生活出去上班掙錢夠忙的了,哪兒有空聽你說。」

  「無論是我的快樂還是我的悲傷,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快樂和悲傷都是我一個人承擔。」

  「我其實不想爸爸給我買好吃的,買新衣服,我很想爸爸能陪陪我,多了解我。」孩子們的這些心裡話,難道不令人憂心忡忡嗎?

  一、別成了「自言自語的一代」

  我們的父母們或許沒有意識到,沒人陪伴的獨生子女經常會一個人說話,所以獨生子女也是自言自語的一代,他們孤獨、寂寞,甚至褊狹、固執,這都和生活環境的單一性有關。也正因如此,這些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很強烈,家長們多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話、遊玩,是獨生子女時代對父母提出的迫切要求。

  2006年第5期的《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真想用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文中小作者對爸爸、媽媽吐露了自己的心聲:平時跟父母交流很少,我每天只聽到「寫完作業了嗎?」「快認真複習」等等,我想說也插不上嘴。一次,我考了100分,本來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想給父母一個驚喜。但是爸爸、媽媽正在談事情,根本不理我,我只好把這個100分埋藏在心中了。還有一次,我有道題不會做,想等爸爸回來向他請教。可是爸爸回來後,沒有理我馬上又走了。當他們拒絕理我的時候,我感到很傷心。為什麼爸爸、媽媽都不能陪陪我,和我說說話?我真想用自己的零花錢把爸爸、媽媽買下來,陪我聊天說話。其實我的要求不高,一天只要抽出10分鐘,哪怕5分鐘,就足夠了。爸爸、媽媽,你們能滿足我這個小小的願望嗎?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就會高興,這不可否認,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孩子們一起玩,只是他們「社交」活動的一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卻是更常態更有影響力的。首先是血緣親近和撫養特點,特別是孩子10歲之前,父母對於子女不僅是夥伴,甚至是第一夥伴;其次,依長幼關係來看,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有著與生俱來的權威性,絕不同於孩子之間的交流;另外,現代社會孩子更希望和成人平等交流,以顯示自己的成熟。所以孩子們像對朋友一樣的呼喚:「請爸爸、媽媽與我一起討論人生大事」「與我一起鍛煉」「與我一起玩」。

  但為什麼還是有許多父母以種種理由來拒絕孩子的要求?我曾經在網上看了一個小學生寫的文章《愛看電視不都是我們的錯》,我想從中能讓父母們有所感悟:

  我喜歡看電視,我的好多同學也喜歡。在星期天或假期里,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視前度過的。

  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看電視,說我是個十足的「電視迷」,總想讓我改掉這個「壞毛病」,好聽的話難聽的話說了不少。這還算好的呢。我好多同學的父母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訓他們,有的還又打又罵……結果呢?我們還是喜歡看。其實,愛看電視不都是我們的錯。為什麼父母們不想想自己也有很大責任?每當我要媽媽陪我看書、畫畫、給我講故事的時候,她總是沒耐心,很少能好好陪我。有時,她要忙自己的事情,就跟我說:「看電視去吧,好孩子……」這句話,她不知道跟我說了多少次!為什麼到頭來,她又反對我看電視?

  媽媽為了讓我吃好穿好,做什麼都行,可她不知道我最想要什麼。我多希望她像夥伴一樣和我一起玩,這才是最令我開心的。碰到沒好節目看的時候,我也挺煩的。但爸爸、媽媽又不讓我自己出去玩。我還能幹點兒什麼呢?

  可見,父母們並不完全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才不願意陪孩子玩,而是父母們並沒有心理準備成為孩子的好夥伴,更沒有養成陪孩子玩的習慣。

  二、陪孩子一起玩

  中國的父母一般具有內斂而現實的性格,還受家長制的傳統影響,似乎很難放下架子陪孩子一起玩。父母們應該相信,和孩子一起玩不僅不會損害形象,還能充分展示父母的現代風範呢!同時應記住您只是孩子的夥伴而不是他的管制者。放鬆您的心情,亮出您的微笑,和孩子一起玩耍、歡笑!

  還可以嘗試著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現在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輕鬆聊天、嬉笑逗趣的場景越來越少。這是現代人生活的一種缺憾。其實,晚飯後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不要急於離開,每個人隨意講講一天中的見聞、樂事,時間不必長,半個小時、10分鐘,卻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一個慣例,那是一件很其樂融融的事情,不僅可以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還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切關係。何況,還會是小的信息交流平台,讓大家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呢! (轉載 陽光學習網)

推薦閱讀:

得見三十二相觀音菩薩
【策劃】獻給天下父親 扎心了!滿滿父愛「看得見」
【智慧人生】《菜根新譚》(35):暗透了,更能看得見星光
菜根新譚:暗透了,更能看得見星光
送給你釋迦牟尼唯一的真人畫像,祝有緣得見者福壽雙增,好運擋不住! [一點資訊]

TAG:孩子 | 父母 | 得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