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版圖變化和疆域發展(4)
大分裂的十六國和南北朝
從東漢開始陸續遷入黃河流域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盧水胡、丁零等族,到西晉時已經有了不小的數量。在長期與漢族和各族的雜居中,經濟文化水平又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各簇的統治者和上層人士,大多已具有相當的政治、軍事才幹,適應了中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些民族的首領既要擺脫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歧視和壓迫,也要乘機奪取權力和財富,成為地區以至全國的主宰。西晉皇族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火併給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於是十幾個政權先後在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建立起來,又匆匆地在其他政權的吞併中消失(見附表)。
【五胡十六國簡表】
國名 創始人 民族 公元年代 主要都城 滅其國者
漢、前趙 劉淵 匈奴 304-329 平陽、長安 後趙
成漢 李雄 巴氐 304-347 成都 東晉
前涼 張定 漢 317-376 姑臧 前秦
後趙 石勒 羯 319-351 襄國、鄴 冉魏
冉魏 冉閔 漢 350-352 鄴 前燕
前燕 慕容皇光 鮮卑 337-370 龍城、鄴 前秦
前秦 苻洪 氐 350-394 長安 後秦
後秦 姚萇 羌 384-417 長安 東晉
後燕 慕容垂 鮮卑 384-407 中山、龍城 北燕
西燕 慕容泓 鮮卑 384-394 長子 後燕
西秦 乞伏國仁 鮮卑 385-431 金城、苑川 夏
後涼 呂光 氐 386-403 姑臧 後秦
南涼 禿髮烏孤 鮮卑 397-414 樂都、西平 北涼
西涼 李嵩 漢 400-421 敦煌、酒泉 北涼
夏 赫連勃勃 匈奴 407-431 統萬 吐谷渾
北燕 馮跋 漢 407-436 龍城 北魏
北涼 沮渠蒙遜 盧水胡 397-439 張掖、姑臧 北魏
建興四年(316年),愍帝出降劉曜,西晉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史稱東晉。東晉末年,大權落入劉裕手中。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建宋朝。以後,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如法炮製,先後建起齊、梁、陳朝;但都限於南方,維持著與北方政權對峙的局面。
由於東晉和南朝一直忙於防禦北方和對付內部的權力之爭,顧不上西南邊區的經營和開發,加上地方官治理不當,甚至殘酷壓迫當地民族,規模不等的反抗時有發生。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寧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師,當地爨蠻的豪族乘機而起,在550年脫離了梁朝。在寧州爨蠻的影響下,周圍的部族紛紛自立,因此在今四川長江和大度河以南、湖南以西、廣西西部已經不再有南朝的郡縣存在。
南方的林邑國繼續向北擴張。大約在南朝後期,又佔了原日南郡剩下的三個縣,南朝疆域的南界退到北緯十八度一線。
315年(晉建興三年)鮮卑拓跋部曾建代國,至376年為前秦所滅。三八九年前秦亡後,拓跋圭收集舊部復國,史稱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從後燕、夏奪取了大部分疆域,又先後滅北燕、北涼,到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424-451)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遷都洛陽。
北魏剛統一北方時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邊界稍北。蒙古高原和今葉尼塞河上游、貝加爾湖一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與北魏為鄰,最強大。以後北魏的東界退至遼河以西,控制今大凌河下游。遼東成為高順麗的範圍。其西界達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帶,但未能擴展到西域其他地區。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以後又分別為北齊和北周所取代。西北吐谷渾的首領誇呂(552-591年在位)稱汗建國,540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為吐谷渾所佔,伊吾被柔然佔有,西界退至敦煌。 在西晉以後的近三百後間,在中國的範圍內始終同時存在著兩個以上的政權,多的時候有十餘個政權。南北的分裂尤其明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直分屬不同政權。
隋開皇八年(588年)發動了滅陳之戰,第二年就攻克陳都建康,當年自江南至嶺南全部平定,南北分裂的局面至此結束。隋朝存在的時間儘管很短,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卻超過了以往。
在北方,於仁壽二年(602年)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在西北,從突厥人手中奪取了今新疆哈密地區;又趁吐谷渾被鐵勒打敗之機,出兵滅了吐谷渾,把正式行政區的範圍擴大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和青海湖西、興海縣東一帶。在南方的海南島重新設立了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從此大陸政權對海南島的行政管轄再也沒有中斷過。在東北,隋朝對高麗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終,邊界仍然是在遼河一線。
隨著隋朝的覆滅,除了海南島以外,擴大的疆域不僅全部喪失,而且隋末唐初的割據勢力還招致外敵的入侵。如東突厥就大肆南侵,武德七年(624年),因突厥多次侵擾邊境,威脅長安,唐高祖甚至準備遷都,經李世民(唐太宗)勸阻才作罷。隋末形成的各個割據政權也直到該年才全部消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