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講座(二)

第三課;基礎運用部分主講一、什麼叫格律詩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詩?歷史上,把韻文體的作品,統稱為詩。詩,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詩三百,也就是《詩經》、先秦詩、樂府詩等等。詩,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詩三百,也就是《詩經》、先秦詩、樂府詩等等。自然也包括格律詩。那什麼是格律詩呢?顧名思義就是有格律的詩,寫的時候要遵守紀律,否則就不是格律詩詩,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包括詩三百,也就是《詩經》、先秦詩、樂府詩等等。自然也包括格律詩。那什麼是格律詩呢?顧名思義就是有格律的詩,寫的時候要遵守紀律,否則就不是格律詩律詩因格律嚴謹而得名,起源於漢末,成熟於唐末。律詩呢,有四個概念:1、指歷史上一切有「律」的詩,「律」代表官方制訂、發布的規則。2、指唐憲宗、唐哀宗時期的詩。李義山等人在總結近體詩、今體詩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由官方頒布而執行。也就是俗稱的晚唐詩。注意兩個概念:1)今體詩:指唐玄宗時期,欽定而頒布的格律,大家依此各類而操作的詩作品。2)近體詩:指從齊梁體、永明體到今體詩之間的詩作品,含齊梁體和永明體3、北宋歐陽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稱為格律詩,簡稱「律詩」。4、今天所說的律詩,指歷史上相對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詩作品,亦包括唐朝時候,並未歸在律詩範圍內的民間作品律詩分為排律、七律、五律、五絕、七絕。什麼是排律?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除首尾外,均為偶句。我們主要講七律、五律、七絕,至於排律大家知道就可以了。二、什麼是七律、五律、七絕、五絕?七律:七言四律句(八個分句)為七律五律:五言四律句(八個分句)為五律。這裡要說明的是:七言即每個句子7個字,五言即每個句子5個字。七律和五律的承句(3.4分句)和轉句(5.6分句)必須是偶句七律:每句7字、有八個分句,共56字五律:每句5字、有八個分句,共40字七絕:每句7字、有四個分句,共28字五絕:每句5字、有四個分句,共20字三、平仄在詩中的運用1、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以下幾個概念:⑴什麼是起?起,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第二字為起⑵什麼是平起?平起,第一分句的第2個字是平,注意,我說的是第二個字,就是平起。同理,第一句的第2個字是仄,注意,我說的還是第二個字就是仄起。⑶什麼是收?收,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後一個字。是平為平收,是仄為仄收,注意是最後一個字。⑷什麼是不入韻?不入韻,因為尾字是仄音.而我們學的律詩主要是以近體詩為範本,按照近體詩的格律來講的而近體詩押的是平韻.不押仄韻,所以稱為不入韻式。⑸什麼是入韻?入韻,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後一個字為平,就得押韻,所以稱首句入韻式,首句入韻式第一句必須押韻。即: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字為平,是平起,最後一個字為仄,為仄收這就是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2、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個字為仄。為仄起。最後一個字為平,為平收,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個字為仄。為仄起。最後一個字為仄,為仄收,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4、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個字為平。為平起。最後一個字為平,為平收平起平收首句入韻式這是七律的四種格式的第一分句那麼其它七分句怎麼寫?我隨便舉個例子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以這句為例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那麼第二句是什麼?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為什麼?因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對的,一、二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的,同理三、四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五、六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七、八分句的2、4、6字平仄是相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就是七律的一種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韻式四種格式的起句:1.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入韻)2.仄仄平平仄仄平(入韻式)3.仄仄平平平仄仄(不入韻)3.仄仄平平平仄仄(不入韻)4.平平仄仄仄平平(入韻式)以後遵循以下規律:三分句和二分句粘、五分句和四分句粘、七分句和六分句粘。七律常用格式:平起首句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首句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律常用格式: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這是根據統計古代五律中總結出來所以這個格式屬於最常用的,希望大家盡量用這個格式。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四、作業1、什麼是首句入韻式2、什麼是首句不入韻式3、寫出七律的四種格式,並註明是那種形式4、標出下首詩的平仄,說明是什麼起什麼收,是否入韻。並找出的粘、替、對,並判斷有沒有失粘、失替、失對現象。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第四課講義一、什麼叫孤平?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犯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五律孤平:指的是「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至於象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陽》「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種拗句,不是孤平。平平仄仄平。是不是孤平只看這一句。為了防止孤平第一個平如果是仄了咋辦呢?仄平仄仄平就孤平了必須第三個字改為平了,仄平平仄平這個不會失替了。七律孤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還是這句,辦法跟五律的一樣。因此我們在寫詩以後要檢查的內容之一就是犯孤平沒有。注意:「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違反了格律詩「平仄交替」的原則,它是對「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式的改變,由於唐宋詩人大量運用這個句式,逐漸被大家接受,認可就是「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變格,所以它是一個合格的律句。因為它比較特殊,也有人稱為「特拗句」。在七言,特殊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或「平仄平平仄平仄」。大多數情況下,特殊句式都用在絕句的第三句或者律詩的第七句。原來的正格「平平平仄仄」首字是可平可仄,但如果換用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後,首字就不再可平可仄而必須用平聲字了。另,仄腳的句子無所謂「孤平」。下面看例子: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恐驚天上人仄平平仄平無為在岐路平平仄仄平大家盡量不用這種句式,為什麼不用呢?這是出於今後的評閱工作需要。是避免在評閱時出現誤會。二、儘可能避免「三平腳」如「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在句中第五字是用平聲,就出現「三平腳」雖然不算拗,無須相救。盡量避免即可還有一個就是防止出現「三仄腳」如果把句中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出現「三仄腳」。三、什麼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這句話也是相對的,正如我們剛才說的孤平、孤仄及三平、三仄腳,如果真的不論就容易出現這些問題這個口訣對於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了的。但是,它分析問題也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誤解。這個影響很大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四、作業:標出下面句子的平仄,並判斷是否孤平.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眼病身亦病,浮生已半空。3、粉刺嫩如水,繞砌乍依風。4、日日採蓮去,洲長多暮歸。5、薄領乃俗士,清談信古風。第四課複習講義今天我們來複習兩個問題失替,孤平的問題。拗救的問題1、首先我們來看看失替:失替:指一個句子中(分句),副校長-青平2014-7-2020:01:33246位的字的平仄應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注意失替是指一個句子中,而失粘則是指兩個句子間,一定不要搞混昨天我著急說了一句拗句就是出律,這話不對正確的說法是不符合規律,或者說失平仄或者是失替。2、那麼孤平是什麼呢?清朝王士禎解釋為: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只有一個平聲字(韻字除外),就是孤平,孤獨,孤單也。王士禎講的孤平有如下前提條件:1.七言律句2.在殿試取狀元的情況下;.3.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4.在基礎格律(音律、聲律、韻律)都正確的情況下,5.在韻句中,6.在挑無可挑,必須雞蛋裡挑骨頭的情況下。孤平從來就不是格律中的術語,當然也不是格律。大家請注意:我們今天所說的律詩是宋朝時最後徹底完善,而再沒有改變的律詩,我們稱為近體詩是宋朝時最後徹底完善,而再沒有改變的律詩,我們稱為近體詩也就是今天朋友們熟悉的律詩格律3、我們再來看看孤平和135不論246分明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知道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我們就從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開始在先生的書中提到了「135不論,246分明」,同時還提到了「孤平」。這一點看過這本書的朋友都知道了,先生同時提到這兩樣東西,實際上於無意中誤導了初學者既然是135不論,246分明了。哪裡還有孤平呢?這兩個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啊?其實,先生如果把135不論,246分明與孤平兩個概念的出處講出來我想初學者們就不會發暈了,也不會總是見不得「孤平」了。「135不論,246分明」這個說法是明朝的一個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提出來的,真空和尚所著的《貫珠集?類聚雜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論,246分明」這個說法全文是:平對仄,仄對平,反切要分明。反切,這裡不細說,以後學習中咱們在詳細說明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上去入音為仄韻,東西南字是平聲。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真空和尚本人,把這一段文字,放在了「韻訣」中而不是平仄中,沒有疑問,這段文字,真空和尚的本意,指的是壓韻,而不是平仄。文章中的「反切」,這個出自陸法言。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確,歷史上從來也沒有爭議,目的就是為了壓韻。由反切而誕生了《切韻》《唐韻》就是在《切韻》的基礎上完成的。韻書,當然就是寫詩壓韻的書。那麼,真空和尚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空和尚文字中,所說的「135不論」,指的是詩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數句,是不需要壓韻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韻部論「246分明」指的是詩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數句,必須壓韻,必須按韻部論。需要說明的是,真空和尚,是以「歌訣」的方式來寫的這段文字。歌訣,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兒歌、口訣」一類的東西歌訣是有韻律的口訣,簡單性、易讀性、易懂性,是這這一類歌訣的特徵。我們講了「粘、替、對」,對,就是前一句與後一句的平仄相反,就是一個句子中的兩個分句之間真空和尚在這段文字中說的「平對仄,仄對平」中的「對」字和我們前面課程中所講的「對」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韻句的句腳與非韻句的句腳,其平仄,完全相反。根據以上證據我們判定,「135不論,246分明」特指壓韻,而非所謂「句子的第1、3、5位置的字不論平仄,而只論句子的第2、4、6位置字的平仄」二、拗救。我們寫格律詩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為固定詞語或者是沒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據詩的脈絡、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這麼寫,沒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有了拗句那就必須要拗救了還有就是你要是給人家點評一首詩或者讀一首古詩詞,人家用了拗救你不知道還以為人家錯了那就出了大笑話了哈。所以儘管我們寫詩不主張用拗救但是我們必須來了解它。大家都知道近體詩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叫"拗"。有拗有救,才為不病說白了就是說按標準格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你用了仄聲,"拗"了,那末在本句相對應的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字,這就"救"過來了這叫仄拗平救。相反若是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那就在本句相應的該用平聲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叫平拗仄救。用調節平仄聲的方法,使詩句出現新的和諧這種方法就叫"拗救"。拗救就是在一句之中該用平聲的字眼上,你用了仄聲,仄拗了就在本句下個音節另一個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平救過來了。或者上個音節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平拗了就在下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仄救過來了。我們都知道孤平是詩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須救的若是你作詩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大家看看,五言和七言律詩只有這樣的句式是才可以有孤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聲字不可那怎麼辦?大家看,是不是就變成了這樣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去掉韻字,看看是不是只有一個平仄平平仄平那麼怎麼辦呢?可將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改用平聲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那就變成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這種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簡稱一拗三救)就是說,第一字仄,用第三個字救為平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簡稱三拗五救)。就是說,第三個字仄,用第五個字救為平說白了就是五言的第一個字仄了第三個字你就平五言的孤平問題只有平平仄仄平句式如果第一個字應該平他仄了那麼你的第三個字應該是仄音變成平就對了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恐驚天上人仄平平仄平你們看第一個字仄音了那麼第三個字是不是仄變平了呢?這句就是拗救了這句恰在第一個字(頭節上字),該用平聲的字眼上,用了仄聲"恐"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於是就在本句第三個字(腹節上字)該用仄聲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又如:北風江上寒仄平平仄平這句的頭節上字該用平聲,而"北"是仄聲避免孤平,就將該用仄聲的腹節上字,用平聲的"江"來救。在;再來看看七言的例子未到曉鍾猶是春仄仄仄平平仄平是哪個字救哪個字?七言的這個格式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吧?這句頭節上字(第三字)"曉"該平而仄於是就用腹節上字(第五字)該仄而平的"猶"去救。三仄五救又如:一任晚山相對愁仄仄仄平平仄平也是三仄五救吧這個關於孤平自救的這個問題今晚就複習到這裡
推薦閱讀:

【詩詞人物】彭中文:丁酉近作選
鄭板橋詩詞藝術探析
薦讀|哪有遊子不思鄉?一起品味那些藏在詩詞里的鄉愁
童年、童真、童趣,在最美的古詩詞里~
中華詩詞2011年12月

TAG:詩詞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