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的身法十要

2009-06-16 10:57

身法十要 :

1.虛領頂勁2.氣沉丹田3.涵胸4.拔背5.鬆胯6.擴膝7.沉肩8.墮肘9.護肫10.守中

(1)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

武式太極拳前輩郝月如先生傳下拳論〔身法十要〕給其門生作為練太極拳的指引。此拳論是郝先生拳藝達到高水平時,發現要達到太極拳身法的要求,學者便要做足〔身法十要〕。這指引不單在武式太極拳上合用,所有不同派別的太極拳亦可跟隨。淺白一點說,身法十要是要求學者在練拳時身體變成一個立體圓球。拳論短短几百言,很清楚的述明各要點,可是文中多是太極拳中的專用名詞,對太極拳初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困難。在這裡,我嘗試用比較淺白的文字,加上我自己的體會,來談談這身法十要。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是十要中的兩要。我將它們連在一起因為二者是不能分割的。領是頸,虛領是放鬆頸部,下巴微微下沉,保護喉頭要害。拳譜有云:〔問盡天下眾英豪,喉頭永不拋。〕,這是所有武術都應遵守的。除此之外,喉一拋,命門(這是人體九個大關節之一,位於背部,對正肚臍。) 便會關上,人體上下之氣不能貫通,是練太極拳一個大的障礙,應常常留意。耳朵及頭皮要有上升的意念。頭皮升到最高處有如頂著頭頂的空氣。用意想頭髮給一條線吊著,頭皮留在那裡不墮下來,相反頭、頸、胸、背所有血、肉、骨頭都往下沉,想著一條軌道由頭、頸、兩肩,胸口一直往下流,讓流動的重量停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說的丹田。到此皆段,初步的氣沉丹田便完成。

當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做好,身體便同時會有升與沉感覺。因此,一個立體圓球的頂與底部便建立起來。我們要建立的圓球,是一個充滿氣,有騰然之勢的氣球,著手有彈性,這才能產生〔掤〕勁,走架時才有精神、有氣勢。洩了氣的球是懶洋洋,不會有活潑的感覺。武禹襄說:「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 便是指出走架應有的氣勢。要緊記,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是不能分割的。氣球充氣時,下滿則上盈,是同時發生的。但在上下對拉之下,意是可以偏注頂勁或沉丹田。在走架時,身體是不停放大,縮小。前者,意多偏注提頂,後者多著意沉丹田。能夠感覺頂與底,便應找升與沉的中心點。找到這中心才能決定由那一點開始往上領,那裡開始往下沉。要知,這中心是按情況而改變的,不會有一個不移改的中心。這對初學者而言是比較難把握,可先嘗試用命門作為中心點練對拉。

初學者先學用意使身體上下對拉。能夠把握這意念後,便可以進一步將提頂或沉丹田偏注在不同架式上。要練到成為走架的習慣。練好正確的太極拳身法,只能一點點加上去,不能急進,否則只會掛一漏萬。

到這皆段還未做到十足的氣沉丹田。要用意念將上身重量由兩肩注入脊骨,沿脊骨往下流至尾閭(脊骨底部) ,重量令尾閭往前推,上翻承托著丹田,這時身體重量沉至下半身,有如不倒翁。這時,一身便有主宰,不易受外力推跌。最重要者是尾閭不能用力推及向上翻,要配合其他身法才可由重量帶引,自然歸位。十足的氣沉丹田練好,身法十要便練好了。身法十要 (1)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

武式太極拳前輩郝月如先生傳下拳論〔身法十要〕給其門生作為練太極拳的指引。此拳論是郝先生拳藝達到高水平時,發現要達到太極拳身法的要求,學者便要做足〔身法十要〕。這指引不單在武式太極拳上合用,所有不同派別的太極拳亦可跟隨。淺白一點說,身法十要是要求學者在練拳時身體變成一個立體圓球。拳論短短几百言,很清楚的述明各要點,可是文中多是太極拳中的專用名詞,對太極拳初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困難。在這裡,我嘗試用比較淺白的文字,加上我自己的體會,來談談這身法十要。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是十要中的兩要。我將它們連在一起因為二者是不能分割的。領是頸,虛領是放鬆頸部,下巴微微下沉,保護喉頭要害。拳譜有云:〔問盡天下眾英豪,喉頭永不拋。〕,這是所有武術都應遵守的。除此之外,喉一拋,命門(這是人體九個大關節之一,位於背部,對正肚臍。) 便會關上,人體上下之氣不能貫通,是練太極拳一個大的障礙,應常常留意。耳朵及頭皮要有上升的意念。頭皮升到最高處有如頂著頭頂的空氣。用意想頭髮給一條線吊著,頭皮留在那裡不墮下來,相反頭、頸、胸、背所有血、肉、骨頭都往下沉,想著一條軌道由頭、頸、兩肩,胸口一直往下流,讓流動的重量停在肚臍下三寸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說的丹田。到此皆段,初步的氣沉丹田便完成。

當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做好,身體便同時會有升與沉感覺。因此,一個立體圓球的頂與底部便建立起來。我們要建立的圓球,是一個充滿氣,有騰然之勢的氣球,著手有彈性,這才能產生〔掤〕勁,走架時才有精神、有氣勢。洩了氣的球是懶洋洋,不會有活潑的感覺。武禹襄說:「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 便是指出走架應有的氣勢。要緊記,提頂及沉丹田兩個動作是不能分割的。氣球充氣時,下滿則上盈,是同時發生的。但在上下對拉之下,意是可以偏注頂勁或沉丹田。在走架時,身體是不停放大,縮小。前者,意多偏注提頂,後者多著意沉丹田。能夠感覺頂與底,便應找升與沉的中心點。找到這中心才能決定由那一點開始往上領,那裡開始往下沉。要知,這中心是按情況而改變的,不會有一個不移改的中心。這對初學者而言是比較難把握,可先嘗試用命門作為中心點練對拉。

初學者先學用意使身體上下對拉。能夠把握這意念後,便可以進一步將提頂或沉丹田偏注在不同架式上。要練到成為走架的習慣。練好正確的太極拳身法,只能一點點加上去,不能急進,否則只會掛一漏萬。

到這皆段還未做到十足的氣沉丹田。要用意念將上身重量由兩肩注入脊骨,沿脊骨往下流至尾閭(脊骨底部) ,重量令尾閭往前推,上翻承托著丹田,這時身體重量沉至下半身,有如不倒翁。這時,一身便有主宰,不易受外力推跌。最重要者是尾閭不能用力推及向上翻,要配合其他身法才可由重量帶引,自然歸位。十足的氣沉丹田練好,身法十要便練好了。

身法十要(2) —涵胸拔背、鬆胯擴膝

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能夠把握,身體的立體圓形的頂與底便建立成形。可是一個立體圓球還需將前、後、左、右充滿,方能成形。〔涵胸拔背〕就是建立前後的身法。涵胸,亦有拳譜寫作含胸,二者均有往中心內收的意思。心以上為胸,做涵胸時用意將左右胸肌往中間收進,有如將一張信紙摺半。胸一涵,兩膊亦同時往前送、往內轉,背部皮膚會有拉緊的感覺。這時要用意將大椎(位於背部最高一節脊骨,再高一點便是頸椎。大椎是人身九個大關節之一。) 往上拔,與虛領頂勁接合。這是拔背。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對拔背有誤解,猛將背部往後拉,而這樣做只會做成寒背,不是太極拳要求的拔背。

涵胸拔背是十要中其中兩要,也是不能分割的。胸一涵,兩膊向前向內送,胸前的半個圓球便完成。背拔,便將另外一半圓球也建立起來。這時,要以意念令背部皮膚張開,有如充滿空氣的鼓脹。這是拳譜上所說的〔氣貼背〕。氣能貼背,背則靈通而連接兩手,要有兩手如一手之感覺。這種鍛練可漸漸將身體變成一個天秤,左沉右升,兩手重量及沉浮互濟,是太極拳借力的基礎功夫。

鬆胯擴膝又是兩種不可分割開的動作,目的是把身體立體圓形的左右兩面都充滿,使身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立體圓球。動作的過程是先把胯鬆開,讓身體的重量往腳掌流去,流動之間重量把膝蓋往左右兩邊推開,使重量全部流往腳掌,而圓球的左右也由此而完成。今天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都誤將鬆胯擴膝作為蹲身屈膝。我們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體各關節平均的承託身體的重量。練太極拳時要求放鬆全身,如不能導引自身的重量到腳掌,由大地承擔,某些不能鬆開的關節,便會承受過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關節便會受傷。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結在膝蓋這兩點,這便解答了為何現今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感到膝蓋疼痛的問題。

郝月如先生用了裹襠及吊襠兩個動作名稱來描述怎樣做到鬆胯擴膝。裹襠除了可以協助鬆胯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我們做涵胸拔背只能將意氣充滿背部的上方,命門以下則未能圓滿。做裹襠時,我們將左右盤骨如涵胸一樣將膊往前往內送,背部未能圓滿的的下方便會滿起來。因為左右盤骨張開,平日迫緊脊椎的肌肉便會鬆開。吊襠是用意念將身體重量從兩肩流入背,注入脊椎,往尾閭流去。由於迫緊脊椎的肌肉已經鬆開,重量會將尾閭往下推,繼而流過大腿內側,把膝蓋左右推開,最後到達腳掌。做吊襠,另外一點須留意的,要將大腿內側的頂部往左右張開,有如一個倒轉的 U 字。這會擴大盤骨的擴張度,令尾閭更方便往下流。

身法十要(3)沉肩、墮肘、護肫、守中

身體的立體圓球完成,我們還要做多一點工夫,令身體更易放鬆,身法更臻完善。太極拳不單止要求身體成為一個立體圓球,亦是一種應用武術。講體用便離不開用手。習慣了用力,手不自覺便會用上,往往變成違反太極拳拳理的根源。身法十要並沒有不用力的方法,但有幾點,如能做得正確,是可以令身體方鬆,借用地心吸力。

肩與膊是兩個不同的部位。由頸項平伸延至肩關節是肩部,手臂最高盡頭、肩關節以下四週是膊。沉肩是放鬆肩部,便會感覺重量流向膊,把肩關節推開。所有太極拳的動作,不論是開或合,肩部都要鬆沉。肩一緊,力便會自然用上,胸口與背部都不能鬆開。很多人在走架時都會聳肩,這是大毛病,一定要改,否則沒法進步。

肩的重量往下流推開肩關節後,用意讓重量繼續流向肘。肘要放鬆,自然往下墮,肘尖有被地心吸力拉緊的感覺。不要破壞或割斷這拉引的感覺,手肘能夠定位,便繼續讓重量流往肘,重量增加到某一情度,重量會衝開肘關節,流往前臂、腕、手掌最後到指尖。這過程全是重量的流動,要用意,不能用力。日久功深,便能築成一條能量的通道,給內勁發放。不用力打人的基礎是由此而建立的。

肩要鬆開,讓重量往下流,是不容易做到的。愈想鬆肩便愈鬆不開。 服這困難可以試試失鬆胸口。胸口能放鬆便會讓出一些空間給肩,這樣肩放鬆便容易做到。但很常見的是胸口也不能鬆開,遇到這情況可鬆兩脅,使其有下降的感覺。肫是胃的意思,護肫是胃部給包圍保護著的感覺,鬆脅就是護肫。護肫十分重要,它可以令胸、肩容易放鬆,更可將重量往下導,把胯推開,是達成氣沉丹田的不可缺少原素。

拳譜云:「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守中的重要性,不須再加苗述。脊椎是人體的中心,初學者應先從守脊椎開始。脊椎要由頭頂開始好象一個測量的線秤鉈垂直往下墮。這是重量往下墮。生理上我們的脊椎底部(尾閭)是往前往上灣曲的,當重量流到尾閭,便會將它推前,剛好托著丹田部位。這叫尾閭托丹田,到此才算中正。這才真的做到氣沉丹田。到此,身體重心往下降,前進後退,轉動均由此為起點。所以尾閭能托丹田,一身便有主宰。

守中是要令中軸不能移動、時刻都要保持在中間位置。用一個可轉動的地球儀作比喻:地球儀的頂及底部有中軸及滑輪連接,給力一推,地球儀便按力的方向轉動,動是由軸滑輪開始,興球外殼同步轉,其時中軸並沒有轉。如用手按著地球儀慢慢往前推,手走超過45度便按不緊球面落空。太極拳以「人剛我柔」的心法令人落空的精神,便在這裡。很多人推手時將腰轉左轉右來避來力是不對的,轉腰是用力,亦是逃避,陰陽不相濟,借不到人家的力,是違反拳理的。

上述的守中要求,只是初步的,只令身體左右靈活,而身體上下還未能正確的動。要練到身體上下左右靈活,守中的意念便要縮小。意守在丹田與命門之間,用此作為一點中心,控制全身。推我上身,我下身便進,推我右,則左已去。這才合太極拳的道理。

總結

這身法十要,對初學太極拳者至為重要,是入門的正路,但只是基礎的訓練,能夠把握,便要將各法溶入意識,成為本能,才可提高拳藝。我是按郝月如老師的指示一點點的在走架上練習,一點有體會才練第二點,一級級的建立起來的。郝老師有提及閃戰、騰挪等法,但我覺得這是此較高深的心法,所以不在這裡討論了。我資質差,只能用這種學習方法,是我個人經驗,並不代表是獨一無二的方法。佛家禪宗有頓悟與漸悟,按各修行者的資質而定。身法十要是練拳一種法門,只要能走進太極拳真理的世界,甚麼法門也是真法。就如鄧小平先生說:「不論黑貓與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真希望有善知識與我們分享更多練功的好法門。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太極虛實精義
太極推手
陳瑜先生傳授陳氏太極拳內功心法
陳氏太極拳八法的內涵及要點
太極混元功的修鍊-中國太極拳網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