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滸傳》中兩位張天師究竟是誰?

《水滸傳》的世界中不乏神話與道教的設定,但其道教體系多為原創人物,能找到原型的人物屈指可數。而這其中原型最明顯的道教人物非第一回中提到的兩位張天師莫屬。熟悉水滸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水滸傳》作者們很可能對道教有一定的涉獵,但肯定了解不深,所以許多道教的設定都犯了常識性的錯誤。比如原著中多次以「全真」來稱呼道士,但歷史上的全真教興起於南宋年間,宣和到靖康年間,連其祖師王重陽都還處於童年時期。究其原因,自元代以後,全真教在民間的影響日益擴大,因此「全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道教在社會上的代名詞。

類似的錯誤,很可能是水滸的作者在創作時採用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說法,並沒有對道教歷史進行考證造成的。包括對兩位張天師的描述,也存在這種錯位。需要注意的是,這在古典小說中算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們可以發掘出來作為資料,對比歷史進行考證,以此來推測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因素,但沒必要以此為依據來苛責作品本身。

虛靖天師

虛靖天師是整部《水滸傳》的背景板之一。嘉佑三年春,瘟疫盛行,仁宗皇帝遣洪信至龍虎山請虛靖天師出山祈禳瘟疫,才引出天罡地煞出泉台。

原著中對這位天師是這麼描述的:

「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星夜來朝,祈禳瘟疫。」

「這代祖師,號曰虛靖天師,性好清高,倦於迎送,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因此不住本宮。」「正欲移步,只聽得松樹背後隱隱地笛聲吹響,漸漸近來。太尉定睛看時,只見那一個道童,倒騎著一頭黃牛,橫吹著一管鐵笛,轉出山凹來。太尉看那道童時:頭綰兩枚丫髻,身穿一領青衣,腰間絛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明眸皓齒,飄飄並不染塵埃;綠鬢朱顏,耿耿全然無俗態。」「這代天師,非同小可。雖然年幼,其實道行非常。他是額外之人,四方顯化,極是靈驗。世人皆稱為道通祖師。」

是一個年齡幼小、性好清高又法力極高的世外高人形象。

其實這裡出現了一次穿越,將真實的虛靖天師提前了四十餘年。

歷史上的虛靖天師是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生於元祐七年(1092),羽化于靖康二年(1127)。於元符三年(1100)嗣教,時年九歲。(所以排除時間因素後,水滸中讓虛靖天師以幼童的形象出現是有歷史依據的。)崇寧四年(1105),宋徽宗宣張繼先入京問道,賜號「虛靖先生」。元至大元年,元武宗敕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漢天師世家》(以下簡稱《世家》)記載張繼先天師沉默寡言、清凈淡泊,這與水滸中「性好清高,倦於迎送」的描述頗為吻合。張繼先天師著有《虛靖語錄》七卷,據傳其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全宋詞》錄其詩詞一卷。同時,張繼先還與王文卿、林靈素、陳楠等真人同為道教雷法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

而在歷史上的嘉佑三年(1058),虛靖天師其實還未出生。此時龍虎山在位的是第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

張嗣宗,字榮祖,仁宗賜號「虛白先生」,元順帝至正時三年敕封「崇真普化妙悟真君」。而據《世家》記載:「宋至和二年甲午(1055),宋仁宗召赴闕,祈禱有應。」也就是說仁宗一朝,確實請龍虎山張天師祈禱過,並且靈驗了,至於祈禱的什麼,現已不可考。但我們可以推測,如果這件事在水滸創作的時代尚有流傳,那麼很可能就是水滸中「張天師祈禳瘟疫」的原型。

至於這裡為什麼將張嗣宗天師寫成張繼先天師,筆者認為有三種可能:

1、作者根本不知道嘉佑三年該是哪位天師掌教,這是一次因為作者對道教歷史了解不夠而引起的穿越。

因為作者知識水平的局限而引起的漏洞在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我們知道,水滸作者對於道教了解的確實不夠全面,因此這種可能性極大。

2、作者知道此時掌教的是張嗣宗天師,但是一字之差將「虛白天師」誤作了「虛靖天師」。

這屬於書寫印刷上的訛誤,在古典小說中也是屢見不鮮。但是考慮到書中張天師幼童形象與歷史的契合度,以及「靖」「白」二字字音與字形差異均較大,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

3、作者了解兩位張天師的掌教年代,但為了借用張繼先天師年幼嗣教的形象突出天師的法力,有意為之搞了一次穿越。

為了藝術性而刻意讓歷史人物「穿越」,在文學中也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如果細讀《世家》,我們還會發現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是很值得注意的。據載,張士元天師「居應天山四十年,山多虎,人莫敢謁。」獨居一山,山中多虎,這與《水滸傳》中虛靖天師獨居山頂,洪太尉謁見途中遇到虎蛇的情節十分相似。

如果《水滸傳》對於虛靖天師的描寫也參考了張士元天師,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段的作者對於歷代張天師事迹是比較熟悉的,虛靖天師的這次「穿越」也當是有意為之。

其實不論是哪種可能,我們都要承認,虛靖天師在這裡的「穿越」是很成功的。這讓讀者在《水滸傳》的開頭便眼前一亮,深深記住了這位年小德高的張天師形象。

另外,這一段原文里還出現了兩個稱號,均非特指張繼先天師。

1、「嗣漢天師」為忽必烈給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的賜號,意為龍虎山自東漢末年世代承嗣,道脈悠長。

但可能是因為這個名號太有代表性了,自此之後,「嗣漢天師府」就成了龍虎山天師府的官名,而歷代張天師也就都可以用「嗣漢天師」來代指了,如《元史》卷二十五:「壬午,授嗣漢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全宋詞》:「繼先字嘉聞,嗣漢三十代天師。」

這裡很可能與「全真」一樣,是作者直接把這個元代之後約定俗成的用法放到了宋朝。

2、「道通祖師」則不見於任何道教典籍。

就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道通」二字用於人名時,只有東晉的謝允字道通,能與道教掛上鉤,但他是武當山的道士,與龍虎山則八竿子打不著。所以這裡的「道通祖師」為作者隨手原創的可能性比較大。

題外話:《水滸傳》第八十一回中,徽宗給燕青的赦書中自稱「神霄王府真主宣和羽士虛靖道君皇帝」,其中也出現了「虛靖」二字,可能與歷史上徽宗曾經極為重視張繼先天師有關。但這個稱號僅見於水滸,應該也是水滸作者的原創。神霄派雖然初期主要傳承於王文卿、林靈素兩位真人,但張繼先天師對其源流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將「虛靖」二字放在「神霄」之後,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洞玄國師

大唐洞玄國師在《水滸傳》中並沒有正面出場,屬於背景板的背景板,只在龍虎山的住持真人(非虛靖天師)口中出現過兩次:

「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此殿中當初是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傳下法符,囑付道:『此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裡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

「洞玄」是道教典籍中的常用辭彙,但龍虎山歷代天師的賜號中並沒有「洞玄」二字。關於這位大唐國師的來歷,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1、完全虛構。

作者寫到這裡的時候需要一個幾百年前的祖師,又懶得查找名號,於是隨手拿「洞玄」這個常用辭彙造了個名字。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洞玄國師」就屬於普通的原創人物形象。

2、「洞玄國師」可能是指第二十代天師張諶。

龍虎山住持真人曾對洪信說,自洞玄國師至虛靖天師,「今經八九代祖師」。那麼在龍虎山天師世系譜中,從虛靖天師張繼先往前推八九代左右(其實是推了十代),可以看到,第二十代天師張諶,曾在元至正十三年被元順宗追賜為「沖玄洞真孚德真君」。前面已經說過,《水滸傳》的作者對道教的了解並不深刻,對於道教的設定引用經常出現訛誤,那麼作者在選取這位鎮壓天罡地煞的祖師名號時,將張諶天師賜號中的「玄洞」二字誤抄為「洞玄」也不無可能。

但這種說法有一個明顯的漏洞:正一天師宗譜中明確記載唐武宗會昌辛酉年召見張諶天師時,「將命官,辭歸不受」,也就是說張諶此時並沒有接受朝廷的官職,而唐懿宗咸通年間,張諶奉旨建金籙大醮,也只說」賜金帛還山」,並沒有交代接受官職。那麼「國師」二字也就無從談起了(天師與國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3、「洞玄真人」可能是以《夷堅志》中宋朝道士沈若濟為原型創作的人物。

據《夷堅志》記載,沈若濟是北宋徽宗年間上清派道士,宣和年間賜號「洞元先生」。 因為宋人因避宋帝始祖趙玄朗名諱,「玄」字多改作「元」字,故「洞元」很可能便是「洞玄」。《夷堅志》中還記載了沈若濟在葬身之地預埋石碑的故事,這與《水滸》中洞玄真人留下的「遇洪而開」的石碑極為相似。[1]

4、在筆者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幾個唐宋時期的人物,名號與「洞玄」或「洞元」二字相關,羅列如下:

上清派第十五代宗師黃洞元,事見《茅山志》卷十一。但《茅山志》作於元朝,此時已不再避諱「玄」字,故黃洞元為洞玄真人原型的可能性不大;

宋朝風水大師張子微,號洞玄,生卒年不詳,曾被封為國師;

唐代性學專著《洞玄子》作者有諸多說法,或曰為唐代張鼎所著,張鼎因此亦號「洞玄子」;

《齊東野語》還記載了一位名叫李洞玄的醫士。

這幾條資料雖然與「洞玄」二字相關,但與《水滸》中的描述以及龍虎山天師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僅作參考。

經過上面的論證,我們大概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唐朝的「洞玄國師」極有可能是第二十代天師張諶賜號「沖玄洞真孚德真君」中「玄洞」二字之誤,而在降魔後埋下石碑的事迹則參考了北宋同號「洞元」的沈若濟之事;嘉佑三年的「虛靖天師」,則是以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遠居應天山、第二十代天師張諶為仁宗祈禱靈驗、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年幼嗣教這幾件事為原型結合而成的形象。

參考資料:

【1】侯會:《夷堅志》中的《水滸傳》素材,《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02期

(原文曾發布在中國古代小說網,作者鄭道揚)

3、道教之音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
200字水滸傳讀書筆記範文10篇
武松殺嫂子潘金蓮,為什麼要先扯開潘金蓮的衣服呢?
《水滸傳》導讀
《水滸傳》一百單八將最不忠的兩位是誰?

TAG:水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