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補貼為啥成了騙子和投機者的盛宴?

文|路口大爺

來源|智谷趨勢(ID:zgtrend)

1

在中國,有一種病,叫「補貼病」。

這一周,大家都在關心小崔起底「偷稅門」,他那「一抽屜合同」還沒拿出來,就已經嚇跑了影視股100多億的市值,暴擊娛樂圈。

但論起殺傷力,有一則「斷奶令」比小崔還猛。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不是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存在於中國各種看似「高大上」行業中的現象。

先說說本周的「晴天霹靂」——兒童節那天下午,國家能源局官網突然掛出一則三部委於5月31日聯合印發的通知,史稱 「531新政」,在本周一新政第一個交易日,硬生生讓整個產業鏈蒸發500多億市值。

簡單學習一下文件的精神:一是補貼斷奶,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和分散式光伏補貼再減0.05元/kWh;二是項目清零,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暫不安排,只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於支持分散式光伏項目建設,政策自發文之日起施行。

有11名光伏大佬們驚慌失措坐立難安,連周末都不敢享受,在6月3日匆匆聯名搞出了一則「請願書」,大哭大鬧「天要塌下來了」。

他們疾呼新政對行業是毀滅性打擊,請求再給光伏行業3到5年的緩衝期,又悲情展示了光伏產業近幾年的艱辛苦難,而政策「朝令夕改」、「矯枉過正」,置250萬光伏人和超萬億的製造業於何地?

當然,他們也想不起來,拿著納稅人的錢過好日子的這些年,光伏行業喊過多少次「再給我三到五年」,也不考慮如果再給一次緩衝期,是不是會引起大量的企業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一哄而上去搶裝,只為拿到和原本一樣高的補貼,最後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和更多的財政支出。

當他們寫下這句話時——「大家完全理解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壓力,願意與國家相關部門共同來承擔,但只是希望變革不要太激烈,怕行業承受不了,一下陷入困境」,更不會反思國家財政究竟有多大的責任與他們共同承擔這個行業的問題和壓力,誰才是實現產業化的主力軍。

如今補貼政策還沒有完全退坡,不少行業人自認「這次死定了」,悲觀的態度反而令外界深信光伏行業果真是徹頭徹尾的騙局,補貼大潮一退,開始妖怪現形了。

實際上,去年光伏行業許多內部會議也一直在談做好補貼退坡的準備,現在光伏大佬們如此大哭大鬧沒補貼活不下去,這不過是在患上了「補貼依賴症」,在宣洩告別高補貼、高利潤、低風險的投機時代的情緒。

畢竟,改革正在衝擊現有的利益格局。

2

靠補貼存活本身就不是一個健康行業的路徑,而最令外界詬病的,是整個利益鏈條的「騙補」投機行為。

國家補貼的重頭,有一部分放在了新經濟、高科技領域。於是不可避免的,也成為「騙補」的重災區。

先說光伏行業。

企業端最有名的騙補事件當屬光伏補貼1.0時代的「金太陽示範工程」。

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光伏產業突遭寒冬,出口銳減,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就搞了一個金太陽工程,給財政補助和科技支持,幫行業走出困境。

這個工程當時是採取「事前補貼」的方式,預先撥付70%,完工後再結算剩餘30%。據企業給北京商報的反映是,金太陽工程的門檻很低,只要能拿到電網和屋頂路條,就可以去申報,成功後就能拿到一大筆補貼資金。

白來的暴利誰不要呢?

結果「很多企業蜂擁而上,就像抓彩票一樣著迷,拿到路條的人,如同中了大獎,而中獎率還很高。」

要是上面來檢查怎麼辦?

「反正建成後發不發電也沒人管,工程擺在那裡,有人來查,咱這有實物在,不怕查。這樣一來,整體建下來,補貼資金都用不完。」

中國首富、光伏「教父」施正榮2012年在國內一個論壇非常明確地說,行業發展政府的補助必不可少,但「有的公司跟政府說,自己能做到每瓦0.5美元的組件價,但其他公司報給政府的數字則是0.9美元/瓦。這樣一來,政府未來的政策制定,可能會非常謹慎。」

這話究竟要表達啥意思咱不知道,但騙補這事兒不是密不透風的。實行了四年之後,財政部終於發現不太對勁,決定不再新增申請審批,並對過去幾年的項目進行清算。

結果當然令外界一片嘩然。

在金太陽政策中,除了企業騙補,還有「中間商」騙領補貼,申報項目後賣給企業賺錢。

前前後後盤查下來,財政部追回了金太陽工程109個項目的補貼,涉及資金近百億元。

光伏騙補叢生就此落幕了嗎?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進入補貼電價2.0的時代,屋頂分散式光伏、光伏扶貧等補貼政策同樣造成了不少市場亂象,虛假併網、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大量「皮包公司」混跡市場向農村居民推銷劣質光伏發電系統,忽悠了農民,肥了經銷商的腰包。

還有與決定項目生死的第一道許可「路條」伴生的黑幕。

業內人士指出,路條黨們是唯一獲利甚豐,風險低下的既得利益者。這類掮客由官員、個人、企業乃至個別機構共同組成,演繹了一場項目或指標套利,市場變現的精彩大戲。

補貼退坡帶來的悲觀情緒,同樣籠罩新能源汽車領域。

5月22日,工信部正式發出公告,1882款新能源車被移出免徵購置稅目錄,這個舉動不免讓民間開始調侃,總理的豐田之行收穫很大,一回來就有大動作,看來此前的猜測也不全錯……

國內新能源汽車騙補究竟有多厲害?那隻能說是震驚!震驚!再震驚了!

2016年9月,財政部通報了5家惡意騙補車企,分別是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和河南少林客車,涉及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超10億元,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當年度中央四部委對93家車企摸底排查,發現水越來越深,一大批騙補車企陸續曝光,最後竟然多達72家!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平均一輛車騙12萬。

不少企業在銷售環節作假,為獲取補貼將生產出來的汽車轉賣給自己旗下的租賃公司,甚至拆下電池循環利用,反覆騙補,有的甚至只是一個車殼。

餘波還沒完全平息,2017年國家審計署公布18個省節能環保重點專項資金審計結果,又爆出第二輪騙補。

國家審計署的報告指出,在抽查的13家汽車生產車企中,有相當一部分車企為了獲取補貼而設計車輛,某些汽車產銷企業採用自產自購、供應電池回購整車等手段獲取財政補貼高達16.72億元。抽查的上述車企近7000輛享受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中,有超過3000輛電動客車的補貼額超過單車售價的7成,補貼標準可以說是很高了。

聲勢浩大的補貼退坡政策終於落地,這時大家才發現:原來不論是龍頭老大,還是小蝦米,全都在裸泳。

比如,「一哥」比亞迪今年一季度凈利潤暴跌83%,市值蒸發700億,市場大跌眼鏡。比亞迪把主因歸結在了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府補貼的減少,導致新能源汽車業務尤其是電動大巴部分的盈利能力出現大幅下滑。

沒有了國家補貼,沒有了牌照優勢時,才知道究竟是不是市場願意買單的好電動車。

3

以補貼為引導的產業保護政策是低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嚴重扭曲市場信號。

它直接干預市場的技術路線選擇,結果企業只盯著財政補貼的方向。

這些年,不少行業拿著納稅人的錢,享受巨額補貼,日子得過且過,競爭意識薄弱,扛著民族工業積貧積弱的悲情大旗,卻沒有取得任何重大技術突破。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什麼車型最容易拿到國家補貼,企業就推出那一款,技術開發太難了,那就不如想盡辦法鑽政策的空子套補。都說沒有補貼,企業怎麼會有動力搞科研,但是補貼的結果卻是,多數企業在琢磨怎麼騙補貼,怎麼搞到項目經費。

補貼被看成理所應當的事情,導致貪婪的企業們都忘了,政策初衷是扶持行業初期發展、提高市場接受度,而不是讓其長期如水蛭般吸血,不思進取。

另一個問題是,中央的產業鼓勵,疊加地方政府的財政刺激,很容易導致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是顧振華、陳強遠兩位學者在《中央和地方的雙重政策保護與產能過剩》研究中所得出的結論之一。

2009年之後全球「低碳經濟」風頭正盛,光伏的泡沫在國內也越吹越大,幾乎每個省市的開發區都有光伏產業園,地方政府開出廉價貸款、廉價土地和電力、幫助企業招工、建設基礎設施、甚至贈送當地房產的各種誘惑,不加區分地吸引光伏投資者,好的壞的產能一起上。

而且地方政府為了KPI,會力保龍頭企業「大而不倒」, 而中小企業就算有技術創新,也很難得到支持,劣幣驅逐了良幣。

學者在調研中發現,過去幾年裡衍生出這樣一條路徑:中央政府提高經濟增長考核權重→地方政府加大財政補貼→企業盲目擴大生產導致產能過剩。

2017年1-9月中國電動車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產量42.4萬輛,銷量卻僅有39.8萬輛,那還是政府提供優厚的購車補貼的情況下。據估算,個人消費者僅佔總銷量四分之一,其他都是被國有的計程車公司或者公共汽車購買。

光伏行業更是十年經歷兩次狂飆突進,產能擴張至全球第一的體量,分散式光伏的度電補貼在2013年-2017年一分未降,而同期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光伏企業投資回報率大幅上漲,大量資金瘋狂湧入,結果在今年多晶硅、矽片、電池、組件領域都呈現產能過剩跡象。

這種干預市場的行為到後期也令大量落後產能無法被及時淘汰,甚至催生無效產能。

11名光伏大佬還說,「個別地方光伏電價接近脫硫電價,是不需要補貼,但那非常少,而且是光照非常好的青海」,如果讓市場來選擇,會去光照不好的地方搞光伏項目嗎?如果轉化率低下卻因為補貼而上馬項目,結局是不是難逃「棄風棄光」?這是不是無效產能?2015年全國平均棄光率達14%,最高地區甘肅省棄光率達到40.2%。光伏面板需要定期用水清潔保證發電量,在缺水的地區是不是也造成了污染和浪費?

中國的汽車工業過去三十幾年裡都活在政策保護中,結果依然沒有掌握髮動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過去可以陶醉在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支出產業、汽車開進千家萬戶的成績中,現在國門向進口車一打開,才知道又要倒閉一大批。

當行業體量已經足夠大時,政策的保護要慢慢退出,才能讓它真正朝著自然競爭、集約化的方向邁進,不管是破產重組還是兼并,最終都可以大浪淘沙,留下一批優質企業。而不是泥沙俱下,讓企業們花光了納稅人巨額的金錢之後,產業發展依舊踟躕不前。

4

在當前財政收縮的主線之下,補貼經濟必然要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而對市場投資者來說,信號也越來越明確,對財政依賴度高的領域要預防危機,而「擴大內需」這條線,則得緊緊抓住。

財政不可能長期支持不計回報的、持續性的投入,何況行業一瘋狂擴張,財政負擔就越來越大。

拿光伏行業舉例,2015年,陶光遠就撰文分析,接下來十年光伏補貼可能將達到1.5萬億,將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而這兩年光伏企業的擴張更是超出想像,定的五年目標結果有的企業三年就給實現,「前期撐死,後期只能餓死」。

目前政府自2015年起已拖欠1000多億補貼,如果此時補貼不減,按照現在產能擴張的速度,根據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的研究顯示,中國很可能產生2萬億到3.5萬億元的補貼費用。

照這麼走下去,中國光伏會不會走上德國光伏的道路?——每年投入幾百億歐元的光伏補貼,人民還要承擔電價翻倍的結果,現階段德國可再生附加費接近人民幣8角錢,僅此一項就相當於目前中國的平均銷售電價。

危機不止光伏這個行業。

光伏補貼退坡之後,好幾個官媒已經發出了信號。

在地方財政壓力凸顯之下,任何依賴財政補貼的行業都不要心存僥倖。

接下來不止要勒緊褲腰帶,還要想好怎麼在競爭中生存下來,沒了財政補貼就活不下去的企業,該淘汰就淘汰。

病樹前頭萬木春,擺脫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和投機的心理,才是中國高端製造業唯一的出路。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全文完--

推薦閱讀:

底特律財政宣布破產 民眾憂心未來 認為政府不作為導致淪落
必知的:讓女人掌握男人財政的理由
整頓美國財政的四個步驟
財政司長曾俊華:中央36條措施長遠推進香港
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為何不行?朝廷財政困難主要原因

TAG:投機 | 騙子 | 財政補貼 | 補貼 | 財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