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人中?生道合一???精神內守??病安何來
《太上老君內觀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道不可離,道在人中氤氳涵養了我們的生命,人在道中得以完善升華自我。道不遠人告誡人們莫自遠道背道,神仙是人人可學、人人可修行成功的,其一以貫之的精神就是要促進生命和諧,理想追求則是生道合一,亦即天人合一,成仙得道。其核心紐帶就是兩個字,一個是「生」字,一個是「和」字,這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經》說:知和曰常。生命最佳狀態就是達到「和之至」的境界。《南華經》說,廣成子「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應該說,人心和則心身寧,心身寧則神氣生、智慧長;社會和則大眾安,大眾安則瑞氣生、事業長;世界和則樂太平,樂太平則紫氣生、財富長;自然和則風雨順,風雨順則道氣生、萬物長。是故《老子想爾注》中說:和則相生,生則不竭。保持生命的靈明與生機,以至得道成真;促進天地的清寧與繁榮,以至生生不息,是生道合一的應有之義。
「道在人中生道合一 精神內守 病安何來」議題的提出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第一,古老道教文化的弘揚,需要走出一條更新發展的道路。更新就是要重塑形象,既執信我們固有的信仰,又倡導適合當代社會的教義內容,使之不斷豐富,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發展就是必須與時俱進,也就是要找到傳統道教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點,從而不斷激發出古老道教新的活力,使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不至於被歷史的煙塵埋沒,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能夠噴薄而出。第二,就是要將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從各個方面貫徹到人們的生活中,立足於生活,利益於生活,圓融於生活,從而達到不離生活而又升華生活的目標,給人們提供一種生存的智慧,引導人們妥善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而獲得圓滿的人生。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說明道就在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中,也是人皆可以成神仙、修道得道的基礎。道不可見,因生以明,達成生道合一的境界,從而生生不息,最終能得道永遠。今天,我想以《道在人中,生道合一》為題再抒拙見,請益於方家。
一、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元始天尊傳經佈道,太上老君歷世顯化,歷代宗祖闡道弘教,都是以度人為宗旨。太上道祖寶誥中說:太上「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經曰:萬物之中,人最為貴。人有知有識,故能修道、行道、悟道、體道、得道。道由人顯,教賴人傳,因而,道教的一切教化都是以人為基本,並圍繞著人生而展開的。人與天地俱稟自然一氣運化而產生,《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人的生命之本,是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源泉,是一切變化中永恆不變的因子,普遍地存在於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生活中。人與道的關係,正如道教經典《西升經·在道章》所說:「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 認為人不離道,道不遠人,道就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中,是不可以須臾而離的。人不能失去道,就像魚不能失去水一樣。道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密切聯繫,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道教由人事通向天道的不可分割的紐帶。
道祖通過闡明人與道的關係,既為我們確定了「人」的重要性,又為「人」的修行與信仰確立了方向。在此,就道與人的生命和生活的關係,謹從三個層次來做進一步闡述:
第一,道常存於人類生長的宇宙之中。人是生長在宇宙自然之中的人,在我們這個宇宙自然之中,人以其最靈的特性來參贊宇宙萬物化育,但卻並不是主宰,確實有一個無形力量在支配著人類生存的宇宙世界,並使之有序地運行,道教把這個無形的力量稱名曰道。道,先天地而生,無所不包,無處不在,其大無外,其微無內。道化為氣彌滿六合,經綸萬有,既是宇宙萬化的太初本原,又內在於自然與社會的萬物萬事之中。是故《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開篇就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太平經》說:「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道在物中,有如月在水中,物雖各異卻都涵藏有道,如同江河湖海之水雖各異,但水中之月都是天上之月的映照。水中有月,並無損於天上之月;萬物雖流變不息,道卻不因之而有增損。道是永恆的存在,紛繁多樣的宇宙世界都是道的展現。
道是生化萬物的本原,人與萬物都源出於道並內涵有道。《道性論》說:「眾生道性,譬如鹽味,置於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人能通過修行來感悟到道在身中的存在,修行感悟道的途徑,要在歸身於道,經曰:真道在身,莫能睹見;捨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爾。從信仰來說就是要皈依道、經、師三寶:皈依道,體味道體虛無自然之真,體味道的通達之義,從而體悟到宇宙世界為什麼能涵育生化,萬物為什麼能繁榮長養;皈依經,感知道的存在和寶貴,以經為徑,得理之所由,從而感知歷代得道真仙的德行事迹;皈依師,以正行正見,勤修自身之德,從而體悟道德的尊高和慈愛力量。修道信行之士,通過皈依道經師三寶,體悟德善與道真,一是當修心以合道,張伯端《悟真篇自序》云:心者,道之樞也。二是當為善以親道,經曰:道無親疏,唯善為親。三是當修真以證道,經曰:少思寡慾,守玄思空,積久不殆,與道合真。
從人對永恆的信仰追求來說,這個永恆並且無處不在的道就是我們信仰的本體。《道教義樞》中說:「道本無形,感應生象。」《老子想爾注》則說:道散形為氣,聚則為太上老君。道教信仰的三清道祖,以道為身,是道在生育長養天地萬物過程中的應感之象。道教所信奉的一切神仙,或是道所感應的,或是修行得道的,乃都是道德的化身,也就是道德的形象體現,生化萬物的道和長養萬物的德因之而得到顯揚。真人朱象先說:「神仙宗道德以為本,道德托神仙而有傳。」《道德經》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尊道貴德與敬祀神仙共同構成了道教的信仰。
第二,道常存於我們的生命之中。道是永不枯竭的生成本元,造化無窮。道教重要經典《太上老君內觀經》云:「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道的存在,就表現於萬物化生的生意之中。《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天地間洋溢著生氣,生氣陰陽流轉,陰陽相對成二,陰陽沖和為三,從而生成萬物。道永不停息地生化萬物,從而有了我們這個生意盎然、多姿多彩的世界。所以《老子想爾注》說:「生者,道之別體也。」生生不息就是道的表現形式。
大道賦予我們每個人以生命,是我們生命的真父母,生命的存在和完美實現是道的顯現與反映。人生可貴,生命神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體道、悟道,就在於使大道賦予我們的生命得到完滿的實現,從而於其中得到最大的快樂和幸福。人生宇宙天地間,得其鍾秀之氣而最靈,能夠體悟宇宙天地之間的生機流轉,應因自然而體道成真。人體的小宇宙中蘊藏有天地大宇宙的秘密,人的生命之道與宇宙大化之道是相通的。人只要能調和自身生命中之陰陽,就可以返本復初,與道合一,從而生生不已。所以唐代高道司馬承禎在其《坐忘論·序》中強調,「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並引《妙真經》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道與生相守,即以道養生,重在保持生命的朴真,不受外在財貨聲色的纏繞,保持心身的寧靜與和諧。《道德經》說是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要明白「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儘可能不讓生命受到與生俱長的私心慾望和外在物慾的影響,以至於失道失生。真道務朴,人道務華,務朴最重要的就是清靜心源,《清靜經》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就是道的體現,不能思道並保持心身的朴真,也就沒有生命的清寧與和諧,而沒有生命的清寧與和諧,也就沒有鮮活的生活和鮮活的生命。人與道相親則相近,就能將個體的生命與宇宙大化自然融為一體,使個體的生命達到永恆。從整個宇宙自然來說,要當遵循的就是道法自然的原則,也就是如何去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妄自尊大,忘乎所以,從而促進世界和宇宙萬物的長久繁榮。道教的生命和諧理念和「長生久視」思想,不僅僅是要求得生命的健康與長壽,更是要通過對生命之道的探索,從個體的生命之道中去發現宇宙自然的大道。
第三,道常存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南華真人說目擊則道存,道就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常說不要鋒芒畢露,不要自以為是,要適可而止,和氣生財等等,而人們卻不一定會知道這些都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簡而言之,什麼是道呢?清靜無為是道,謙虛寬容是道,慈善利人是道,儉樸寡慾是道。反之,追名逐利非道,貪嗔怨恨非道,奸巧欺詐非道,自私妒忌非道。《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葯》說了一百種人類生活中與道有關的常見問題,發人深省。可以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道所包含宇宙人生的至理無時無刻都在給我們以啟示,如少私寡慾的生活態度,濟世利人的生活責任,逍遙無礙的生活藝術,和而常通的生活智慧,返樸歸真的生活價值,成仙得道的生活理想等。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確信,以道為教的道教所具有的這些精神和智慧,至今在人們的生命和生活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就人生來說,我們的許多人常常都會感覺到人生很累很苦,這個苦這個累,事實上主要是心苦心累,這在道教看來,是因為我們背離了道所造成的。關鍵是不能知和知常、知止知足。《道德經》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又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和是要知和則相生的道理,知常是要知事物自然發生髮展的客觀規律,知足知止則才能更好地促進事物的健康發展而免受挫折和失敗。但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不知足、不知止,以致被苦累糾纏不休,甚至傷害自己的生命。因此,太上曾告誡人們: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只有知足之足,才能常足矣。此即人們常說的知足常樂。人生之所以苦與累,另外的因素就是自是、自私,心胸不能開闊。因此,太上告誡人們要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貴,不自生。並進一步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生者不久。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對於人性這樣一些弱點的克服,太上強調要自知以明。誠然,上述的這些道理探究好像很深奧,但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參照卻又那麼近,可說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稍加警惕就能明白。
真常之道,具於每個人之中。生活中有道,體道、悟道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對道的體悟其實並不必刻意要求人們超出世間之外去尋找,道就表現於宇宙自然的萬化之中,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信道、修道、悟道也不必從根本上否棄現實的世界。通過弘揚道教文化的精神,發掘深蘊在道教文化中的智慧,滌除現實世界的塵障對自己清凈本性的蒙蔽,將自己最本真的道性彰顯出來,就可以升華我們的生活,和諧我們的生命,和諧我們的世界,實現與大道的相通。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均含有道,人類的生命、生活離不開道。正因為有了道,人類的生命才有了精神和靈性!正因為有了道,我們的生活才顯得快樂、和諧!
二、道不遠人,修之則應
《神仙可學論》說:「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負人,人負於道。」從道與我們的信仰、生命及人生的密切關係中我們知道,道雖玄妙莫測,但並不是感知不到的,是可以思而應之的、修而得之的;道就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味,並修而行之,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大道的慈愛和親近。《太上妙法本相經》說:「道性淡泊,無有親疏,道慈眾生,如母愛子」,道對眾生而言,就好比是慈母,慈母之愛,是無限寬廣、無比真摯的,眾生只要向道、求道,道無不應,正所謂「道不遠人,修之則應」。人生宇宙之內,其責任就是要輔助自然萬物長養和顯揚道德教化。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仙得道,神仙代表了人們的多種美好願望和理想:既是道德楷模,可以稱之為忠孝神仙;又是濟世楷模,可以稱之為度世神仙;還是得道楷模,可以稱之逍遙神仙。
第一,我們修道體道,首先要盡人之為人的責任,做忠孝神仙。道教以道德為宗本,道德在現實中表現的就是忠孝仁義和順誠信。因此,道教徒要內修道德之誠,外修仁義之信,以和順來檢束自我,基於人倫,裨益社會,淳厚風俗,正心明性,以復歸道德之本根,亦即老子所說的生養萬物的道德。做忠孝神仙,就是要忠於國家,孝於親長,積功累德,濟世利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盡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功德成神,由人道達成仙道。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國家的公民,學道之人必須從自身做起,不僅使道德潤澤自身,而且要潤澤家、潤澤鄉、潤澤國、潤澤天下,利益身、利益家、利益國、普益於天下,《道德經》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道教認為,道德宗本的基礎也當以忠於國家、孝於親長為前提。這也是道教道德教化與中國傳統倫理相契合以利濟社會、教化世人的一種實踐。因此,早在道教教團建立初期就十分注重道德教化。《太平經》說:「天下之事,孝忠誠信為大。」《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也強調要「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對俗》中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金元時期全真道始創人王重陽亦以「忠君王,孝敬父母師資」為修持的重要內容。《太上感應篇集注》進一步說:「立善多端,莫先忠孝。」《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更說:「仙經萬卷,忠孝為先。」
道教常說沒有不忠不孝、無信無德的神仙,以忠孝和順仁信為先,既是強調社會的倫理準則,以維護家國的穩定與和諧,也是強調修道體道之士要力盡社會責任和人之為人的道德義務,並以此為基礎修成忠孝神仙。忠孝誠信等倫理準則,其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道教所要強調的就是要裨益世教,通過裨益世教來升華自己的人生,最終得成神仙。在道教歷史上有許許多多以忠孝立身,以濟世立德而得道的神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倡導忠孝神仙的凈明道初祖許遜大真人。他一生力行忠孝,勸善濟世,治水救人,深受民眾的敬仰,功德成神,拔宅飛升得成神仙,被世人奉為普天福主,成為後世修道者的模範。《凈明大道說》中云:忠孝為大道之本,修道貴在「忠孝立本,方寸凈明」。認為忠孝凈明四美俱備,則神漸通靈,自然道成。亦即始由忠孝立本,以至大忠大孝,即一物不欺,一體皆愛;中於去欲正心,即心無塵物之染,心無慾念之累;終則直至凈明境界。
第二,我們修道體道,要在度己度人,做度世神仙。虛無自然之道是宇宙的根本,清虛無為而合乎道是人生修養的至理。人與天地俱稟自然一氣所生,人的天性本應也是清凈、純樸的,是淳善不雜的,《內觀經》說:始生之時,神源清凈,湛然無雜。所以太上教人要復歸於嬰兒。慾望的惡性膨脹違背了大道的清虛無為之旨,戕害了人天真的淳善、清靜的本性,在這裡,人是否求道親道、自度求度,人的行為與信仰起著決定性作用。道經中說:人自求道,非道求人;人自求度,非道度人;人自親道,感而致果。《西升經·我命章》中則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要成為度世的神仙,一是保守自己的清凈純樸修行親道以自度;二是濟世利人顯揚道德以度人。
道教認為,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鍊是可以成仙證道的。修鍊的核心無外乎性命心身二事,《道門十規》說:學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所謂性命二事,性即心性,命即生命,性即是人的靈覺,命即是人的生機。《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一氣氤氳是也。並說: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學道修鍊,一是修鍊人的心神品性,二是修鍊人的氣血身體。道教有許多關於修持修鍊的重要經典,如《周易參同契》、《黃庭經》、《西升經》、《坐忘論》、《鍾呂傳道集》、《悟真篇》、《青華秘旨》、《性命圭旨》等等,自度和度他的道術方法多種多樣。
道體虛靜而又能顯應萬物,故修道者既要虛靜其心以自我修養,又要行現實的仁行功德以濟世利人。為善積德與去欲澄心,都是求道親道的必由之路。南朝高道陸修靜於《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說:「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滿三,諸事不成。三者,謂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和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曉道,亦不得道。若但曉道而無功德,亦不得道。」清代高道劉一明《修真九要》認為「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他所謂「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等濟世利人的善行。無濟世利人之善行,則不能修成仙道。大道無私,道性普遍,大道不為一己之私心而存,無濟世利人之善行,則不能修成仙道。利人越多,則自利亦愈多,《道德經》指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我們在普行利人教化的同時也正是在培護自己的德行與道性,並通過修鍊使自己得成度世神仙。
純陽祖師呂洞賓就是道教最有代表性的度世神仙,他一生歷經了度己的艱難過程和度人的生動故事。他因黃粱一夢,感悟人生之無常,毅然入道修行,斷煩惱、斷色慾、斷貪嗔。發願欲度盡眾生,方肯上升,其靈應事迹遍及神州,被世人奉為有求必應的度世神仙。他在點化侯道人時說:學仙須立功行,功即勤苦修鍊,行即濟人利物。他告誡人們: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甚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並說:濟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計多寡,但須出一片誠心,即救一昆蟲,愛一草木,隨力所為,便有無量功德。應「陰功暗心修,善行長日積」。他說修道雖然不止於忠孝,但忠孝乃為行道之始。呂祖認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運陰陽之用,源道德之妙,達性命之真。鍊形住世以度人,煉神歸虛以通真。
第三,我們修道體道,要在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做逍遙神仙。人是不可能只生活在現實的,追求逍遙是人生必然要求,生活與修道的過程應該是實現健康人生、完美人生的過程,也是健康生命、升華生命的過程。完美人生、升華生命離不開美好的理想,這種美好的理想更多則是一種宗教的信仰。就道教來說,生活的最高理想和「道」的信仰是統一的。道教所主張的人生,是一種藝術般的人生。人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無拘無束、知足常樂。道教引導人們放眼於廣袤無垠的天地自然和歷史長河之中,從一時一事的是非、得失、榮辱中超脫出來。淡泊名利,冷靜面對挫折與磨難,面對苦與樂,通過凝神沉思,無欲澄心,去感悟萬物的同一性,感悟與道合一的境界,從而確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信仰嚮往之道,超越自我,超凡脫俗,升華精神,做逍遙神仙。
(一)逍遙神仙是上善若水的。《太上感應篇》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人之為善行善,日行月積,即所謂「善不積無以成名」。由善行的不斷增長,建立起了無量功德,最後成就了自我,得成道德神仙。大道之善,是像雨水陽光一樣潤及一切,利益一切,功濟如流,物無所知,卻悉受其潤澤。為善也就是要達到《道德經》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境界。
(二)逍遙神仙是齊同慈愛的。齊同慈愛就要一體皆愛,即不只愛自己的親人,不只愛自己的家族,也不只愛人類。要齊貴賤、大小、圓缺、等差,當哀孤者、矜寒貧、行大慈、念一切、廣救濟、開生門。《太上感應篇圖說》云:「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慾積功累德,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命雖微,亦系生命」。《道德經》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度人經》說是「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三)逍遙神仙是虛懷若谷的。道具有其大無外的包容性,她像大海一樣廣納百川,不拒細流。人們常說:虛懷若谷。道就是以虛為體性的。南華真人說:唯道集虛。因為虛乃能容,虛乃能生,虛乃能長,從而使萬物各適其性,生氣蓬勃。張宇初真人說:非虛則物不能變化周流。《悟真篇》則說;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四)逍遙神仙是純樸自然的。葛仙翁說:老君體自然而然;抱道德之至純。也就是說,純樸自然是修道體道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要當固守人的純樸自然的本來真性,防止人性被扭曲和異化,行儉樸棄華麗,以保性命之真。道性自然,大道以自然為法則,《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事物的本性,人的作為也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妄為,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五)逍遙神仙是無所礙待的。俗話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無待無礙要在澡雪精神,保存性命之真,使心無所礙,身無所待,動合無形,德充於內,無心而任乎自化。南華真人說: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唯神是守,與神為一。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心與道通,體與道冥。
(六)逍遙神仙是天長地久的。天地無私無我故能長久。《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得道神仙,無私無欲,無我無累,慈心守一,清靜無為,住世功濟如流,歸虛合道永遠。
道在乎神,神在乎真。夫道與神,無為而氣自化,無慮而物自成。忠孝神仙、度世神仙、逍遙神仙的思想,既能夠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踐行積極的人生、瀟洒的人生、利益社會的人生,培護起自己健康的人格,陶冶性情,升華精神,又能夠引導人們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培護起理想的社會道德,構建和諧美好的人類世界。
推薦閱讀:
※敦刻爾克精神為何偉大?
※英國憲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長
※成年人也要有點遊戲精神
※自凈其意是佛教的精神
※美滿的婚姻:精神與物質的平衡點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