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粵語念唐詩 鏗鏘悅耳而且富含韻律
06-23
其實古代詩歌不但要押韻而且平仄對仗非常嚴格 比如五言絕句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其格式是仄起首句不入韻押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普通話念不但韻腳不押韻平仄聲也完全出格了 粵語中「流」和「樓」是同音[lau]普通話分別是流[liu]樓[lou] 這首詩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其使用兩個對偶句組成一詩兩個對偶句之間 用「流」和「樓」這兩個同聲字連接成詩對偶句對平仄的對仗最嚴格 一般唐律詩平仄只需要按照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第二第四第六個字 一定要按照你寫的詩所屬格式的平仄聲五言絕句每句詩的第二第四個字一定 要按照平仄格式。而且對偶句是精確到每一字的平仄。 普通話平聲為一二聲仄聲為三四聲 第一聯 仄仄平平仄對平平仄仄平普通話念: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第二聯 平平平仄仄對仄仄仄平平普通話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為什麼普通話平仄聲這麼大差別因為胡人誤讀漢語造成的最明顯就是仄聲字入聲字被大兩誤讀成平聲入聲字完全消失所以普通話念古詩詞即使勉強押韻了平仄聲也對不上號。下面一首唐詩最能夠說明問題 胡曾戲妻族語不正 呼十卻為石, 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 總道是天因。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後取笑部分北方地區的胡人學漢語的語音不正 「十」和「石」是入聲字粵語注音十[sap]石[sek]是閉音節結尾的入聲字 普通話十[shi]和石[shi]被誤讀成平聲字而且發音相同 古漢語中有m、n、ng三個鼻音韻尾,普通話m尾併入n尾,只剩下n和ng兩個鼻音韻尾。針、陰是收在m尾的字,真、因是收在n尾的字,粵語針[zam] 真[zan]普通話針[zhen]和真[zhen]讀成同聲字了粵語陰[jam]因[jan]普通話陰[yin]和因[yin]又讀成了同聲字 胡曾嘲笑他的妻族把「十『讀成」石「「針」讀成「真」,把「陰」讀成「因」。 粵語讀這詩第二、第四句末字的韻腳是押韻普通話讀又不押韻了。 為什麼粵語對古代詩歌有如此高的對應性?因為粵語發源於中原雅言,先有50萬六國舊部組成的秦軍被秦王發配嶺南,因為他們來自己全國各地,只能夠用古代普通話「雅言」溝通,這情況跟現在的深圳非常相似。深圳是以普通話作為該城市的主要語言。再有漢武帝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在粵地推廣雅言教學,之後歷代中原戰亂,源源不斷的南遷漢人。粵地受五嶺阻隔,交通非常不方便。胡人又不願意來粵地,粵語又拒絕中原的胡化漢語,使到雅言能夠保存至今。現代的粵語仍然保留古漢語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口語中還有大量古漢字和古漢語語法。古代詩歌,基本上由雅言所寫,或者經過雅言潤色而成。所以,用粵語念古代詩歌鏗鏘悅耳而且富含韻律就非常合情合理。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普通話注音這詩全是仄聲韻明顯用普通話念就不能押韻了 普通話只能押平聲韻無法押仄聲韻參考為普通話而設的新韻第一大忌就是只押平聲不能押仄聲 而且普通話念誰知盤中餐這句是五連平聲整句徹底報廢。 粵語的話就能解讀這詩了這詩是用仄韻的古絕有別於一般的唐律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廣東話罵人的話大全,粵語粗口怎麼罵人
※談談粵語的那「把嘴」
※關公大戰穆罕默德
※車還是那輛車 粵語和普通話咋就差這麼大呢 已經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