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排名
。
壽星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吉星」之一,寄託著人們對長壽的美好期盼。
人均壽命是標誌一個地區、一個時期人們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尺,也是各地區幸福指數的重要參考數據。它與個人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環境等因素密切聯繫。那麼,哪些國家的人均壽命最長?哪些國家最短?我們中國又處於什麼位置呢?
中國皇帝平均41歲
自神話時代以來,長生不老一直是世界各地、各族人們的夢想。「八仙過海」傳說中的張果老,有三千多歲;先秦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福、祿、壽在中國民間被認為是天上三吉星,其中的「壽」寓意長命百歲。而事實上,中國古人的平均壽命一直不長,到了民國末年的1949年,有據可查的中國人平均壽命僅為35歲! 我們俗稱的「人均壽命」,準確術語是「人均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它一般分為全體人口、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三個具體指標。簡而言之,「人均預期壽命」就是假定有一批人,從0歲開始,按照目前各年齡段死亡率逐年走過,隊伍逐漸縮小,直到最後一個人終老。統計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齡,就是預期壽命。人均預期壽命是用死亡率算出來的,因此,影響其高低的因素就是死亡率。 古代的中國雖有同時期世界上最完備的人口統計資料,但因為缺乏年度死亡率統計,也就很難計算出準確的人均壽命。如果按照「二十四史」中的生卒年資料,統計的也只能是帝王將相的人均壽命。 我國封建社會的臣民,見到皇帝往往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很多皇帝也費盡心思尋找長生不老的秘訣。《史記》中就有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尋長生不老之葯的記載。 皇帝一般不愁吃穿,生了病還有高水平的御醫罩著。但根據史料,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共有皇帝335人,其平均壽命僅為41歲。如果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各小國去掉,共有皇帝235位,平均壽命是35歲。最長壽的是乾隆,活了88歲。武則天活得也比較長,82歲。 皇帝人均壽命短,肯定不是因為生活水平低,死於宮廷傾軋等非正常死亡也是重要原因,但在政治相對穩定的明朝,16位皇帝的平均壽命也才42歲多,精神壓力巨大,生活方式不健康應該才是主因。 據元朝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記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阿富汗會見中原道教首領丘處機時,開門見山地問有沒有「長生之葯」,丘處機坦誠回答「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比起那些鼓動皇帝勞民傷財,去追求長生不老之葯的煉丹術士,丘處機實事求是的態度很可貴。 縱觀古今中外,長壽者的生活方式的確暗合一些共同的「衛生之道」。不過,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聯繫更為密切。
白髮映「黑髮」
改革開放後增壽明顯
一般認為,古代中國的人均壽命增長極其緩慢。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都曾兩次舉行過「千叟宴」,邀請民間長壽老人參與,費用全免。其年齡下限,康熙年間的兩次是65歲,乾隆年間一次是60歲,一次是70歲。可見,當時花甲古稀就已是罕見的高齡了。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中國連遭外敵入侵、內戰不斷,一般認為這個時期我國的人均壽命沒增長,但具體是多少,由於無全國性的統計數據可利用,所有的數字都是推算,所以學界爭議較大。 1929~1931年間,南京金陵大學的學生對我國16個省101個縣的38256戶農家,進行了調查。1935年,美籍學者哈理·司伏特(Harry E. Seifert)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統計,認為在中國農村人口中,男性與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分別為34.85歲和34.63歲。這一數據後來被廣泛引用,很可能就是「解放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35歲」的由來。 1957年,我國衛生統計學家李光蔭根據北京市的人口死亡登記資料,計算得出如下結果,1950年北京男性人均預期壽命為53.38歲,女性為50.22歲,1953年男性為61.18歲,女性為60.52歲。 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基本和平的環境,營養、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民眾文化程度的提高,讓死亡率急劇下降,人均預期壽命顯著增長。198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65.5歲,達到世界中等水平。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1986年到201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68歲增至73.5歲。 美國《紐約時報》2010年11月23日發表文章,認為中國近2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緩慢,並將原因歸結為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醫療市場化造成一些人看不起病,還有環境污染、肥胖等因素。 在我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人均預期壽命也存在差距。2010年,上海市戶籍人口的人均預期壽命為82.13歲(男性79.82歲,女性84.44歲),已經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在經濟比較落後的省區,人均預期壽命也較低,2008年,寧夏人均預期壽命為73歲,甘肅為71歲。 今年3月28日,是西藏第四個「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西藏的人均預期壽命從和平解放(1959年3月28日)初期的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7歲。人口也從當年的1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萬。有專家預計,隨著西藏交通日益改善,藏族同胞的人均預期壽命未來會有明顯上升。
美國中情局發布的2008年人均預期壽命世界地圖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澳門是世界長壽亞軍
從整個人類歷史來看,人均壽命的變化趨勢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長的。 據《大英百科全書》公布的數據,新石器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僅為20歲,古典時期(包括歐洲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中國的戰國和秦漢時期)增加到28歲;英國人的平均壽命在20世紀早期為30至45歲,目前是79.01歲。 美國中央情報局估測,中國2012年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4.84歲(比我國自己的統計數據略高),在全球22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95位。排名第一的是南歐袖珍國家摩納哥,89.68歲,倒數第一是非洲國家查德,只有48.69歲。在全球前十名中,中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上榜,澳門是84.43歲,排名全球第二;香港是82.12歲,排名全球第八。 日本是83.91歲,排名全球第三。若以國家論,日本在亞洲諸國中排名第一。但日本近年不斷傳出老人死亡,子女卻瞞報並騙領養老金的醜聞,讓日本這個「長壽大國」蒙羞,人均預期壽命也多少有點縮水。 人均預期壽命靠前的國家和地區,大多分布在歐洲,在前20名中,歐洲佔了12席,分別是摩納哥、聖馬利諾、安道爾、英屬格恩西、義大利、列支敦斯登、英屬澤西、法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冰島。格恩西和澤西這兩個地名很多人可能沒聽過,它們是英國王室領地,但不是英國領土,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美洲人均預期壽命最高的是加拿大,為81.48歲。 世界上20個人均預期壽命最低的國家和地區,除了阿富汗,全都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分別是查德、幾內亞比索、南非、史瓦濟蘭、中非共和國、索馬利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奈及利亞、納米比亞、加彭、馬拉維、尚比亞、馬里、坦尚尼亞、烏干達、尼日、布吉納法索。 由此可見,一個地區的人均收入水平與人均預期壽命關係明顯。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高於發展中國家。在被稱為發達國傢俱樂部的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34個成員國中,人均收入最低的墨西哥,其人均預期壽命也能排到全球第72位。
美國中情局估測,在全球221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均壽命2012年排名第一的,是三面被法國國土包圍的袖珍國家摩納哥——89.68歲。圖為美麗的摩納哥港灣。
美國排在全球第50位
然而,人均收入高並不必然導致人均壽命長。美國中情局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南非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81位,但該國人均預期壽命排在全球倒數第三,只有49.41歲。卡達人均收入世界第一,人均壽命在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僅列83位。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作為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水平、醫療技術等都是世界第一,其人均GDP也排名世界第8。但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卻排到全球第50。 2006年,美國《老年人口統計學與經濟學》雜誌稱,1900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5歲,1930年達到60歲,1960年70歲,1990年突破75歲,2000年是77.5歲。據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的數據,從1930年到2010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基本保持了增長趨勢,從1930年的59.7歲增長到2010年的78.7歲。 另外,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負增長:一次是1979年的73.9歲減少到1980年的73.1歲;另一次是1992年的75.8歲減少到1993年的75.5歲。然而,這兩次人均壽命減少的年度,與GDP下降的時間段並不重合,這說明,富裕與高壽的關係並不絕對。
巴諾什與家人在一起慶祝生日
古巴全國關心老年人組織稱,該國共有百歲老人約2500人。圖為生於1900年的古巴男壽星伊格納齊奧·庫比拉·巴諾什去年在自己111歲的生日宴會上抽雪茄。巴諾什是一名雪茄廠的工人。有網友留言調侃:「老人家抽雪茄的樣子酷斃啦!」
巴諾什在展示自己的身份證件
「休克療法」讓俄羅斯折壽
俄羅斯的人均GDP,按照匯率計算全球排名第59,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全球排名是55,看起來都還不錯。但該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卻排到全球第163。 2009年1月15日,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網站刊出一份題為《大規模私有化與後共產主義死亡率危機——一項跨國研究》的報告,該報告以嚴謹的統計數據,證明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規模私有化與成年男性死亡率上升之間,確實存在因果聯繫。在該報告研究的國家中,俄羅斯是一個典型例子。 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推行「休克」療法,而大規模的快速私有化正是休克療法的核心內容。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2005年的數據,俄男性的人均壽命為58.6歲,比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時的63.4歲還低4.8歲,這讓俄羅斯淪為全歐洲男性人均壽命最低的國家。2012年,俄全國人口的人均壽命為66.46歲,位列世界第163,其中男性僅60.11歲。俄羅斯的死亡率高達16.03‰,排名世界第二,人口增長率為-0.48%,排名第219位。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千人為單位來表示,即統計一定量的人口每單位時間的死亡人數。
熱帶寒帶都有長壽國
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一個地區的氣候、緯度、天然放射性、微量元素等因素,都可能與該地區的人均壽命存在關聯。但是,隨著人類干預自然程度的提高,更多的人主要生活在人造環境中,這些因素的影響逐步減少。 例如,儘管人均壽命墊底的20個國家大多位於非洲,但按照聯合國的數據,世界人均預期壽命最高的10個國家和地區中,既有屬於溫帶氣候的日本、瑞士,也有屬於亞熱帶氣候的以色列、西班牙,還有跨越北溫帶和北寒帶的瑞典、瀕臨北極圈的冰島,也包括跨越南溫帶和熱帶的澳大利亞,還有處於熱帶的新加坡。其中,新加坡氣候濕潤,以色列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則比較乾燥。 可見,要追求長壽,人造環境也很重要。
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英屬澤西島,人口只有97857人,但該島自然環境優美,是歐洲有名的長壽之地。
人活一口氣:好空氣益壽
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空氣、水、土壤的污染程度,特別是產生致癌物的污染源,與人均預期壽命也有關。因此,通過調整人口與工業的布局,採取更先進的防治污染技術,是能提高人均壽命的。 2008~2011年,60位科學家在12個歐洲國家的25個城市,進行了檢測和研究,這些城市一共有3900萬居民。檢測發現,生活在空氣污染程度大的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首都)和生活在空氣基本無污染的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的居民,健康狀況差異很大。數據顯示,儘管採取了各種措施,空氣污染仍然是歐洲公共健康的主要問題。空氣中的細顆粒能深入身體,影響人們的心臟和肺。 科學家們經過計算,認為主要由柴油發動機和加熱系統排放出來的高濃度細顆粒,造成布加勒斯特的人均壽命縮短了近2年,巴黎縮短了6個月。 2009年4月1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介紹了美國科學家對51個美國城市近1/4世紀污染狀況與人均壽命關係的研究成果。這些科學家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述城市的人均壽命增加了2.5歲多,主要與生活方式、飲食和醫療的改善有關。但在增加的兩歲半裡面,有15%(約5個月)被認為是因為空氣變得清潔了。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健康系主任道格拉斯·多克瑞博士說:「是否吸煙、飲酒、鍛煉,吃什麼食物,你可以選擇,但你很難選擇呼吸什麼樣的空氣。」 不過,空氣只是影響壽命的因素之一。一些國家經歷了嚴重的去工業化,其城市和原來的工礦企業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如俄羅斯、烏克蘭,但其人均預期壽命卻急劇下降。這主要是生活水平下降、治安惡化和醫療保障體系的衰敗等負面效應,超過了空氣質量好轉帶來的好處。
縮小貧富差距能延年
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財富分配得較為平均(一般顯示為基尼係數較低),政府和社會組織更多地投資和服務於醫療衛生事業,人均預期壽命會顯著高於人均收入相近的國家或地區。古巴和印度喀拉拉邦都是典型的例子。 據美國中情局估測,2010年,古巴人均GDP為9900美元,排名世界第110位。而古巴的人均壽命為77.87歲,排名世界第59位(2012年估測)。 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過印度的「科欽」。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該邦位於印度的西南沿海,是一塊面積為3.89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缺乏自然資源,人口密度很高,且絕大部分人口是農民。 1957年,印度共產黨在喀拉拉邦贏得邦議會大選,這被西方輿論稱為「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通過議會選舉執政的共產黨政權」。此後,該黨多次上台執政。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喀拉拉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低於全國平均值。但是,由於該邦政府大力推行再分配政策和最低工資政策,赤貧人口相對較少,識字率在全印度最高,超過90%,便於普及醫療衛生知識。因此,該邦人均壽命是72歲,遠高於印度的平均水平——62歲。 按照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計算體系,喀拉拉邦是印度唯一屬於世界中上等HDI水平的邦。因此,「喀拉拉發展模式」聞名全印度,也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 由於人均壽命是根據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計算得出的,因此醫療制度與公共衛生狀況等與人均壽命密切相關,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艾滋病。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艾滋病肆虐,這些國家都在世界人均壽命排行榜中墊底。南非有500萬艾滋病攜帶者,這是南非人均GDP排名全球第81,人均預期壽命卻是世界倒數第三的重要原因。
生命之樹常青
推薦閱讀:
※支持薩德的後果很慘!韓國排名第7的財團在華「吃苦頭」
※【世界名表排名】2014世界名表...
※讓勞力士墊底,這排名到底多兇殘?!
※你認為中國八大古都應該怎麼排名?
※年度最佳郵輪 頒獎盛典權威榜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