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苗刀——翊將軍的博客
話說苗刀(一、溯源)苗刀一詞,來源於民國。儘管現代一堆大師不斷地發文考證論說其源,或冠以戚繼光軍刀,或冠以明代御林軍大刀,翻閱古籍,咬文嚼字,以此招攬後學者,甚至以刀形而申專利,以套路而名為武術遺產,但歸根結底也免不了它的近親是倭國野太刀的命運。戚繼光曾說:「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這裡的長刀,如果現代能仿製出來的話,長度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其規格為:刃長五尺:按明代營造尺,每尺合32cm,則刃長160cm。後用銅護刃一尺:此銅護刃,即現在通俗叫法為吞口。而在刀刃後端加上一尺長(32cm)的吞口,目的是方便刀刃入鞘,且必要時前手可握此處以長兵短用。柄長一尺五寸:即48cm。重二斤八兩:這個重量我還不能準確地估算出來,大致相當於今日三斤多的重量。按上述數據,此刀全長208cm,刃長160cm,柄長48cm。現代周緯在《中國古代兵器史稿》中描繪的明代留存的御林軍大刀長度為刃長108cm,柄長56cm,全長為164cm。而戚家軍的長刀通長為208cm這個長度也就不奇怪了。其原因為:戚繼光在軍隊技能的應用上,尤其重視兵器的長度,他所推崇的楊家槍長度都在4米左右,他自己也說過槍要長的話。這是跟對敵的作戰分不開的。現代的苗刀,謊稱為戚家刀,所做長度通長為140cm左右,美其名曰為刀長五尺,其實是偷換了概念。為什麼?明代程沖斗有本《單刀法選》流存至今,寫道:「古雲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這句話中,體現了兩點信息,一是刀輕,也就驗證了戚繼光208cm的長刀為何只有三斤來沉;二是刀的通長比戚家軍的長刀減少了一尺多。但問題恰恰出在此處,五尺刀是按明代營造尺算的,還是按周尺算的?程沖斗還說:「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如果按明代營造尺算,程氏單刀刃長約120cm,柄長約38cm,通長160cm。帶弩刀為刃長約90cm,柄長約29cm,通長為120cm。如按周尺算,一周尺合今23cm,即俗稱魯班尺,則程氏單刀刃長87cm,柄長35cm,通長約122cm。帶弩刀為刃長64cm,柄長20cm,通長約84cm。我要說的是,程沖斗的單刀長度是按明代營造尺計算的,因為通長122cm的刀,一個人就能輕易地從鞘中拔出,根本不需要《單刀法選》中的「你我拔刀式」或托拿刀背出入刀鞘等手法。而通長84cm的刀,在戰陣中的弩兵用來,就是廢鐵一條,完全應付不了敵方的長器。因此,程氏單刀的長度通長為160cm是完全正確的。而當今造刀的刀商,恰恰抓住了「五尺」這個詞,造出的刀要麼在120cm左右,要麼在140cm以內,臆造的很多,甚至將刀背改為圓脊的,丁字結構是無法一劈到底的,這點基本常識都不知道,也算開了古人造刀之先河了。明代之前,中國有無此類長刀,相關文字記載不確切不完整,就算是李嗣業重生,也無法考證。但明代確有此類長刀,並是在對倭的戰鬥中產生的,不管是當時由日本進貢還是中國自製的,這種刀畢竟流傳下來,並對很多兵器產生了翻天覆地般地影響。我無親日情結,但倭刀就是倭刀,在談苗刀之前,必須要說清苗刀的起源,這絕對不會抹殺華夏兒女在抵禦內外侵戰中將苗刀發揮到的極致,因為中國人有不同於倭刀的獨特技法。
話說苗刀(二、技法)離我們最近的官方技法是來自戚繼光《紀效新書》第十四卷之「猿飛陰流」的刀法和程沖斗《單刀法選》,由於我現在能看到的《紀效新書》是經過無數次的翻印或傳抄以及山寨而形成的,大抵只有圖勢而無文字,也就不能獲悉整個刀法的本來面目,近來有棒子號稱復原了這一刀法,網上有視頻,可作為借鑒,但也只是山寨戰陣所用的刀勢而已,行外人看不出內在。而程沖斗的《單刀法選》有圖勢有文字,很全面,一直流傳至今,甚至產生了為今尚存的門派,一在河北,一在陝西。河北教授套路,桃李天下,卻流於表面;陝西重內涵,雖有實戰訓練,但真正的技法非本門中人,仍是秘不可傳。現代的日本刀術,仍有與《單刀法選》相似的勢子,只是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或者交流,中國苗刀技法越來越遠離了當初「長刀」的影子。自民國開始,就有一路、二路,近些年,又冒出了三路、四路,想當初程沖斗的技法也只是單勢而已,經過後人的改良,越來越突顯出套路的完整性,並不斷地延伸,舞花連連,完完全全悖離了民國時張之江曾說過的「矛刀」含義。矛刀,也是民國時對苗刀的一種別稱。因為它的樣子尖而修長,更重要的是它的長度完全可以加入槍的技法,所以稱作矛刀。有人曾說過,練劍術,學西洋劍,練刀術,學日本刀,練槍術,就學中國大槍。西洋劍,靈巧,步法敏健;日本刀,劈勢猛,講究不觸而殺;而中國的大槍,卻是其他蠻夷無可比擬的。中國人練日本刀,按日本的勢子練,按《單刀法選》練,按《辛酉刀法》練,練的再好,也不如日本人,因為沒有體現中國人的優勢,沒有體現自己的文化,相反還要穿上和服學著日本武士慢條斯理的動作,骨子裡畢竟不是日本人。其實,早在幾百年前,苗刀自明代引入中國後,該刀的技法就在不斷地演變,離倭刀技法本來的面目越來越遠,知道為什麼嗎?中國冷兵時代的戰爭武器最重要的有兩個,第一是射箭,第二是大槍。抵禦弓弩要用藤牌腰刀,而能與大槍抗衡的兵器即苗刀。程沖斗《單刀法選》中的技法完全都是將三四米左右的長槍視作假想敵的。吳殳的《手臂錄》中亦將倭刀的假想敵列為大槍。苗刀與大槍對拼,自然將大槍的一些技法吸收進來,如《單刀法選》中的朝天刀勢,不就是馬家槍二十四勢中的朝天槍勢嗎?迎推刀勢,不就是迎槍嗎?刀背格鐵器勢,不就是靠手法的陰陽轉換而使用槍法的攔拿嗎?單刺刀勢,不就是槍法中的單殺手嗎?低插刀勢,不就類似於美人紉針嗎?定膝刀勢,不就是推山塞海嗎?單提刀勢,不就是夜叉探海嗎?拗步刀勢,不就是騎龍勢嗎?嚴格地講,《單刀法選》中與槍相關勢子,其實更是與棍術相關,因為程沖斗少林學藝十年,所擅長的是棍術,而不是槍術,他的槍術是大封大劈,這點被吳殳早就指出了,所以他的圖勢都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後握刀柄,更側重類似棍術的劈技,右手在前發力要多些。而其侄程子頣也看出了程沖斗刀法的側重點,故爾在「單刺刀勢」的小「注」中含蓄地寫道:「愚意將刀提、撩、勾、格等法,不過用以招架。至用砍法,除可斬手、足、指、頭、頸及斷彼槍桿,總不若刺之為用長而善也。」不能說現在流傳的程式《單刀法選》技法完全能含蓋明代的苗刀技法,我相信還有很多技法沒有形成文字或者遺失。至少從吳殳和其師弟陸孚亭流傳下來的書籍中得知,明末槍法大師石敬岩擅長倭刀。吳殳曾在《手臂錄》中說石敬岩「棍、棒、刀、牌,全化槍法」,陸孚亭也曾在《石敬岩傳》中說其臨死前嘆曰「使我得長刀一,賊不足盡耳。」石敬岩是幹什麼的?練大槍的,吳殳認為他的槍術重在手法,與峨嵋派槍法如出一轍。由此可知,一把倭刀,在手裡陰陽轉換,可劈可刺,甚至刺多於劈,才是苗刀的正法,更是中國人善長的技法,更能體現中國人在大槍上的優勢,所以才可稱作「矛刀」。如果將槍法融入刀法中,就必須改變勢子。槍法以中平槍勢為對敵基本勢,百巧由此出。而對於長刀,由於刀柄及結構重心與大槍不同,故以左定膝勢對敵基本刀勢,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用力的重點在後手。刀柄是扁的,不像槍桿那麼圓,使用封閉會不太順,但槍法中的攔、拿、提、勾、刺、劈以及棍法中的各種身勢都能體現出來。說穿了,中國傳統的硬兵武術,就是槍法,苗刀也不例外。因此,在你練真正的苗刀之前,最好先練上幾年的3米大槍,至少6斤以上。然後再練苗刀,完全可以拋開那一至四路,再不用花冤枉錢。當然,練大槍也得練對了路,要不只知道直劈直扎,用的只是棍子,而不是槍。附:已故苗刀傳人馬穎達先生
話說苗刀(三、演繹)苗刀自引入中國,經過幾百年戰火的洗禮,不斷地隨著作戰環境而轉化,雖然技法日臻完善,但也衍生出很多類似的兵器,不能不說苗刀對這些兵器影響真可謂曠日持久。只是,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這些兵器跟苗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下就舉幾個例子。1、鞭明末程子頣在《武備要略》中說道:「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而敬德之鞭,亦不見於史傳。予少時甚慕焉,遍訪不得其傳。一日習單刀於沖斗公,得其法,則知刀與鞭大同少異也。」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鞭怎麼使用,不要去考證它最初的用法了,因為傳說中的尉遲敬德擅長鞭法,但史傳中卻沒有文字記載。程子頣年少時也曾多方走訪,也沒有找到敬德的鞭法傳人。卻從程沖斗的單刀中悟出來鞭和長刀的用法大同小異。
按上圖,此鞭實物不知是何材製造,如為鐵制,則份量不輕,如為堅木製,亦能實戰。但所擺的架勢與苗刀是一模一樣的。2、狼牙棒軍隊所用的狼牙棒,其實都是木製的,上打鐵釘。見下圖。
3、朴刀朴刀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總是有所變化,《水滸》里描述的朴刀是長桿短刃以刺為主的,刃可以拆裝,方便隱藏。清代時朴刀刃闊桿長,太平軍猶愛使用此種兵器劈殺。現代也有人稱此種刀為雙手帶。但明末時的朴刀,卻是直接從苗刀演變來的,刀形稍有不同,技法卻是一致,見下圖。
4、大斧
5、雙手劍那年去武當山遊玩,看到有道士在教授雙手劍,劍的長度約有1.5米左右。朝鮮勢法雙手劍,只是將刀換做了劍,很多圖勢中,其實我們只能看到身勢,而應用的手法不仔細研究根本看不出來,這也與古代畫家的濫技法太有關係了。
還有很多的實例,就不再列舉了。總之,苗刀雖得自於倭國,但經過一代又一代武術家的研究,並將槍、棍的技法融入其中,使得這些相類的兵器可以融匯貫通,充分體現了中國武師的聰明之處。苗刀最後一次著名的應用,就是在抗日的戰場上,儘管刀沒有那麼長,換之為雙手短柄的闊刃砍刀,但技法離不開苗刀的影子,所謂「破峰八刀」,也是苗刀在實戰中的一種表達。不過對於研究古兵器,崇尚中國傳統文化,且喜歡追蹤溯源的人來講,建議還是按照明代苗刀的規格進行定做,3斤或6斤不等,一輕一重,再結合大槍的圈串,結合棍勢,你會發現苗刀會帶給你不同凡響的收穫。長兵器練熟了,短兵器可謂信手拈來。離開了冷兵時代,我們不可能打打殺殺,也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對抗訓練,卻能在苗刀的練習中找尋到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脈絡,豐富自身的技法,足矣!話說苗刀(四、製作)滄州已故苗刀推廣人郭瑞祥先生曾致力於苗刀的推廣和套路的教授,早年間,也是在他的傳播下我才知道有種兵器叫作苗刀。當年一時懵懂,花了800元買了把一級實用苗刀。拿到手後,別提多彆扭了。首先是刀背,圓背刀筋,刃未開鋒,護手刀盤製作很粗糙,為了讓刀盤與刀柄固定,居然加了兩枚螺絲釘,鋼材其實就碳鋼的,沒有彈性,其實是龍泉某廠家代工製作的,上面還刻著什麼專利字樣。就是這樣的刀,在砍劈樹木時,稍有用力不準的情況,刀筋立馬會彎,在家裡閑置了二三年,最後以150元的價格轉讓。然而,這把刀的設計,不能不說確有獨到之處。首先是刀柄,沒有纏繩,全木製刀柄有錐度,後把粗壯,內行人一看就是借鑒了槍桿根大盈把的理念,當然為了照顧新手,刀柄並沒有做到根大盈把。而刀背採用圓筋,刀刃呈丁字結構,彷彿偷換了古畫里關於苗刀刀身那道橫線的概念,其實那道線是日本刀里常見的鎬線,被郭氏改作了圓筋。這種圓筋結構的優勢,就是可以像運用槍桿那般攔拿,缺點是刃口太薄,即使刀身硬度夠、韌性足,一刀劈在硬物上,或穿甲士兵的身上,很容易吃刀而妨礙劈擊的深度。從古至今,就沒有這樣造刀的。因此,不管這把刀多重,也只是個表演物件,上不了真實的戰場。但正由於郭瑞祥對苗刀的推廣,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苗刀的皮毛,從而打開了苗刀的市場。尤以龍泉的刀商為最!中國人討厭倭寇,不願承認這是倭刀,而苗刀這個名稱也正迎合了刀商的心理,為多數不懂武術的票友打造出五花八門的苗刀。大抵尺寸為全長1.4米左右,或花紋鋼,或大馬氏革,或全鋼燒刃,或夾鋼,還有所謂四方鍛的,各種噱頭此起彼伏,山寨的價格不一,質量各異。似乎郭氏苗刀的形狀,成作苗刀製作的標準,外形稍有不一致,就被行外人認作不是苗刀,但郭氏苗刀畢竟申請了專利,所以很多刀商也要另闢蹊徑來招攬票友。其實,還是那句話,在你沒練中國大槍之前,不要碰苗刀這種東西,因為你永遠練不出苗刀的真正內涵或者實戰技法。在你練過大槍之後,更不要隨意地從刀商處購置苗刀,而是在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定做,根據你的特長來定做。不管怎麼講,如果要找回真正的苗刀,你定做的兵器全長至少要在1.6米左右,才可稱得上是苗刀。1.4米和1.6米拿在手裡習練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重劈砍的話,可以讓刀身稍彎,重戳刺的話,可以讓刀身成作直形,但首先的目的是能夠方便格擋對方的長槍。什麼花紋綱,什麼大馬氏革,什麼全鋼燒刃,都是賺你錢的,彈簧鋼淬火,刃口硬度在52HRC左右,有稍許彈性,背厚刃薄,重量在3斤至6斤左右,定能讓你練出真正的苗刀工夫。刀柄的製作是個很重要的環節,練武的都喜歡手感,不管是柄纏繩還是不纏繩,只要能使出槍法中的圈、串、攔、拿,就基本能滿足使用條件,這就需要必須做成直柄,做成彎柄不便於刀柄的擰轉。而龍泉受倭刀影響太深,刀柄經常用兩顆目釘,其實就是筷子頭來固定,這是不可取的。因為苗刀的用法,跟倭刀還不太一樣,是要轉柄而攔拿或者扎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柄內灌膠,外鉚鐵釘或銅釘,讓木柄與刀莖緊密結合為一體,這也是中國古代制刀工藝中最牢固的一種方式,至於柄首,鉚與不鉚,都無所謂。鉚上了,會稍稍影響手感,按槍的使用方法,後把是要握在掌心的,所以會有影響。不鉚的話,就要考慮細節上製作的舒適度與合理性。刀盤,即護手,此處製作不好,會在練上幾天後晃動,一是響聲煩人,二是影響刀柄的牢固性,因此必須牢固處理,使刀盤與刀身與刀柄緊密結合,從外看不到縫隙,或沒有鬆動感。好的木工師傅或裝配工都會注意這些細節,只是更多的還是不負責任或不懂武術的刀商,讓你無可奈何。刀鞘一般採用木製,必須輕,方便攜帶,因此用軟木製鞘最合理,也可防止刀刃進出的磨損。有些龍泉刀商會把刀鞘做的比刀身還要重,本末倒置。鞘上的裝具,看個人喜好,有人喜歡雕刻圖案,或陰刻或陽刻,還有採用鏤空的,也跟投入的費用有關係。綜上所述,造一把稱自己心意的苗刀不容易,很多時候,不是刀要適用人,而是人要適應刀。附圖:留存下來的明代長刀
話說苗刀(五、吳殳論刀之自序)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言破槍,及至赴敵,莫不驚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蓋短器降長,惟碓斗壅塞,槍至於不能出後手,乃為短器所困。行列稍疏,短無破長之理。游場槍之受破者,唯一單殺手。至於閃賺、顛提,則槍猶畏之如虎,況單刀乎?程沖斗刀法,唯破單殺手,其疏可知!余法不然,單刀破輕長之器,則避其虛而擊其實,何也?槍之虛處,變幻百出,必非刀所能御,而實處唯有一桿,苟能制之,則無以用其虛矣!單刀敵短重之器,則避其實而擊其虛,何也?大棒、鐵鞭、長斧、木鎲,不可直當,必斜步偏身,避其重器,擊其身、手,乃可必勝。擊虛之法易見,擊實之法則在斫其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即粘住,桿被粘住,則不能閃賺、顛提,刀更進步,必傷人矣!削亦粘槍,而勢力不如斫大,進步又拙,是以次之。勾、革皆用刀背,槍得滑去,百變生焉!余選刀法十八勢:從下斫上,則有左、右撩刀二勢;從上斫下,則有朝天、斜提二勢;削槍則有左、右定膝勢。出入於六勢之間。而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可斫、可削、可進、可退,則有二拗步勢。實用止此八法,餘十勢不過小變其形,以眩人耳!斫、削粘桿,余本得之漁陽老人之劍術,單刀未有言者,移之為刀,實自余始,安得良倭一親炙之!壬寅八月望前五日古吳滄塵子吳殳一氏修齡撰釋義唐代有種陌刀,據說用于軍陣中十分威猛,但其技法卻沒有流傳下來。現今倭國的單刀,中國有一少部分人掌握了它的用法,但最終還是趕不上倭人的精湛伎倆。每次遇到單刀高手,平常吹噓能夠破解長槍,待對敵之際,無不被長槍的厲害而駭然敗走,這些「高手」單刀的實用性可想而知!凡是短兵降制長械,只有在作坊里爭鬥,場地擁擠,以致長槍不能使用後手虛扎,從而被短兵困住。如果場地稍微寬敞,就沒有短兵可破長械的理由。游場中的長槍如被破解,那隻能是單殺手。至於槍的閃賺、顛提,長槍對長槍仍駭之若虎,何況單刀對槍呢?程沖斗的單刀技法,只能破解槍的單殺手,可見其刀法何其粗疏!我的刀法跟他不同,單刀要破輕而長的槍,就要避槍之虛而擊槍之實,為什麼?槍尖的虛處,百般變化,並非單刀所能防禦的。而槍的實處,只有一根槍桿,如果能制住槍桿,則槍也就無法運用它的虛處了。單刀對抗短而重的器械,要避其實而擊其虛,為什麼?大棒、鐵鞭、長斧、木鎲,不可以直接格擋,一定要斜著進步、偏著身子,避開對方的重械攻擊,即而斬敵之身體或持械之手,才能夠完勝。擊虛的技法容易明白,擊實的技法就要斫敵方的槍桿,槍桿被斫,不斷折的話就會被刀粘住,槍桿被粘住,就無法使用閃賺、顛提,刀再進身,肯定會傷敵性命。削也可以粘住敵槍,但威力不如斫力量大,削後刀進敵身的動作也笨拙,因此是粘槍的下等技法。如果勾或革敵槍,都用刀背的話,槍一旦滑離刀背,槍尖的百般變化也就產生了。我選出了單刀的十八個勢子如下:從下往上斫,有左、右撩刀勢;從上往下斫,有朝天刀勢和斜提刀勢;削的刀勢里有左、右定膝刀勢。刀法的斫、削都在這六勢之中。至於向上用刀、向下用刀、向左用刀、向右用刀,或斫或削,或進步或後退,就靠左、右拗步勢來控制。單刀的實用技法只有這八種,其餘的十個刀勢不過是稍微改變下外觀,只為了迷惑人眼。斫、削的粘桿技法,我本得自漁陽老人傳授的劍術。在單刀這方面,從沒有人提及過這兩種技法,而將劍法移至單刀中,事實上是自我開始。如果能交到一個擅長倭刀的朋友,我必親自教導他怎麼應用這種粘法。解析斫,就是砍,刃口幾乎垂直嵌進槍桿。削,斜著向外劃割,只能往上削,不能用作下削,刃口與槍桿呈銳角斜著嵌進。話說苗刀(六、吳殳論刀之單刀手法說)單刀手法,向有提下、勾上、革左、革右之類,余以其不能制槍,故皆不取,唯倚劍術斷取沖斗斫(zhuo砍剁)、削粘槍二法用之。斫、削者,刀之大端也。然有大必有小,而後嚴固、逸豫。故又取棍之雞啄粟、槍之海馬奔潮以輔之。蓋審勢必勝,則竟用斫、削。若非可必勝,半虛半實,則此二勢實能羈縻聯絡於其間,以俟可乘之隙。若遇拙槍,二法即可勝也。斫有上斫、下斫,上斫、下斫各有左右,而又皆有子勢。子勢者,如子之輔父,非二非一也。削有上無下,而上又有左右,亦有子勢,拗勢出入乎左右之間,如月之有閏,以成歲也。左上斫有斜提勢,右上斫有朝天勢,左下斫有左撩刀勢,右下斫有右撩刀勢。左削有左定膝勢,右削有右定膝勢。閏法有拗步削勢、拗步撩勢。而左獨立勢則朝天勢之子也,低看勢則左定膝之子也,上弓勢、外看勢則右定膝之子也,按虎勢、拗步單撩刀勢則左撩刀之子也,入洞勢、擔肩勢、單提刀勢,則右撩刀之子也。此十八勢,習之精熟,雖未能真合於倭法,而中國花法皆退三舍矣!釋義單刀的手法,一直有遇到來自下部的攻擊用提,上部的攻擊用勾,左邊、右邊的攻擊用革等等,我認為這些不能夠降制住長槍,所以都不採用。我僅以劍術的使用理念,截取程沖斗《單刀法選》中的部分刀勢,用斫和削兩種技法來粘制敵槍。斫和削,是刀法中應用最廣泛的技法。然而,有廣泛就會有細微,從而使刀法嚴密穩固,揮灑自如。因此再選取棍法中的雞啄粟(自上向下劈之,然後再向上一挑,即連續的一劈一刺)、槍法中的海馬奔潮(向下劈打敵桿,貼著敵桿滑割敵手)作為輔助技法。對敵時,看情形有必勝的把握,就用斫或削的技法(這裡必勝的把握指敵用單殺手扎入,我刀或斫或削敵桿就可粘住)。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敵槍半虛半實的攻我,那麼用這兩種技法真要控制好時機,要使斫法和削法在敵槍的半虛半實間交替使用,待敵露出破綻,我則乘機而入。如果碰到槍法差的人,用斫、削兩種技法立馬獲勝。斫有向上斫、向下斫,向上斫、向下斫又分為向左和向右,而且又都有子勢。子勢,就像兒子協助父親,不是兩個陌生的人,也不是同一個人。削有向上削,沒有向下削(可見,現代某某某二路的所謂下斜削的稱呼純系胡扯。為何沒有向下削?不管你是左定膝還是右定膝,削都是將刀劃向圈外的動作。而向下將敵槍削到圈外,敵槍的變化就出來了,這跟《手臂錄》中說用提時只能將圈外來槍提至圈裡的意思相仿。但這個向下削的動作並不是提,而是吳殳不建議使用的類似於槍法中的鐵幡桿,向外劃崩,所以沒有向下削的動作),而向上削又分為向左和向右,也有子勢,即拗步勢,刀向左向右靠拗步進退。就像農曆設有閏月,才能形成閏年。向左向上斫有斜提勢,向右向上斫有朝天勢,向左向下斫有左撩刀勢,向右向下斫有右撩刀勢。向左削有左定膝勢,向右削有右定膝勢。所謂「閏月」的拗步勢,又分為拗步削勢和拗步撩勢。而左獨立勢其實是朝天刀勢的子勢,低看勢是左定膝勢的子勢,上弓勢、外看刀勢都是右定膝勢的子勢,按虎刀勢、拗步單撩刀勢是左撩刀勢的子勢,入洞勢、單肩刀勢、單提刀勢,則是右撩刀勢的子勢。這十八個刀勢,練精練熟,即使不能真地吻合倭人的用法,但那些崇尚花哨刀法的中國武師都將退避三舍。解析手法含於身勢之中。按吳殳說法,長刀的實用技法,只有四個關鍵動作,即斫、削、雞啄粟、海馬奔潮。話說苗刀(七、吳殳論刀之左定膝刀勢)左定膝刀勢槍來,將身坐後成低看勢,用寒雞點頭手法;又深來,退前足成上弓勢;極深來,然後削之。凡削後,進步,用海馬奔潮。釋義我以左定膝刀勢作為對敵之勢,露出右半部身體,引誘敵槍向我右半身即我之圈裡扎入,我即將身體後仰,前腳即左腳呈虛步,重心移至後腿即右腿下坐,變成低看刀勢,用寒雞點頭的手法砍敵槍桿。寒雞點頭,顧名思義,就是速度很快的點劈。不管我有沒有劈上,敵會掉轉槍頭再扎,而且我剛用過寒雞點頭,此時我的左邊空虛,敵會扎我左邊,如果用得像螣蛇般的串槍,我來不及揮刀格擋,所以就退左腳呈上弓刀勢,此時我是右腿在前,左腿在後。敵再串槍扎入,由於我現在立的是上弓刀勢,兩腿呈作馬步,此時我的刀尖微朝左前,而身體的右前方顯得空虛,敵槍正是朝我右側即圈外身體扎來,我則揮刀向我的圈外即右前側斜削敵桿。一旦將刀刃削進敵桿,敵桿即被粘住,此時敵之槍桿、槍尖斜而向下,我則收刃翻轉刀身,上左腳進步,使刀身緊貼敵桿向上劃割敵持槍之手,迫其棄槍,此即海馬奔潮的用法。解析這裡的槍法,敵人一共用了三槍,不是一捅一抽的三槍,而是《手臂錄》中的「昂頭槍」,即「螣蛇槍」,或可稱為峨嵋派的串槍,這三槍前手陰持槍桿,主要靠後手的靈活之勁使出,又被程真如稱作「絛環之扎」。而「我」,對付這三槍,我是先改變勢子,不改不行,就是為了引敵槍扎來,為的是後續的寒雞點頭,如果一點即粘住敵桿,那麼就可以使用雞啄粟,直接用刀進扎。但敵人發的第一槍是個虛槍,沒等我進扎,槍尖就跑我左邊來了。於是就退一步,不退不行,這槍尖擺動幅度小,速度快,來不及格擋。這就要求退的步法必須迅速,要超過槍尖擺動的速度。敵槍第二次沒扎著我,槍尖又由左側變為扎我的右側,為何我此時能夠削粘敵槍了?因為這種串槍一般都是一氣呵成,就似曹劌講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吳殳在《手臂錄》中也強調螣蛇槍用時「勿多游以衰我氣」,所以我有隙可乘。左定膝勢,刀勢之基礎,類似槍法之中平。
話說苗刀(八、吳殳論刀之後序)槍若單殺手直進,刀之勾、革,足以制之;槍若閃賺、顛提虛進,刀之斫、削,足以制之。而更有可畏者,則在槍之大封大劈,蓋去身既近,而上下左右,處處攔截,不可得進步,又處處可以發戳,不知倭人有何良計?若惟余所遇之刀師,言此未有不嘿然者,余故曰:「刀無破槍之理,槍拙而被破,非刀之能也、必也。碓斗壅塞,至槍不能出後手,乃為刀之勝場。而劫營巷戰,亦其類矣!」此非空言,蓋以余之槍破余之刀,而深見其甘苦也,敢不詳說之!釋義敵槍若用單殺手戳進我身,我憑長刀的勾法(對付圈外來槍)、革法(用刀背攔、拿)足能制住敵槍;敵槍若用閃賺、顛提等虛法攻我,我用長刀的斫法、削法,足能控制住敵槍。但最令長刀手害怕的是,敵槍如果大封大劈的話,槍尖離我身很近,而且敵槍可以上下左右的攔截我的長刀,我沒有進步的機會,還可從各方向用槍扎我。不知道這種情形下,擅用倭刀的日本人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應對呢?僅從我所遇到的長刀師傅而言,問至此處,他們無不嘿嘿一笑,不作回答,我故意對他們講道:「長刀,就不存在可以破槍的理由。使槍的太笨,才會被長刀手破解,並非長刀威力強,不具備必然性。只有作坊里場地擁擠,導致持槍者無法出後手使用長槍的虛招,才會為長刀手提供可勝的條件。而用長刀劫掠營寨、在巷子里戰鬥,長槍無法發揮出作用,也屬於這種場地限制的情況。」這絕不是我憑空亂講,曾在擁擠的場地內讓人用我的槍法來破解我的長刀,深深地感觸到用槍者的勞苦。所以,我怎敢不詳細講清楚!解析程真如曾說:「雙刀雖利,帶打必落。」槍棒對付刀,用打比用紮好使,這就是長刀手怕大封大劈的原因。而刀對付槍,就要迎著槍尖而上,用刀刃斫削槍桿,使刀刃嵌入槍桿,讓槍無法使用封閉,從而無法變化虛招,刀就可以一革竟入,或扎或海馬奔潮。大封大劈,令我想到了街頭打架中最常見的王八拳,氣勢猛,玩命往前沖,遇到這種敵人,稍作後退,瞅準時機迅速朝其心窩實際上是胃部來腳正蹬,跟著再用後手直拳進攻。所以,用長刀對付槍棒的大封大劈,由於敵械長,就要找准敵將槍棒舉過頭頂的時機,突然進步,用單刺刀勢扎其心窩。《話說苗刀》全文完
推薦閱讀:
※關於男女的經典段子??選自騰雲駕霧的博客
※700句古代名人名言經典詞句經典詩歌 - 2010 好運中國龍的日誌 - 網易博客
※2018年5月6日23:45更新日誌
※引用 不可思議的平甩功 - 陽光快樂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光棍合娶老婆」教授:將撰文回應網友圍攻‖謝作詩博客原文
TAG: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