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聯的平仄(一)
第五講 古今聲調分平仄
平仄聯規貫古今
──對聯的平仄
平仄對立(平仄相對、平仄和諧)是對聯的六大基本規則之一,了解並掌握對聯的平仄,是寫作、欣賞、品評對聯的重要條件。在平仄問題上,聯界尚有不同的意見,這裡儘可能講主流觀點,有爭議的地方,也稍加說明,目的是啟發讀者多加思考。
(一)什麼是平仄
所謂平仄,就是漢字聲調的兩大類型。漢字的讀音是不斷變化的,元代以前的讀音同現代的讀音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現了古聲(舊聲)和今聲(新聲)的區別。
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為寫詩方便,南朝(一說初唐)時搞了「四聲二元化」,就是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上去入」。怎麼分四聲呢?《康熙字典》標分四聲法(玉鑰匙歌訣)對此解釋得比較精確:
平——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入聲短促急收藏
例如:「街」字為平聲,「姐」字為上聲,「界」字為去聲,「節」字為入聲。
隨著時代的變遷,全國各地區漢字的讀音也發生了變化,古入聲字,除吳語、客家語、閩語、粵語、湘語、贛語等30%的地區保留以外,其他70%的地區,從元代起已變為平、上、去三聲了。
新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歸入平聲,上聲、去聲歸入仄聲。輕聲字,有人主張為仄聲,有人則認為可平可仄。
新四聲的發聲特點,有人作一首歌訣云:
陰平——起音高高一路平
陽平——從低到高向上升
上聲——先降然後再揚起
去聲——高處降到最低層
例如:「媽」字為陰平,「麻」字為陽平,「馬」字為上聲,「罵」字為去聲。
在實踐中用新四聲還是古四聲?有爭論,有人主張應用古四聲,因為自古以來就是古四聲,應該承接傳統;有人則認為應用新四聲,理由是文學應為現實服務,語音變了,對聯也應隨語音變。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修訂稿)第八條指出:「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但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這是非常正確的,所以得到幾乎所有聯界人士的贊同。
既然是「雙軌制」,我們必須熟練掌握新聲和舊聲。新聲的標準就是《新華字典》,聲標分別是「―∕√\」,比較好辦。古聲的標準是「平水韻」。南宋時期,山西平水人劉淵,編過一部供科舉考試時專用的官韻書,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韻),平水,是當時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新絳縣),因城西南汾水的支流叫「平水」而得名。到了金代,王文郁把劉淵書中同用的韻加以歸併,又編成一本書,叫《平水新刊韻略》(106韻)。清康熙年間,由張玉書等人奉敕編著《佩文韻府》(106韻),成為後來通用的韻書。如有此類工具書,方便使用;如果沒有此類工具書,只要弄清「古入今平」的常用字即可,實際上最常用的不過百字,記在心裡,可以免除翻檢工具書的麻煩。(古入今平常用字表,見附四)
在歷代詩詞聯作品中,有些字可以平仄兩用,也應該記住。平仄兩用的字主要有:望、忘、看、過、聽、教、醒、重、應、勝、思、漫、從、藍、禁、騎、論、華、吹、尚、操、夢、妨、更、中、為、衣、殷、聞、冠、難、間、燕、扇、傳、旋、便、要、調、燒、荷、那、頗、和、長、行、王、浪、傍、強、相、正、令、興、乘、稱、離、不、任、占、雍、施、治、供、疏……
(二)尾字平仄規則
對聯屬格律文學,必須講究聲律,即講究聲調的規則、規律。聲律和諧,讀起來就好聽、有韻味。
尾字平仄規則很簡單,就是上聯末字是仄聲,下聯末字是平聲。這是鐵定的。但也有變格,如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則是平起仄收。泰山壺天閣聯:「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絕頂千重尚多福地。」也是上平下仄,這是特例,不可為律。孫中山先生的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原本不是對聯,後人將其看作對聯,是善意的誤解。某地2007年春節征聯的獲獎聯中,就有兩副聯不符合這個規則,其一是:「百花齊放促和諧;九龍騰飛迎奧運。」其二是:「迎奧運會人人獻愛心;建生態區個個出計策。」春節期間走在街上仔細看看,很多對聯也不符合這個規則,有的上平下仄(多數是上下聯貼反),有的是全仄,還有的是全平。
對聯為什麼要上仄下平呢?這可能與人們的聽覺心理有關,正像音樂一樣,樂句的上句多以不穩定的音作結,下句則多以較穩定的音作結,樂曲終了大都結束在穩重的主音上。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對聯與音樂在此處發生了共鳴。
(三)句中平仄規則
在聯句中,一般的平仄規則是:相鄰音步的平仄要交替,不交替的,謂之「失替」(串聲),在對聯中是不允許的。音步,也稱節奏點,就是片語單位稍加停頓的地方。漢語行文,多數可以按「二字而節」作為節奏點,比如:中國、人民、萬歲等;三字音步較少,比如:共產黨、門頭溝、妙峰山等;四字以上的音步更少,比如:烏魯木齊、布達拉宮、三十六計等。
四言句,第二、四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百花齊放」,「花」為平聲,「放」為仄聲;「萬木爭榮」,「木」為仄聲,「榮」為平聲。
五言句,第二、四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山河增秀色」,「河」為平聲,「秀」字為仄聲;「大地播春暉」,「地」字為仄聲,「春」字為平聲。
六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冬去山明水秀」,「去」字為仄聲,「明」字為平聲,「秀」字又為仄聲;「春來鳥語花香」,「來」字為平聲,「語」字為仄聲,「香」字為平聲。
七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交替。例如:「玉海金濤千里秀」,「海」字為仄聲,「濤」字為平聲,「里」字交替為仄聲;「紅樓綠樹萬家春」,「樓」字為平聲,「樹」字為仄聲,「家」字為平聲。
古人論詩的平仄時有個標準,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同樣適用於對聯,因為「二四六」處在音步的位置,所以必須論其平仄交替。如果有的聯文節奏點不是「二字而節」,就不適用「二四六分明」,而以節奏點論平仄的交替。如葉劍英挽葉挺聯:
三十年戎幕同袍,六載別離成永訣;
五千里雲天在望,一腔熱血為招魂。
第一分句的「三十年」、「五千里」為三字音步,所以,上聯第一分句的節奏點是「年」、「幕」、「袍」,平仄是交替的;下聯第一分句的節奏點是「里」、「天」、「望」,平仄也是交替的。如果教條地以「二四六分明」來衡量,「戎」與「同」 未交替,「千」與「雲」 也未交替,均是平聲。
再如,林則徐贈梁章鉅聯:
曾從二千石起家,衣缽新傳賢子弟;
難得八十翁就養,湖山舊識老詩人。
如果按「二字而節」,上聯第一分句的節奏點是「從」、「千」、「起」 ,字聲分別是平、平、仄,是不交替的。下聯第一分句的節奏點是「得」、「十」、「就」,字聲分別是仄、仄、仄,也是不交替的。實際上,此聯第一分句的三至五字為一節奏點,上聯的節奏點是「從」、「石」、「家」,字聲分別為平、仄、平,是交替的。下聯的節奏點是「得」、「翁」、「養」,字聲分別是仄、平、仄,音步的平仄也是交替的。所以,按音步論平仄才是正確的。
如果聯文中有領字,不管是一字領、二字領、三字領,均不與被領詞語一起計節奏點,而且領字本身不拘平仄相反律。例如蒲圻翼江亭聯:
江水無情紅,憑弔當年,誰別識子布卮言、興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跡,猶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
聯中的第三分句的「誰別識」、「猶懷想」為三字領,不與所領的八個字計算節奏平仄,其本身的平仄也是不拘的。「識」,古入聲,屬仄聲,「想」字也是仄聲,因是領字,不拘平仄。在三字領中,仄聲佔大多數。(詩詞聯常用領字表見附五)
再如香港宋城聯:
拓地遠塵囂,適吾足矣,喜園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領取柳底鶯聲松間鶴影;
升堂多俊傑,把手欣然,想文酒風流,琴棋繼興,忽虛掉梅花時序荔子光陰。
聯中第三分句的「喜」、「想」為一字領,不與所領八個字計平仄;第五分句的「好領取」、「忽虛掉」為三字領,也不與所領的八個字計平仄。
推薦閱讀:
※〖詩詞論文〗淺談對仗與對聯
※燈下對聯臨屏對句(七十二)
※對聯之025——7字聯40副
※欣賞學習中國楹聯必讀 陸震綸 《對聯結構》 上
※燈下對聯臨屏對句(四十二)
TAG: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