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香妃頭骨
在接到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清理香妃地宮的要求後,河北省文化局的趙輝和遵化縣文教局的王翠萍在上級安排下來到東陵指導工作。
東陵人對趙輝太熟悉了。他經常往來於石家莊和東陵之間,傳達省文化局領導的指示,協助東陵工作。當年開啟和清理裕陵地宮時,省里就是派他來東陵指導工作的。這次省里又派他來清理香妃地宮,可以說他是最佳人選。遵化縣文教局派來的王翠萍,也經常來東陵,她年輕又長得清秀,平易近人,所以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小王。
香妃地宮中的泥水早已安排人員進行了清理。
容妃地宮為拱券式石結構,由罩門券、門洞券、梓券、金券和一道石門組成。罩門券外口是一道用城磚砌的厚牆,把地宮封擋住,這道牆叫擋券牆。牆的上部已坍塌,不知是人為還是自然坍倒的。石門門樓上的脊吻、瓦壟都是用整塊石料雕成的。兩扇巨大的石門半敞著,每扇門高約3米、寬1.52米,用整塊石料雕制而成。門上既無菩薩雕刻,也無門釘,只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1]。東扇石門上角留有盜墓賊砸破的殘痕。石門門管扇[2]為整塊紅銅鑄成。頂門用的自來石倒在門洞券的泥漿里,斷成兩截。門洞券北口是梓券,為拱券式,所謂梓券其實就是金券的門口,拱券式,只是沒有門扇。
金券是地宮的主體和關鍵部分,面闊4.8米,進深5.15米。牆壁上掛滿五、六厘米厚的雪狀風化白灰,手觸即落。從牆壁上遺留的水的痕迹來看,地宮積水最深時達2.5米。金券地面北部是用巨大石塊拼砌成的棺床,寬與金券面闊相同,進深3.57米,高0.43米,南側立面刻成須彌座形。
在金券裡面,人們發現棺床上,東西方向橫置著一具棺槨,棺頭向東,是標準的清式「葫蘆材」。清代皇家的棺木一般為兩層,內稱棺外稱槨,平頭齊尾,兩側板直,槨蓋向上斜坡,前端有一葫蘆形木板,故名為「葫蘆材」。棺木成形後,內棺周身塗以朱漆,雕有填金的藏文經咒和底飾為「萬」字不到頭紋樣,帝後外槨則漆飾四十九道,工序各有不同名目。每漆一道,同時另在一塊木板上也漆一道,作為記錄。待四十九道漆上完時,就根據該木板斷面漆的層數厚度來檢驗質量。漆飾完畢,還有一系列的加工。皇貴妃以下至嬪的棺木稱金棺,漆飾的次數按等級遞減;貴人以下的棺木稱為彩棺,只塗朱漆。
槨的右幫上被盜墓賊砍成一個長1.75米,寬0.6米的長方形洞,從斷痕上看是用利斧所砍。根據文獻記載,棺槨在地宮內應頭朝北,尾朝南放置。這具棺木橫置,顯然被當年盜墓賊所移動。出於職業的習慣,進入地宮的人員拿著手電筒來到這具棺槨的跟前,從所砍的洞向裡面仔細察看,竟然發現這具棺木沒有內棺,僅是一具空外槨,空空無物,僅有1寸多厚的淤泥。在手電筒的照射下,槨的正面有手寫的描金少數民族文字,但大部分已模糊不清。
在金券裡面,人們發現在棺床的西北角有未燃盡的松枝、松塔、木柴等物。毫無疑問這是當年盜墓賊照明用的遺物。他們在地宮裡還找到了一些骨頭、一條髮辮和織物殘片,就是沒有找到頭骨,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
曾親手找到香妃頭骨的徐廣源先生回憶當時情景時說:
我不甘心,繼續尋找,用鐵鍬在灰漿中小心探尋,在棺床南,無意之中觸到一硬物,伸手捧起,竟是一個滿是泥漿的頭骨,在場人都驚喜異常。
我捧著這顆頭骨,更是喜出望外,如獲至寶,頭骨的發現,不僅說明容妃墓不是空穴,更是墓主人年齡、民族的有力物證,我小心翼翼地捧著頭骨來到地宮外,用清水把泥漿沖洗乾淨,陰乾。
所長一再叮囑要保管好頭骨,存入庫房。我找來了許多柔軟的布,一層一層包了許多層,放進庫房中一個木箱中,還在木箱中放了不少的軟紙倚住頭骨,以防晃動,這可是我們清東陵珍貴的寶貝。
[1]鋪首:門扇上的飾物,大多作獸首底座,口銜門環。
[2]門管扇:門頂部的部件,兩端插進兩邊牆內。門的上軸插進門管扇兩端的孔內。銅管扇是每座陵墓中固定石門的必備物。慈禧陵第二道石門的上門檻與銅管扇為一體,四個門簪也是銅質的,均為銅製,這是特例。
推薦閱讀:
※香妃的傳說從何而來?
※田秀英美貌驚人不輸香妃 竟因與皇后口角而死
※香妃墓
※《還珠》里的香妃真的遍體生香,能引蝴蝶嗎?歷史上的香妃是誰?
※乾隆為了將香妃葬到東陵乾的殺人滅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