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
06-23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1978年12月2.召開背景(1)文革結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2)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解放了思想3.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3)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4)確定今後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意義(1)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2)改革開放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二、經濟體制改革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1978安徽、四川(2)農民獲得生產、分配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發展。易錯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公有制),農民沒有獲得土地所有權,只是獲得土地使用權(經營權)。2.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1984年(2)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3)管理體制: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4)所有制: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5)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1992 鄧小平南巡講話2.1992 中共十四大 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97十五大非公有制經濟四、對外開放1.五大經濟特區:1980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8海南2.1992開發浦東,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誌3.2001加入世貿,標誌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4.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小結:1.中共領導下土地制度的變化1.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地主私有——農民私有2.三大改造:農民私有——集體公有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公有——集體公有2.新時期經濟體制的調整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補充:選定深圳等為首批經濟特區原因:1.交通便利;2.著名僑鄉;3.靠近港澳台4.歷史上與海外聯繫密切選定深圳,而非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原因:萬一實驗失敗,國際負面影響較小。1992開放浦東說明高層經過多年實踐,對於對外開放已經有信心有把握,所以說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誌。 改革開放 , 十一屆三中全會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經濟特區 , 鄧小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龍年七問之五:新興經濟體如何脫掉「通脹」外衣?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哪一國家?
※央行副行長:中國實際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