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17年第5期目錄及提要

「弘揚傳統文化 建設文化強國」筆談

系統梳理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中華文明 張湧泉(2017·5·4)

提升國民國學短板 確立民族文化自信 劉明華(2017·5·4)

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學史」研究 朱剛(2017·5·4)

中國文學傳統中的「記誦」 陸胤(2017·5·4)

學術專題

毛公標興分類普查與取義特徵 魏耕原(2017·5·15)

內容提要《詩經》起興取義與否,至今說法分歧。現依據毛公標興116首,除去其中難以辨識或誤標,分類普查,可分觸物起興、索物起興、反興、思理起興四類,另有套語起興,均與索物起興或思理起興相重。據此可知,凡所標興均有取義。從中我們理出起興的五種規律,可對起興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關鍵詞 毛公標興 觸物 索物 反興 思理

政治文化視野中《漢書》文本的形成 陳 君(2017·5·27)

內容提要 如果從西漢成帝時馮商續《太史公書》算起,到東漢和帝時班昭等完成整部《漢書》的編撰,整個《漢書》的編撰史綿延一百多年。《漢書》文本逐步形成的西漢後期到東漢前期,正處於漢帝國從政權崩潰到重建秩序的歷史階段,《漢書》本質上是東漢明、章之世帝國精英參與創造的時代共識,可以視為知識與權力合謀的產物。考察東漢前期政治狀況、學術環境對《漢書》編撰及其內容的影響,可以讓我們細緻領會東漢王朝重建秩序、建立共識的良苦用心,也有助於深刻認識《史》《漢》之際中國史學的巨大變遷,以及此後近兩千年中國歷史編撰的走向。

關鍵詞 《漢書》文本 歷史書寫 文本權力

論初唐四傑駢文的「當時體」 祝尚書(2017·5·39)

內容提要 杜甫詩曰:「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但四傑駢文之「當時體」的內涵究竟是什麼,似罕見有確切而翔實的論析。我們認為,說得簡單些,所謂「當時體」並無太大的新異處,只因他們典故化的撰述方式,從而引發文章在結構、寫法等體制上的某些變化,是它最顯著的特徵。說得直觀些,比如《楊炯集》,原書字數不過十萬多,用典卻近萬條,若給典故作注,字數將超百萬,足以編成一部頗具規模的類書。這也許是「當時體」被盛唐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 初唐四傑 王勃 楊炯 張說

唐宋時期李白詩歌的經典化 詹福瑞(2017·5·51)

內容提要 經典是文本在其傳播過程中形成的,任何經典都有其經典化的歷史過程,李白詩歌亦不例外。作為天才詩人,李白經典地位的確立,就在盛唐當代,至遲不過中唐。在宋代,又得到進一步強化。唐宋士人接受李白的過程,既是其接受李白詩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過程,亦是發掘、凝鍊李白作品經典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唐宋時期,以蘇軾為代表的士人所揭示的李白詩歌所表現的士人特立獨行的風操氣節和人格力量以及天才詩人的藝術特徵,成為唐宋時期、同時也是此後李白詩歌最有影響也最有價值的經典內涵。

關鍵詞 李白 唐宋 經典化

劉禹錫編《唐柳先生文集》三十卷本新探

——由南宋永州刊三十三卷本窺探劉禹錫「編次」及其用意 [日本]戶崎哲彥(2017·5·65)

內容提要 劉禹錫以柳宗元遺稿「編次為三十通」。作者選何等詩文以傳後世,又盟友如何分類編次,可謂千古之謎。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南宋嘉定間永州刊三十三卷本《唐柳先生文集》殘卷,僅存《非國語》《外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乾道間永州刊本亦僅存《外集》《後序》,惜無正集。2015年3月,日本某書店出示其殘本,共十一卷,學界驚喜觀止。日藏殘本有正集,大有助於恢復劉原編本,必在柳學上開新局面無疑。據初步調查,可知劉禹錫原編三十卷本分類編次:原有卷首、總目及韓愈《子厚墓誌》等;卷一非辭賦,亦非《古今詩》,乃《唐雅》《唐詩》《貞符》,可窺見子厚自選、禹錫編次之用意。

關鍵詞 柳宗元 劉禹錫 永州刊本

從「文化中心」到「官僚機構」

——北宋後期詞垣文化的演變 許浩然(2017·5·84)

內容提要 北宋詞垣在古文運動與新舊黨爭的背景之下,從歐陽修、蘇軾的時代至後期的紹述之政、徽欽之朝,其面貌由「文化中心」演變為「官僚機構」。歐、蘇居於詞垣,自主地追求古文事業,引領士大夫文化發展的方向,彰顯出超軼政治權勢的文化魄力。北宋後期的詞臣群體未能提出引領性的文化主張,而是在新黨當權的語境之下,或是以權臣之勢結成人事關聯,或是分裂自身的文化取向以迎合制度,或是扮演宮廷文學弄臣的角色,其身份之典型逐漸轉變為追隨權勢的官僚角色。靖康之亂中詞臣群體的官僚面貌更惡化為氣節的缺失。及至南宋,詞垣因為詞科之學的背景依舊延續了官僚性的一面。

關鍵詞 詞垣 「文化中心」 「官僚機構」

君臣權力關係與洪武表箋改革新解 李慈瑤(2017·5·94)

內容提要 朱元璋推行表箋改革的過程,對應著洪武時期君臣權力關係的階段性變遷。早期二者相對制衡,故臣下尚擁有較多話語權,表現為君王對士大夫文統的妥協。君權漸盛後,以洪武六年(1373)詔禁四六為標誌,帝力開始主導改革方向,並在上層公文領域立收成效,但在向下推廣時遭遇了知識階層的文化阻力。等到改革後期,皇權獨大,朱元璋基本實現對錶箋語言形式和精神內核的改造,並對後世的公文體制及文風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 洪武 表箋改革 士大夫

提學制度與明中葉復古文學的央地互動 葉曄(2017·5·106)

內容提要 明代的提學制度,是國家基層教學和人才選拔的重要保障,也是未第士子較早接觸京城文風並建立學緣關係的一次機會。弘治陝西復古作家群的崛起,就與提學官楊一清、王雲鳳所創立的書院式集中教學法密切相關。後來李夢陽、何景明、邊貢、李攀龍、李維楨、王世懋等復古派核心作家,亦藉助各自在地方上的提學經歷,採用督導教習、刊印圖書等多種方式,建立起複古文學思想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常規流動通道。由此形成了一條復古文學年輕人才培養與選拔的專門路徑,得以制衡館閣文學的庶吉士培養模式,保持了閣、部文學在發展規模上的相對均勢狀態。明代文學之館閣、郎署、地方的三層文學格局,在此兩兩互動和競爭的關係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關鍵詞 提學制度 文學復古 郎署文學 央地關係

清人焚稿現象的歷史還原 羅時進(2017·5·119)

內容提要 焚稿,是一種阻斷作品傳播的手段,從社會學角度看,具有走出緊張的社會關係和控制對個人的損害等作用;從文學角度看,則是通過直觀與內省,照察境界不高的既成作品,對自我和他者眼中的失敗之作進行凈化處理。清人焚稿行為之烈、規模之大、所涉之廣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代。如果還原歷史現場,可以尋繹某些特殊歷史事件的脈絡,同時發現:清人極為日常化的文字業,不免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寫作疲憊,淡化了文學的崇高感和文人的優越感,也引發了對文學價值的思考。清代大量焚稿現象具有一定的隱私性,其發生有著複雜的原因,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揭示這一社會意念的本質特點,以及作為一種文學批評行為的意義。

關鍵詞 清人焚稿 社會意念 文學行動 歷史還原

從山林到台閣——元明之際迄永宣間小說觀念的變遷 李舜華(2017·5·134)

內容提要 元末明初,文人士夫何以由經史而折入小說,始終與其遊走於「台閣」與「山林」之間的人生狀態密切相關。如果說《剪燈新話》隱約透露出元明之際士大夫彷徨於仕與隱之間的兩難困境,以及其志不伸遂不得已飄泊亂離的性命體驗;那麼,《剪燈余話》卻已隆升為詞林儒臣一時幽寓遂咎己自悼,或撫掌談笑以申懷抱的載體。儘管當時小說的創作與傳播遠不如教坊演劇之盛,然而,小說這一台閣化的跡象,仍然可以追溯到元末楊維楨等人假小說以為聲教的提出,並和明初官方試圖以儒學內涵改造小說的努力聯繫起來,也即與永宣間教坊演劇的繁榮有著頗為相似的歷史背景。然而,這一繁榮持續未久,正統七年國子監祭酒李時勉奏禁小說,正式標誌了傳奇的衰落。

關鍵詞 明前中期 台閣與山林 剪燈新話 剪燈余話

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本插圖的生成與演變(1761—1911) 宋麗娟(2017·5·146)

內容提要 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小說的插圖與小說文本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海內外學者從版畫、藝術學、圖像學和印刷技術等諸多方面對小說插圖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文本亦較早就開始添加插圖,這些插圖在西方中文書籍的收藏狀況、西方漢學的研究進展及西方印刷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下經歷了從濫觴到發展,再到逐步完善的歷史嬗變。除了具有提示文本情節、展示人物形象的作用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人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具有重要的文獻資料價值。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本插圖,或可視為中國古典小說插圖的他者血脈,是中國古典小說插圖的有益補充和有機組成部分,促進了中國小說在西方的閱讀和傳播。

關鍵詞 插圖 中國古典小說 西譯文本

滿洲心象:論顧太清創作與晚清旗人社會心理 劉大先(2017·5·160)

內容提要 顧太清詩詞小說作為晚清「閨閣文學」的代表之一,顯示了在嘉道咸同年間,在滿漢權勢此消彼長、西方經濟與軍事入侵的情勢之中,旗人貴族昧於內外形勢的常態。儘管有少數精英士人已經窺見帝國衰落的徵兆,但絕大多數人依然沉浸在自我編織的幻夢之中不願意麵對現實的挑戰。近代工業革命、殖民主義興起之中,中國思想內部由清初中的實學為主流一轉為經世致用,文人的雅正傳統揮發最後折光,肇示著新的文學變革。顧太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滿洲心象」,折射出特定人群希望在文本中修復現實的社會心理,可以作為觀察時風世相的幽微之鏡。

關鍵詞 旗人文學 滿族文化 咸同中興 社會焦慮

學術廣角

漢文化圈視野下的朝鮮半島《詩經》學研究 付星星(2017·5·172)

內容提要 朝鮮半島《詩經》學的發展,足以踐行《詩經》研究中的「漢文化圈概念」:其一,《詩經》學研究不能局限於中國,更需要一個超越國家區域的研究視域,將研究的範圍擴大到東亞漢文化圈。其二,《詩經》學研究除了從時間脈絡上做縱向的研究,還需要從地域空間上做橫向比較的研究。其三,朝鮮半島現存的以漢字書寫的《詩經》學典籍是作為主流的中國《詩經》學的重要補充。在漢文化圈視野下,朝鮮半島《詩經》學總體上呈現出以朱熹《詩集傳》為中心的研究格局,但是又與本國的學術思潮緊密結合,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朝鮮半島《詩經》研究發生新變,呈現出豐富的《詩經》學內涵。

關鍵詞 漢文化圈 《詩經》學 朝鮮半島

讀書札記

南齊蕭長懋詩歌中的「詩」與「讖」 李 猛(2017·5·186)

學術信息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四輯新書發布暨研討會」召開 (2017·5·133)

「紀念王季思、董每戡誕辰110周年暨傳統戲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召開(2017·5·159)

「駢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駢文學會年會」召開 (2017·5·171)

「第十二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召開 2017·5·158)

時代使命與文化傳承

——「『文化傳承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暨《文學遺產》編委會」綜述((2017·5·189)

「文本生成與史料批判」古典文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綜述 (2017·5·191)

英文目錄 (2017·5·192)


推薦閱讀:

論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歷史遺產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
邵逸夫17年前已劃分好遺產 防止子女與小太太爭家產|邵逸夫|家產
袁世凱去世的時候留下了多少遺產?他的兒子們又是如何處置遺產?
楊振寧:遺產已經分割完畢!翁帆得到了一套別墅使用權

TAG:文學 | 遺產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