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育:學校教育之大根本-給你一把金-中國教育人博客
何謂「位育」?從字面上解釋找准位置的教育。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的註解是:按其所,遂其生。也就是說:讓受教育者接受精神洗禮,明白做人的本份,找准自己的位置,並使其將來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出一番成就,「人人成功,各得其所」,這就是位育。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主席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提出的教育方針包含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學會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質量、實現人生價值。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人成功,各得其所」。按照這個教育方針,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與功能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培植受教育者的理性力量以遵從法律規範和公共道德,培養受教育者對他人、社會尊重和平等相待的道德追求。按照這個教育方針,評價人才的標準是:把太空梭送入太空的是人才,把抽水馬桶修的不漏水也是人才!
然而,這樣的方針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了,或者說被現代社會日漸浮噪的節奏給打亂了。學校教育被簡單等同於學業教育,「人」的教育變得越來越單薄。學校教育上就是拚命的給學生灌知識,出上一級學校需要的產品,為學校爭得榮譽,進而爭取更多的生源,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為老師贏得福利,為領導贏得政績,產品的標準就是分數。究竟今天的學習和獲得的知識對未來有什麼用,那不是學校考慮的事情。從小學到大學都在這樣做,基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高考需要的分,基礎教育的孩子們在拚命的學習,從早到晚,沒有節假日,圍繞需要考試的幾本書,翻過來倒過去得練,做了多少題都是為了當熟練工,以便在高考時遇見更多做過的題。而入了大學呢,寬鬆的時間用於消遣娛樂,考試前幾天的突擊就能獲得畢業需要的學分,大學是天堂,小學中學是地獄,所以學生走出校門就是失業,有了職位也不能做,沒有3-5年的重新學習,就不能勝任現有的工作,更不要說創新。這樣教育培養的的學生,一如牆上的蘆葦,沒有了根基。冷漠、自私、萎靡、頹廢,有些甚至因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而選擇了自我了斷(包括一些「精英」)。
所以,教育要改變人生,但並非讓所有人都考上大學才是改變人生。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人內心世界的改變,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更新,一個人對己、對人態度的改變,一個人對未來希望的誕生,一個人責任感的萌芽,都屬於教育改變人生的要義。而教育的最大根本就是讓人性的光輝照進每一個人的內心,讓每一個人在社會這張大網中感受到他存在的價值。鑒於此,我們的學校就應該用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去熏陶學生,用強烈的愛國情操和責任感去激勵學生,用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去熏陶學生。我們的老師應該以博大的胸懷為橋墩,以良好的教養為橋面,以廣博的知識為路燈,以聰明的才智做護欄,真誠而又公正地面對每一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通過真誠的愛,使他們體驗到人間的溫暖,從而將外在道德和行為規範轉化為學生內在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這樣,方能「安所遂生」,方能「人人成功,各得其所」。這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無論他去哪裡,處於哪個階層,從事什麼職業,他的內心都矗立著一股定力,它讓人站得直,活得快樂,它讓每一個生命都遠離萎靡,遠離失望,遠離冷漠,遠離仇恨和暴力。他的精神是健康的,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可以從容應對,就是跌到了,他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他的內心是自信的,自內而外洋溢著活著的尊嚴感!
德國現代教育的開拓者斯普郎格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發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人人成功,各得其所」,這,就是我們教育之大根本!
推薦閱讀:
※說中國教育
※易中天:我反對培優!反對成功學!反對望子成龍!
※教育評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誰更重要」是個偽命題
※被壞玩的中國教育
※Chinese Education: throes and tribulation in swaddling clo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