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的針灸治療

黃褐斑的針灸治療

黃褐斑又名肝斑,為顏面部出現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膚改變。在婦女分娩前後多見,也是一種影響美容的病症。本病病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內分泌失調有關。現代西醫學對其尚無理想療法。中醫學中把本病稱作「面塵」。清·《外科證治全書》云:「面塵,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由憂思抑鬱,血弱為華」所致。其病機系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承,或肝鬱氣結,肝失條達,郁久化熱,灼傷陰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針灸治療本病,始於八十年代中期。儘管迄今才十年有餘,但隨著人們對美容性疾病的重視,有關臨床資料迅速增加。目前,方法上以耳針為主,而耳穴的刺激法各不相同,有耳穴毫針刺、埋針、割治、刺絡等,有的還配合體針。另外,單獨應用體針、拔罐或穴位注射,也獲得一定效果。尚末見到有關針灸治療本病機理研究的文章。【治療】 耳穴刺血(一)取穴主穴:熱穴、癤腫穴、皮質下。配穴:內分泌、脾、胃。熱穴位置:與對耳輪上腳內側緣同一直線的對耳輪部。癤腫穴位置:位於耳後上部。(二)治法採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為主,再根據全身癥狀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規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號小手術刀片或三棱針, 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後以75%酒精棉球3個,擠干後連續拭凈血跡。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蓋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進行複查,如不愈者則可繼續治療2~3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7~10天。施術前應向病人說明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時要輕輕活動外耳輪,避免用力擠捏,造成出血不暢。刺孔敷蓋的干棉球囑患者要保持24小時不脫落,此期間避免著水,遇有刺孔癒合欠佳者,避免重複在原處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誤癒合。(三)療效評價共治283例,共痊癒165例,顯效52例,有效24例,無效42例,有效率為85.2%[1]。耳穴壓丸(一)取穴主穴:面頰、子宮、內分泌、皮質下。配穴:肺、腎、肝、脾、大腸、外鼻。(二)治法採用耳穴敷貼之法。先以耳穴探測儀找到穴區敏感點,每次主穴必貼,配穴根據症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強度為380高斯)作為壓物,置於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膠布上,敷貼于敏感點。即予按壓2~3分鐘,使耳廓潮紅髮熱。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敷貼一側耳,隔日換貼1次,15次為一療程,兩耳輸換交替貼敷。一般需三個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50例,結果痊癒120例,顯效98例,有效7例,無效15例,其總有效率為94.0%[2,3]。耳針加體針(一)取穴主穴:腎、肝、脾、內分泌。配穴:均為體穴,按色素沉著部位選加:前額區配上星、陽白;顴頰區配頰車、四白;鼻樑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倉。(二)治法每次主穴均取。採用耳穴毫針刺及貼敷相結合。即一側耳穴針刺,方法為,以5分長之28號不鏽鋼毫針,在敏感點刺入,不宜過深透過耳軟骨,有脹痛即可。另一側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敷。隔日1次,兩耳交替輪用。配穴用針刺法,以28~30號毫針(長1.0~1.5寸),均採用向色素沉著區方向斜刺,得氣後,予小幅度捻轉輕刺激。耳針和體針均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體針亦隔日1次,和耳針同步進行,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三)療效評價共治療81例,痊癒34例,顯效43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4,5]。針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迎香。配穴:肝俞、 腎俞、氣海。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二)治法上穴均取。先針配穴(雙側),進針後平補平瀉,然後在針柄上置1~3厘米艾條施灸5~10分鐘。針雙側迎香,待針下得氣後留針15~30分鐘,並在黃褐斑中央施無瘢痕灸3~7壯。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25例,結果痊癒21例,顯效3例,有效1例,其總有效率為100%[6]。拔罐(一)取穴主穴:背三角區。配穴:耳背部靜脈。背三角區位置:位於背部,在大椎穴和兩側肺俞穴點所組成的三角形之區域內。(二)治法背三角區,用皮膚針叩刺,每次選擇1~2個叩刺點形成15個左右出血點即可,叩刺後用2號玻璃罐閃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內。耳背部靜脈,挑選顯露者,以手術刀尖點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486例,結果痊癒(色斑全部消失)102例,顯效(色斑消退達80%以上)131例,有效(色斑明顯減輕,但未達到顯效標準)231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為95.5%[8]。刺血(一)取穴主穴:耳背溝、胃、熱穴。配穴:均為體穴,分3組:1.大椎、至陽;2.身柱、筋縮;3.神道、命門。(三)治法採用刺血之法。耳穴刺血法:每次選1個穴區(一側),嚴格消毒後,用手術刀或三棱針快速刺划出血,注意不可過深傷及軟骨,只可刺破表皮,用擠干之酒精棉球輕輕吸去滲出之血,直至血液凝固為止,隨後用消毒敷料按壓。出血量以每次使用2~4個棉球為宜。體針法:每次選1組穴,可用左拇、食指捏緊穴區皮膚以防痛,右手執皮膚針(梅花針)行重度叩刺,直至局部明顯滲血,用閃火法拔上大號玻璃罐,每次吸拔15~20分鐘,以出血3~5毫升,局部皮膚出現瘀紫或深紅為度。耳體針法,同時進行,開始隔日1次,穴位輪流使用,顯效後,每周1次,2~3個月為一療程。 女性月經期間不宜治療。(三)療效評價共治240例,痊癒151例,顯效20例,有效19例,其總有效率為100%[7]。綜合法(一)取穴主穴:分2組:1、耳尖、面頰、額、顳、外鼻;2、阿是穴。配穴:內分泌、腎、脾、肺、緣中、內生殖器。(二)治法 主穴為主。第一組採用刺血法,耳尖必取,按揉至耳廓充血後用消毒三棱針迅速刺入1~3mm,出針後,用雙手拇食輕擠四周,每次放血10~15滴;余穴按病灶相應部位取之,以三棱針點刺破皮為度,以滲出血珠為佳。第二組以0.5~1寸毫針直接刺在皮損區,或包圍皮損區針刺。一般正中直刺一針(皮下),四周斜向中心橫刺四針(皮內),留針30分鐘。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天按壓耳穴3~4次,按壓至耳廓發熱或有燒灼感。上法均每周1~2次,10次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共治療288例,痊癒69例,顯效97例,好轉1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6.9%[9]。皮膚針加罐(一)取穴主穴:華佗夾脊、督脈大椎~命門段、膈俞、肺俞。(二)治法上穴均取,讓患者俯卧於床,常規消毒穴區後,以皮膚針先叩剌華佗夾脊,手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再以同法叩剌大椎到命門段。接著用小號玻璃罐(罐口塗潤滑油),用閃火法在上述穴區拔走罐1~2遍,不留罐。肺俞和膈俞,先以皮膚針叩剌至局部潮紅,分別拔罐,留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共59例,經5個療程治療,痊癒45例,有效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8.1%[10]。【主要參考文獻】[1]夏玉卿,等。耳穴刺血治療黃褐斑283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84;4(4):9。[2]杜 瑋,等。耳壓治療黃褐斑50例療效觀察。陝西中醫 1989;10(6):298。[3]薛 薇。耳壓治療黃褐斑200例臨床小結。新疆中醫藥 1990;(2):37。[4]徐宜厚。針刺治療黃褐斑十例觀察。中醫雜誌 1988;29[5]:17。[5]劉 強。耳壓和針刺治療黃褐斑71例。上海針灸雜誌 1989;8(2):18。[6]郭軍和。針灸治療黃褐斑25例。中醫雜誌 1989;30(6):44。[7]邢克利。刺絡法治療面部色素斑240例療效總結。北京中醫 1985;(2):38。[8]李連生,等。刺絡拔罐及耳壓治面部黃褐斑486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 1992;12(6):7。[9]呂明庄,等。針灸治療黃褐斑臨床研究。中國針灸 1997;17(12):23。[10]李遠實。梅花針叩剌加拔罐治療黃褐斑59例。中國針灸 1998;18(2):110

分享給好友 已被分享3次 分享來自:中醫大夫的日誌


推薦閱讀:

針灸也得看時辰
針灸的平補平瀉手法怎樣操作?為什麼叫平補平瀉?(十二)
《針灸集成》清·廖潤鴻
《千金翼方》 >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針灸】師姐支招解決針灸歌訣

TAG:針灸 | 治療 | 黃褐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