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丁香(治口臭)、吳茱萸---溫下陽(腎)葯

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葯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葯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葯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雲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頂陷)。能溫托化膿。。

1、 桂運血入肝腎血分,丁香益氣,氣葯,吳茱萸引熱。 2、肉桂溫能發表,丁香溫能和胃,吳茱萸溫下。 丁香: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 毒,消痃癖,除冷勞。 丁香:【功效】:暖胃,溫腎。    【主治】:治胃寒痛脹、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丁香又名「雞舌香」,在古代,它曾為治療口臭立下過汗馬功勞。相傳,唐代著名的宮廷詩人宋之問常用丁香以解其口臭。由此,有人趣稱丁香為「古代的口香糖」。 中醫認為,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此外,丁香還是一味很好的溫胃藥,對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呃逆、腹痛、泄瀉等,均有良好的療效。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潰瘍也有一定的良效。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療口臭的方法現今仍可用之,且療效甚佳。 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凜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上涌下泄,則為揮霍撩亂,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齒疳者,亦陽明濕熱上攻也,散陽明之邪,則疳自除。療風毒諸腫者,辛溫散結,而香氣又能走竅除穢濁也。 丁香,溫中健胃,須於丸劑中同潤藥用乃佳。獨用多用,易於僭上,損肺傷目。 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桂猶圭也,宣導百葯,為之先聘通使,如執之使也。」入葯以皮厚如肉者佳,故名肉桂。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發散為陽,四氣熱亦陽;味純陽,故能散風寒;自內充外,故能實表;辛以散之,熱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潤腎燥。其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痹骨節攣痛者,桂枝之所治也。以其病皆得之表虛不任風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中之,以其能實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葯無所畏、又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滲泄、止渴、止榮衛中風寒、秋冬下部腹痛因於寒、補命門、益火消陰者,肉桂之所治也。氣薄輕揚,上浮達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為病。味厚甘辛大熱,而下行走里,故肉桂、桂心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里虛陰寒,寒邪客里之為病。蓋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 肉桂,附子:肉桂與附子皆為補腎陽益命火之品,二葯常相須為伍,用以溫腎補火祛寒,然不同之處,附子辛苦熱燥烈,走而不守,能回陽救逆,可治脈微欲絕之虛脫之證;肉桂甘熱而益火消陰,能溫營血,能走能守,又能引火歸元,宜治下焦虛寒證。吳茱萸與乾薑,均有溫中散寒功效,治療寒郁中焦,脘腹冷痛等證 ,二葯常相須為用。然乾薑尚能溫上焦,溫肺經化飲止咳;吳茱萸還能溫下焦,溫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腎陽以治寒瀉,溫營血以治經閉。 吳茱萸、黃連、生薑,三葯均有止嘔作用,然而吳茱萸溫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嘔苦,生薑能溫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嘔水。[2] 黃連治 與吳茱萸相鑒別: 吳茱萸與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溫熱,均能溫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胃寒脘腹疼痛,寒滯肝脈、寒疝腹痛,以及經寒痛經等症。不同之處在於:   小茴香: 長於理氣和胃,中焦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者小茴香多用。   吳茱萸: 辛散苦降,性熱燥烈,有小毒,善於疏肝下氣,善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巔頂頭痛、嘔吐涎沫,胃寒嘔吐,肝火犯胃、脅痛吞酸等症。同時,吳茱萸又能燥濕,助陽止瀉,又可用治寒濕腳氣腫痛,或上沖入腹;脾腎陽虛,五更泄瀉等症。
推薦閱讀:

茶談:那些動輒上萬塊的肉桂,憑什麼賣得這麼貴?
茶藝茶道——肉桂茶,品的就是它的香氣
岩骨生花香 肉桂韻久長
喝醋吃菜吃肉桂,5個小妙招嚇跑糖尿病
想學喝岩茶,就先從分辨水仙和肉桂開始

TAG:口臭 | 肉桂 | 茱萸 | 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