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提出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一本經濟學教科書的暢銷之路
梁小民
如要列舉世界上最流行的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家格里高利·曼昆所著的《經濟學原理》必在其中,其英文原版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600餘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迄今為止已被翻譯成20餘種語言在全世界銷售。
這本書1998年在美國出版時就創造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是書還沒有完稿,出版商就出價25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版權最高賣價;二是此書一出版便風行美國,當年銷售量就達到20萬冊,其暢銷速度和暢銷數量又創下經濟學著作的「NO.1」。
之所以能造就這樣的奇蹟,主要原因是這本書從內容、體系結構到表述、體例都體現了「經濟學學生的入門教科書」的定位。曼昆說,他在寫這本書時,竭力把自己放在一個經濟學初學者的位置上,使用初學者會感興趣的那些材料。
1999年,經濟學家梁小民作為譯者,首次將《經濟學原理》引入我國。這本書在我國也同樣廣受歡迎,以至當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手一本。如今,《經濟學原理》(第七版)典藏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梁小民特為《讀書周刊》撰稿,為我們介紹這本經濟學教科書的暢銷之路。
——編者
不可能「永葆青春」
一本好的教科書是一個學科最全面、最精闢的概括。一個學者無論對這門學科有多麼精深的研究,一定是從這門學科的教科書開始的。
以經濟學而言,二戰前的經濟學家都是從學習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 《經濟學原理》開始的。這本書是對新古典經濟學最好的介紹。
194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出版了他全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這本書建立了一個把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即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綜合在一起的經濟學體系,成為「新古典綜合體系」。這本書很快成為風靡世界的教科書,二戰後的經濟學家都是經由這本書進入經濟學殿堂的。197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這本書的第十版,很快就成為上世紀80年代學子的必讀書。如今許多已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仍懷念這本書當年對他們的影響。
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風行了50多年,至今仍有餘音。儘管每版都有修訂和補充,以趕上經濟學發展的速度,尤其從12版開始,與經濟學新秀威廉·諾德豪斯合作,但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不可能永葆青春。進入21世紀後,格里高利·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逐漸取代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成為廣受歡迎的經濟學教科書。
主動要求一個人翻譯
談到曼昆這本《經濟學原理》的出版,還有一段趣事。1995年,美國一家出版社以130萬美元的高價徵求一本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的通俗經濟學讀本。當時的書名初定為《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
130萬美元,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高價,須知當時名牌大學教授的年薪也不過8萬美元而已。於是,許多經濟學家紛紛參與競標,最後中標的是被稱為經濟學界「神童」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這本書寫成後,原出版社把版權轉讓給了德賴登出版社(The Drgden Press)。該社認為如果《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能成為教科書,那麼在市場上會更暢銷,便要求作者保留原書的風格,但將其改寫為教科書,並將稿費加至250萬美元。該書第一版於1998年在美國出版,初印即為20萬冊。出版後被歐美600多所大學作為大學經濟系和全校經濟學公共課的教科書,至今已有20餘種文字的外文版,一直到2015年的第七版仍然暢銷不衰。
國內最初關注到這本書的是「經濟科學譯叢」編委。叢書副主編梁晶女士找到我,問我這本書值不值得翻譯,我可否承擔這一工作。當時國內已有其他翻譯過來的、在國外相當成功的經濟學教科書,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的《經濟學》(亦由「經濟科學譯叢」組織譯出),以及在國外相當暢銷的邁克爾·帕金的《經濟學》。
其實,對曼昆的這本《經濟學原理》我很熟悉,我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時,本科生就用這本教材,這本書有其他教科書不能代替的特色。
我當時就表示可以譯,而且最好由我一個人譯,我一向主張一個人獨自譯一本書,這樣能保持統一的風格。果然,這本書出版後,在眾多引進版的教科書中獨樹一幟,暢銷不衰,每一版的銷售都在20萬冊以上,成為許多大學的經濟學教科書或指定參考書,在普通讀者中也甚受歡迎。2001年中國書刊發行協會把此書評為全國社科類優秀暢銷書。
名人效應起了作用
許多優秀的學術著作,其內容對相關學科和社會影響重大,但未必暢銷,《經濟學原理》既是重要的,也是暢銷的。它是怎麼做到的?總結一下它的暢銷之路,也許對圖書出版的發展不無意義。
一本教科書的暢銷首先應該是學科大師所寫,這也是一種名人效應。當然,這不僅在於大師的名氣,更在於大師的水平。大師是這一學科的通才,對本學科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有全面的了解,他們不僅鑽研某一問題或者對本學科某一方面有開創性貢獻,而且對這個學科的所有問題都有所了解,才能寫出一部精闢、全面的教科書。教科書並不是東抄西拼地編,而是體現個人學術水平的創造。
馬歇爾、薩繆爾森都是這樣的大師,曼昆儘管現在還比不上他們,但既被認為經濟學「神童」也當然不凡。他出生於1958年,27歲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後進入哈佛大學,兩年後就提為正教授。要知道在這樣的名牌大學博士畢業後即使相當優秀也要十年才能擔任正教授。他的博士論文《小菜單成本與大經濟周期:一個壟斷的宏觀經濟模型》引起經濟學界高度讚賞,其中「菜單成本」已經作為一個基本概念進入教科書,並被廣泛實用。他是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這一流派的理論成為柯林頓政府經濟政策的基調,並頗見成效。曼昆本人從2003年起擔任小布希政府的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成為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主要決策者之一,後又回到哈佛。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暢銷就不足為奇了。
帕金的《經濟學》寫得也相當好,可惜在經濟學界帕金並非大師級名人。但也並非大師級人物寫的教科書都能如此暢銷。斯蒂格利茨得過諾貝爾獎,級別恐怕比曼昆高,他的《經濟學》寫得也相當好,但暢銷程度也不如曼昆,因此教科書的暢銷還在於內容與寫法。
感受到時代氣息
作為入門教科書,供大學一年級新生使用,就要對經濟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進行介紹,這是教科書的基本要求。但寫法會差別很大,同樣內容的不同寫法決定了一本教科書受歡迎的程度。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其不同於其他同類教科書的特別受歡迎之處。全書第一章首先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問題,然後圍繞這十大問題展開論述。我見過有的教科書也想用類似的寫法,但問題概括得不準確、不全面,或混淆了理論與方法,但曼昆的十個問題的確抓住了經濟學的核心,初學者掌握了這十個問題就容易理解後面的內容了。所有讀這本書的人都對這十個問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人讀後過了很久,對具體內容可能記不清了,但對這十大問題仍然記憶猶新。
對許多經濟學概念與理論,《經濟學原理》也解釋得準確、簡練而清楚,運用實例來解釋概念與理論是所有教科書的特點,但曼昆用的例子與一般作者用的不同。他的書中有三部分實例:「新聞摘錄」是用報刊上相關的文章來說明問題,引導讀者用經濟學觀點來看待當前社會的各種熱點問題,每一版都會更換這部分,讓讀者讀到最新的熱點;「案例研究」是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的內容;「參考資料」是對書中的一些內容做一些補充和說明。這三部分內容在書中佔了相當大分量,而且與書中的內容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曼昆的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時俱進,每一版都有一些改變。其中有兩次改變甚為重要,一次是在第三版中新增加了兩章:第二十二章「微觀經濟學前言」,介紹這個領域的三個重要發展——不對稱信息理論、行為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與我們理解的政治經濟學不同,曼昆是用經濟方法分析政治問題,如公共選擇理論等),這些發展對經濟學影響相當大,作者對這些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還有第二十七章「基本金融工具」,包括現值評估、風險管理與資產定價,這些內容對讀者了解金融市場極為重要。金融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日益重要,增加這一章使宏觀經濟學部分更完善。另一次是2009年的第五版中增加了金融危機的問題,許多部分根據這一問題的發生進行了修改,包括美國貨幣政策的調整。2007年金融危機才發生,2009年的版本就增加了這部分內容,而且即使在現在看來,他當時的分析也相當有見解。
「酒香也怕巷子深」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一本好書,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成為暢銷書,宣傳、推廣是少不了的,曼昆及出版社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是如何宣傳的,我不清楚,我要談談它在我國的推廣。
這本書第一版出版後,《光明日報》曾做過一整版的介紹,迅速引起社會關注,當時的中央領導都主動閱讀。不少國家機關如外交部、國家統計局為幹部們購買了此書,作為學習之用。這為該書開闢了市場。
這本書的主要對象還是大學生群體,因此出版社安排我在各地高校演講,介紹這本書。演講結束後我們與教師座談,許多學校決定把這本書作為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材。
特別補充一句,呂敬人先生為這本書第一版設計的封面很有特色。書是一個綜合體,各個環節都不可少。
如今,距我翻譯這本書已經快20年了,今後還會有更新更好的經濟學教科書問世,我們期待著。
曼昆提出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均衡取捨
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交替關係是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效率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平等是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由於人們面臨著交替關係,所以,作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涉及對現有行動計划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當政策外部環境改變,人也會相應調整自己的策略。
前四個原理討論了個人如何作出決策。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互相交易的。
原理五:貿易使每個人的經濟狀況變好
比較優勢的原理使得每個人從事相對優勢的行業,互相貿易比自給自足要好。
交易產生了,人們就可以專註自己最擅長的那塊。通過買賣交換,就能買到更多不同的東西。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
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和勞務市場上相互貿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來配置資源,通過看不見的手——價格來指引經濟。
當政府阻止價格自發調節市場資源的時候,也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的協調組織能力。
原理七:政府有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有時看不見的手不起作用。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這個時候,有關部門就能通過發布公共政策來進行改善,比如專門針對壟斷和污染的法規。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其生產商品與勞務的能力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歸因於生產力的變化。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係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解釋的重要性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個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或最低工資法。但美國工人的真正英雄行為是他們提高了生產率。
原理九: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通貨膨脹
如果政府發行大量的鈔票,幣值就會下降。造成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即錢是沒少花,買到的卻是跟之前一樣的東西。
原理十: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選擇關係
價格變化具有粘性,當政府減少貨幣發行量時,價格不會馬上變化,但人們支出數量減少,引起商品和勞務的銷售量變化,造成失業。
一般來說,抑制通脹就會暫時使更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兩者之間如何取捨對理解稅率變化、政府開支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用至關重要。
2018年01月20日 05 :讀書周刊/讀書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
推薦閱讀:
※中華十大涼都
※蔣介石稱他是武聖,十大元帥中他的能力最為神秘,彭德懷在他面前甘願為將
※湘軍十大名將排行榜,第七名最能打
※十大名樓剪紙
※十大質量最好的汽車品牌:大眾強勢登頂,東風本田排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