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摘要 總結了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的關鍵技術,並分析了其取得的效益,基於該模式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其前景進行展望,以期為該模式的推廣提供參考。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8/view-7660183.htm  關鍵詞 水稻;龍蝦;共養技術;生態農業;效益;問題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53-02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農戶種植糧食積極性銳減,為了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充分發揮當地水稻和水產優勢,要積極探索高效生態種養模式。2015年懷寧縣黃龍鎮結合綠色模式攻關項目,開展了「稻蝦共生」技術推廣試驗,稻蝦共生實驗示範基地位於懷寧縣黃龍鎮金河村,基地負責人為金河村村民、懷寧縣水產技術推廣能手、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教神內基金農戶推廣獎獲得者郎銀傑(全國僅有漁戶18戶),基地目前面積133.33 hm2。稻蝦共生稻田養蝦在產業上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在產品上符合市場對優質稻米和龍蝦的需求,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不僅增加了糧食產量,生產出一種安全、不噴葯、不施肥的原生態米,而且穩定了糧食生產,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真正實現生態種養、蝦糧豐收的三贏局面[1]。因此,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種養結合新模式。   1 稻蝦共生高效生態種養模式   1.1 稻田選擇及田間工程建設   稻蝦共生養殖在稻田選擇上,宜選擇周圍無污染源、排灌方便、水量充足且水質良好、保水能力較好,最好是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塊。稻蝦共生實驗示範基地黃龍鎮金河村在符合以上要求的條件下,實現水稻增產5%~10%,龍蝦增產900 kg/hm2左右。因此,該模式具有節本增效的優點,稻田飼養的龍蝦可以為稻田除害蟲和雜草,從而減少了化肥和農藥投入,而且通過提高水稻和蝦的產量,實現稻田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的提升。選好地後,要進行田間工程建設。首先對田埂進行加固,所需泥土可以從田間挖取,然後再整平田面。為了防止大雨天氣導致田埂坍塌,在田埂加固時要夯實每一層加進去的泥土。田埂以寬度1 m為宜,高度要確保田面蓄水深度達30~50 cm。在田埂外側布置石棉瓦或塑料網片配合鈣塑板作為防逃設施,預留進排水口。為了防止龍蝦外逃和敵害生物進入,進排水口要用柵欄、網片或其他防逃、過濾設施圍住[2]。   1.2 苗种放養   放蝦前10~15 d,做好清塘消毒工作,以殺滅敵害生物、致病菌和野雜魚類。一般消毒藥劑可以選擇生石灰,用量為750 kg/hm2,也可選用其他藥劑。放蝦前7~10 d,往田溝中注水50~80 cm,然後施肥,以培養餌料生物。稻田基肥要施足,應以施腐熟有機肥為主。有農家肥的最好施農家肥,因為農家肥具有肥效慢、肥效長的特點,施用後不會影響龍蝦的生長。最好一次性將農家肥施足,以減少日後化肥的施用次數和數量。一般在插秧前一次施入耕作層內,以實現肥力持久長效,有機農家肥施用量為7.5~12.0 t/hm2。在放養龍蝦蝦苗蝦種時,要首先進行試水,待確認試水安全後,再投放幼蝦[3]。該模式有2种放養方法,第1種是在水稻栽秧後,即5月前後進行放養。按照規格為2~4 cm的標準投放龍蝦幼蝦7.5萬~12.0萬尾/hm2。在放養時,盡量選擇質量較高、規格整齊的幼蝦進行投放,而且最好一次性放足。第2種是在頭一年的7月,直接將龍蝦的親蝦投放稻田內,讓其自行繁殖,第2年再採用免耕法種植水稻。根據稻田養殖的實際情況,一般按照雌性與雄性2∶1的比例,放養規格為20 g以上的龍蝦225 kg/hm2。   1.3 田間管理   龍蝦投放後,堅持每天早、晚分別巡田1次,除了要注意觀察溝內水色的變化情況外,還要考察蝦的活動、吃食以及生長情況。雖然稻田已施足底肥,但在龍蝦的生長旺季,最好投喂一些磨碎的螺、蚌及屠宰廠的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注意量要適宜,不能過多。稻穀需要曬田時,不能完全將田水排干,最好採取輕烤的方式。稻田水位最低降至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持續時間不宜過長,一旦發現龍蝦反應異常,就要及時注水。稻田需要追肥的,一般每月追1次,可追施尿素75 kg/hm2、複合肥150 kg/hm2,考慮可能會對蝦產生影響的因素,也可以追施人、畜糞堆制的有機肥。氨水、碳酸氫銨等對龍蝦有害的化肥要禁止施用。為了確保化肥被田泥和水稻吸收,追肥時最好先將田水排淺再施肥,以便化肥迅速沉積於底層泥中[4]。施好肥後,立即將田水深度加至正常水位即可。在稻田養蝦的模式中,由於龍蝦對許多農藥都很敏感,因此養蝦的稻田在原則上是盡量不用藥,實在需要可以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藥及生物製劑。施藥時,為了確保蝦的安全,要注意將農藥的使用濃度嚴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並且在施藥時將噴頭對準水稻葉面,盡量不噴入水中。如果能分區施藥,則效果會更好。在藥劑選擇上,可以用40%稻瘟靈1.5 kg/hm2對水噴霧防治水稻稻瘟病;用30%的愛苗150 mL/hm2對水噴霧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用20%氯蟲苯甲醯胺150 mL/hm2對水450 kg/hm2噴霧防治水稻螟蟲;用50%吡蚜酮顆粒劑150 k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防治稻飛虱。為了避免龍蝦受到危害,在防治病蟲害時,嚴禁使用菊酯類的殺蟲劑。由於下午稻葉比較乾燥,可以吸附大部分藥液,因此噴霧水劑最好選在下午進行噴施。同時還要注意,施藥前田間加水至20 cm,噴葯後還要及時換水[5]。   2 效益分析   示範戶一開始是單養小龍蝦,慢慢進行稻蝦共生模式種養後,實現效益翻番,成效比較顯著,最終實現了既抓糧食生產又抓經濟效益的目標。示範戶十分滿意,周邊農民對這種新模式都非常感興趣,紛紛效仿示範戶,該示範戶就當起了技術推廣能手,提供種苗和技術,還保證高於市場價回收龍蝦,帶動周邊大戶發展稻蝦共生新模式。   2.1 經濟效益顯著   2004年開始都是單種水稻或單養龍蝦,2008年實行稻蝦共生種養模式後,糧食單產增加,新增龍蝦產品,加之糧食價格上漲,龍蝦價格翻番,水稻和龍蝦生物鏈循環利用,共生投入成本與單種、單養投入成本基本持平,總體效益基本翻番。2016年一種植戶的3.33 hm2稻田實行稻蝦共生種養模式,將稻田周圍開挖環形溝0.8 hm2,種植水稻2.53 hm2,實現水稻單產9 750 kg/hm2,收入超過6.5萬元,龍蝦收穫2 500 kg,收入5萬元,總共收入11.5萬元;水稻生產投入成本2.5萬元,龍蝦養殖投入成本5 000元,純收入達2.55萬元/hm2。另一種植戶的40 hm2水田,產龍蝦900 kg/hm2,按均價40元/kg計算,效益達3.6萬元/hm2,水稻產量為9 750 kg/hm2,賣價比普通水稻翻番,以16元/kg的價格以訂單形式遠銷江蘇、上海等地。扣除開銷和成本,純收入高達6萬元/hm2左右。稻蝦共生大戶均實現純收入翻番,效益十分明顯[5]。   2.2 社會效益巨大   稻蝦共生示範實施的稻田生態種養結合模式,一是用足時空、互利共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稻蝦雙收、增產增效,糧食安全、產品優質,在產業上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產品上符合市場對優質稻米和龍蝦的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可以拓展龍蝦養殖發展空間,發揮稻田增產增效潛力,尤其是低洼稻田和原有稻田養殖區易於推廣稻蝦共生模式,部分灌溉條件較好的稻油輪作區改為稻蝦種養區可以大大增加效益,為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民增收開闢了一條新路。稻蝦共作改變了傳統的種養模式,使其轉化成優質、高效、生態的種養模式。通過該模式示範的進一步實施,種養戶的科學種養技術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受他們的影響周圍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採用這一模式,輻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因此,稻蝦共生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將成為今後龍蝦養殖的主要模式之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顯著的社會效益[6]。   2.3 生態效益明顯   由於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黃龍鎮面臨日益顯著的面源污染危害。這一危害不僅影響水質、飲水安全、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而且還導致耕地退化,農村和農業內部環境惡化。稻田生態種養結合的農耕模式可以有效防止農村面源污染,因為該模式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各環節的代謝廢物,而且減少了化肥、農藥等污染物的投入。在稻田生態種養農耕模式中,龍蝦將稻田中的雜草作為餌料食用,由於其四處覓食且食量較大,因此可以經常性和徹底性地除掉田中雜草,實現除草劑減量施用甚至不施用。實行生態種養後,龍蝦吃食了螟蟲類幼蟲和蛹,能夠降低螟蟲類越冬基數,從而減輕蟲害。另外,採用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的稻田常年有水,還能消滅落水昆蟲,從而控制蟲害。稻田種養結合模式與傳統種植模式的對比試驗表明,稻田種養結合模式的田塊龍蝦吃掉了基部的幼蟲(螟蟲、稻飛虱、稻薊馬),農藥使用量可以減少50%,甚至基本不用農藥。稻蝦共生模式順應目前市場綠色生態環保的需求,更符合循環經濟發展。實行種養結合的模式,蝦的糞便為水稻提供了所需的基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20%以上,真正達到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的要求,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典型的示範效應。因此,運用稻田種養結合模式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減少環境危害因素,保護生態環境,形成良性的生態體系,產生了較好的生態效應,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7]。   3 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3.1 存在的問題   首先,稻蝦共生模式雖然效益明顯,但由於農業的自然災害無法避免,尤其是2016年持續發生的特大暴雨和洪水,養殖戶根本沒有時間採取措施搶救養殖的龍蝦。其次,目前黃龍鎮的土地流轉政策還不成熟,未形成統一模式,在流轉時間和流轉價格方面養殖大戶都沒有話語權。但實施稻蝦共生的養殖大戶首先要對農田周圍進行開溝、圍網等進行投資,要求土地不能隨意被流轉,如果土地被原主人收回,就會給其造成很大的損失。再次,基層養殖戶對生態農業發展認識不高,在農業效益相對比較低下,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矛盾衝突的現實當中,養殖戶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缺乏應有的認識。最後,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推動成本高。目前,發展生態農業主要依靠政府引導和行政的力量來推進,養殖戶以及農業生產的主體積極性還遠遠沒有發動起來。生態農業發展創新缺乏應有的保障機制和體系,生態農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由於受到各種因素制約難以推廣應用。   3.2 展望   雖然稻蝦共生模式的推廣之路困難很多,但是養殖大戶們紛紛響應政府綠色模式攻關項目的實施,加快轉結構、調方式,走種養結合稻蝦共生模式的發展道路。黃龍鎮下年爭取稻蝦共生模式面積達到666.67 hm2,平均每年產蝦900 kg/hm2,產稻穀9 000 kg/hm2,平均純收入6萬元/hm2以上,比單一種植一季稻收入增加4.8萬元/hm2。稻蝦共生模式在安徽省生態農業產業化試驗示範中獲得市農委和縣農委的充分肯定,收入翻番,效益翻番,而且綠色環保,必將成為該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綠色增產模式之一。   4 參考文獻   [1] 孔淼方,李建榮,杭勇.稻蝦共生種養效益高[J].科學養魚,2013(1):25-26.   [2] 謝仲桂.稻蝦共生高效種養關鍵技術[J].湖南農業,2016(3):14-15.   [3] 楊慧.小龍蝦稻田生態養殖技術[J].新農村,2010(6):31.   [4] 徐榮華.南縣大力發展稻蝦共生模式[J].湖南農業,2016(7):37.   [5] 關故章,孫繼成,何家海,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特點及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21):265-266.   [6] 黃富強,米長生,王曉鵬,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配套技術[J].北方水稻,2016(2):43-45.   [7] 葛宏培.稻蝦共生新型養殖模式與技術典型案例[J].科學養魚,2016(6):25-26.
推薦閱讀:

學習如何高效學習的7本書
不想當加班狗?做到這五點就夠了!
如何快速提升氣質?
資源豐富的時代,你為什麼不快樂?
6個方法高效識別妹子喜歡你的暗示(已躺槍)

TAG:生態 | 高效 | 模式 | 效益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