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轉基因問題,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贏得一場辯論

「科學必將戰勝蒙昧與偏見。」近日,當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國家醫學院發布報告,宣布時,馮大輝老師的公眾號小道消息如此評論道。

這篇名為《轉基因作物:經驗與展望》的報告共388 頁,由 50 位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以及其他領域的學者專家分析 900 多份、時間跨度長達 20 年的研究與數據得出的結論。

這份報告意味著什麼?

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中,已經有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農業部、FDA等機構都做出了類似的陳述——科學的聲音似乎一直站在轉基因的這邊。

即便如此,表示接受並願意食用轉基因食物的人群,仍是少數。

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顯示:88%的科學家認為吃轉基因食物是安全的,而公眾的支持率只有37%;67%的公眾認為科學家對於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影響沒有清楚認識;而84%的科學家則認為,公眾科學知識的匱乏是主要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在一個不斷見證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今天,究竟是什麼使轉基因技術在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產生如此大的認知差距?

支持者的觀點

轉基因生物,白話地講,就是指「DNA被改動過」的生物。

轉基因技術的初衷,是人工把一個生物體中經過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的優質基因,導入到另一個生物體DNA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改變品種)的目的:它可以使植物產生特定的特性,如延長水果保存時間、提高食品維生素含量,或令農作物得以抵抗一般方法無能為力的疾病等——說白了,就是使得農作物更營養、更耐乾旱,更抗蟲害,而這有助於在全球變暖環境下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足夠的食物。

目前,最常見的轉基因商業應用有兩種:「抗除草劑」與「抗蟲害」;最廣泛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有三種:大豆、棉花和玉米。

領先科研機構得出的結論是:物種之間進行DNA交換,本質上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構不成風險,而且我們還能夠加之以可靠的審查。

基因工程的支持者認為,人類改造農作物的各種方法是「連續統一」的,基因工程是其中之一,而每種方法都有風險:

即使傳統的育種方式,比如我們熟悉的「雜交水稻」,有時也會產生一些有毒的蔬菜品種。而且,這種危害的「預見性」很弱。比如,雜交水稻是用以前沒有交配過的品系進行大規模的基因混合,一次雜交引入的新基因遠多於一次轉基因引入的新基因,其帶來的新分子引起食物過敏的可能性也高於轉基因食品。

因此,支持者認為,由於創造轉基因作物通常要加入一個或多個基因,而每個這種基因都編碼一種功能已知的蛋白質,所以,與雜交等傳統方式(對許多功能未知的基因進行隨機重組或人工變異)相比,基因工程的結果更有「可預測性」,更精確。

所以,在國家批准下進行的轉基因作物栽培、轉基因食品推廣,其安全性並不低於一般作物和食品,對於生態的改變也大可不必因噎廢食。

抵抗者的反駁

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一種本能的情感——厭惡。

第一種是對「風險」的厭惡:因為基因工程通常會將一個物種固有的DNA取出,放入與其關係較遠的另一個物種中,或者「關閉」現有基因,因此對這種技術持批評態度的人認為:它將基因修補提升到了一個危險性較大的新程度,並且其風險尚未完全明確。

第二種是對「商業利益」的厭惡:批評人士也對以孟都山為首的大型農業化學公司疑心重重——目前廣泛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沒有幾種,都是這些公司開發出來的。

第三種是對「違背道德倫理」的厭惡:在勢頭愈來愈強勁的健康食物和道德食物運動中,有機食物倡導者、環保人士和其他參與者,都將反轉基因作為主要訴求——他們認為,不天然,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就是罪惡的。

那麼,吃了轉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

轉基因這個概念本身並不可怕——只是許多人一想到把這樣的東西吃進嘴裡,就嚇得不輕。所以,像你我這樣的普羅大眾最關心的仍是最簡單的一個問題:

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最好的也是嚴謹的回答是:通過各個國家批准上市、拿到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不異於非轉基因食品」。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吃——如果你敢吃目前常見食品,也就可以吃轉基因食品。

大眾對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擔憂,是因為在基因轉入過程中,由於不可預見的基因突變,可能會轉化為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有毒蛋白質等諸多因素,所以涉及到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轉基因的危害不在於轉基因本身,而在於「置入的基因」。

所以,「安全性」不來自於轉基因技術,而來自於我們對基因的了解、把控能力。

根據上述背景,科學的做法是這樣的:

(1)任何所引入的新基因的作用都提前明確;

(2)每次引入的新基因個數也相當少(一個到幾個);

(3)此外,各國對轉基因食品都有安全性評價體系——並不是所有轉基因作物都能直接投入實際生產生活中的。

基於這樣的科學做法,轉基因作物是相對安全的。

為什麼人們仍會對轉基因食品退避三舍?

儘管明確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很多人仍秉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觀點。

在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雲波關於轉基因話題所做的分享中,有一個問題很有趣,可能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理:

「我們為什麼不尊重天然的,一定要用轉基因這種方法呢?」

教授們給出的回答是:

「農耕文明的始初,就是從紛雜百草中篩選出可以種植栽培的作物,而農業活動的實質,就是人類智慧對自然和環境的人為干預過程,從而逐漸地更少依賴經驗,更多依賴技術。」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食用的作物都不是天然的。

在過去的所有的育種方式中,植物DNA所發生的變化都是隨機的,我們掌控不了。如今有了生物技術,轉基因的過程開始變得精確、可控。

尤其是之前紛紛擾擾的爭論與輿論導向,讓轉基因衍生成了一個情感而非科學問題。

人們在判斷兩者孰優孰劣時,會存在認知上的偏見,即「天然的一定是好的,而非天然的就是壞的」。

而任何事物,只要進行了人為干涉,都會被定義為「非天然」,比如轉基因食品,儘管它們早已登上了雜貨店的架子。

但是請別忘了,就像紐約客的記者邁克爾·斯柏克特(Michael Specter)說的那樣:「農業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馴化野生動植物的過程。藉此,我們才有了生存所需的農作物和牲畜。」

但讓科學家感到無能為力的是,很多人對轉基因技術的數據來源並不信任——除了風險估計,「信任」的意願,也是影響人們對新技術接受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們擔心:

現在安全能代表50年乃至100年後安全嗎?

那些科學上無法查明的風險怎麼辦?

萬一科學家錯了又怎麼辦?

這是在食品安全事故高發的當下,一種大眾普遍的恐慌感。懷著對未知食物本能的恐懼的公眾,希望得到的是「絕對安全「的保證,但科學界給不了——絕對安全的食物並不存在。

又或者,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何光喜所說,「對轉基因的不接受是公眾對『風險-收益』的感知失衡所致,人們普遍認為轉基因食品危害人體和生態安全,對轉基因收益、特別是對消費者個體的直接收益的認識不足。」

他指出,在多數受訪民眾眼中,如果說轉基因作物有好處的話,也主要體現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等公共利益或對種植者的利益上,對消費者的直接好處很有限。

所以不確定下的質疑顯然是最容易的選擇。

當然,質疑是一項基本權利。任何人都可以質疑,但質疑不等於謠傳——質疑只是基於一項事實的疑慮,但不代表質疑者否定或肯定該事實,如果人們在不基於理性的基礎上,對研究數據來源都懷疑的話,那麼研究對人們的評估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如果人們對現有研究失去信心,只是迅速地去懷疑和否定,那他們也許永遠都不會了解這項新技術。

而當質疑聲盲目地認為這一切都是轉基因科技公司的商業陰謀,也許亞當·斯密的話會是一種回答:

「市場經濟的美妙就在於追逐個人的私利將會最終有助於公共福祉的達成。」

轉基因之戰真有輸贏?

當然,除了每個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政策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中國的轉基因政策是目前世界上最保守的——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受到國內輿論壓力後「不敢進」,另一方面知道科學事實又「不敢退」。進退兩難之下,變成了「可以進口國外生產的轉基因作物,不能自己種植作為食品的轉基因作物」,儘管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已經多年吃了轉基因食品。

我國批准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其中,大需求量的大豆和玉米只能依靠進口巴西、阿根廷的作物,其份額已經超過國內產量。而進口的大部分都是轉基因作物。所以,我們不僅直接從大豆和玉米中食用了轉基因作物,還間接食用了餵食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的雞、豬等。

在食物以外,轉基因技術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

目前在醫學上,通過基因去治療人類疾病,已經是醫療臨床的重要部分:癌症的靶向藥物的原理就是針對基因突變的染色體進行修復;基因的治療也廣泛運用在不孕不育的患者當中;而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更是第一個轉基因產品。

轉基因技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就像冷戰不是核武器的錯, 二戰不是飛機坦克的錯一樣。轉基因技術在合理的管控下,甚至是更安全的。科學家們開發轉基因技術的初衷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增加問題。

因此,「轉基因」不是一項邪惡的技術,人類也不會因此絕育致癌、毒害土地、亡國滅種。

科學成果與社會接受之間的存在裂痕無可厚非,但傾聽它在訴說什麼,而不是一鍵轉發轉基因有毒等等的朋友圈謠言,就是平凡個體對已享有的科技成果最好的回饋,也是每個人對科技進步的最大支持與推動。

科技的發展需要科學家,同樣也需要構成輿論的你和我。

關注Xtecher即可投票,並可查看別的小夥伴的投票結果:)

|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直接跳轉

精品文章

佳格數據張弓:從NASA走出的「理性瘋子」,他志在耕耘天地間

馭勢科技吳甘沙:我的根本利益

線性資本張川:人要學會否定自己

Ping++金亦冶:所有你走過的捷徑,總有一天都會再繞回來

王淮:冒險者的幸運牌

格靈深瞳趙勇:把未來一個齒輪一個齒輪地變成現實

孔淼:在我還不知道代碼是什麼的時候,我只想寫詩

馮一村:此時此刻,給大數據一個注視

宋嘉偉:一個從容的創業者是如何思考

高欣欣:送創業項目一個里程碑事件

張誠:十年的北大研發路,只為這一款千兆晶元

袁行遠:無論晴雨,步履不停

宋斯純:歷歷萬鄉,不負每一場

戴若犁:越來越好奇,越來越好奇

李一帆:與其聽風聽雨,不如縱身一躍

推薦閱讀:

用人生基因環境破解「生命密碼」
基因水平轉移是什麼?和進化論有什麼關係?
基因作證:古人怎麼到亞洲等世界各地的? | 基因組學研究追溯人類遷移歷史(下)
人和人猿交配的結果是不能受孕還是後代不孕?猩猩呢?猴子呢?物種界限由什麼決定?
《細胞》:基因技術逆轉衰老並延長壽命

TAG:基因 | 辯論 | 轉基因 | 目的 | 問題 | 關於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