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著李白去流浪

隨著李白去流浪 1 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極其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並收集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逐漸形成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仗劍遠遊。開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實現他雄才偉略的宏偉志願。 讓李白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台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錶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大鵬遇希有鳥賦並序余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於世,往往人間見之。悔其少作,未窮宏達之旨,中年棄之。及讀晉書,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遂更記憶,多將舊本不同。今復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辭曰:南華仙,發天機於漆園。吐崢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徵至怪於齊諧,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化成大鵬,質凝胚渾。脫鬐鬣于海島,張羽毛於天門。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憑陵乎崑崙。一鼓一舞,煙朦沙昏。五嶽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扇雷霆。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雄無所爭。固可想像其勢,髣髴其形。若乃足縈虹蜺,目耀日月。連軒沓拖,揮霍翕忽。噴氣則六合生雲,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將窮南圖。運逸翰以傍擊,鼓奔飆而長驅。燭龍銜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有窮不敢以彎弧。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當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忽騰覆以迴轉,則霞廓而霧散。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洞庭湖。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而後,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望廬山瀑布 唐朝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的江南之行,是來到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2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卧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裡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讚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泣鬼神的《烏棲曲》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西山猶銜半邊日。 金壺丁丁漏水多,起看秋月墮江波。 東方漸高奈若何。——李白 姑蘇的歷史遺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讚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迴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3 以後,李白第一次進了長安城。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獰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丰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蜀道難 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按】六朝《瑟調曲》舊題   【蠶叢、魚鳧】古蜀國王   【太白】太乙,秦嶺峰名   【山摧】《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文王下嫁五個女給蜀王,蜀派五力士迎娶。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鑽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結果山被拉塌,力士與女皆壓死,山也分為五嶺。   【六龍】神話中替太陽駕車的羲和日趕六龍載太陽神在天空從東到西行   【高標】最高峰   【青泥】嶺名,為唐入蜀要道。《元和郡縣誌》「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在今陝西略陽縣。   【捫參歷井】參、井,皆星宿名。參是蜀的分野,井是秦分野。(古認為地上某地區與天上某星宿相應,叫分野)   【子規】杜鵑鳥。據《華陽國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號望帝,後禪位出奔,其時子鵑鳥鳴,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覺此鳥鳴悲切。   【劍閣】四川劍閣縣北七里大、小劍山間的一座雄關,即劍門關。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4 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李白自然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深得玄宗賞識。此時,玄宗寵愛楊玉環,每與她在宮中遊樂時,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譜人新曲歌唱。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自己雖在長安,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 李白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 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 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雲天屬清朗,林壑憶游眺。 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 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 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5    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即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裡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即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即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老子、李白、蒲松齡給嶗山增添了完全不同的音思、氣勢、韻調,流響非凡,是嶗山諸篇的點睛之作。老子的嶗山有物理之氣、蒲松齡的嶗山有人神之氣、李白的嶗山則是仙氣之峰,所謂有仙則名,在李白之後再無其極。仙氣,不拘泥於人神之別,而是令其合而為一。人神合一,這是人類軸心時代文化的特徵,也是各種文學哲學藝術的高峰時期,人無范限、神無規矩,這是先人們自造的無比自由的精神時空。  李白唐朝天寶初年入翰林,得罪權貴、不甘穢氣、奉請而退被「賜金還山」,也就是說,是唐皇親自製造了舉世絕有的遊山玩水之李仙人,李白得用俸祿不朝皇帝而朝山水的大幸。其後應進士不第而學道去嵩山和茅山修鍊過多年的吳筠之約尋訪嶗山,再與杜甫遇於洛陽相約結游天下,應王屋山道教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邀請,一起渡過黃河,去王屋山,路遇不見經傳的孟大融,志趣相投,李白揮筆贈詩引介嶗山。  也許,恐怕是因華山之險,力不從心,我沒有聽說李白到過華山,自然他也就無緣見到西嶽之險竣,之秀美。但是,李白到過海上嶗山。那是唐代天寶年間,詩人李白與友人同游嶗山,這是李白平生第一次見到大海,也許是對海的喜悅,對神仙的嚮往超過了對山的豪情,在離開嶗山不久,便用回憶的形式寫下了「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的詩句。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朝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輝,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自古為道教聖地,號稱「清虛小有洞天」,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開元年間,唐玄宗在王屋山為道教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敕建陽台觀,司馬承禎是李白的詩友,可能是應他的邀請,天寶三年(744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過黃河,去王屋山,他們本想尋訪道士華蓋君,但沒有遇到。可能是這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揮筆給他寫了這首已經醞釀早已胸有成竹的詩。  進入嶗山的人,歷代不絕,留下足跡、詠嘆、文字,讓山有仙名之韻、水有龍靈之氣者,也是代有其人,水氣靈動、山韻名停,使嶗山非山、而有了人格。遠古洪荒年代人對自然的處女之戀,便是把自然當作少女和風流之子。嶗山永遠青春不老,除了自然的力量,正是人一代一代戀著這永恆之美,才使這種氣韻之美愈發年輕了。《道德經》在太清宮、《莊子》在北九水、李白在嶗峰、邱處機在太平宮、康有為在浮山、蒲松齡在華樓宮、趙孟hu在塘子觀----除了士人,還有陳沂、郭沫若、柳亞子等文事官員,楊得志、葉恭綽等武事官員,都留下了啟發想像靈思的詩篇章句,爬嶗山你不免會與之相遇。    6    前面提到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魷魚,這與李白口風不嚴,泄露了宮廷秘密有關。李白究竟泄露了哪些宮闈秘密才遭此結果呢?  其實,李白是作為文學侍從(用今天的話說,是「娛樂人士」)被召進京、出入宮廷的,唐明皇待他,說白了就是「俳優蓄之」。表面上看很客氣、很親昵,但實際上始終沒有把李白當作經世濟民的政治人才。因此,李白擔任翰林供奉的一年半時間裡,不可能接觸到任何政治事務。換言之,李白不可能泄露什麼政治機密。所以,李白所能泄露的,只能是帝王愚暗和宮闈穢聞一類事情。  范傳正說,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溫室樹」是一個歷史故事,漢朝人孔光(孔子的十四世孫),成帝時官至尚書令,他為人謹慎周密,從不跟家人說起有關朝廷的任何事情。一天,有人問他:「溫室殿(漢朝長樂宮、未央宮都有溫室殿)院子里都種著什麼樹木?」孔光默然不答,把話題岔開了。後來就以「溫室樹」代指宮廷秘密。很顯然,李白不是孔光一類人物,他是一個嗜酒如命、酒後又口沒遮攔的人。不難想像,「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時候,李白一定曾經講述過自己在宮廷中的見聞。從他喜歡在詩歌中發牢騷這一特點推測,喝醉酒的時候,李白還有可能諷刺、痛罵過唐明皇及其身邊若干人,例如楊貴妃和安祿山。  說過的話,早已隨風而逝。但是,他的詩歌,有一部分得以保存至今。從一些詩歌中看,李白確實是諷刺過皇帝、泄露過宮幃穢聞的。例證之一《烏棲曲》: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猶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烏棲曲》是樂府舊題,梁元帝、徐陵等人用這題目所寫的作品,都是描寫男女夜間親昵歡愛題材的。前人指出,李白這一首詩是借古諷今之作,即:借吳宮往事諷刺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夜飲作樂。  例證之二《古風》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漢皇萬乘尊。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西海宴王母,北宮邀上元。瑤水聞遺歌,玉杯竟空言。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這一首詩的意思所在,前人有指出是諷刺唐玄宗好神仙之道的,也有人指出是諷刺唐玄宗縱慾取樂的,王母、上元比喻女寵——楊貴妃。其實兩說可以合為一說,唐玄宗是既好神仙,又耽女色的。  例證之三《上元夫人》:上元誰夫人?偏得王母嬌。嵯峨三角髻,餘發散垂腰。裘披青毛鐵,身著赤霜袍。手提嬴女兒,閑與鳳吹簫。眉語兩自笑,忽然隨風飄。李白研究專家安旗先生認為,詩中的王母、上元喻指楊貴妃與其姊虢國夫人,贏女兒喻指武惠妃女太華公主。整首詩寫楊氏家族為了鞏固受寵地位,以聯姻為手段,促成楊貴妃堂弟楊錡與太花公主的婚事(《李太白別傳》104頁)。也就是說,詩中含有諷刺楊家以婚姻作為政治交易的意思。  例證之四《古風》其五十五:齊瑟彈東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動顏魄,使人成荒淫。彼女佞邪子,婉孌來相尋。一笑雙白璧,再歌千黃金。珍色不貴道,詎惜飛光沉?安識紫霞客,瑤台鳴素琴?這首詩更厲害,直接諷刺唐玄宗耽於女色淫樂、賞賜無度等行為,認為那是虛擲光陰,荒廢國政。  例證之五《寓言三首》其三:長安春色歸,先入青門道。綠楊不自持,從風欲傾倒。海燕還秦宮,雙飛入簾櫳。相思不相見,託夢遼城東。這一首詩,前人已經指出是諷刺楊貴妃的。安旗先生進而認為,「遼城東」指的是幽州,代指安祿山。因為,幽州乃范陽節度使轄境,而安祿山當時正擔任范陽節度使。他認為,「綠楊」就是指安祿山、楊貴妃,「海燕」「雙飛」比喻二人已成淫亂之勢。楊貴妃、安祿山是否已有淫亂行為我們無法肯定,但是他們的關係曖昧、舉止不雅,是屢見載籍的。李白由於初入宮廷時,有過多次隨從唐明皇遊樂的機會,唐明皇對他也不甚設防,故而對楊貴妃、安祿山的關係比較了解。《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了一個故事,一次唐玄宗在便殿宴請翰林學士,問李白:「朕跟天后(武則天)用人表現怎麼樣?」李白回答道:「天后用人,如同小孩子買瓜,不管香味,只取個兒肥大的……」。我認為,這裡的「天后」很可被李白借指楊貴妃,安祿山就是體形肥大之人。有文獻記載,高力士因為恥於李白在皇帝面前讓自己給他脫靴子,向楊貴妃說過李白的壞話。可以想像,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宮廷,跟楊貴妃是有一定關係的。李白可能早就看出了楊貴妃、安祿山曖昧關係的苗頭,並且感到厭惡。  李白之所以會諷刺君主、說出宮廷見聞,一方面跟李白的性格有關。一生都不脫孩子氣的李白,對他所深感不滿的事情,做不到隱忍不發。另一方面,李白也可能是有意效法古代聖賢(例如周公的「金滕之書」),為了表現對君主、王朝的忠心,要為當世立存照,為後世作警戒。換句話說,他這麼做是為了李唐王朝的長久利益。  李白的上述表現,在後世讀者看來,當然是可愛的。但是,對於當事的唐明皇等人,對於李唐王朝的面子,是大為不利的。逐出朝廷,那是必須的。  其實,從詩歌中看,比起杜甫,李白的諷刺君主、泄露宮幃秘密,還是較為溫和、含蓄的。杜甫詩歌中揭露、諷刺語言的尖銳、有力,遠遠超過了李白。大概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唐明皇驅逐李白的時候,還能保持表面上的客氣,給了他一大筆錢。  有人說,假如李白真是泄露過宮闈秘密,早就被殺掉了。這是不了解唐朝風氣和唐朝皇帝的外行話,大唐王朝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大氣、大度得多。那時候的言論是相當自由的,文人說幾句怪話、壞話,不會有人追究;那時候的皇帝是相當自信的,不會動不動就使用國家暴力機器,鉗人口舌,取人性命。  天寶四年即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弔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迹,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倘佯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即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    7    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人幕。李白人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即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早發白帝城  唐朝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即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8    翻閱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有許多著名作家寫有不少膾炙人口的飲酒詩篇,其中曹操的《對酒當歌》、陶淵明的《飲酒詩》二十首、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醉時歌》、陸遊的《樓上醉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是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但要講他們酒詩的文化內涵之深、積極意義之廣,應首推唐代詩人李白。  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主要活動期在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這一時期是唐帝國空前繁榮強盛卻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期,他的飲酒詩正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徵。  酒是一種古老而文明的飲料,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種特殊食品。它給人們的作用很多,其中用來傳載感情、媒介友誼,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經常性的行為。李白借酒傳情,以詩贈友,豐富了他飲酒詩的文化內涵。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統計出李白的飲酒詩占他作品總數16%,而贈別送行之作在他飲酒詩中的比重很大。李白飲酒為詩、以詩贈友,這些詩大都表現了他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和濃厚友誼。如《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描寫了詩人與金陵子弟分別時飲酒的情境,作者把他與朋友分別的感情來與東比長短,表現了詩人對金陵子弟深厚的感情和友誼。《題戴老酒店》云:「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悼念一位平凡的釀酒師傅,以質樸的語言表達了深摯的感情,十分感人,同時也顯示了李白對友誼的珍視。李白蔑視王候公卿,對市井平發親近熱愛。杜甫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詩人喝醉了酒就在街上市民家睡覺,天子叫他也不理睬,這說明他與平民有濃厚的交情和友誼,要不然他怎麼會如此呢。《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贈王倫》也是此類作品。通過以上略作分析,李白對朋友的情,對平民的飲酒詩里表現得特別突出。酒成了他締結感情和友誼的紐帶,詩人濃郁的"酒情"一直為後人所欣賞。  酒後出傑作,詩成揚酒名,文學史上大大有之。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王績的《贈程處士》、曹操《對酒當歌》的「杜康酒」、蘇軾《泗州除久雪中成章使君送酌酒》的「雙溝」酒不就是如今名揚天下的酒後佳作和詩後的名酒嗎。李白更是如此,杜甫說他「斗酒詩百篇」喝一斗酒,可以作詩一百首,這雖然是誇張之詞,但可以看出李白飲酒與詩歌創作的關係。他飲酒之時,詩興大發,揮灑成章:「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莫,惟有飲者留其名」。此詩氣概豪邁,語言奔放,表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狂傲自負的性格。李白的詩作往往率興而成,筆調酣暢,確似酒興引起靈感。據黃岩柏《酒》「中國著名酒人述評之二」中記載李白飲酒名作有70多首,其中的《襄陽歌》、《將進酒》、《梁園吟》、《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把酒問月》《月下獨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是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酒助成了李白的詩,使他揚名天下。但反過來講,李白的詩更使酒增加了光彩,可以說李白給酒的美要比酒給李白詩的美多得多。例如:如今四川萬縣地區的「詩仙太白酒」曾多次被評為部、省、市名酒,1959年還在全國評酒會上被推薦國慶十周年宴會用酒,84年國家旅遊局把「太白酒」調銷日本,現年銷售量達5700多噸,暢銷國內外,給該廠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還有現在酒類廣告中經常借李白的形象或他的飲酒名句為註冊商標。「醉太白」、「太白樓」或「太白遺風」之類標誌招牌,在城鄉的商標和招牌的酒、酒館也更加芳香和甘甜。所以,李白以酒助詩,詩美酒名,在今天仍具有其深刻的文化意義。  將進酒  唐朝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9 酒可以使古代文人在沉重的封建壓迫下獲得暫時的解脫。中國的封建社會時間特別長,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沉重,反應也就特彆強烈。陶淵明、竹林七賢、陸遊、辛棄疾等就是以寄酒為跡、借酒澆愁來反對當時黑暗社會最典型的代表。李白生活的時代,正是一個空前繁榮強盛卻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的時代;是唐王朝由極盛而逐漸衰弱的轉折點。開元初,玄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仿效太宗崇尚節儉的政治,知人善任,取得了前所未有成績。開元末,玄宗陶醉於政治成功、縱慾享樂,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以及宦官,權力旁落。玄宗個人的縱慾奢侈測驗對下臣的賞賜無度,帶動整個官僚階層奢侈成風,享樂無度。李林甫、楊國忠長期把持朝政任人唯親,排斥異己,殘害忠良。 李白是一個正直、進步懷有遠大抱負的詩人,他必然為自己的才智不得施展而感到憂愁;為建立「濟蒼生」、「安黎元」的功業不能實現而感到痛苦。為了解脫這憂愁和痛苦,李白找到了酒,酒成了他最喜愛之物。他甜飲之時大發怒火:「一談一笑失顔色,蒼蠅貝錦喧謗聲。孔聖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韓信羞將絳灌比,禰衡恥逐屠沽兒」(《答王寒夜獨酌有懷》)。罵李林甫、楊國忠奸佞之輩是蒼蠅、雞狗、屠沽兒,憤怒到了極點。當他情緒低落、憂愁萬分時,又舉杯勸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莫,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這「萬古愁」是他巨大的悲哀,橫亘宇宙、縱貫人類的悲哀;是他目睹大唐帝國從頂峰向下滑落而回天無力的悲哀,李白這「萬古愁」幾乎到了難以排遺的程度:「……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自悲身世,好像整個人生只有駕著扁舟邀游江湖一條出路了。寄酒為跡,以酒澆愁只能使詩人得到暫進的解脫,酒醒之後呢,詩人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終於不能成為他真正的解脫工具。 李白的飲酒詩繼承和發展了歷代飲酒詩的形式,豐富了飲酒詩的內容。李白以前已有不少飲酒詩,如《詩經》中的《湛露》、《賓之初筵》、曹操的《對酒當歌》、陶淵明的《飲酒》詩20首,但他們都局限於四言五言。李白的飲酒詩在前人基礎上發展到七言、雜言、絕句。尤其是他的一些七言歌行,句法長短錯落,短句僅三字,長句達九至十字。如此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形式正是李白大膽創新的結果。在表達內容上也是多方面的。有對封建權貴的鄙夷和富貴利祿的蔑視;有對當時黑暗政治的無情揭露和抨擊;有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無限悲憤;有對朋友的深厚感情和友誼。飲酒詩的形式和內容到李白手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個性豪放不羈,詩歌情緒往往奔放無礙,因此不囿於聲律、對仗的束縛。另一方面也是詩人追求自然美,運用各種形式表現各種生活內容的結果。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洲」。杜甫稱讚他的詩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使他的飲酒詩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自我形象鮮明,表達感情強烈。李白不是一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相反,他似乎什麼都關心,很多生活他都體驗過、表現過。儘管沒有一種生活能永遠使他滿足,但是盆地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表現種種生活的詩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他想做官就說:「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當皇帝下詔其入京時,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最喜歡酒:「遙年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棣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由於他追求自我表現,於是感情上的表達方式便絕不是掩掩抑抑,而是無拘無束,奔迸而出,「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驊駟拳跼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此等等,慷慨激昂,大聲疾呼,展示了詩人既高俊不凡,又孤獨抑鬱的形象。這裡沒有什麼委婉含蓄,而是順乎自然地直抒胸臆。 主觀隨意,瞬息萬變。讀了李白一些較長的飲酒詩,給人起伏跌宕的感覺,往往從一個意象突然轉到另一個意象,從一個境界突然跳到另一個境界,情感也處躁動不安的狀態中。如他的名作《將進酒》,在詩里他正勸人開懷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好像他很安於頹廢享樂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黃河一樣奔騰跳動的感情變化莫測,他突然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強烈的信心轉眼又代替了消極的怨嘆。 想像豐富,大膽運用比喻生動,誇張奇特。另一方面豐富的想像必須要靠生動的比喻、奇特的誇張來表現。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夠以形容、比喻、象徵其思想願望時,他就藉助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奇麗驚人的幻想。如《把酒問月》:「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詩人借用了古代月中有兔搗葯和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了羿的仙藥與仙奔入月中的神話傳說來馳騁幻想。再如《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和影子湊合起來志為所謂「三人」在一起交遊歡樂,醉後各自又離去,而自己成為仙人,在邈遠的天空與明月相見。豐富奇特的想像使詩的意境顯得神奇莫測。當平常的語言已不足表達蓬勃激情時,就藉助於誇張比喻:「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如此等等,詩人藉助奇特的誇張、生動的比喻把這些對象的特徵入大到極點,從而傳神地表現出來,顯示出他的極高的語言才能。 言清新自然,明麗流暢。李白飲酒詩語言樸素無華、明麗流暢、珠圓玉潤。「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些語言天然真率,沒有一點雕琢痕迹,就象脫口而出的口語,明折如話。胡應麟認為盛唐詩歌"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尋"指的是詩歌語言清新自然,渾然天成,沒有著力痕迹。興象玲瓏是說意境渾融清澈,詩味雋永。李白飲酒詩大都具有這些特點,他曾經評價朋友的詩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也正是他自己的語言特徵。

10 通常的印象,彷彿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特別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這得先從「斗」說起。現在已經沒人用鬥了,我們曾經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並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一定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可以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子,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註:「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現在家裡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麼;「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現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誇張,並不為過。如果換成現在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誇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麼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並不大。 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裡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罷了。然而,一些膾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好詩也得以流傳下來。也許,正是李白「斗酒百篇」的豪氣,才使得他的詩作氣勢磅礴,高山仰止,無人匹敵並難望其項背矣。 把酒問月 唐朝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酒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來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古代的時候,月亮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迷。青天有月來幾時劈頭一問,對那時空的奇蹟大有神往,迷惑之感.我今停杯一問之,給人一種非常突然的感覺,充分顯示作者神往的醉態。倍有詩味.前兩句倒裝,一問攝起全篇,頗有氣勢。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詠月舒懷。 月高掛於天,令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人無意追攀時,月卻萬里相隨,依依不捨。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即若離,正所謂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之於人既親切又神秘的奇妙。緊接二句對月色做描繪:皎皎明月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綠煙散盡,清光煥發,月色之美形容的如可攬接。不料下文又是一問將明月推遠,但見霄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月初東海消逝西天,蹤跡難以猜測,偏能夜夜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傳達詩人的驚奇,從而浮想聯翩,進而究及那有關月亮的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的搗葯,為的是什麼?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麼的寂寞?期間流露出詩人自己的孤苦情懷。這遐想又引出一番人生哲理的探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古人交替更換,不知多少年代,但是月亮卻始終是這樣的一個月亮,二句造語備及重複、錯綜、迴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最後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題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慨,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獨特鮮明。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於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復加以對照,又穿插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顯示出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酒,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

11 李白一生曾結過四次婚,這在魏顥的《李翰林集序》中早有記載。魏顥一名魏萬,天寶十三年與李白同在金陵一帶漫遊,臨別時李白將詩稿托其編集,《序》即為集編成而撰。此後,李、魏再未相逢,故可知《李翰林集》中所述李白的四次結婚,均在天寶十三年前。《序》云: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宋。 儘管魏《序》對李白天寶十三年前的四次婚姻概況進行了記載,但卻未能就其結婚的時間、地點等問題作具體交待。本文旨在對其作具體勾勒,於全面研究李白不無參考價值。 李白與許氏的結婚,為他婚姻史上的第一次天作之合。對此,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有云: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使憩跡於此,至移三霜焉。 文中的「許相公」為許圉師,高宗時曾為宰相,所謂「見招」即指李白上門為婿,也就是人贅許家。李白是文的作年,研究者均認為寫於開元十八年,以此上溯「至移三霜」即三年,知李白與許氏結婚的時間在開元十五年秋。對於這一結婚時間,目前學術界均無疑義。但若將此與《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的另一段文字所載比觀,則知開元十五年說是頗值懷疑的。其云: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 李白與吳指南「同游於楚」,事在他出川後的開元十三年春,文中的「炎月伏屍」,表明吳指南乃死在這年的夏六月間。之後,李白就「便之金陵」。李白既在開元十五年秋已與許氏結婚,且「至移」安陸「三霜」,那麼,他移葬吳指南就必在此之前,而這段時間只有兩年,與「數年」之說不合,此為其一。若李白移葬吳指南在與許氏結婚的「至移三霜」期間,屆時固可以「數年」指之,然又與「遂丐貸營葬」不符。所以,據此兩點可知,李白與許氏結婚的時間不是開元十五年秋,而應是開元十六年秋。由開元十六年秋逆數至開元十三年夏,其間凡四個年頭三整年,正可以「數年」稱之。而只有在這三年的時間,李白才能完成他「南遊蒼梧」、「東涉溟海」、「遠客汝海」這樣三次大的遠遊活動。而由開元十六年秋至開元十八年秋,其間亦正好經歷了三個秋天,故李白才說「至移三霜」。 許民卒於何年?魏《序》沒有明載,只是以「女既嫁而卒」略涉及之。對於這五個字的含意,目前學術界存在著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是指「李白的女兒嫁了後許氏不久就死了」,一種認為與許氏無涉,只是說「女兒嫁後不久便死了」。持前一種意見者可以郭沫若《李白與杜甫》為代表,後一種意見則為李從軍《李白考異錄》所首倡。按當以後說為是。這是因為,李白的女兒平陽出嫁乃在天寶十年前後,若斯時為許氏卒年,則就與魏《序》所載「合於劉,劉訣」的時間極為矛盾。所以,要較為準確地解決許氏的卒年問題,須與「又合於劉」的時間聯繫起來考察。 劉氏的身份,魏《序》沒有記載,應從李白的詩文中去尋找答案。按李白在天寶元年秋奉詔入京時,曾寫有《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雲 :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嘻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揚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詩題點明「南陵」,而詩中又有「兒女嘻笑牽人衣」的描寫,則李白寫這詩時已移家安徽南陵即可論斷。「會稽愚婦輕買臣」雖為用典,但在這裡是指李白的妻子則是可以肯定的。這位「愚婦」為誰呢?有論者認為即許氏,並據以認為許氏之豐乃在「天寶元年秋後、天寶六載以前」。但細加考釋李白集中涉及許氏的作品,便知是說大謬。如《寄遠》十二首其七云: 妾在春陵東,君居漢江島。 百里望花光,往來成白道。 一為雲雨別,此地生春草。 秋草秋蛾飛,相思愁落暉。 何由一相見,滅燭解羅衣。 這詩寫於李白移家「春陵東」後隻身游襄陽之時,為「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間的作品即可肯定。全詩所述許氏對李白之思念與情感,實不亞於孟光之於梁鴻。又此期的《久別離》有云: 別來幾春未還家,玉窗五見櫻桃花。 況有錦字書,開緘使人嗟…… 為我吹行雲兮使西來。 李白與許氏間的恩愛,在這兩首詩中即可見其一斑。這與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大罵的那位「會稽愚婦」,又是何等的大相徑庭!可見,這位「愚婦」絕非許氏而為另外一人。以此勘之魏《序》中的「劉訣」,知其是非劉氏莫屬的。因為這位劉氏與漢代朱買臣的妻子一樣,嫌李白當時窮而未達,故與李白「訣」,李白未久即奉詔人京,這才在詩中以當年的「會稽愚婦」諷喻之。這一事實說明,李白與劉氏的訣別,乃在天寶元年的秋天以前,而許氏之卒,也就更為其前乃十分明白。這就是說,李白在許氏卒後,即移家江南,然後再與劉氏結婚,將家安置在南陵。 但近年來有論者認為,《南陵別兒童入京》詩非寫於安徽,而是寫於東魯,即李白奉詔入京的始程地在東魯,從而也就否定了李白在南陵的這個「家」。持此說者的主要證據為:(一) 《河嶽英靈集》錄是詩作《古意》而不作《南陵別兒童人京》;(二) 詩中的「黃雞啄黍秋正肥」為中原景物,因為「黍屬粟類,主要產在黃河流域」。 按《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在《河嶽英靈集》中固然作《古意》,然各種宋刻本《李太白文集》卻均不作《古意》,這也應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而現存的宋敏求、曾鞏所編《李太白文集》,乃據樂史的《李翰林集》與魏額的《李翰林集》而為之,且樂史本又是以李陽冰的《草堂集》為主進行編輯的。這種一脈相承的編輯本表明,此詩在魏顥的《李翰林集》與李陽冰《草堂集》中,均是作《南陵別兒童入京》而不是作《古意》的。而這兩種詩集本的詩稿,又均來源於李白的親授,則其題為《南陵別兒童入京》便無可非議。既如是,《河嶽英靈集》的《古意》之題為編者殷璠所自為也就甚明。至於以「黍」主要產在黃河流域為據,認為《南陵別兒童入京》所寫非江南景物就更不待辨。考崔豹《古今注?草木》云:「稻之黏者曰黍。」所謂「稻之黏者」 即為糯稻,此種農作物在江南隨處可見,何可據為中原景物呢? 由是現之,上述兩條理由之不能成立是顯而易見的。然又有論者以舊說李白曾於開元末移家東魯為據,認為「又合於劉」的地點,亦為東魯,實則大誤。其原因在於:一是說與魏《序》中的「次合於魯地一婦人」不合。魏顥之所以特地在這一句中加上「魯地」二字,其意旨在說明李白只在魯地結過一次婚而非兩次。二是李白在開元末年壓根兒就沒有到過東魯。 李白在開元末既不曾移家東魯,他天寶元年的奉詔人京也並非始程於斯地,那麼,他「又合於劉」就必在安徽南陵無疑。按李白集中的《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等詩,可證開元二十七年的夏秋間,李白乃在剡越漫遊,而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又以朱買臣之典稱謂劉氏,合勘之,似二人之結合乃在開元二十七年秋的今浙江一帶。爾後,二人又同由越游皖,將家寓居南陵。如此,李白離開安陸到剡越就當在開元二十六年底,其原因則乃許氏之卒而導致。李白開元十六年秋與許氏結婚,開元二十六年許氏卒後即離安陸而至越中,其中的時間,正與他自己所說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合拍。 李白在天寶元年秋前與劉氏相「訣」後,未久即奉詔入京,直到天寶三年的春天才被賜金放還,旋經梁園而游魯,魏《序》中的「次合於魯地一婦人」,也就在這一時期。近年有論者認為,這個「魯地一婦人」,乃是李白在山東的「偏室」。持此說者的理由是,魏《序》記載李白與其結婚時,用的是「合」而不是「娶」。按「合」者即配也,乃《詩經?大明》中的「天作之合」之謂,若魏《序》於劉氏與「魯地一婦人」用「合」者即為偏室,豈不表明李白分別與劉氏、「魯地一婦人」合時,李白當時尚有一位「正室」健在?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又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這位「魯地一婦」,很有「可能就是李白友人的眷屬,是李白拜託她來照拂自己的兒女」的,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按魏《序》明明說的是「合」,表明這位「魯地一婦人」與那位劉氏一樣,均與李白正式結過婚,怎麼可說成是李白友人的「眷屬」呢? 考諸天寶年間李白在山東的行蹤,他與「魯地一婦人」結婚的時間,很有可能是在天寶四年初春之際。按李白於天寶三年夏秋之際自與杜甫結識後,即與杜甫、高適在梁宋一帶漫遊,直至是年九月前後才分手,於時間上這一年是沒有結婚之可能的,此為其一。其二,李白在是年曾專程至陳留請其從祖出面,同往北海求高如貴天師為其授「道篆」於齊州紫極宮,而成為一位「真真正正」的道士,這似乎亦不利於他在是年結婚。而天寶四年初則不同。斯時李白正隻身一人在任城一帶漫遊,且這裡既有他的季父在任城為縣令,距任城不甚遠的中都縣又有一位從兄供職於該縣,而他與任城縣主簿盧潛的結識,也當是與他為任城縣令的季父不無關係。因此,無論就時間、條件、關係諸因素而言,李白在天寶四年初與「魯地一婦人」相結合,都是頗為相宜的。又據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的考證,李白在任城所作《詠鄰女東窗海石榴》一詩,乃有明顯的「求偶之意」,若果爾,則這位「鄰女」就當是魏《序》中的「魯地一婦人」。 又據魏《序》可知,這位「魯地一婦人」與李白結婚後,曾生一子曰頗黎,則二人的夫妻時間較那位「愚婦」劉氏為長乃可論斷。頗黎何年而生?考諸李白的詩作,似當在平陽出嫁之後。《寄東魯二稚子》云:「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嬌女宇平陽,折花倚桃邊。……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這個伯禽,即為許氏所生。又《送楊燕之東魯》云:「二子魯門東,別來已經年。」這裡的「二子」仍指平陽與伯禽。又《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向稚子伯禽》云:「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這詩從題到內容均只提伯禽,知斯時平陽已出嫁。據詹鍈《李白詩文系年》,此詩的作年在天寶九年,時李白五十歲,則頗黎之生當在此之後。又前已言之,魏《序》述李白四次婚姻事乃止於天寶十三年五月,而其間尚「終娶於宋」,則頗黎之生與其母之卒當在天寶十一年前後,但或前或後,確時無考。至德二年,李白因從永王東巡而系獄潯陽所寫《上崔相百憂草》有云:「星離一門,草擲二孩」,有論者認為此「二孩」即指伯禽、頗黎,可從。 魏《序》中的「終娶於宋」,研究者大都認為「宋」乃「宗」之誤,實則不對。所謂「終娶於宋」,是指李白第四次也是最後的一次結婚的地點為「宋」。但在宋地與李白結婚的這位女子姓「宗」,這也是事實,這是因為,李白《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詩乃為確證。詩云:「我非東床人,令姊恭其眉。」「令姊」指宗瑕的姐姐,李白自稱與其「忝其眉」表明其妻即為宗瓊之姊。而這位宗氏,是李白「終娶於宋」的最後一個妻子。 李白在「宋」與宗氏結婚的時間,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在天寶三年,根據上考,知正確者乃在天寶九年至天寶十三年五月之間,但具體時間則無法獲知。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與宗氏結婚後,一直是居在梁苑而不曾到東魯,而李白也不曾將伯禽、頗黎移至梁苑,這種既成的事實表明,宗氏在與李白結婚前,似乎與李白曾達成過不予照拂孩子的協議。對此,我們又可從李白長流夜郎前後的行蹤得到佐證。按安史亂始,李白與宗氏由梁苑南逃,經溧陽而至廬山,沒有去過東魯,更不曾與宗氏去看望兩個孩子。李白南下未久,曾托「門人武十七」專程致書「隔東魯」的兩個「愛子」,希望他們棄家南下,而伯禽與頗黎也未至,這從《萬憤詞》又可得到證實:「穆陵關北愁愛子。」據兩《唐書?地理志》,知穆陵關在今山東沂水縣北。又李白系獄潯陽時,宗民從廬山移居豫章,而其長流夜郎放還後,最先所去之地亦是「隔老妻」的豫章而不是東魯。但當李白與宗氏在豫章相居未久,宗氏便在廬山人空門,李白的《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即對此有載。其後,李白隻身金陵,繼而於當塗投靠從叔李陽冰,這才將兩個孩子由東魯接至皖南。這表明,宗氏自從與李白結婚後,在十餘年的時間裡,對李白的前妻之子是沒有盡其作為母親的責任的。 但宗氏與李白結婚後之感情又十分誠摯殷密。這不僅可以從李白在此期間所寫之《長相思》、《自代贈內》、《秋浦寄內》、《代贈遠》等詩中可以窺知,而且李白系獄潯陽後宗氏為之奔走的事實亦可證實。 總括以上的考察,李白一生中的四次婚姻概況可大致歸納如下:開元十六年秋,李白在安陸經胡紫陽或「郡督馬公」馬正會的撮合,首次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五年後,生女平陽,又四年後生子伯禽。平陽約在天寶七年十七歲時於東魯出嫁。許氏卒於開元二十六年底。開元二十七年夏,李白離開生活了十年的安陸,東遊剡越,在當地與一劉姓女子再度結婚,旋舉家遷安徽南陵定居。這位劉氏因嫌李白貧而未達,在天寶元年秋以前即與李白分道揚鑣,因此,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大罵其為「會稽愚婦」。天寶四年春,李白游魯,在任城第三次與「魯地一婦人」結婚,生子頗黎。此「婦人」約卒於天寶十載左右。其後,李白在「宋」第四次與唐高宗時的宰相宗楚客之「孫女」結婚,無子。上元二年,宗氏入廬山學道。此後,李白不曾再婚。 12 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詩人,他有才氣,且將才氣與風流玩得出神入化,遊刃有餘。李白艷遇不斷,緋聞多多,若你有心,想細數一下與他有關係的女人,你會發現無從下手。檀作文先生不信邪,在《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實錄》一書中,硬是要揭一下這位桀驁的詩仙的老底。李白究竟和多少女人有過床笫幽情呢? 曾經有朋友問:什麼樣的女人才配得上李白?要做李白的女人,要麼是宰相人家的孫女,要麼就是風華絕代的佳人。美酒與女人是李白詩歌的創作源泉。男人和女人的關係無外乎兩種,一種婚內關係,一種婚外關係。而李白則是婚內婚外兼而有之。 我們先看李白和女人的婚內關係。對於一個有婚史的男人來說,講他的男女關係,當然不能不講婚內關係。況且李白和女人的婚內關係非常傳奇。李白到底有幾個太太?李白的鐵杆粉絲魏顥說李白有四個太太,前面已經敘述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接下面來說說李白的相思。像李白這樣一個風華絕代的人,如果講他和女人之間只有功利性,那豈不是讓人們太失望了?可是李白寫相思的作品少得可憐。人們讀到過《相逢行》這首詩的時候,可能心花怒放。李白的這首樂府詩,寫得非常香艷: 朝騎五花馬,謁帝出銀台。秀色誰家子,雲車珠箔開。 金鞭遙指點,玉勒近遲回。夾轂相借問,疑從天上來。 蹙入青綺門,當歌共銜杯。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 相見不得親,不如不相見。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胡為守空閨,孤眠愁錦衾。錦衾與羅幃,纏綿會有時。 春風正澹蕩,暮雨來何遲。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 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當年失行樂,老去徒傷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曠佳期。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我們都知道李白喜歡五花馬。「謁帝出銀台」,是說他看完天子,離開皇宮後,遭遇了一場艷遇。「秀色誰家子,雲車珠箔開。」——誰家這麼漂亮的女孩子?還開著紅色的「跑車」呢。「金鞭遙指點」,是美女在告訴他到哪個地方去。「疑從天上來」,體現了李白的個人喜好,他特別喜歡說「天上來」,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天上來的,看到美女也說人家是天上來的。「蹙入青綺門,當歌共銜杯。」是說他們一起玩樂,還有卡拉OK、歌舞表演。「銜杯映歌扇,似月雲中見。」是形容這個漂亮的女孩子好像雲中的月亮,李白最寶貴的東西是月亮,碰到一個心儀的美女,就把她也比作月亮。 但是這場艷遇太奇怪了。你看好不容易把門關上了,而且裡面還有歌舞表演,多香艷啊。但寫到後面,突然一轉:「相見不得親,不如不相見。」很傷心,不知怎麼回事,見了一次後就不能再見面了。「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還沒開口,我就知道你心裡想什麼。「胡為守空閨,孤眠愁錦衾。」——你為什麼一個人獨守空房呢?「錦衾與羅幃,纏綿會有時。」是說如果我們倆在一起多好啊。「春風正澹蕩,暮雨來何遲。」「春風」代表思春,「暮雨」暗示男女之事。李白是有想法的。「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是說現在我還身強體壯,你也青春美貌,為什麼不能巫山雲雨呢?「當年失行樂,老去徒傷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曠佳期。」李白最後還說:我們還是再找個機會,一起纏綿吧。 太明顯了,這絕對不是寫給老婆的,這不可能是夫妻關係。這個女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如果是個小妓女,李白很容易搞定她。莫非是有夫之婦?她丈夫是出門了,還是死了呢?難道是一個女道士?她家裡怎麼搞得跟豪華夜總會差不多呢?我們不好說這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就是這首詩里有刻骨銘心的相思。在李白所有的詩文中,寫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且是出於戀情的,只有這一首。這是一種纏綿悱惻而又神秘的相思。 李白在作品中從來不避諱他和小妓女的關係,在他的某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和女道士,乃至良家婦女,也有很曖昧的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人非草木之物,詩仙李白也吃五穀雜糧,作為風流倜儻的他,也會有一些兒女情長或風花雪月的事兒,這都不影響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在紀念話劇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濮存昕出演《李白》角色,他在劇中惟妙惟肖頗具傳神的表演,讓人們穿越時空,又看見了一個活生生的李太白,話劇中李白舞劍的雄壯風姿,充分體現了李白渴望為國殺敵的英雄氣概。李白有著剛烈的一面,但更多的卻是鐵骨中的柔情。其中劇中李白仰天對月的情景,著重抒發了李太白郁於胸臆的豪邁之氣。 隨著李白去流浪,李白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浪跡天涯的榜樣。 今朝有酒今朝醉,浪跡天涯人不歸。大好河山任我行,淺酌輕吟醉一回。最後,就讓我和一家子酒仙詩聖李太白對著天上的明月再幹上一杯吧。 月下獨酌 唐朝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隨著李白去流浪,流浪到遠方……誰能與我同醉,不醉不歸。


推薦閱讀:

第十五章 真正的藝術大師都是為靈魂尋找歸宿的流浪漢
寵物醫院被指捉流浪狗抽血 院方稱系誹謗
【中篇小說】希蘭
澳留學生:從流浪漢蛻變為農場主
心若無處安放,到哪都是流浪*

TAG:李白 | 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