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當我讀完「創教育之新育創新之人」這一段落,我感覺到我對「創新」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促使我進入省思的字眼是「希望」,他在一開始到結尾都有出現過,本文緊扣圍繞「創新」的進行和發展。文中首先就強調當今的教育改革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開闊的,這關係到人才的真正衡量,是量變、質變的重要問題。讓我們從更長遠的建設性角度來審定「創新」,那會直接關係到衡量國家的強與弱。翻開歷史的一頁又一頁,回望滄桑,能看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過盛世有過衰落,你可看到秦始皇贏政一統中國,那是由於商鞅變法;你可看到唐太宗時期的繁榮富強,那是由於「貞觀之治」;你又可看到鐵木真那不可阻擋的鐵騎橫行於歐亞,建立了元朝,使祖國的版圖達到前所沒有的遼闊,那是由於他們對中原、南方的富饒嚮往,牽動著他們的慾望,化為革新注意發展使之兵強馬壯。但你可曾記得清王朝腐敗無能,列強發動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洗不去的日本侵華史。這是由於西方列強在中國四大發明的基礎上推進發展,才開闢了「新航路」和火槍的出現等。很明確「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鑒於歷史,可以充分的認識到發展「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應該立即著手大力發展「創新」教育。落後就要被挨打,這是從沒改變過的歷史性明鑒。所以說教育事業的革新——創教育之新,育創新之人。對當代學生髮展方向和發展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無論是祖國的發展建設繁榮富強,還是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巍立,這都取決於人才的需求。那麼說教育事業能關係到祖國的盛衰一點也不過分,正如鄧小平同志講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文章中所講到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會想到創新、進步、發展的根本是原於教育事業,「教書育人」是老師千古不變的神聖職責。就在此時,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知不覺地感到自己身上,已經肩負著要對教育事業創新工作有所作為的責任感,這是無可厚非。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擁有創造的慾望,學會理解判斷性地吸收「創新」。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從改革教育思想著手,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從封閉型教育走向創新型教育,從傳授式教育走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必須努力把「創新」兩個字的思想灌注到青少年腦中,也就是從小開始輸入一種開闊思維的「教科書」精神。這種「教科書」的組成是無形於孩子的生活環境培養出來,它包括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和溝通。比如說,一天,小明放學回家啦。剛剛進入家門,媽媽就說「小明今天調皮了沒有啊」或「考試考的好嗎」「老師表揚過你嗎」之類,孩子們認為是敏感的話題。小明當然回答道「沒調皮啊」、「考的好啊」、「老師有表揚過我啊」。像這種在中國普遍性的關心對白,真是屢見不爽,過於形式絕對化了。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下西方國家的關心對白,比如,湯姆放學回到家。一開門,湯姆講道「嗨!各位好啊,我回來啦。」父母會說「嗨!湯姆,今天愉快嗎?」「有開心的事講來分享下嗎」湯姆就會把自己認為開心的事或把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也講出來。如此氣氛會很快融會一起,家長也可以從中了解道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孩子的高興事情或不開心的事情,進行教育和鼓勵。就這麼簡單的幾句對白已經促使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這種對白方式是應該得到當代家庭接受發揚的。家長和老師的育人觀念不改變,孩子的學習仍會處於應試教育的強大壓力之下,而難以自由地飛翔。創新需要不斷開拓進去的勇氣,我們要使學生敢於挑戰權威,質疑權威,甚至否定權威,而不是一味把教科書視為「聖經」,對教師奉若神明。在當前這科技發達的時代,每一天社會都在科學的發展中前進,所以,不思進取、不敢開拓就不是人才,至少不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要使孩子們對自己有信心,教導他們如何樹立自信,不然孩子們是無法面對困難和接受挑戰的。現在的孩子們遇到困難就會哭,找家長出頭解決,依賴的壞習慣慢慢就形成了。其實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孩子們也需要補『鈣』幫助健康成長,進行培養,使其堅強起來。才能談的上去創新,就是從現有知識儘可能快地產生出新知識的能力。儘管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主要是傳授知識,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揮孩子身上蘊藏著的無限創造潛能,要設法激發學生去尋找、去發現、去創造的熱情。也正因為當他們去面對、接觸過,才會有發現和疑問。學生會不會提問的能力遠遠要勝過會不會回答的能力。有千方百計地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去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學會幻想,產生好奇,盡情地釋放生命中的創造能量。對學生的創造慾望——哪怕是只有一丁點兒的智慧火花,我們也要必須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精心地保護,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嚴厲的訓訴。否則,創造的「幼苗」就會很容易地被扼殺在萌芽狀態。當然個人的能力也是關鍵,個人本身就是占所有身邊發展當中的主體。正如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誰又會想到他只是觀察成熟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就探索出『萬有引力』定律,還有他以後的「牛頓三定理」,引發世界性的改變。大家也曉得牛頓並非是什麼聽話的好學生,心理總是有那麼多的為什麼問不完。引起我們教師注意的是,班裡有些愛調皮搗蛋,鑽研古怪問題的玩童。我們就會以成績來對他進行下定義,不俏以故,或是對他制止和批評。我們更不能忽視另一點,如果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形成思維的定勢,習慣於應試而學,其智慧的火花就會被埋沒,創造的勇氣和能力也會逐漸喪失……當我繼續讀至「培育科學思維的一代新人」最後段落,發覺作者的觀點是蠻重要,他認為應該從孩子的興趣、實踐、交流三方面著手。這也使我更投入地去思索,這幾方面確實是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落實的。同時也啟發了我,當我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我在為同學們講解同樣的作文題目,引發他們去起稿和寫作。但是我卻觀察到孩子們的神態有不一樣,有的好認真聽講在記錄著,有的露著水汪汪的大眼睛蠻興奮的,有的好像很不耐煩,又有的像是滿不在乎。我在課後分別問過,有的學生講這篇作文蠻吸引他的,所以寫起來很順手的;有的學生講和平常一樣沒什麼特別的,想一會就寫啦;又有的學生講對這個題目感到陌生,不感興趣;還有的講道對此題目的事物很少接觸甚至沒有,所以就寫起來無從下手。我就此方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生在生活當中是欠缺了一些興趣、實踐、交流。作為一名教師要幫助自己的學生,就需要了解他們。學生在學不進時,是因為對內容沒產生興趣。要使學生們走進一個健康又被吸引的知識內容里,也並非是困難的。因為探索未知本來就是最引人入勝的、最具有誘惑力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決不要學生覺得懼怕、厭煩、無可奈何或有壓迫的心理,我們應想盡辦法更好地調節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興趣,使同學們能更好地學到知識。在同學們進入角色學習進行中,教會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去尋找和運用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使其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在實踐中學習,並通過實踐反饋檢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的正確性,這應是使受教育者能夠終身受益的「基本功」。為有通過自己的實踐,人們往往能更透徹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識。任何新的產物誕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創造者通過實踐一步一步地驗證鑽研換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使學生作到掌握和學會運用「實踐」對待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通過交流人與人之間會變的靠近,相互表達傳送情感。善於與別人交流,是獲得知識、啟迪智慧的重要途徑,也是合理的教育體系造就的產品必具備一種能力。每一個問題都會使你有新的接觸,我們需要培養孩子一種敢於言論敢於發表的精神,讓他們講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一定會幫助他們能更好的成長。其實當代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變的越來優越,環境和條件可以是改變人,這是無可置疑的。比如,作為家長都曉得孩子們最愛看動畫片,這不算是什麼壞事,其實現在很多的動畫片都是有教育意義的。比如,《三國演義》、《花木蘭》歷史名著都受到商家的青睞,製作成為動畫片,還有《藍貓淘氣三千問》這些動畫片,都可以在孩子們娛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習到新的知識,視野變開闊,語言組織也豐富。但是要注意時間的分配,不會影響到學習的時間。唯物主義辯證法講到,人是由物質產生意識的,所以適當地看動畫片,是絕對可以使孩子們認真開闊思維,投入想像當中的。又比如,學校里經常舉辦的課外興趣班,組織同學們能又坐在一起共同學習、交流和探討共同的興趣。在愉快的氣氛中大家會變得積極感興趣地全身心的投入,如此事半功倍,課外知識同時源源地被孩子們獲得了。現在的學校也會安排和組織旅遊,讓同學們通過旅遊能對許多新的事物去了解和增長見識。使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心情,對美好事物有追求的嚮往,使我們的孩子對生活更加熱情。學校里日益更新的素質教育,帶動著學生更認真地接受學習,只要我們師生共同努力奮鬥進去,理想的環境是一定能培養出理想的人才。學校正是——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賦有靈氣的聖土,我們正在弘揚「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我們正在努力著。
推薦閱讀:
※MAKERS《創客新工業革命》
※創新的小趣談
※2015大數據與雲創新(大連)論壇,暨「金i獎」頒獎盛典
※公共治理的困境與創新
※鳳凰單叢「抽濕」新工藝:創新還是破壞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