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戰略的概念

精益生產戰略的概念

精益生產戰略就是JIT——及時生產,它超越了三種通用生產戰略,由於採用了全新的創造性的戰略理念——JIT,從而克服了各競爭基點的矛盾和排他性限制,可同時實現成本、質量、時間、柔性等競爭優勢。

一、JIT的含義辨析

JIT是Just In Time的縮寫,原意是「恰好及時」,在精益生產中引申為「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現在我國大部分作者使用「準時生產方式」來表達JIT,也有用「適時適量生產」或「準確及時供補」來表示JIT的中文意思。筆者認為,「準時生產」的意思是在預定的時間按時生產,比如,準時上課,準時開會等等,這並沒有準確的表達JIT「只在恰好需要的時候生產」的意思,與JIT的意思有顯著的區別。在本書中,筆者使用「及時生產」表達JIT的中文含義。

二、JIT的產生與發展

JIT的思想起源於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最早由豐田喜一郎提出來的,最終由大野耐一實現。在20世紀後半期,整個汽車市場進入了一個市場需求多樣化的新階段,而且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之給製造業提出的新課題即是,如何有效地組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否則的話,生產過剩所引起的只是設備、人員、庫存費用等一系列的浪費,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競爭能力以至於生存。以時任豐田汽車公司副總裁大野耐一等人為代表,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美國汽車工業的生產方式雖然很先進,但需採取一種更靈活、更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生產方式。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大野耐一綜合了單件生產和批量生產的特點和優點,創造了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JIT。

1956年大野耐一第一次到美國,他參觀了通用公司、福特公司的汽車工廠,但這次更使他著迷的是美國已經普及的超級市場。美國的超級市場啟發了他的想像力。他想所謂超市對顧客來說,就是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只按需要的數量,購買所需要的物品的商店,雖然顧客有時買了超出當時需要的東西,但是原則上只購必買所需要的物品。而超市一方,則必須考慮顧客的需要準備好各種物品並在顧客買走後準確及時補充。

大野耐一根據從超級市場得出的啟示,在豐田公司本部工廠的機械廠開始著手進行「及時生產」的試驗。他抱定一個信念:如果生產線上作為「顧客」的後工序只在需要的時候,僅按所需要的數量,到相當於「超級市場」的前工序去「購買」(領取)所需數量的「商品」(零部件),及時生產就可以實現,其當然的結果就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產成品的庫存,儲藏所和倉庫就完全沒有必要了,「零庫存」的理想就會最大程度地接近實現。這樣,倉儲管理費減少了,資金周轉率提高了,成本必然就會大幅度下降。

然而,如果還仍然使用傳統的、同時向所有的工序提出生產計劃的集中計劃手段(推動式生產),在製造汽車這樣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的複雜產品的所有工序中實現「及時生產」是非常困難的。大野耐一敢於打破常規,萌發出了「相反的方向觀察生產流程」的超常規思路。按照這種思路,根據市場訂貨信息,生產指令只下達到最終裝配線。最終裝配線上的作業人員按照生產所需要的數量,在需要的時候到前工序去領取所需要的零部件。接著,前工序為了補充被領走的零部件,只生產被領走的哪部分就可以了。如是從最後一個生產環節開始,一步一步溯流而上,直至原材料準備部門,全公司甚至公司和外協廠家的每個生產環節就都連鎖她同步運行起來。這就是超常規的「拉式生產」。

實現及時生產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信息手段——看板管理。看板通常是一張裝在塑料袋裡的長方形卡片上面詳細記載著零部件的名稱、存放她點、領取或生產數量等等信息。通過看板把生產線與生產線之間、總裝廠和零部件廠之間以及豐田公司和它數以百計的外協廠家之間聯繫起來了形成一個自律運轉的及時生產系統。

1950年,豐田公司舉母工廠著手實施最終裝配線和機械加工生產線之間的「生產線同步化」,接著開發了看板方式並逐步向前工序一步步擴展。1962以後,豐田公司所有的工廠都應用了看板方式並於該年開始應用到外協廠家。1970年豐田公司應用看板管理的外協廠家達到了全體的60%。1982年,豐田公司將外協訂貨看板應用到了外協廠家的98%。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實現及時生產的艱辛程度和豐田的經營者們鍥而不捨的頑強精神。

由於實現了及時生產,豐田公司1980年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達到了87次/年,流動資金周轉天數僅為4.2天,在資金生產上創造了業內的奇蹟。

推薦閱讀:

快樂孕育】生孩子太痛?掌握這些技巧讓你減輕疼痛,還生的快!
白狗生產小狗,第3隻難產生不下來,急得黑狗爸爸在屋外跳腳!
農耕生產用具
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及分解
震驚!直銷最好的生產力竟然是......

TAG:戰略 | 生產 | 概念 | 精益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