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專題介紹)

小孩子需不需要道歉

  孩子犯了錯,傷害了別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麼小,哪裡會道什麼歉,實在要道歉,也是家長代替。」由家長替孩子「認錯」,有害無利。其一,家長認為這是疼愛孩子,但實際上,這種疼愛並不是真正的疼愛,而是在袒護孩子的過錯,孩子沒有從錯誤中獲得應有的教訓,也難以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其二,由於「犯了錯誤反正又父母擔著」,孩子可能會反覆犯錯誤。孩子傷害了別人,就應該自己去道歉,去承擔後果,付出代價,這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原諒,也是從小建立責任感,這對增強孩子的自律精神、謹慎言行,以便將來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家長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讓孩子明白,當他的行為讓別人受到身體的或者情感上的傷害時,他應該道歉。而一旦孩子能夠發自肺腑地說出「對不起」,他不僅僅是掌握了一項社會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同時學到了怎樣去補救自己的過失,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怎樣照顧他人的情感。所以,花一些心思來幫助孩子來學習這門相對複雜的社會課程是非常重要的。

  道歉是知錯改錯的開始

  幼兒往往缺乏是非觀念、責任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認識不足,不知道改正。隨著道德感、羞恥感等高級情感的發展,幼兒將逐漸學會知錯就改。

  父母應正確對待幼兒所犯的錯誤,避免使用責罵、逼迫等粗暴方式,這不僅不會幫助幼兒認識錯誤,反而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父母要及時糾正寶寶,因為寶寶不知道哪樣做是正確的,哪樣做是錯誤的,正誤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訴寶寶他做的事情是不對的,要向人道歉,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樣才能讓他記住,明白對與錯。

  道歉背後的道理

  1、讓寶寶學會認錯

  寶寶沒有學會道歉,可能是因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為什麼是錯的,更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改正錯誤。因此,父母切不可對寶寶動輒責備,應耐心地告訴寶寶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

  認錯需要一定的勇氣。寶寶不敢認錯,可能是害怕承擔後果,父母應給寶寶一種安全感,告訴寶寶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寶寶,避免寶寶產生畏懼感。

  2、寶寶犯錯要及時糾正

  當寶寶做錯事時,父母應及時地給予教育並糾正,讓寶寶知道錯誤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諒。父母千萬不要在寶寶做錯事後,一味地批評、指責寶寶,這樣易導致寶寶產生逆反心理,以後犯錯時就會總想找借口推託。同時注意在處理寶寶事情當中,寶寶是否感到了大人對自己的關心——「大人們在意我的感受嗎」,這影響到孩子如何構建建和別人的關係,這包括對別人的信任感和情感上的親密。

  對懂得道歉但又頻繁犯錯的寶寶,父母不僅要注意寶寶的言語道歉,更要關注寶寶改正錯誤的行為。

  因此,如何處理寶寶所犯錯誤的方法,比寶寶犯的錯誤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應學會向寶寶認錯

  傳統的家庭觀念認為父母向寶寶道歉,會喪失自己的威嚴,所以,不少父母為了維護作為大人的面子,仍然堅持即使做錯了也不向孩子認錯。

  研究顯示,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融洽家庭關係,並且可以用現身說法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有錯的時候,認錯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父母向寶寶認錯,不僅不會因為認錯而喪失尊嚴,反而會讓寶寶更加尊敬。

  如何看待孩子應該道歉的行為

  其一,我們應該慎用批評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失當行為並不是犯錯或者惡意;

  其二,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帶情緒的行為和平時的行為是有不同的,不可等同看待,如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處理,事情也很難得到滿意的處理;

  其三,孩子接納、梳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通常是很弱的,這需要我們的接納和幫助。就這個情境而言,我們應當幫助孩子分清自己的委屈和遷怒;

  其四,對於小孩子來講,具體的事情及其結果通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從中感到了什麼和學到了什麼。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認錯?

  原因一:「我沒錯!」

  大多數孩子都天生好動,喜歡探索身邊的各種事物,常常把家中的東西當作玩具。如果這些東西是爸爸媽媽的錢包或是別的重要事物,那麼惹大人生氣就在所難免了。

  一旦等爸爸媽媽發現是孩子把東西藏起來了或弄壞了,害得自己著急萬分時,就會要孩子認錯。可是,孩子並不明白自己哪裡錯了。成人平時沒有和孩子說清楚,什麼可以玩什麼不可以玩,或者成人沒有把那些孩子不該玩的東西放在孩子看不見或碰不到的地方(可能這些東西並不會對寶寶的安全造成威脅)。這些都是造成孩子「犯錯」的因素。

  這樣的話,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可爸爸媽媽還要他承認自己錯了,孩子怎麼做得到呢?

  原因二:「你說什麼,我聽不懂!」

   我們知道,學齡前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有的時候他們也會因為想得到卻說不出而變得很焦急,而在成人要求孩子認錯時更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當爸爸媽媽看見孩子做的「好事」,變得很生氣,但對於那些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其實並沒有聽懂爸爸媽媽說的話,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生氣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當然他們就不會認錯了。例如,寶寶把爸爸的設計圖紙當作自己的圖畫紙,畫得一團糟,爸爸就會告訴寶寶不能在設計圖紙上畫畫。可是寶寶並不理解設計圖紙和圖畫紙的差別,自然就不會明白在設計圖紙上畫畫是不對的。

  原因三:「不全是我的錯!」

  由於成人並沒有看見寶寶的行為過程,所以寶寶犯錯的原因有時並不像成人所想的那樣。比如說,兩個孩子打起來了,父母看見的話會立刻制止。可能父母會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別的孩子道歉。可是,有時先動手打人的正是對方那個孩子。那麼,要孩子先認錯,他就會很不服氣,不肯認錯;即使孩子知道打架是錯的,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先動手的人先道歉才對

 因此,有時孩子犯了錯,我們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等了解了整個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讓孩子認識到錯在哪裡時,再讓他認錯也不遲。

  原因四:「你那麼凶,好嚇人啊!」

  孩子犯了錯,如打壞了很貴的東西或是弄傷了別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會很生氣。在生氣時,成人一般會抓著孩子的手,很嚴厲地責問他,要孩子承認自己錯了,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都會害怕大人,甚至覺得爸爸媽媽都不愛自己了。

  試想,在孩子覺得「你好凶,好嚇人」的情況下,還要他承認自己錯了,是不是有些勉為其難?

  原因五:「爸爸媽媽認錯了嗎?」

  父母和老師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會通過模仿身邊親密且重要的人來學會一些行為。父母的榜樣作用,不僅表現在好的行為上,在不好的行為方面,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由於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權威,因此往往會為了自己的面子,不向孩子認錯,特別是在自己犯錯的時候,如弄壞了孩子喜歡的玩具等,他們可能會進行彌補,但卻不樂意認錯,由此導致了孩子也學會了不認錯。

  原因六:「爸爸媽媽會罰我嗎?」

  家長雖然答應不會懲罰孩子,但是在孩子承認了錯誤之後,卻因為做的事很不好,還是遭到了爸爸媽媽的批評,有時甚至會打孩子。家長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讓他記住了,以後就不會犯同樣的錯了。

  其實,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覺得爸爸媽媽說得到做不到。而且由於孩子上過一次當,以後再要他認錯,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小貼士

   耐心告訴寶寶,做哪些事是對的,做哪些事是錯的。

   和寶寶訂立家庭行為規則,讓寶寶知道做錯了事,要認錯。

  了解寶寶犯錯的原因,讓寶寶承認自己所犯的錯。

   寶寶犯錯時,和寶寶說話的態度應當是嚴厲,而不是凶。

  以身作則,讓寶寶學習如何認錯。

  答應不打寶寶的話,一定要做到。

  有的時候,孩子口頭上認不認錯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心裡明白自己做錯了就可以了。因此,當孩子犯錯時,不一定硬要他口頭認錯,只要他今後在行為上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一樣可以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推薦閱讀:

家居專題 卧室篇 地毯章--化纖地毯
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專題練習
單反攝影專題——6個技巧拍出絢麗夜景照片
振波浪清中國詩聯論壇{詩聯天下】對句專題  (401...500)淡淡花香候月升

TAG:道歉 | 介紹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