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確認識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是毛澤東1938年在題為《論新階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意義: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2.怎樣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帶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其在中國進一步民族化和具體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並且同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3.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第一,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戰爭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主題,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中國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毛澤東思想正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第二,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後,儘管我們所面臨的時代主題、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國際、國內和黨內的情況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黨的自身狀況,都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具體來說,當今國際局勢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正是在上述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的背景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將治黨治國治軍新的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4.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1)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在許多方面以其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思想體系。它有著堅實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其核心就是實事求是。它緊緊圍繞著中國革命和建設這個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關聯的重要的理論觀點,成為一個科學體系。這個體系中的理論觀點經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長期實踐的檢驗,證明它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在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中,有著豐富的內容: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關於政策和策略的理論、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論、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等等。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串於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2)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重大理論成果。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哲學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聯繫的基本觀點,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些基本觀點的真理性已經被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所證明。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中,有著豐富的內容: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改革開放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論、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關於軍隊和國防建設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的理論、關於「一國兩制」理論、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等等。總之,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文化、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個重大理論成果。它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集體智慧的結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緊密結合新的實踐,把治黨和治國、執政和為民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中國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三個代表」三句話,黨的十六大已將其概括為十六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關於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思想;關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思想;關於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關於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關於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關於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思想;等等。這些思想、觀點和論斷構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三個代表」三句話,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對「三個代表」的系統展開。5.怎樣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1)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第三,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2)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鄧小平理論集中反映了中國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第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二,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第三,鄧小平理論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儘管現在國際國內的形勢比起當年有很多新的變化,但是鄧小平理論為我們確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第二,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第三,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等重要思想,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6.如何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切實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第一,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第二,以人為本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第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一,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第二,科學發展觀要求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第三,科學發展觀主張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第一,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第二,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的。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7.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這個過程中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與時俱進的,是一個統一的科學思想體系。前者為後者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後者是在繼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礎上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它們辨證統一於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第二章思考習題1.毛澤東是怎樣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在中國的歷史上,正確的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有一個過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1929年6月寫的一封信中分析紅四軍黨內存在著種種錯誤思想的原因時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線」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明確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的問題。1930年5月,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指出:本本主義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完全不是人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從而初步界定了中國人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含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揭露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錯誤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和《矛盾論》等著作中,深刻闡述了理論對於實踐的依賴關係,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1938年,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的同時,借用我國古代成語「實事求是」來提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態度。為了統一全黨思想並為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奠定思想基礎,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從思想路線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經過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到了確立。2.鄧小平、和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黨的思想路線有哪些貢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環節,大力提倡實事求是。1978年12月,鄧小平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彆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意義。以這一講話精神為指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認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首先必須解放思想。他還強調: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經過一段思考的過程,鄧小平在1980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對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1992年,在黨的十四大的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進入21世紀,對新形勢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他更明確提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在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2004年1月,在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貫徹落實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求真務實被提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和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的高度,進一步深化了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認識。3.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有哪些?如何理解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實事求是?《中國章程》把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完整地表述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實事求是內在地包含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無論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還是理論聯繫實際,都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展開。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理論聯繫實際,是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要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還內在地包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的內容。堅持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做到實事求是,必然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黨的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對思想路線闡述和發揮過程中,分彆強調或解放思想,或與時俱進,或求真務實,都是根據不同實踐環境和具體任務,針對在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所提出的重點要求,其目的和歸宿,都是實事求是。它們既反映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的一脈相承性,又體現了結合實踐發展在具體表現方面的時代特徵。所以,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和核心。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通常把黨的思想路線簡明概括為「實事求是」,把黨的思想路線稱作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4.為什麼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的精髓?所謂精髓,對於某一理論而言,指的是能使這一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並貫穿其始終,同時又體現在這一理論體系各個基本觀點中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其精髓都是實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於把握和運用了這個精髓,才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才有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另一方面,這個精髓,又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人所提出的創造性理論,都貫穿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人堅持這個精髓,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規划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一系列以「兩手抓」為重要內容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等等。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為代表的中國人繼續堅持這個精髓,在改革發展穩定、經濟政治文化、內政國防外交、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構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提出「三個代表」要求並把它同黨的先進性聯繫在一起,等等,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貫徹這個精髓,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扎紮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搞好先進性教育活動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5.如何科學理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之間的關係?實事求是內在地包含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內容。實事求是還內在地包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內容。要做到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要做到實事求是,必然與時俱進。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決不能採取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態度,而應該採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堅持一切從發展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要做到實事求是,還必須求真務實。指出: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循和運用規律,是堅持求真務實的根本要求。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就是為了使我們在推進各項工作時能夠更好地把握規律性、增加主動性、減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黨在不同時期根據不同實踐環境和具體任務,針對在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分別突出強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其目的和歸宿,都是實事求是。它們既反映了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質的一脈相承性,又體現了結合實踐發展在具體表現方面的時代特徵。6.為什麼說革命、建設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場上體現了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走自己的路,我們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走自己的路,在理論原則上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又會產生新的主客觀矛盾,這就需要根據變化了的實際不斷發展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使之具體化和深刻化。無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統一,還是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都意味著對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和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偏見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時意味著開拓創新。7.為什麼要不斷地推進理論創新?怎樣科學地理解理論創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精神,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的與時俱進,要特別重視理論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為各個方面的創新提供指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實現理論創新,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理論創新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就會歸於失敗。第三章思考習題1.如何理解中國革命的實踐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之間的關係?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中國成立後,開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黨的二大明確提出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此後,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失敗的教訓也使黨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思想,但是,並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隨著大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鬥爭日益激化。到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1926年前後,黨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對黨成立以來的經驗,尤其是黨在大革命時期的經驗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對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在黨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論述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其條件;總結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提出中國革命應當先佔鄉村、後取城市的戰略,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論。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過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也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的鍛煉,黨對中國革命的認識逐步成熟。毛澤東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人民軍隊建設、革命根據地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多方面得到展開,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達到成熟。抗日戰爭勝利後,代表中國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同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利益的展開了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戰略決戰。黨和毛澤東總結中國革命尤其是解放戰爭以來新的經驗,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系統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來看,沒有兩次國共合作的實踐,就沒有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沒有建立和鞏固農村根據地的實踐,就不會有關於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沒有革命戰爭的實踐,就不會有建立人民軍隊和關於軍事戰略的理論;沒有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實踐,就不會有黨的建設的理論。總之,沒有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也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為什麼說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這些經濟成分中,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於領導地位。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三種不同性質的主要經濟成分相聯繫,中國社會的階級構成主要表現為三種基本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必然使中國社會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已經居於領導地位,加上當時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國際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因素將不斷增長並獲得最終勝利,非社會主義因素將不斷受到限制和改造。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適時地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因此,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2.中國為什麼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過渡到社會主義,充分考慮了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第一,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由於現代工業的固定資產中官僚資本佔80%,國家沒收這一部分龐大資本,不僅建立起了在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的社會主義經濟,而且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成為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開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後,為發展生產、抵禦自然災害,廣大農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內在要求。一般規模較小的農業互助合作組織,沒有大機器,主要靠協作,也可以增產。事實上,與個體農業相比,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的增產一般比較明顯。這也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第三,建國初期,黨和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這些措施,不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們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的聯繫,引起它們在生產關係上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國家在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這也成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總路線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第四,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已經顯示出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對我國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朝鮮戰爭停戰使世界的形勢開始和緩。這為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毛澤東正是在科學分析了新中國建立後,經濟、政治和社會發生著的深刻變化及發展趨勢,及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3.如何認識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同時,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但是,不能因為出現一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4.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實現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完成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並舉的方針,對於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採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三,進行和平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無論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質。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用事實向農民表明合作化的好處和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使農民擁護黨的政策。手工業者的情況和農民基本相同。同時以和平贖買的方法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並把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在一起進行。對資本家實行團結、教育和改造的方針,不僅穩定了資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們的認識,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而且將幾十萬資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幹部。這不僅保證了社會的穩定,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總之,和平改造解決了諸如實現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和平過渡與消滅剝削制度這類通常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
5.如何認識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越過漫長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階段,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後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現代化的建設創造了制度條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其與社會化大生產一致性和能夠在經濟落後條件下儘可能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發展社會生產力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今天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都離不開選擇並且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第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這是中國幾千來階級關係的最根本變革。因而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鞏固和擴大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第三,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進一步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上又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勝利,為其他相對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經驗,對這些國家的人民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第五,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不僅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第五章思考習題
1.為什麼要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就向全黨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思考,是同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入思考如何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相聯繫的。他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們沒有經驗,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只得照抄蘇聯」,「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又是一個缺點,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這當然不應當是長久之計」。[1]1956年,蘇共20大以後,毛澤東認為它對我們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確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在這個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和實踐經驗。比如,黨的八大的正確思想、毛澤東在1956年和1957年先後作的《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講話,以及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這些都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儘管有的還是不夠成熟的設想,有的並未付諸實施,有的後來也沒能堅持下去,但它們都為後來的探索做了開創性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同時,也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基礎。
2.怎樣全面、準確地把握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總結多年來離開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把許多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把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的歷史教訓,經過深邃的思考,創造性地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首先,為了推動全黨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鄧小平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其次,認真領會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同時又賦予社會主義以新的含義和時代內容。它的基本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一個十分明顯和突出的特點。鄧小平強調: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其二,突出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闡明了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
最後,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意義。其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從主要強調關於公有制、按勞分配等特徵,進一步深入到理解實現共同富裕這個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目標。其二,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為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把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揭示了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與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總之,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的理論概括,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既是堅持和繼承,又是發展和創新,為我們真正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並在實踐中創造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奠定了科學的思想基礎。
3.為什麼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1)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一再強調了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
第一,發展才是硬道理,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在同資本主義的較量中,能否不斷地鞏固和發展自己,能否體現出其優越性,最根本的是生產力能否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發展才是硬道理,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的時間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得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能切實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決不能長期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貧窮的基礎上。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這是對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第三,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適應時代主題變化的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是維護和平和穩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發展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的推動力量。
(2)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中國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是對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黨實現對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的需要。
中國的執政地位是人民的選擇,而人民之所以選擇中國,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它能夠領導中國實現民富國強、振興中華。只有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才能實現自己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
堅持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主要經驗。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實惠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這些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4.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馬克思曾經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部分、生產力中包含科學的論斷,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中國曆來重視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論。1953年,毛澤東就提出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建設我們的國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等重要論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其豐富的內涵,擇其要者:第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注重發展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學技術不僅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科技進步和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始終是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每個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兩個不可缺少的飛輪。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5.如何理解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大力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第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第三,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不斷完善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的。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要使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不斷體現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第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第五,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用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生產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