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心靈健康的調節閥
之一:寬容的實質:
寬容也叫寬恕。寬容是心靈養生的調節閥,不致使心態反映過度而失控;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表現對人和事的理解和諒解;寬容也是一個人思想成熟的一種表現,顯示出氣度和胸懷。寬容的結果能達到樂觀處事,身心健康。
一個不會寬容的人,會苛求於別人,或把自己的意志強壓於人,甚至得理不讓人,往往使自己的心理處於緊張和憤怒狀態,導致人的交感神經衝動,過度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胃腸消化液分泌減少、蠕動受到抑制,出現食慾降低,消化不良等,進入了「心理———生理———病理」的惡性循環,則不利於身心健康。
之二:寬容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有利於心靈養生:達到「兩個減少」和「兩個增加」。
1、減少被傷害的感覺:遇到對己、對事物有傷害的事,本能的有一種反應。如果寬容對待,會減少傷害的感覺。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孩子打架,一個孩子被打了,哭著回家向爸爸媽媽訴說,父母一聽孩子被打受人欺負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拉著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去,大吵大鬧,甚至去打人家的孩子,結果本來是兩個孩子打架,便又成了兩家吵架了,問題沒解決,反而結下了仇恨;
另一種做法,拉著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中,先說明兩個孩子打架,我們的孩子怎麼會和你們的孩子打起架來呢?兩個人本來都是好朋友,怎麼會打成這個樣子,今天我是來給你們兩個說和來了,今後要互相幫助,可不要再打架了。
這時打人孩子的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批評自己的孩子,不僅緩解了孩子間的仇恨,還會使兩家和睦相處。兩種做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減少了被傷害的感覺,做到了心平氣和地解決了問題。
2、減少了憤怒與壓力:遇到傷害的事,馬上會有一種憤怒,此時「沉默半分鐘」再反應,就可避免了不理智的行動,說「過頭話」、做「過激行動」,事後又後悔。
否則,一時激怒,既無助於事情的解決,又傷了和氣,甚至彼此產生仇恨。如果寬容一下,就不會發怒,也減輕了事後的心理壓力。
3、增加了信心:能夠寬容待人,「有理何必嗓門高」。表現了自己的信心和力量,顯示了自己的高尚。也會帶來熱情更願意寬容人。
4、增加了快樂:做了一種寬容人的事,感到自己的修養在成熟,得到一種自我安慰,樂在其中。
②有利於身心健康: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寬容不只是一種美德,也有益健康。在2003年美國《健康與年齡》一項報道中指出,《史丹佛寬恕計劃》發現,寬恕可讓:70%參加人士減少傷害的感覺;20.3%的減少了因壓力而帶來的身體疼痛、胃腸不適、頭暈等癥狀;10.3%的人減少了憤怒的情況。 之三:寬容的心理修養①首先要學習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想做到心態平和,要學習人際關係,知道如何處世待人;學點糊塗學(有這方面的專著)。其實「糊塗」並非是貶義詞,與「認真」並不矛盾。糊塗是認真的一種表現。糊塗大多數是「裝糊塗」,心裡是明白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水之清則無魚」。但大事要明白,小事可裝糊塗;學點心理學和傳統的中醫七情生理學,了解人體內各種臟腑功能,以及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了解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正常心理活動,過或不及在致病中的作用,達到自我控制和調節。
②寫日記和與親友交談
根據《史丹佛寬恕計劃》涉及的內容,除參加聽課學習外,寫日記與親朋好友談話也是一種方式。通過寫日記,把自己寬容的話記下來,經過思考,把感性的感覺升為理性的認識;把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與親友談談,既是一種釋放(發泄)情感,也是一種交流。
③用名人名言時刻提醒自己
名人至理名言,往往對人能起到座右銘的作用。如: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指,當你的思想、理念或做的事,不被人們理解的時候,而不要生氣,不也是一種大家的氣度表現嗎?不要去責怪別人,堅持自己要做的事。
吳祖光(我國著名文藝劇作家)有兩句名言:「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意思是指,處理難處的事越要寬,辦法要活;遇到難於共事的人,越要寬厚待人,善於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合作相處;處理急的事情,越要緩,來個「冷處理」,不要急躁。這樣待人處事才能心態平靜。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意思是指,當有人誹謗我的時候,與其和他辯論,說明情況,不如能寬容諒解,當有人侮辱我的時候,與其去防備,但防不勝防,不如能化解,用事實去攻破。
眾所周知,吳祖光在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受盡了苦頭,能有此種胸懷,不怨天尤人,可敬可佩。俗話說:「人正不怕影子歪」。謊言好比影子,讓陽光照在你的頭頂上,那麼影子就永遠踩在你的腳下。
寬容待人處世,正確對待歷史和現實,你就會以寬大的胸懷,坦蕩的心地,快樂的生活和工作,獲得心身健康。
推薦閱讀:
※皮膚一到換季就變得容易敏感
※平常淋病常見的癥狀表現有哪些
※有什麼實惠、有益、好吃、又能充饑的食品?
※關愛健康,呵護脊柱!
※當今社會,我們如何利用葡萄酒來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