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揚州千年古剎

揚州市,素有「竹西佳處,淮左名都」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是中國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地處江蘇中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長江三角洲北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也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

揚州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蜀崗。大明寺是揚州市現有歷史最早的寺廟,也是全國重點寺廟。清咸豐三年(1853),大明寺(時稱「法凈寺」)又一次毀於戰火。至同治中興時期,方有重建之舉,所以今日所見大明寺的主體建築,多為晚清風格。幾經興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大明年間(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故稱「大明寺」,又稱「棲靈寺」;又因其位於唐城之西,亦稱「西寺」。唐時,棲靈塔毀於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毀。於後,寺名亦由棲靈寺複名大明寺。到了清代(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興,認為揚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為「法凈寺」。這樣一直延續到一九八零年,鑒真大師的塑像從日本「回國探親」,才得以恢復原名「大明寺」。

康熙御碑亭 亭四方形,單檐歇山,四周有廊,每壁皆飾以扇面形鏤空花窗。此亭除東牆外其餘三面均開門。亭內御碑一方嵌於東壁,乃康熙帝所題杭州靈隱寺之五言詩。杭州之景何故立於揚州?試觀高承爵著述,自可解謎。康熙二十八年(1689),聖祖第二次南巡,道經維揚,當時揚州知府高承爵系滿洲正白旗人,其兄高天爵與帝甚密,高承爵奉旨先越江,後又隨駕駐蹕杭州。帝北歸時,高承爵又送駕至山東滕縣三公橋,在御舟中帝賜宸翰《靈隱》詩一首,並欽升高承爵為江南江蘇按察使。高承爵於康熙己巳年(1689)三月十六於揚州大 明寺內立此碑。

乾隆御碑亭 亭單檐歇山頂,坐北朝南,三面敞飾,北牆嵌御碑三方。據《重修平山堂歐陽文忠公祠》碑刻記載,乾隆曾五次南巡維揚。乾隆每到揚州都要多次遊覽大明寺平山堂,每游一次都要寫不少詩篇。據《平山堂圖志》記載,乾隆宸翰共有三十八首,其中絕句三十一首。今在御園內陳列三塊石碑。從三方御稗可看出乾隆的書法集柳公權、趙孟頫之精髓,筆法華實,美峻流暢,活而有力,是書法愛好者收藏的珍品。

淮東第一觀石刻嵌於大明寺山門外東偏壁上面南。你只要一走上石階就可以看到。此石立於雍正年間。由揚州知府襄平高士鑰提議用秦少游讚頌之句意「淮東第一觀」而書刻,書法由為清代書法家書寫。北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管轄。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字子由)與大詩人秦觀(字少游)暢遊平山堂,二人作詩唱和。「淮東第一觀」,是北宋詩人秦少游的詩句。 自此大明寺平山堂之景以淮東第一觀而聞名天下 。

棲靈遺址牌樓就是大明寺山門前一座莊嚴典雅的牌樓。四柱三楹,下鋪石礎,仰如華蓋。是為了古棲靈塔、棲靈寺而建。中門之上朝南有篆書「棲靈遺址」四字;又因舊屬大儀鄉豐樂區,因此朝北一面有篆書「豐樂名區」四字。朝南、朝北篆書皆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字體雄美。

揚州大明寺的山門「棲靈遺址牌樓」前的石獅 大明寺牌樓前兩側面南雄踞石獅兩隻,為清代乾隆時重寧寺遺物。 1949年後移至渡江橋,不久一石獅被車子撞入運河,1961年揚州市遣人打撈, 遂將兩隻石獅移至大明寺門前。石獅按皇家園林規格而鐫正頭。造形雄健,蹲身、直腰、口微張、牙咬合、前爪平伏、傲視遠方。

棲靈塔是隋朝時代建,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仁壽元年(601年)他過生日,曾下詔在全國建立三十座供養佛舍利的塔,揚州棲靈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塔,讚歎道:「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稱讚寶塔氣勢磅礴。

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

大雄寶殿前庭院東,有百年檜柏樹,西有百年黃楊樹。當中置有兩尊大銅寶鼎。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築,面闊三間,前後迴廊,檐高三重,灰瓦屋面,漏空花脊。二層檐下懸「大雄寶殿」橫匾。前後內檐配二十四扇門格,後沿牆正中設門以通後院。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國泰民安」四字,陰有「風調雨順」四字。照佛家所說,大雄寶殿與天王殿諸佛諸神,保護著人間國泰民安、風調兩順之重任。大雄寶殿內法像莊嚴,經幢肅穆,法器俱全。正中坐於蓮花高台之上的釋迦牟尼佛,即佛祖如來,亦稱大佛,尊稱大雄,意思是贊他像雄獅、像大勇士那樣,一切無畏。

大佛兩側站像是大佛的十大弟子中的兩位,東側是迦葉,西側是阿難。大佛東首坐佛是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西首坐佛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 深受民眾敬仰。四周根據《華嚴經》七十三卷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塑106尊神像。寺內僧人甚眾,香火不斷,每年除夕舉行撞鐘活動,各地民眾,都集於此求多福。

揚州大明寺的大雄寶殿

鑒真紀念堂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兩人合抱的檐柱,柱為腰鼓狀,柱頭斗拱三重,線條渾圓飛動,正殿中央坐像為鑒真乾漆塑夾像,是雕塑藝術家劉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合閉雙目,神態安祥。

鑒真是在我國唐代,從揚州去日本的高僧。鑒真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盛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特別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不斷派遣使節、留學生到當時的盛唐長安學習,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學僧人榮睿、普照等,根據日本政府的意願和日本佛教界的委託,在唐留學期間,注意物色與聘請高僧去日本傳戒授律。他們聞及鑒真是當時的律學大師,於唐天寶元年(742年),由中國僧人陪同南下揚州,聘請鑒真赴日傳法。鑒真抱著「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願赴日。在唐天寶十二年(753年)第六次東渡成功。

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於唐廣德元年(763年)病故於日本奈良,終年76歲。他在日本的10年中,為日本建立了律宗,並對日本的《大藏經》進行了校正。他還將中國的建築和雕塑藝術介紹給日本。在他親自設計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

印心石屋,此巨碑來歷為:清代嘉慶年間進士陶澎,道光時官至兩江總督,其原籍在湖南安化縣,寓居洞庭資水畔,兩岸石壁,屹立如重門,潭深數十丈,有石出於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澎幼時隨父讀書,書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澎在嘉慶年間著以《印心石屋詩鈔韌集》名其集。後又著《印心石屋詩集·奏議》等。道光十五年(1835年),宣宗召見陶澎,問其家世里居,得知「印心石屋」來歷,為陶澎題御書「印心石屋」,過五日後又復賜大字「印心石屋」。

平山堂是遊目騁懷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錯節,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廳之上,「平山堂」三個大字的匾額高懸,這是名聞遐邇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貶謫揚州太守時所建。可敬的是歐公不為世俗所羈,一到揚州,就愛上了蜀崗,於是在此建堂。

史載,每到暑天,公餘之暇,他常攜朋友來此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為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餘朵,分插百許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後讓人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後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的軼事。

大明寺里的平山堂

藏經樓是由清初「福緣寺」殘存的藏經樓拆遷而來。1985年4月投資重建而成。藏經樓面南二層五楹.九架梁,單檐硬山,漏空花脊。軒敞疏廊,樓前築月台,圍以石欄,兩側砌有石階。屋脊之上陽嵌「法輪常轉」四字,陰刻「國泰民安」四字。正廳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白玉坐像,坐佛乃香港弘勛法師 贈送。坐佛東側供白玉卧佛祖師,白玉卧佛原系緬甸贈送高明寺,藏經樓建成後,高明寺轉贈給大明寺。「藏經樓」匾額由趙朴初會長題書,藏經樓正廳兩側趙朴初集金剛經句題聯為:「當知是處恭敬供養,不可以百千萬劫說其功;若復有人受持讀誦,已非於三四五佛種諸善根」。匾額及對聯款署佛歷二干五百二十九年。(大佛生於公元前544年四月初八,大佛出生之年為佛曆元年。藏經樓於1985年建成即佛歷2529年)

藏經樓

大明寺里的風景

大明寺里的風景

大明寺里的風景

大明寺里的風景

大明寺里的風景


推薦閱讀:

【37】揚州游
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
??煙花三月,給你最全最貼心的揚州3日旅遊攻略!
揚州小調大全集葛瑞蓮

TAG: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