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好多人推崇用平水韻寫詩。我有一點至今弄不明白。平水韻是根據古人的發音標準來決定韻律是平是仄。而有些字發音現在跟古代發音完全不同。比如一東二冬。那麼――如果我們今人在寫近體詩的時候。如何才能用平水韻寫詩?難道只是用古韻做韻腳。就拿七律來說。一首七律56個字。難道只是四個韻腳用平水韻?還是56個字全部都按平水韻來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三江裡面就那麼幾個字。如果我要用的字在平水韻里找不到。而我又不想用別的字替換。豈不是要廢了?還有格律真的重要嗎?如果重要。為什麼古人在書寫詩詞的時候。為什麼寧可錯了格律。也不捨棄某個字?還有現在人寫詩,如果非要用平水韻來寫,那麼如何保證讀者也懂平水韻,如果不懂平水韻,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讀不出格律美,那豈不是要鬧笑話了?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相信有很多初學寫詩的人都有這種疑問。從描述中看出,題主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把各種問題都想到了。現在我也來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一,寫近體詩用哪種韻書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喜歡用平水韻就用平水韻,如果對平水韻了解不夠或有疑問,完全可以用中華新韻。只不過不可兩種韻體混用。二,描述里以七律為例,就來說說七律。七律共有四種格式,以仄起入韻的格式為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一般只有四個韻腳,如果首句入韻的話有五個韻腳。韻腳這四、五個字必須用平韻並且是同韻。也就是說用「一東」就都用「一東」,用「四支」就都用「四支。」至於其他的字則必須按照平水韻的平仄來用。三,描述中還舉了一個「三江的例子」。當然人們寫格律詩的時候會盡量避免這些韻字少的韻,如果一定要用到三江韻,不是還有十個字可供選擇不是,選出四個字來還是不成問題的。就是選用字數最多的四支韻也不過就用四、五個字而已。四,如果題主在寫格律詩的時候有些字實在是替換不了,當然不能「以辭害意」,頂多不寫格律詩,就寫古體詩不也很好嗎?不過,古體詩也是要限韻的喲,只不過可以用鄰韻(比如一東二冬可以混用)。五,最後來說說閱讀的問題。雖然現在有許多人不懂古韻,但一點也不影響古詩詞的韻律美。從幼兒園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叟,那個不會背誦幾首古詩。就連不識字的農婦能來上幾句「鋤禾日當午」「床前明月光」吧。所以題主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只要作品優秀,還怕沒人欣賞?

受人邀請,啰啰嗦嗦說了這麼多,都是我的一孔之見。還望題主買一本詩詞格律,自己好好研究一番才是正理。

古詩今詞文化問答達人你的問題有點多,但有理有據,說明你已經進入思考格律原理的階段,如今有此覺悟之人已然不多。作為曾經和你一樣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我很樂意為你一一解答。

1.古代和現代發音不同,有必要用平水韻嗎?古代不止平水韻一本韻書,韻書的制訂都是按照是發音來歸類韻部的。古代漢語一直在變化,但都圍繞「平上去入」的四聲原則;現代普通話沒有入聲,但有一些方言保留了入聲字,用這類語言寫詩可以沿用平水韻。如今寫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只需根據語言習慣來選擇。2.如何用平水韻寫詩?首先,既然是用平水韻寫詩,當然是整首詩的平仄都按照平水韻的標準,而不僅僅是押韻而已。其次,你也注意到了,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一東和二冬,三江和七陽等,這些雖然韻部不同,但發音是極其相似的,我們稱之為鄰韻,而鄰韻為什麼不可以用來押韻?其中早在唐代,就有人提出這方面的異議,他們認為只要發音相似就可用來押韻,所以有唐詩中有不少押鄰韻的作品存在。而宋代之後科舉有嚴格要求,除了首句可以押鄰韻之外(孤雁出群),必須一韻到底。後人為了解釋唐人押鄰韻的現象,美其名曰「葫蘆格」、「軲轆格」等。從近代開始,平水韻已經流行鄰韻通押,所以也不必拘泥於窄韻和寬韻,本韻不夠,鄰韻來湊。對此我贊同啟功的提議:平仄需嚴守,押韻宜放寬。3.格律重要嗎?古人為什麼有出律的情況?我們要明白一點,詩不僅僅只有格律詩,還有古體詩。我們看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古體詩,會覺得遜色嗎?當下被盲目吹捧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古體詩,誰還能說古體詩不如格律詩?只有水平不夠的人,才會拿格律說事。當然,不同體裁有不同的規則,如果要寫格律詩,那麼就得按格律詩的規則來說。當然,如果意境和格律有衝突,那麼偶爾出律是無妨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古人出律的作品,一般一首詩只有一個地方出律。要是出律的地方比較多,那就是格律的基本功還沒掌握。再強調一遍,說格律會限制意境的,都是初學階段。格律只要接觸久了,隨口口占都是符合格律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唯手熟爾」。4.用平水韻寫詩,讀者讀的懂嗎?詩的本質是文字遊戲,寫詩講究的意境都是從文字中得來的而非格律。所以不管作者用什麼韻,只要你看得懂文字,一樣可以領會個中意境。這就相當于于今人看古詩,雖說語言不同,也不妨礙其流傳。唯一有缺憾的一點,就是不能完整地體驗格律之美,特別是用古韻的入聲字作韻腳的時候,讀不出詩的和諧感。

有些時候我也覺得奇怪,那些堅持寫詩必須格律、格律必須用平水韻之人,往往是不知道入聲是怎麼讀的。身陷格律,卻不能理解格律的初衷到底是為了什麼,我覺得這本身也是個笑話。

西樓月滿堂一下問了這麼多問題,反覆看了幾遍,才稍微記住一些,以下就作以簡單的整合回答題主的問題。寫律詩當然要用平水韻了,而且整首詩都是用平水韻,就是說平仄用的都是古字音調,押韻當然要壓同一韻部的字,如果你是用中華新韻,一定要註明,不然對於懂律詩的人一般都按照平水韻去判。寫好一首律詩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律詩就是就像是戴上腳鐐的舞者,如果帶上這腳鐐,把這舞蹈動作跳出優雅完美的動作來,可想而知是高超的技藝,腳鐐已是多餘了。律詩在唐代初中期未完善之際,會出現許多出律的詩,特別是唐詩三百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到了宋代律詩規則完善,詩人寫格律詩幾乎很少有不按照格律來寫詩的,如果為求詩意,極個別處還是可以不按照平仄來寫,切記大忌不可犯,小忌盡量不犯,這只是極個別處,犯了大忌對於懂律詩的人來說那簡直最大的敗筆。如故一首律詩寫下來,每句都有毛病或很多處,那就不能叫律詩,所以一首律詩極個別一句有出律現象還是可以的,這種度還需個人進行了解掌握,筆者一般一首律詩寫下來最多能容忍兩字出律,再多已是無法直視。寫詩肯定想給懂的人看,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伯牙為何絕弦,不就是無人懂嗎?話又說回來,能按照格律來寫,最好是按照格律,畢竟律詩發展已經穩定下來了,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規則那還要格律有何用豈不亂套了,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詩有詩的規則,違反規則即便寫的再好,也無人欣賞,有也是不懂門的人。讀者有懂律詩的有不懂律詩,先說不懂律詩的讀者看到辭藻華麗又優美的律詩,卻不知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完全不按照格律來寫都一個勁的說好,這種吆五喝六的聽聽看看也就罷了。再簡單的談及律詩用韻,寫詩用韻的時候可以選擇比較寬的韻去選,韻有窄韻寬韻,顧名思義,韻部字多的是寬韻,字少則窄韻,古人寫詩也是很少用窄韻,寫之前一定要選好韻部,不然就真的出現想用的韻字不在一個韻部裡面,自然要重新修改,要麼真的就廢了。不管寫什麼詩(新詩除外,新詩外國引進的),必須押韻,律詩四句八句分別是二、四、六、八必須要押韻,如果是排律,那就這種規則繼續押韻下去,但是排律難度更大,除首尾句不對仗,其餘句必須對仗。以上在這保證的前提上,絕句或七律詩全句皆可以押韻,也可以五六七句押韻,可以用鄰韻,相鄰的韻,比如壓的是一東韻部,你可以用鄰韻二冬來壓韻,這樣用韻有前提情況下方可使用。一首詩如果不押韻,如果不押韻那就不能稱作詩了,寫個打油詩還要求押韻,更何況嚴格的律詩。在稍微說下律詩對仗,就因為唐代格律詩沒有穩定下來,所以對仗也就比較五花八門,有一二句對仗的,有三四句對仗的的,有的只有七八句對仗,但是八句的詩多數還是中間四句對仗,這只是局限在唐代,以後都是中間四句對仗,就是頷聯頸聯對仗,這格式是死的,在這基礎上其它句可隨意對仗或不對仗。排律詩上面已提及了,就是首尾可不對丈,中間所有句必須對仗。

層城鵷雛文化問答達人對於平時說普通話的我們來說,用平水韻寫近體詩比較困難,因為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那麼,我們該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呢?難道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搜索韻部表嗎?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普通話里的一聲和二聲基本上都是平音,三聲和四聲基本上都是仄音。但是需要記住一些特殊的字,比如白、笛、蝶、石、發、歇、黑等,這些字在平水韻里都是仄音。另外還有一些可平可仄的字,比如「看」字。時間長的話你自己就會總結了。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來說的,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有四個基本要素就是四聲,平仄,對仗,押韻。寫近體詩的時候,必須符合這些基本要求。比如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必須押韻。如果用平水韻寫詩詞,句子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應該遵循平水韻,韻腳不用說也得遵循。

當創作詩詞的時候,非得用某個字而又不符合平仄的時候,可以採用拗救,當然有的人認為這屬於語病,我個人並不提倡。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是不會採用這最後一手的。詩詞當以韻律為美,讀起來琅琅上口並不難,一定要多學習,多積累,多運用。如果文化底蘊淺,是很難寫出高雅詩詞來的,我想起了一副對子,用來形容這些人再恰當不過了: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最後我再次重申一下,平水韻是用來參考的,你也完全可以按照中華新韻來寫,也可以寫成古體詩,這個完全在於你自己的選擇。最後貼上一首本人原創的七絕:

黃月季花燦燦金黃驛路開,殷紅淺白若凡胎。移栽庭院花池裡,夜夜香風沁夢來。

張科7850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這種問法讓人莫名其妙。什麼叫平水韻,這個常識性的問題就不說了,只說說漢字的音。字音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所謂押韻,就是在韻腳位置用韻母相同的字;再嚴格一點,不僅韻母相同,聲調也得相同。所謂格律,就是一句話,在遣詞造句時將平聲字與仄聲字錯落開使用,朗誦起來有一種起伏感、韻律感。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方言!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普通話。古代的普通話叫「雅言」。孔子在家裡跟鄰居聊天就用當地的方言,到了朝堂上發言則用「雅言」。見《論語》。「雅言」或普通話其實就是一種「政府方言」。今天的普通話與古代的「雅言」肯定不是「一路子方言」,字音是不一樣的。唐朝的「雅言」可能更像粵語或閩南語;元朝的北方官話可能更像山東萊州一帶的方言。見《中原音韻》。那麼,用粵語寫的詩,用普通話來讀,能押韻嗎?同理,用古代的平水韻(儘管是201部的寬韻)、也就是用那樣一種方言寫的詩,我們用普通話來讀,能押韻嗎?不能!也不是那麼回事。所以,這個問題提的有毛病,屬於缺乏音韻學常識。
推薦閱讀:

近體詩的章法(十一)
漫話唐人近體詩(二).
近體詩的對仗
近體詩分為 律詩與絕句

TAG:近體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