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一共爆發了幾次 |
|
發表日期:2008年10月24日出處:SOSO問問本頁面已被訪問 1475 次 |
全球金融危機一共爆發了幾次,都是什麼引起的.最後又是怎麼消退的?他們都相互間隔多少年? 關於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徵是基於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拋出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而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70年代以後的金融危機爆發得越來越頻繁,而且常常以獨立於實際經濟危機的形式而產生。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也逐漸趨於成熟化。從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金融危機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並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之間的不協調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第二階段金融危機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對政府與私人之間進行動態博弈分析,強調金融危機由於預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質以及經濟基礎變數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金融危機理論發展至第三階段。90年代一共發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機,根據時間順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歐洲貨幣危機 90 年代初,兩德合併。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德國於1992年6月16日將其貼現率提高至8.75%。結果馬克匯率開始上升,從而引發歐洲匯率機制長達1年的動蕩。金融風波接連爆發,英鎊和義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出現在歐洲經濟貨幣一體化進程中。從表面上看,是由於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各成員國貨幣政策的不協調,從而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又與歐盟內部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的差異緊密相連。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將被擴大到15%,由於經濟中的長期積累矛盾,此舉觸發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隨後股市也應聲下跌。比索大幅貶值又引起輸入的通貨膨脹,這樣,為了穩定貨幣,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結果國內需求減少,企業大量倒閉,失業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年以後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調;第二、經常項目持續逆差,結果儲備資產不足,清償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匯率機制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急劇貶值在亞洲地區形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次金融危機所波及的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都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了東南亞國家的匯市、股市動蕩,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經濟衰退,而且還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區,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各國爆發危機的原因也有所區別。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不同國家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如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育不協調等問題(李建軍、田光寧,1998)。 4.1998-1999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 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波及,俄羅斯金融市場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後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到1998年5月,終於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震蕩,股市陷入危機,盧布遭受嚴重的貶值壓力。俄羅斯金融危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綜合反映 ,被稱為"俄羅斯綜合症"。從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為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導致其國際收支惡化,財政稅收減少。但究其根本,國內政局動蕩,經濟長期不景氣,金融體系不健全,外債結構不合理則是深層次的原因。 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機 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宣布該州因財源枯竭,90天內無力償還欠聯邦政府的 154億美元的債務。這導致當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債券價格也暴跌 4 4%,雷亞爾持續走弱,央行行長在三周內兩度易人。雷亞爾對美元的匯價接連下挫,股市接連下跌。"桑巴旋風"迅即向亞洲、歐洲及北美吹開,直接衝擊了拉美國家,歐洲、亞洲等國家的資本市場。巴西金融危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亞洲和俄羅斯金融危機影響導致國際貿易環境惡化,而其內部原因則是公共債務和公共赤字日益擴大,國際貿易長期逆差,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失誤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從這幾次金融危機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其實就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各國頭上,只不過是在不同時候降落在不同國家頭上而已。可以說,在全球範圍內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幾乎年年都有。事實上,2001年再度爆發阿根廷金融危機,由此可見金融危機的頻繁性。 20 世紀以來典型的金融危機有以下幾個特點:(1).傳染性;(2).突然性;(3).破壞性;(4).頻繁性。總的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發展的趨向來看,金融體系內部越來越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觀經濟結構失調,僵硬的匯率制度,脆弱的金融體系,不合理的外債結構往往成為醞釀金融危機的土壤,也是導致這幾次金融危機的共同原因。 中國防範金融危機的現實思考 中國迄今為止沒有爆發過金融危機,主要可歸功於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謹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資本帳戶下的不可自由兌換。然而,雖然沒有遭受到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卻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的金融系統有多麼安全。事實上,我國在漸進改革中累積的深層次矛盾已經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這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2.證券市場違規操作,過度投機現象;3.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問題。 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後,IMF曾對金融危機的防範措施作了歸納,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1.鼓勵各國政府實行健康的宏觀經濟政策;2.由國際結算銀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標準,鼓勵新興市場遵守這些標準;3.在 IMF建立自動生效的援助機制,當符合標準的國家在遇到金融危機時,自動給予援助;4.IMF積極鼓勵新興市場使用價格手段來限制那些不適當的、過多的短期資本流入;5.注意力從限制短期貸款的發放轉移到確實讓放貸者承擔更大的風險。而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除了IMF所歸納的這五點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我國經濟中誘發金融危機產生的因素。從預防金融危機出發,構建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有效的監管體系,並增強自身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1. 加強審慎的監管體系。審慎監管體系的脆弱性是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監管,一國金融體系的運作就會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效的審慎監管體系,則由於明確或潛在的存款保險的存在以及不對稱信息的原因,銀行體系里將存在大量的道德風險。這樣,在發生危機時存款保險或政府會提供擔保的預期會誘使金融機構過度承擔風險,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據我國目前實施監管的現狀,應當重點從制度上完善監管體系,杜絕監管的漏洞,促使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工協作高效運轉;培育金融監管體系運轉的微觀金融基礎;將金融系統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有效結合起來;改進和完善監管手段;監管監管者,平衡和制約監管者的權力和義務。 2. 完善和穩定金融體系。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導向型的金融系統優於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兩種金融系統各具優勢和劣勢。對一國而言,選擇那一種模式更多地應當從其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慮。然而大多數經濟學家達成的共識是一個"好的"金融系統應當具備有效的法律體系,良好的會計標準,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資本市場和規範的公司治理。實踐證明,健全的金融體系將對抵禦金融危機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3.改革低效的國有銀行體系。目前,國有銀行體系的低效運作已成為影響金融體系穩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澱多年的歷史壞帳和低效率的銀行治理結構則加大了我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銀行體系最值得擔心的倒不是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東南亞國家的銀行業所出現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閉風潮,最應當擔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體系一樣,因為遲遲不推出徹底的金融改革,不僅使得銀行體系一蹶不振,而且還嚴重製約了日本經濟的復甦和增長潛力的發揮。此外,我國應當引入民營銀行,形成適度競爭的銀行體系。各國的實踐證明,市場化才是提高銀行體系運作效率的根本途徑。 4.謹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後,許多國家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論指導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國家金融自由化的績效卻相差甚遠。許多國家由於金融自由化不當導致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對於我國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為現實的選擇,重要的是要為金融自由化創造有利的初始條件,謹慎地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 5.建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金融危機往往是金融風險積累的結果,因而事先監控和控制金融風險,將金融危機化解於未然就極為重要。對於金融體系中的風險因素,尤其是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潛在因素,如通貨膨脹、匯率、銀行體系風險、債務風險都應當納入金融危機的預警系統。 責任編輯:田文閣 |
|
推薦閱讀:
※美國新一輪金融危機解析
※《監守自盜》—解密08年金融危機背後的真相(二)
※20年前的香港怎麼度過金融危機的?
※關於4月17日的降准
※遏制泡沫是防範金融危機的關鍵
TAG:金融 | 金融危機 | 危機 | 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