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滅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
方孝孺被滅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
李奉先文
今夜,再寫一篇沉重的話題。說說方孝孺吧。
一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寧海人。明代建文朝重臣,也是著名學者和散文家。師承名儒宋濂,因學貫古今,氣度非凡,且威信日隆,世稱「大明儒宗」。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20歲的方孝孺成為大學士宋濂門生。其才能卓越,甚至宋濂亦自嘆弗如。史載,朱元璋某日設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作一篇《靈芝甘露論》,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方孝孺後,自己因宴中飲酒過多,一覺睡到天明才醒。
準備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靈芝甘露論》的事,大驚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對宋濂說:「恩師不必驚慌,學生已代師草就一篇,未知可否?請恩師定奪。」宋濂看後,覺得此文可圈可點,甚為滿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後,覺得此文與宋濂的文風不同,問道:「這是學士的手筆嗎?」宋濂只好如實說:「這是我門生方孝孺的手筆。」太祖聽後很高興,說:「此生良勝汝。」
方孝孺年少才俊,嶄露頭角。不久,經東閣大學士吳沉等人推薦,方孝孺受到朱元璋的召見。太祖見他舉止端莊,學問深厚,稱讚此人才不可多得。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與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政治主張相差甚遠。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遠用,只是暗中叮囑皇儲朱標:「這是一個有才華的正直之士,但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讓他歷練得更加成熟一些,將來好輔佐你。」於是厚禮相待,送他歸鄉。
此後十年,他隱居在家,一心著書立說,過著極為清貧的日子清苦。然而因其低調為人,故著書頗豐。其名篇《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統》等,即於此間而成。
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聞其賢,特禮聘他兼任王世子的老師,待之禮遇甚重。又由於把方孝孺的讀書之廬命名為「正學」,因而後人稱其為「正學先生」。
二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殂。此前朱標因反對父皇濫殺無辜,已憂傷而逝,皇太孫朱允炆得以踐祚大統,是為建文帝(廟號惠帝)。朱允炆與父親朱標一樣為人仁弱,好儒政,其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的「洪武」年號剛好形成鮮明的對比。
建文帝即位伊始,便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為他儲備的「幹部」投入有效使用。「秋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次年,又升任為侍講學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如此,方孝孺深深感念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必當誓死忠於建文一朝。
君臣關係頗為和睦,似有相見恨晚之感。據《明通鑒》記載,建文帝讀書每有疑問,便立即召方孝孺講解;臨朝議事,也常常叫方孝孺批答;纂修《太祖實錄》等史籍,也任命方孝孺為總裁;當時朝廷的詔書、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筆。建文帝對方孝孺倚重之情,可見一斑。
然而建文帝的悲劇也是在這裡啟幕。建文帝居然把朝中的大權交給了兩個忠勇有餘而謀慮不足的書獃子:即時任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二公急於為君分憂,匆匆求成,故而在建文元年(1399)新皇權還沒有得到充分鞏固之前,就開始走了一步在整個明朝歷史上最為險惡的敗棋——削藩。
按說,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初衷無可非議,但他們操之過急,過高地估計了王朝的軍事實力。儘管開始的「削藩」進行得還比較順利,周、代、岷、湘、齊等藩王先後被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但進一步想削奪其中勢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時,惹火燒身了。
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開國元帥徐達的愛婿。在諸藩王中,實力最為雄厚,且燕王本人覬覦九五,由來已久。於是機不可失,趁機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
在靖難之變中,忠於正統建文朝的方孝孺,自然視朱棣為謀大逆,與之勢不兩立的。而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亦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為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機智識破,并力勸建文帝除惡務盡,不可有婦人之仁。
為此,方孝孺還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可惜的是,前方戰況不佳。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將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漸推向了絕境。朱元璋為了能讓子孫後代永享太平,將久經沙場的元勛宿將幾乎斬殺殆盡,現在,上自文弱的建文帝,下至滿腹詩書的方孝孺等人,面對來勢洶洶的燕王朱棣,因傑出的軍事將領無人,故而節節被動,節節敗退。
三
朱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打算清洗建文重臣。這時,燕王最倚賴的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臣有所託。」
朱棣問:「何為?」
姚廣孝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殺之。殺孝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頷首應之。
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有所囑託,朱棣惜才,只是將他投入獄中。
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尷尬不已,但仍親自從御榻上走下來勸他說:「先生不必自苦,朕不過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爾。」這裡說的「成王」,指的是建文帝。
方孝孺厲聲而問:「成王安在?」
「已自焚而死矣。」
「何不立成王之子?」
「國賴長君。」朱棣頓時氣塞。
方孝孺反駁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一時無言,只好說:「此朕家事爾!」
接著,他需要台階下,忙令叫左右筆墨伺候,態度決然地命令方孝孺:「詔告天下,非先生詔書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書絕不可寫!」
朱棣勃然變色,威脅道:「汝豈不懼朕滅汝九族?」
「滅十族又如何?」
「滅十族,即滅汝十族!」
四
在古代,皇帝殺人,常常有「株連九族」之說。所謂「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株連九族」,已經是相當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卻遭到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即在宗親九族之外加上門生故舊,牽連者不計其數!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
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是我國古代史最血雨腥風一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十族」一個一個地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方孝孺,是否回心轉意。當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時,深感痛心,淚流滿面。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臨刑前,年僅四十六歲的方孝孺慨然洒脫,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臨筆至此,一聲長嘆!先生捨身取義的精神足令人擊節仰止!但先生若想成全名節,完全可以青衣素服,仰天長嘯,自沉於水;先生甚至還可以朝服冠冕地出現於金鑾寶殿,義正詞嚴宣布自己的主張後,觸階或觸柱自殺而亡。
想必殺人惡魔朱棣對先生「城破之日,必不降附」早有思想準備,亦斷不會逆鱗噴血,瘋狂製造出「滅九族」,乃至「滅十族」的人間慘劇!
寫此文,筆觸的是生命的重量。
我想問先生:既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無辜者何尤?
推薦閱讀:
※滅「十族」的慘烈:方孝孺之父滅蛇族的果報
※方孝孺之父造墳燒蛇遭報應滅十族
※方孝孺為什麼招怒明成祖被滅十族
※殺蛇八百遭報應,方孝孺被滅十族!
TAG:方孝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