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粗略分析槐之子董麗避難富春陽陂湖董家弄的宗譜

粗略分析槐之子董麗避難富春陽陂湖董家弄的宗譜

廣西賀州董全吉

今日,江蘇宗親發來以宗譜,我順便把主要人物進行一下初步的核對,具體如下:

一、浙江富陽宗譜選載:

54:仁琬:居河中。

55:毓

56:彥

57:宗狐

58:晉:(724--799)唐德宗時為相,隴西郡開國公,斥朱泚之不臣,訟元秀之非罪,士大夫皆壯其節。

59:湲:商州刺史、御史中丞,生四子:居中、居正、從直、居敬。

……

76世代:敏:(董元?)唐乾寧年間(894--897)為婺州判司,一說生於梁(907--923)仕於後唐(923--936).

77:宗本:字庶中,攜子從契丹南奔投後漢(947--950)為隨州刺史兼領戎事,後周時(951--960)告歸隱居樂林泉,生五子,長子遵訓,次子遵謙居臨安,三子遵誨(926--981)居四明,四子遵謀居鳳陽府天長縣,五子遵謨,

78:遵訓:字道明,謚文亮公,為集賢校理、任撫軍、後為吏部尚書。一說北宋建隆年間(960--962),一說北宋淳化年間(990--994),一說南宋紹興元年(1131)。生三子:

長子祈,是肖山---稠溪之祖,子董正為浙江行都司事。

次子旺。

三子隆為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之祖,其後人董槐(1191--1262)為宋理宗時為相,槐子董麗為尚公主駙馬。

二、宗譜的分析

第一:仁婉--大理--復初--董晉---全正、居中、從直、居敬,首先,不管名字如何,董晉---全正、居中、從直、居敬,之間增加的一代:湲,與史料矛盾;同樣,仁婉---董晉,也增加了一代;

第二,董敏,就按照生於梁(907--923),與58世代董晉(史料:723~799),到907年,則相距184年,間隔18世代,就算間隔17世代,則每一世代間隔時間為10年?

第三,董敏,就按照生於梁(907--923),其三孫遵誨(926--981),則遵誨的大哥應該在920~923年之間出生,就按照923年,那麼,遵訓與其爺爺出生間隔16年,不可能8年一世代?

第四,遵訓---董槐,之間如暫按爺爺--孫子計算,我推定生於公元1186年即南宋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中的第23年出生。現在按照該譜的董槐(1191--1262),上面推定遵訓920~923年之間出生,則相距264~271年,該宗譜:董隆---……---董槐--董麗,按照此時間一般來估計,董隆至董槐之間,起碼相距9世以上。至於後人是兒子還是後裔多少世代,我暫無資料考證。而從浙江董仁青的《富春董姓由來》一文:肖山上董一支為小九公,……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駙馬董麗,宋末元初之際,一為奸臣所害,二為元兵入侵,為避難先遷富春陽陂湖董家弄,後又遷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還有一支從肖山上董遷浦江縣,對照該宗譜:三子隆為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之祖,則依此宗譜只是說明其後裔出現董槐。

第五:依據該宗譜:三子隆為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之祖,其後人董槐(1191--1262)為宋理宗時為相,槐子董麗為尚公主駙馬。以及董仁青(春江山月)撰寫的《富春董姓由來》: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駙馬董麗,宋末元初之際,一為奸臣所害,二為元兵入侵,為避難先遷富春陽陂湖董家弄,後又遷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公主在元亂中盡節,時僅21歲。對照《宋史。列傳第七公主》:周、漢國公主,理宗女也。母賈貴妃,早薨。帝無子,公主生而甚鍾愛。初封瑞國公主,改升國。開慶初,公主年及笄,詔議選尚。宰臣請用唐太宗降士人故事,欲以進士第一人尚主,遂取周震炎。廷謝日,公主適從屏內窺見,意頗不懌,帝微知之。

  景定二年四月,帝以楊太后擁立功,乃選太后侄孫鎮尚主。擢鎮右領軍衛將軍、駙馬都統,進封公主為周國公主。帝俗俚時見之,乃為主起第嘉會門,飛樓閣道,密邇宮苑,帝常御小輦從宮人過公主第。特賜董役官減三年磨勘,工匠犒賞有差。明年,進封周、漢國公主,拜鎮慶遠軍承宣使。鎮宗族娣姒皆推官加封,寵異甚渥。

  七月,主病。有鳥九首大如箕,集主家搗衣石上,是夕薨,年二十二。無子,帝哭之甚哀,謚端孝。鎮官節度使雲。

綜合分析認為:理宗之女,母賈貴妃,詔議選尚。以進士第一人尚主,遂取周震炎。景定三年七月,主病。是夕薨,年二十二。無子。按照正史,理宗只有一女,選尚取周震炎,病逝二十二歲,無子。那麼,「董槐之子尚公主駙馬董麗,……尚公主在元亂中盡節,時僅21歲。」則推定在理宗至度宗時期,因為:宋理宗,趙昀(1205年—1264年)1224年—1264年在位。宋度宗,趙祺(1240年—1274年)1264年—1274年在位,共10年。朝政日敗,南宋危在旦夕。而其後的宋度宗的三個兒子分別繼位,都年紀很小。退位或死亡分別為6歲、10歲、8歲,所謂的公主基本沒有了。宋恭帝,趙顯(1271年—1323年)1274年—1276年在位,共2年。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宋端宗,趙昰(1269年—1278年)1276年—1278年在位,共2年。恭帝趙顯的弟弟,度宗第二個兒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宋衛王,趙昺(1272年—1279年)1278年—1279年在位,共1年。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而尚公主元亂中盡節,時僅21歲,以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計算,則生於1255年,在1255年宋理宗50歲,宋度宗15歲,那也許是理宗時期把貴妃之外所生的作為公主吧,不然正史一定列上的。故有待考證。據稱江蘇文史館中有記載:董麗為丹陽縣長,抗擊元兵守城未及,跳城牆而死。

第六:至於該宗譜:15世,仲舒:居廣川董家裡,漢建元間(前140~135)舉賢良,為一代名儒。到58世董晉,計算57世,按照百度查詢,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董晉,史上記載(723--799),則出生相距902年,間隔42世代,每一代間隔21.5年。而宗譜出現史上記載的,董和---董允;董和:(?—220)字幼宰、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宗譜排序這兩代也正確,其他,就沒有仔細去考證了。

三、判斷與初步結論(略,待資料充實再補充完善)

僅作為參考分析,不作結論。一人之言,不到之處,敬請包涵見諒!

2015年4月7日21:56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於賀州

【附註1】:《宋史。列傳第七公主》:秦國大長公主太祖六女太宗七女真宗二女仁宗十三女英宗四女神宗十女哲宗四女徽宗三十四女孝宗二女光宗三女魏惠獻王一女寧宗一女理宗一女

  秦國大長公主,太祖同母妹也。初適米福德,福德卒。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封燕國長公主,再適忠武軍節度使高懷德,賜第興寧坊。開寶六年十月薨,太祖臨哭,廢朝五日,賜謚恭懿。真宗追封大長公主。元符三年,改秦國。政和四年,改封恭懿大長帝姬。

  有姊一人,未笄而夭。建隆三年,追封陳國長公主。元符改封荊國大長公主。政和改封恭獻大長帝姬。

  太祖六女。申國、成國、永國三公主,皆早亡。  魏國大長公主,開寶三年,封昭慶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王承衍,賜第景龍門外。太宗即位,進封鄭國。淳化元年,改封秦國。真宗至道三年,進長公主。大中祥符元年薨,賜謚賢肅。元符改封魏國大長公主。政和改賢肅大長帝姬。

  魯國大長公主,開寶五年,封延慶公主,下嫁左衛將軍石保吉。太宗即位,進封許國。淳化元年,改晉國。真宗初,進長公主。大中祥符二年,進大長公主。薨,賜謚賢靖。元符改封魯國。政和改賢肅大長帝姬。

  陳國大長公主,開寶五年,封永慶公主,下嫁右衛將軍魏咸信。太宗即位,進封虢國。淳化元年,改齊國。真宗初,進許國長公主。咸平二年薨,謚貞惠,後改恭惠。景佑三年,追封大長公主。元符改封陳國。政和改賢惠大長帝姬。  

太宗七女。長滕國公主,早亡。  徐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九年,封蔡國,下嫁左衛將軍吳元扆。淳化元年,改魏國。薨,謚英惠。至道三年,追封燕國長公主。景佑三年,進大長公主。元符改徐國。政和改英惠大長帝姬。

  邠國大長公主,太平興國七年為尼,號員明大師。八年卒。至道三年,追封曹國長公主。景佑三年,進大長公主。元符改邠國。

  揚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長公主。咸平五年,進魯國,下嫁左衛將軍柴宗慶,賜第普寧坊。宗慶,禹錫之孫,帝命主以婦禮謁禹錫第。歷徙韓、魏、徐、福四國。仁宗立,進鄧國大長公主。明道二年薨,追封晉曙,謚力靖。元符封揚國。政和改和靖大長帝姬。主性妒,宗慶無子,以兄子為後。

  雍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賢懿長公主。咸平六年,下嫁右衛將軍王貽永,進封鄭國,賜第。景德元年薨,謚懿順。景佑三年,追封大長公主。皇佑三年,改韓國。徽宗改封雍國。政和改懿順大長帝姬。

  衛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壽昌長公主。大中祥符二年,進封陳國,改吳國,號報慈正覺大師。改楚國,又改邠國。天禧二年,改建國。乾興元年,封申國大長公主。天聖二年薨,賜謚慈明。徽宗改衛國。政和改慈明大長帝姬。

  荊國大長公主,幼不好弄,未嘗出房闥。太宗嘗發寶藏,令諸女擇取之,欲以觀其志,主獨無所取。真宗即位,封萬壽長公主,改隨國,下嫁附馬都尉郴遵勖。舊制選尚者降其父為兄弟行,時遵勖父繼昌亡恙,主因繼昌生日以舅禮謁之。帝聞,密以兼衣、寶帶、器模式幣助其為壽。遵勖賓客皆一昌賢士,每燕集,主必親視饔饎。嘗有盜入主第,帝命有司訊捕。主請出所逮系人,以私錢募告者,果得真盜,法當死,復請貰之。歷封越、宿、鄂、冀四國。明道元年,進魏國。

  初,遵勖出守許州,暴得疾,主亟欲馳視之,左右白:須奏得報乃可行,主不待報而往,從者裁五六人。帝聞,遽命內侍督諸縣邏兵以衛主車。其後居夫喪,衰麻未嘗去身,服除,不復御華麗。嘗燕禁中,帝親為簪花,辭曰:「自誓不復為此久矣。」嘗因浴仆地,傷右肱,帝遣內侍責侍者,主曰:「早衰力弱,不任步趨,非左右之過。」由是悉得免。

  主善筆札,喜圖史,能為歌詩,尤善女工之事。嘗誡諸子以「忠義自守,無恃吾以速悔尤」,視他子與己出均。及病目,帝挾醫診視,自后妃以下皆至第候問。帝親舐其目,左右皆感泣,帝亦悲慟曰:「先帝伯仲之籍十有四人,今獨存大主,奈何嬰斯疾!」復顧問子孫所欲,主曰:「豈可以母病邀賞邪?」繼白金三千兩,辭不受。帝因謂從臣曰:「大主之疾,倘可移於朕,亦所不避也。」主雖喪明,平居隱几,沖淡自若。誡諸子曰:「汝父遺令:柩中無藏金玉,時衣數襲而已。吾歿後當亦如是。」

  皇佑三年薨,年六十四。帝臨奠,輟視朝五日。追封齊國大長公主,謚獻穆。徽宗改封荊國。政和改獻穆大長帝姬。

  真宗二女。長惠國公主,早亡。

  升國大長公主,初入道。明道二年,封衛國長公主,號清虛靈照大師。慶曆七年,追封魯國,謚昭懷。徽宗改封升國大長公主。政和改昭大長帝姬。

  仁宗十三女。徐國、鄧國、鎮國、楚國、商國、魯國、唐國、陳國、豫國九公主,皆早亡。

  周、陳國大長公主,帝長女也。寶元二年,封福康。嘉佑二年,進封袞國。主幼警慧,性純孝。帝嘗不豫,主侍左右,徒跣籲天,乞以身代。帝隆愛之。  帝念章懿太后不及享天下養,故擇其兄子李瑋使尚主。瑋樸陋,與主積不相能。主中夜扣皇城門入訴,瑋皇懼自劾。諫官王陶論宮門夜開,乞繩治護衛,御史又共論主第內臣多不謹,帝為黜都監梁懷一輩十餘人。後數年不復協,詔出瑋於外,主降封沂,屏居內廷。久之,復召瑋,使為附馬都尉如初。英宗立,進越國長公主。神宗治平四年,進楚國大長公主。

  熙寧三年薨,年三十三。以瑋奉主無狀,貶陳州。輔臣議謚,帝以主事仁祖孝,命曰庄孝,追封秦國。徽宗加周、陳國。政和改封庄孝明懿大長帝姬。

  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仁宗皇帝第十女也。母曰周貴妃。嘉佑五年,封慶壽,進惠國。治平四年,進許國大長公主。下嫁吳越忠懿王之曾孫、右領軍衛大將軍錢景臻。改韓、周燕國。徽宗朝,進秦、魏兩國。政和三年,更封令德景行大長帝姬。

  靖康二年,諸帝姬北徙,姬以先朝女,金人不知,留於汴。建炎初,復公主號,改封秦魯國。避地南渡,賊張遇掠其家,中子愕被害。公主至揚州朝謁,復避地之閩。  紹興三年,自閩至會稽,請入見,因留居焉。後徙台州。上以公主行尊年高,甚敬之,每入內,見必先揖。靖康中,戚里例納節,至是,公主為其子忱請還舊官,上以忱為滬川節度使,仍詔戚里不得援例。久之,又為忱請優賜推恩,上重違之,加忱開府儀同三司。時主有三子,愐、愷非己所出,故獨厚於忱。上戒之曰:「長主壽考如此,乃仁宗皇帝四十二年深仁厚澤,是以鍾慶於長主。長主待遇諸子,宜法仁宗用心之均一。」主感服。

  薨,年八十六。上輟朝五日,幸其第臨奠,詔子孫皆進官一等。謚曰賢穆。二十九年,加謚明懿。

  袞國大長公主,帝第十一女也。嘉佑六年,封永壽。進榮國長公主。治平四年,進邠國大長公主。熙寧九年,改魯國。下嫁左領軍衛大將軍曹詩。主性儉節,於池台苑囿一無所增飭。十年夏,旱,曹族以主生日將盛具為壽,主曰:「上方損膳徹樂,吾何心能安。」悉屏之。

  元豐六年薨,年二十四,追封荊國,謚賢懿。遷其二子曄、旼皆領團練使。徽宗追封袞國,又改賢懿恭穆大長帝姬。

  燕、舒國大長公主,帝第十二女也。嘉佑六年,封寶壽。八年,進順國長公主。治平四年,進冀國大長公主。元豐五年,改魏國,下嫁開州團練使郭獻卿。上,進楚國。徽宗改吳國,進吳、越國,改秦、袞國。政和二年薨,追封燕、舒國,謚懿穆,復改懿物大長帝姬。

  英宗四女。舒國公主,早亡。

  魏、楚國大長公主,帝長女。嘉佑八年,封德寧。治平三年,進封徐國,下嫁左衛將軍王師約。四年,進陳國長公主。元豐八年薨,追封燕國大長公主,謚惠和。元佑四年,追封秦國。徽宗追封魏國,加韓、魏國,又改惠和大長帝姬。

  魏國大長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聖烈皇后。嘉佑八年,封寶安公主。神宗立,進舒國長公主,改蜀國,下嫁左衛將軍王詵。詵母盧寡居,主處之近舍,日致膳羞。盧病,自和湯劑以進。帝厚於姊妹,故主第池SP服玩極其華縟。主以不得日侍宣仁於寶慈宮,居常悒然。間遇旱□,帝降損以禱,主亦如之,曰:「我奉賜皆出公上,固應同其僳戚。」帝居慈聖光獻皇后喪,毀甚,主曰:「吾與上同體,視此亦復保聊!」立散遣歌舞三十輩。

  元豐三年,病篤。主性不妒忌,王詵以是自恣,嘗貶官。至是,帝命還詵官,以慰主意。太后臨問,已不省,後慟哭,久稍能言,自訴必不起,相持而泣。帝繼至,自為診脈,親持粥食之,主強為帝盡食。賜金帛六千,且問所須,但謝復詵官而已。明日薨,年三十。帝未上食即駕往,望第門而哭,輟朝五日。追封越國,謚賢惠。後進封大長公主,累改秦、荊、魏三國。

  主好讀古文,喜筆札,賙恤族黨,中外稱賢。詵不矜細行,至與妾奸主旁,妾數抵戾主。薨後,乳母訴之,帝命窮治,杖八妝以配兵。既葬,謫詵均州。子彥弼,生三歲卒。

  韓、魏國大長公主,帝第三女,與魏國同生。始封壽康公主,改祁國、衛國,下嫁張敦禮。進冀國大長公主,改秦、越、楚國,加今封。政和三年,改賢德懿行大長帝姬。宣和五年薨。

  神宗十女。楚國、鄆國、潞國、刑國、邠國、袞國六公主,皆早薨。

  周國長公主,帝長女也。母曰欽聖憲肅後後。封延禧公主。生而警悟,自羈丱習嗜宛如成人。年十二卒,帝後皆變服哀送。追贈燕國。元符末,改封周國。

  唐國長公主,帝第三女也。始封淑壽公主。初,帝念韓琦功德,欲與為婚姻,故哲宗緣先帝,以主降琦之子嘉彥。歷封溫、曹、冀、雍、越、燕六國。政和元年薨,追封唐國長公主。

  潭國賢孝長公主,帝第四女也。母曰宋貴妃。始封康國。紹聖四年,下嫁王遇。歷韓、魯、陳、鄆四國。大觀二年薨,追加封謚。  徐國長公主,帝幼女也。母曰欽成皇后。始封慶國,進益、冀、蜀、徐四國。年及笄,猶處聖瑞宮。侍母疾,晝夜不暫去,藥餌非經手弗以進。迨疾革,號慟屢絕,左右不忍視。

  崇寧三年,下嫁鄭王潘美之曾孫意。事姑修婦道。潘故大族,夫黨數千百人,賓接皆盡禮,無里外言。志向沖淡,服玩不為紛華,歲時簡嬉遊,十年間惟一適西池而已。再生子,不成而死,滕妾得女,拊視如己出。政和三年,改稱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賢靜長帝姬。

  哲宗四女。鄧國、揚國二公主,早亡。

  陳國公主,始封德康公主,進瀛國、榮國。大觀四年,下嫁石端禮,徙陳國。改淑和帝姬。政和七年薨。

  秦國康懿長公主,帝第三女也。始封康懿,進嘉國、慶國。政和二年,改韓國公主,出降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與賢德懿行大長公主俱以先朝女留於汴。建炎初,復公主號,改封吳國。覲上于越,以玉管筆、小玉山、奇畫為獻,上溫辭卻之。避地至婺州。

  紹興四年入見,其子堯卿等五人各進官一等。主奏言:「祖宗以來,駙馬都尉石保吉、魏咸信、柴宗慶皆除使相。今正夫歷事四朝,在汴京曾建議迎陛下,至杭州又言禁衛未集,預宜防變,乞除開府。」上不許。八年再入見。留宮中三日。時極暑,上每正衣冠對之飲食,又為正夫求恩數,上曰:「官爵豈可私與人,況今日多事,未暇及此。」時趙鼎當國,方論群臣紹述之奸,頗抑正夫。鼎去位,正夫始得開府之命。給事中劉一正言其非舊制,恐援例者多,乃詔:「哲宗惟正夫為近親,餘人毋得援。」顯仁太后歸,主同秦、魯國大長公主迎於道。十九年,又入朝。子長卿、粹卿、端卿皆自團練使升觀察使,從所請也。孝宗即位,進封秦國大長主。隆興二年薨,謚康懿。

  主在日,正夫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溫卿寧國軍承宣使,長卿寧江軍承宣使,端卿昭信軍承宣使,清卿容州觀察使,墨卿、才卿並帶團練使,其盛如此。正夫薨於紹興二十二年,贈太傅。  

徽宗三十四女。政和三年,改公主號為帝姬,國號易以美名,二字。  嘉德帝姬,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封德慶公主。改封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嘉德。下嫁左衛將軍曾夤。  榮德帝姬,初封永慶公主,改封榮福。尋改號帝姬,再封榮德。下嫁左衛將軍曹晟。  順淑帝姬,初封順慶公主。薨,追封益國。及改帝姬號,追封順淑。  安德帝姬,初封淑慶公主,改封安福。尋改號帝姬,再封安德。下嫁左衛將軍邦光。

  茂德帝姬,初封延慶公主,改封康福。尋改號帝姬,再封茂德。下嫁宣和殿待制蔡鞗。

  壽淑帝姬,初封壽慶公主。薨,追封豫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壽淑。

  安淑帝姬,初封安慶公主,改封隆福。薨,追封蜀國。及改帝姬號,追封安淑。

  崇德帝姬,初封和慶公主,改封崇福。尋改帝姬號。下嫁左衛將軍曹湜。再封崇德。宣和二年薨。

  □柔福在五國城,適徐還而薨。靜善遂伏誅。柔福薨在紹興十一年,從梓宮來者以其骨至,葬之,追封和國長公主。

  孝宗二女:長嘉國公主,紹興二十四年,封碩人,進永嘉郡主,三十二年卒。詔以醫官李師克等屬吏,孝宗時居東宮,奏:「臣女幼而多疾,不宜罪醫。」遂寢。乾道二年,贈嘉國公主。次女生五月而夭,未及封。

  文安郡主,光宗長女也;次女封和政郡主;季女封齊安郡主。皆早卒。紹熙元年,並追贈公主。  安康郡主,魏惠獻王女也。初封永寧郡主,改封通義。以父遺表,遂升安康。歸殿前司前軍統領羅忠信子良臣。詔王府主管鄧從義諭旨:「皇女孫郡主宜執婦道,務成肅雍之德,毋敢或違。」賜申第居之。良臣以恩轉秉義郎,除閣門祗候官。開禧元年,郡主薨,年三十九。  祁國公主,寧宗女也。生六月而薨,追封祁國。

  周、漢國公主,理宗女也。母賈貴妃,早薨。帝無子,公主生而甚鍾愛。初封瑞國公主,改升國。開慶初,公主年及笄,詔議選尚。宰臣請用唐太宗降士人故事,欲以進士第一人尚主,遂取周震炎。廷謝日,公主適從屏內窺見,意頗不懌,帝微知之。

  景定二年四月,帝以楊太后擁立功,乃選太后侄孫鎮尚主。擢鎮右領軍衛將軍、駙馬都統,進封公主為周國公主。帝俗俚時見之,乃為主起第嘉會門,飛樓閣道,密邇宮苑,帝常御小輦從宮人過公主第。特賜董役官減三年磨勘,工匠犒賞有差。明年,進封周、漢國公主,拜鎮慶遠軍承宣使。鎮宗族娣姒皆推官加封,寵異甚渥。

  七月,主病。有鳥九首大如箕,集主家搗衣石上,是夕薨,年二十二。無子,帝哭之甚哀,謚端孝。鎮官節度使雲。

【附註2】:董仁青(春江山月)撰寫的《富春董姓由來》:綜合各地有關董氏宗譜記載,我董氏早在唐代就生活在浙江了:根本不是南宋初年才從山東遷來。  1、先居於台州  董姓始祖元,唐朝咸通年間居東甌仙居縣青平鄉洞橋,後避難遷移到吳寧縣懷德鄉浦墟村安坑。董姓出於台州,我在溫州、蒼南的董氏宗譜上也得到查證,蒼南馬站董氏宗譜中明顯指出,遷於台州,同時也標明一支分遷富陽,連董邦達、董誥也記載在上。  2、後遷於吳寧安坑  2005年我與梅林、東陽宗親正榮前往安坑考察,一路上想,今有否安坑?安坑有否姓董之人?如有證明譜中記載正確。到那裡一看,安坑村四周高山聳立,是個小村檔。今永康屬地,為東陽、義烏、永康三地交界山區,人不過二百餘人,全為董姓。這祖居地顯然是正確的,如果不是真祖地,有誰為攀一個無名氣的小村?安坑附近有上董村,也是全部董姓、箬嶺村有一半董姓。  3、再遷肖山許賢上董  在安坑居住數代後,為宋朝,我支遷居肖山黨耆里花牆頭,可能從安坑上董遷出,把肖山許賢這個董姓居住地也稱為上董,上董今有千把人。上董可是個各支遷移的結點。今富陽數支董氏均遷於此。  4、宋後期我支董氏到千一公董龍從上董遷到富春望仙。當年望仙即今八一村、高陽村一帶,縣誌記載有望仙橋,在村南之低河裡畈,低河在清朝時還是一條能並排停泊十八隻糧船的大河道。神話傳說仙女董雙成就在這裡升天,故曰望仙。  肖山上董一支為小九公,先遷河上店之鳳凰塢,該村董姓今有1300餘人。鳳凰塢一支辛三公又繼遷富陽大源山裡之稠溪、  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駙馬董麗,宋末元初之際,一為奸臣所害,二為元兵入侵,為避難先遷富春陽陂湖董家弄,後又遷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公主在元亂中盡節,時僅21歲。  還有一支從肖山上董遷浦江縣,從浦江又分遷永康、富陽常安董家。  5、元末明初時,富陽望仙董氏有董功,功生三子,思敬——下埠頭之祖、思實——誼橋隴之祖、思德——董家塘之祖、堂弟思義先居馬秣橋,後遷大源口大莊裡一帶。  6、下埠頭思敬派一、二、三房為士興、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雞籠山出門浦口、徐婆橋、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  而四房士忠先遷永康後又遷東陽栗罡塢,四百年後他們還不忘根本,循原地名尋根而來,宗譜上所記還是老地名——下埠頭,由此引出我《下埠頭考》一文。東陽栗罡塢有一千餘人,由於泥水木匠手藝,子孫又分遷許多縣市。  7、我思實派今分居誼橋隴、水竹園、栗樹園、灘上、火燒秧、書房裡、富陽城、杭州城、臨安、青島、洛陽、新加坡等地。董誥之承繼人就是出在這一派,原董誥台門不久前還尚存,可惜今已不復存在。

  三、關於父子尚書董邦達、董誥與我族關係

  董邦達(1696—1769),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後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與曹雪芹有深交,並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台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當權時代,他與王傑獨不與其苟合。嘉慶帝剷除和坤時他也發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一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云:「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邦達先祖是徽州婺源海口人(今為江西),後人不知,以過去又有我董氏來自徽州之說,實誤也,這裡只是董邦達來自徽州。董邦達七代祖定安公遷居富陽城東與甘口,照推算應是明朝中葉。

  董誥生四子,但傳至玄孫繼曾與慶齡時均無後,繼我族長齡為孫,長齡為董誥五代孫了。長齡生於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距董誥去世1818年有24年。在陸軍騎兵少將董志剛所撰《東門董公祠記》文中,我們知道同治十一年(1872)長齡被承繼為董誥五代孫。至董誥去世已54年了。

  最後說說東門董公祠:東門董公祠建於民國六七年(1917年——1918年),並非嘉慶年代所造,在董誥去世後「上(嘉慶)為之震悼,……,給銀二千兩治喪,制詩"只有文章傳子姪,絕無貨幣置莊田』」,在南書房行走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堂事務大臣姚文田所撰《文恭公行狀》文中講得很清楚的。在里山夏敘時民國十年所撰《四族合建祠宇志》文中,及上述董志剛此文中我們均可看到:董公祠是怎樣造的?當年長齡後裔普源、質源二兄弟見先賢遺址猶存,對大家說,孫權是富陽人無專祠,董邦達、董誥二公是我之祖也在故鄉無專祠,這樣對先賢無法祀祭。為此由下埠頭族長明福發起,會同誼橋隴、稠溪、大莊裡族長同籌款,各族執議約一紙。而主祭為普源。在十餘年後(民國二十五年)又建二進及其廂廊。)

【附註3】:浙江富陽宗譜

1.董狐:居新田,晉國太史,直筆忤權貴,年八十五而卒。2.遵父命攜眷六十餘口,徙河東汾陰縣,三年後復徙歙州,十二年又旋銅鏗。

3.像:為函谷鎮將軍,生兒子,長子捷,次子持遷洛陽。

4.捷

5.真:生二子,長子良為清溪令,次子京為本宗。

6.京

7.費:隱居萬華圃山。

8.鈿

9.瑜

10.儒:生二子,長為本宗。次子聖,其長子寧徙居長安關中五里亭,二子康徙居關中,三子泰徙居開封城小羊村。

11.道

12安:公生值劉邦項羽逐鹿之際,人尼離散,惟有族富而庶貴且顯,漢高祖採用劉敬計,徙元楚大族豪傑以充實關中,吾公遂居廣川(今河北棗強、修縣)。

13.瑞

14.順

15.仲舒:居廣川董家裡,漢建元間(前140---135)舉賢良,為一代名儒。

16.禹生:長子勝為本宗,次子滕其二孫分布高郵、尚陵。

17.勝

18.勖

19.駘

20.敏

21.彝,生二子,長子據,其子居江西吉水,二子陵為本宗。

22.陵

23.忠

24.宣:字少平,光武帝時為洛陽令,博擊豪強,時京師歌曰:「報鼓不平董少平」,帝稱為強項令。

25.安:生三子,孟、仲、季,仲之四代孫居瓜州。

26.孟

27.龔:二子,次子智,其子居武昌

28.仁

29.宏:為福州刺史。

30.和:字幼宰,先主定蜀,與諸葛亮並署將軍大司馬,外牧殊域,內斡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亮甚追思之。

31.允:字休昭,為蜀後主黃門侍郎。亮北征,表允志慮忠純,必能裨補闕漏,尋遷侍中,累擢尚書令,盡心獻納。

32.起

33.微:二子,次子奇遷居荊州。

34.陽

35.並:為太尉

36.均

37.興

38.世安

39.普

40.召

41.蕭:二子,長子信,其子琳遷青州。

42.義

43.瑤

44.熙

45.迪:二子,長子信道,其子孫居蔡州

46.體道:遷居睦州

47.敵

48.衢

49.略:為武康節度使,有善政。

50.九齡

51.暐:隋文帝時(581--604)為都督,出征衝突莫抵

52.楹

53.行遠

54.仁琬:居河中。

55.毓

56.彥

57.宗狐

58.晉:(724--799)唐德宗時為相,隴西郡開國公,斥朱泚之不臣,訟元秀之非罪,士大夫皆壯其節。

59.湲:商州刺史、御史中丞,生四子:居中、居正、從直、居敬。

60居中:善詩,為張藉所稱。

61.道

62.桓

63.賧

64.痊

65.權:為唐太尉,彈劾不避權貴,污吏聞風解印。二子,長子球,次子琀為晉江令,遂定居於此。

66.球

67.仲

68.律

69.洪

70.昱

71.風:二子,長子福昌為青州刺史

72.福海

73.恆

74.京

75.起俊

76.敏:(董元?)唐乾寧年間(894--897)為婺州判司,遷吳寧縣懷德鄉,浙江之始也。一說生於梁(907--923)仕於後唐(923--936),為唐潞王清泰二年(935)兵部尚書。一派居婺州吳寧縣,一派遷范陽(河北)。

77.宗本:字庶中,攜子從契丹南奔投後漢(947--950)為隨州刺史兼領戎事,遠近畏服,後周時(951--960)告歸隱居樂林泉,生五子,長子遵訓為本宗,次子遵謙居臨安,三子遵誨(926--981)居四明,四子遵謀為池州刺史居鳳陽府天長縣,五子遵謨,生一子雋,任安吉縣尹。

78.遵訓:字道明,謚文亮公,為集賢校理、任撫軍、後為吏部尚書。一說北宋建隆年間(960--962),一說北宋淳化年間(990--994),一說南宋紹興元年(1131)。生三子:長子祈為員外郎,是肖山---稠溪之祖,子董正為浙江行都司事。次子旺。三子隆為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之祖,其後人董槐(1191--1262)為宋理宗時為相,槐子董麗為尚公主駙馬。


推薦閱讀:

歐洲難民潮避難路上的孩子
俄考慮為美國竊聽門事件泄密者提供政治避難
斯諾登失望中國而請求在冰島政治避難?
【坐看雲起時——國際觀察時事短評】---評斯諾登正式向俄提出臨時避難申請

TAG:避難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