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大國意識 提升國民素質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自古以來,中國人注重修身養性,對個人道德、社會公德十分看重,「禮儀之邦」的美名也傳遍世界。孔子曾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有禮儀,顯示他的道德品位和思想素養,讓他更好地立身於社會;一個國家民族有禮儀,顯示這個國家民族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並決定是否能更好地立於民族之林。

但近些年,國內外不斷出現的負面事件,國民素養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中國式過馬路、某某到此一游、公園綠地隨地方便、老人摔倒無人扶、公交鬨搶座位等社會秩序淡薄和道德滑坡現象,折射出國民素養的"病根",有讓中國淪為"無禮之邦"的危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伴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要有效確立大國地位和形象,需不斷增強國民素質和大國意識等國家軟實力。

「不學禮,無以立」,「學」的前提是教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朝思想家韓愈把為人之道的培養,放在「師者」職責的首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已是世界公認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國,但是國人卻普遍缺乏大國意識。國民素養缺失的關鍵與我國教育發展弊端密切相關,正如有人指出,教育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蒙田說「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教育要摒棄浮躁、功利,回歸到教育規律,要通過充分發揮學校在文明禮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讓學生不僅有豐富的知識,還有豐滿的靈魂。

優秀傳統文化是國民素質的「根」。當今各種不文明現象反映出的,是一些中國人內心世界的浮躁和虛空,這份空洞源於傳統文化的缺失。「不學禮無以立」,從來都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可現在卻被一些人遺忘,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歐洲的「傳統禮儀」,然後再反過來加以對照。禮,實際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失去了禮,文化也就無從說起。中國有著深厚的「文統」和「道統」,向世界貢獻了孔孟老莊等數不清的思想大家。「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這些蘊含著豐富精神養分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如果被繼承發揚下來,完全能彌補與抵禦目前因為社會變化帶給人們的精神迷惘。腹有詩書氣自華,傳統文化可以提升個人修養,讓人更加優雅從容。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今天,中國GDP超過日本,高速鐵路正迅猛地覆蓋著華夏大地,載人航天器和載人潛水器把炎黃子孫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們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不斷提升的道德水準、個人素質,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大,更是民族精神深遠、長久的延續!

推薦閱讀:

出境旅遊者要有維護國家形象意識
危險!萬億資金大缺口,大多數人卻沒意識到!
論意識形態的本質和功能
深度剖析:美國動畫片《貓和老鼠》與美國的意識形態
防晒意識真的要從娃娃抓起!

TAG:意識 | 素質 | 國民素質 | 國民 | 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