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

語音丨伯凡時間

減少物品的數量並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目的是幫助人們

找到對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精簡自己生活的衝動,比如看完《斷舍離》這本書以後,大徹大悟,於是打開自己塞得滿滿的衣櫃,希望能把裡面的衣服減少到寥寥幾件,或者看到喬布斯那張著名的極簡主義房間照片之後,深受感動,突然想讓自己堆滿雜物的房間也變得清爽利落。

不過結果自然大都是無功而返,捨棄東西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否則「斷舍離」這樣的話題也不會一再在媒體里出現,最終,往往我們新翻出來的衣服比扔掉的還多,傢具和書籍更是捨不得扔棄,最後難免撣撣灰塵,分門別類排個順序然後繼續堆積。

想要精簡可不容易,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我們人類的匱乏經驗由來已久,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正吃飽穿暖是近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情,囤積癖甚至可能已經進入了我們的基因,就像松鼠為了過冬儲存松子一樣,我們總是會默默的把各種物品拖進家中,心裡想著也許留著日後能用得上。

35歲的出版社編輯佐佐木典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是一個有著輕度「囤積癖」的日本普通年輕人,書架上放著總價超過100萬日元的書和影碟,衣櫃里掛著「一心想著等以後瘦下來以後再穿」的衣服,與小房間尺寸極不相配的大屏幕電視和音響系統,包括暗房在內的整套攝影設備,以及各種古董雜貨,自行車維修工具,電吉他和擴音器,從幼兒園開始保留的所有信件……

聽起來,其實每一件物品都算不上什麼奢侈品,而且也包含著很多他的樂趣和回憶,但是最終,佐佐木典士還是捨棄了這些物品,真正的實現了精簡自己的生活,他還根據自己從一個囤積癖變成極簡主義者的轉變經歷,寫出了《我決定簡單地生活》這本書。

跟此前伯凡時間的《你以為極簡就是極度簡單嗎?》這篇文章的觀點一樣,佐佐木典士也認為,極簡主義不是單純以擁有物品的數量來判斷的,不是擁有超過100件物品的人就不是極簡主義者,擁有物品少於100件的就是極簡主義者了,否則乞丐們都是極簡主義者了。佐佐木典士對於極簡主義者的定義是:

1.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2.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

也就是說,減少物品的數量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幫助每個人找到對他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為了專註追求最重要的東西,就要剔除其他不重要的東西,這才是精簡之道。

佐佐木典士提出了55項捨棄的法則——放心,我們不會把這55條原則全部都羅列出來,否則那也太不精簡了,我們從中間挑出了其中十條覺得值得一提的捨棄法則。

原則一:捨棄無法捨棄的刻板印象;

這自然是捨棄的第一步,這個世界上沒有無法捨棄的個性,只有深信無法捨棄的刻板觀念;

原則二: 捨棄是一門可以練習的技術;

捨棄也可以訓練和優化,「熟能生巧」,捨棄得越多就會越來越擅長捨棄;

原則三:捨棄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一提到捨棄,感覺就是失去、吃虧,這是錯誤的觀念,懂得捨棄會讓我們擁有更多,比如,捨棄不必要的社交能夠讓你獲得更充裕的時間,捨棄不必要的傢具能夠讓你獲得更充分的空間,捨棄不必要的隨身物品能讓你獲得更靈活的便利性等等;

原則四: 同一樣東西,超過兩個以上也要扔掉;

有時候之所以經常找不到東西,就是因為同樣用途的物品有好幾個,放置的地方也不固定,還不如只保留一件;

原則五:將難以捨棄的物品拍成照片;

有時候,難以捨棄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跟物品相關的回憶,所以可以把難以捨棄的物品拍成照片,這樣既保留了回憶,也節省了空間——不過作者自己承認,就連這些照片其實他也很少再去回顧了,所以他正在考慮把這些照片也刪除掉;

原則六:首先要丟的是收納物品的物品;

這是一種「破釜沉舟」的做法,收納物品在幫助我們實現表面整潔的同時,也掩蓋了問題,佐佐木典士用「蟲子的巢穴」來比喻收納用品,他認為,只有先捨棄收納用品,讓裡面的物品毫無遮攔的暴露出來,才能逼迫人直面問題,真正的減少物品;

原則七:買一件新物品,捨棄一件舊物品;

這是一種強制性的讓自己擁有物品的總量保持在一定限度之下的方式,也是捨棄的王道;

原則八:不要因為物品便宜而購買,也不要因為物品免費而收下;

沒有物品是真正免費的,就算一分錢沒花,也要佔據你的精力來維和和管理,就知道要做到這點其實也不容易;

原則九:真正必需的物品一定會回來;

捨棄物品的人總有一種恐懼心理,害怕這件物品以後再也找不回來,但是在這個物品極度充裕的世界上,這種擔心其實十分多餘,就算是號稱絕版的那種物品,也能夠通過二手商品網站等方式來找到,只要你肯用心,就一定能找到,所以不用擔心永遠失去;

原則十:因為捨棄,所以難忘。

捨棄不等於忘記,很多時候,恰恰是捨棄的那一刻,人們才對一件物品產生了珍惜的心理,而如果他們把這件物品囤積在自己手裡,反而會把它忘記在灰塵之中,從來不去翻揀。

值得一提的是,極簡主義並不是輕視和厭惡物品,極簡主義者並不是苦行僧,一個收藏癖和極簡主義者甚至可以同時共存在一個人身上,但是這個收藏癖肯定不是什麼物品都往家裡拿的人,而是真正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而且為什麼喜歡的人。比如,喬布斯是一個極簡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對於物品有著極高鑒賞力的人,就連最後住院時病人必須戴的口罩,他也挑三揀四,極為挑剔。

跟大多數只告訴大家要「斷舍離」的導師不一樣的是,佐佐木典士還提出了15條進階版的減物法則,這15條不是告訴你如何捨棄,而是在宣揚極簡主義的同時,也防止你成為一個「減物癖」,因為一心只計較物品數量的減物癖,跟囤積癖一樣,也是一種「病」。

我們也從這15條進階版的減物法則中選出十條來吧:

原則一:令人滿足的並不是物品的「數量」

與其擁有兩三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咖啡杯,還不如擁有一個自己特別喜愛的咖啡杯天天使用,所以減少物品的數量,不一定會降低滿意度;

原則二:將個人服裝「制服化」

「制服化」的意思當然不是穿制服,而是像喬布斯和馬克.扎克伯格那樣,選擇一兩套適合自己的衣服天天穿著,不用為選擇衣服和追求流行而花費時間——當然,這一條對於講究穿著並且時不時想追求新形象的人來說可能尤其難做到;

原則三:擁有很少物品的人往往很有個性

創造豐富個性的並不是物品,而是「經驗」,而極簡主義者比起物品更注重經驗,經驗不像物品一樣佔據空間,所以佐佐木典士認為,與其把錢花在物品上,還不如花在「經驗」和「人」上,多享受旅行、接觸大自然,才是最佳的用錢之道;

原則四:「測試」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件物品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真的能夠捨棄某件物品,那麼你可以通過把這件物品藏匿起來,或者借給別人的方式來讓自己體驗一下「沒有」這件物品是什麼感受,很多人通過這種測試都發現,原本自己認為根本離不開的某件東西,其實一旦習慣了也毫無感覺;

原則五:稍微的「不方便」反而讓人感到快樂

我們總是在追求方便,更方便……但是有時候稍微跨越一點障礙反而能讓人感覺更幸福;

原則六:趁健康時整理「生前遺物」

我們擁有的很多物品,只有自己才清楚它的價值,因為獲得這件物品的過程,為獲得它而付出的代價,包括關於這件物品的回憶,都是只存放在自己的腦子裡,如果自己消失了,物品的附加價值也就消失了,所以這些物品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會是一些無價值的破銅爛鐵;

原則七:不要進行「比誰物品少」的競賽,不要苛責持有物品的人

有些極簡主義者很容易會陷入一種「炫耀自己物品少」和「比誰擁有物品少」的競賽,如果陷入了這種狀態,那麼極簡主義者跟一個囤積癖也沒有本質區別了,因為他們都是在試圖通過外在物品來彰顯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極簡主義者關注的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通過擁有物品少這件事來炫耀自己;

原則八:「減物癖」和「囤物癖」都是一種病

減少物品和囤積物品同樣都能夠帶來刺激和快感,都會讓人上癮,所以,如果,你要問自己:「這件物品真的應該捨棄嗎,我是不是在為了減少而減少?」

原則九:極簡主義是一種手段,是揭開未來人生的序幕

減物本身不是目的,減物後要優先考慮的「重要的事」才是目的,如果把極簡主義當成目的,那麼達成目的之後,等待你的跟物慾被滿足之後的結果是一樣的,同樣是無盡的空虛感;

原則十:極簡主義沒有正確答案

極簡主義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如果你把該精簡的物品都精簡掉了,還剩下一台巨大的鋼琴,或者還剩下一輛奢華的汽車,那麼這仍然說明你找到了你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東西。

說了那麼多如何成為一個極簡主義者,那麼到底極簡主義的生活給佐佐木典士帶來了什麼呢?如果只是讓時間更充裕,讓房間更清爽,那似乎也不是一件太值得一提的事情,至少不值得用一本書來長篇大論。

佐佐木典士自己總結說,極簡主義讓他的生活煥然一新,因為精簡物品的同時也是在精簡社交關係,渾渾噩噩、無所適從的時間也減少了,現在的他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而且因為不用擔心搬家的負擔,擁有說走就走的自由,讓他更加自信和開朗,身體也更加健康,精神專註度更高,更少跟別人比較,也更加忠於自我。

伯凡時間周末閱讀推薦

推薦閱讀:

極簡主義之美:明清時期海黃傢具圖賞
極簡主義家庭辦公公寓
單人極簡主義拳擊訓練,告別複雜痛苦的傳統訓練,自己也能成為高手
全世界都在流行極簡主義

TAG:主義 | 才能 | 極簡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