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攝影技藝

寫給未來的攝影家

攝影是一門大眾化的藝術。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照相機為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及不同資歷的人們所擁有;在這個星球的每一秒鐘,會有千萬隻照相機同時被撳動。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早期攝影家們需要長期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的技術「秘訣」,被高智能化的操作所替代,拍出一張「有水平」的照片似乎已不是一件難事。也正因為攝影的普及,每個人都可以把攝影用作表達自己的意圖、觀察和構思的手段,如同150多年前,攝影術的專利獲得者達蓋爾在法國科學院上驕傲地宣稱:「我已經抓住了飛逝的陽光並且俘虜了它。我強迫太陽為我作畫。」

然而,攝影真的是這麼容易嗎?在彩照沖擴店裡,我們常可看到顧客拿著拍了半天未曾曝光的膠捲卻去追究沖洗機的責任。常常又有人自以為掌握了足夠的技術,挎著照相機,帶著「長槍短炮」從名山大川「掃蕩」回來後,卻發現所有的感覺都失落在路上,照片上找不回當時感動的瞬間。難與易是辯證的,攝影高科技帶來了自動化也帶來了日新月異的技術與觀念。跟不上技術的要求,缺少足夠的表現技巧與個人風格,是難以拍出精彩照片的——儘管按一下快門是那麼輕易。

《業餘攝影技藝圖解》不僅為初學者,也為有一定基礎的攝影愛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經濟和技藝:從具體的器材使用到大腦思維的訓練,從各種拍攝題材到進入暗房操作。攝影是一種視覺文化,書中將以最大可能提供盡量多精彩的圖片,深入淺出地引導大家真正喜歡上攝影。你可以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一遍,邊讀邊實踐;也可以隨手翻翻,輕鬆瀏覽,相信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穫。

第一章 準備工作——選擇合適的器材

一、照相機

在150多年的攝影發展史中,進步最大的恐怕要數照相機了。人們現在已無法想像最早的照相機只是一隻木箱,它的前面裝著一片鏡頭,反面存放著感光材料。今天的照相機已成為綜合機械、光學、電子等技術的精密儀器,機型令人眼花繚亂。

要拍好照片,選擇一架稱心如意又切合實際的照相機非常重要,它能使你得心應手又充滿自信地通過「第三隻眼睛」,全新地感受這個世界的奧秘。

1、135平視取景照相機的特點

目前市場上最常用的照相機是135照相機。它所使用的135膠捲又稱35mm膠捲,畫幅通常為24×36mm。從構造原理和基本功能上看,135照相機又分為簡易型的平視取景照相機和較高級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國內市場上流行的135平視取景照相機價格大都在200元以下,主要型號有鳳凰205系列,海鷗KJ系列,以及虎丘、東方、華夏等多種型號。這類照相機的最大特點是價格便宜,而光圈與快門檔數又較齊全。光圈從f2.8~f16共6檔,快門分為B門、1/300~1秒9檔,完全能適應各種自然光照和一般室內的拍攝需要。它採用雙影重合的手動調焦方法,輕巧靈便,宜於攜帶,選用38mm左右的固定焦點鏡頭,視角較廣,適合於一般的旅遊風光和家庭紀念照的拍攝。因此,這類相機在80年代中後期起風行大陸市場。

135平視取景式照相機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首先是它的鏡頭焦距是固定的,也就是不能更換其它鏡頭,在拍攝上受了許多限制。38mm左右的小廣角適合於拍攝較寬廣的畫面,但無法進行特寫等其它要求的拍攝。同時它的平視取景方式還存在一定的誤差,雙影重合的對焦方式精度也不高,大都缺乏實用的測光功能,加上結構比較簡單,耐用性也差些。因此,目前這類相機在新開發的多種機型中都加上了測光或半自動曝光功能,有向自動傻瓜機靠擾的趨勢。

儘管如此,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朋友來說,這類平視取景照相機還是有其實用價值,它的較齊全的光圈與快門和手動調焦系統,對於練習基本技術非常適用。初學者可以通過對光圈、快門、調焦的自由選擇,了解攝影中的許多技術奧秘,為今後使用較高級的照相機打下紮實的基礎。

2、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實用價值

如果想拓寬攝影創作的天地,那麼,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就必不可少,它可為你打開通向專業攝影師的大門。

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簡稱單反相機)除了使用的膠捲規格與135平視取景照相機一樣之外,它的獨特的單鏡頭反光取景方式使這類相機上了一個台階。相機內裝有五稜鏡和反光鏡,取景、聚焦、拍攝均通過同一鏡頭進行,這樣不僅不存在取景視差,最重要的是鏡頭可以方便地卸下,根據需要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這對專業和業餘的拍攝者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功能。這類相機的光圈與快門的可調範圍較大,一般情況下,光圈有f2~f22共8級,快門也有/1000~1秒多達11檔(最新的尼康相機最高快門速度已達1/8000秒,並已誕生了1/12000秒的美能達新機型)。同時,其鏡頭成像質量也大為提高,底片允許大倍率放大。

135單反相機性能相差較大,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為500元上下的普及型機種,主要以國產的海鷗DF系列,孔雀DF和珠江S201型為代表。這類單反相機具備以上介紹的一些基本功能,但沒有測光系統和自動曝光功能。

第二類為千元上下的中檔機型,它在前一類相機的基礎上增加一此致測光功能,如國產的DF-1ETM、鳳凰JG303,進口或組裝的百佳MFC-5B型、企諾CM-5型、確善能CT-1型以及雅西卡FX-3型等。測光功能可以提示拍攝者準確曝光,實用性更強。再好些的除了有測光功能外,還具備一些半自動曝光功能。如進口或引進流水線生產的柯尼卡FT-1型、百佳BC1型、海鷗DF-300(美能達X-300)、攝自動的曝光方式使攝影創作更快捷便利。

第三類為數千元到近萬元的高檔機型。這類相機品種繁多,技術的先進程度日新月異。它不僅具備多種全自動曝光方式,設計了許多輔助的自動拍攝模式,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全自動對焦的重大突破,使原來最費時又很難掌握的對焦方式變得輕而易舉,增加了專業攝影師抓拍的成功率。

3、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利用

120照相機使用的膠捲比135膠捲寬一倍左右。1卷120膠捲根據不同類型的照相機可以拍攝出16、12、10、8等張數照片。

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是國內市場上最流動的機種。它的主要特點是裝有攝影和取景兩個鏡頭,分兩路同時工作。進口的以德國的羅萊弗萊克斯和日本的雅西卡120雙反相機最為多見。國產機型有10數種,主要有海鷗4型系列4種,虎丘、珠江、紅梅、東方、牡丹、華中等,基本結構大同小異。但隨著彩色攝影的普及和彩色擴印的流行,120雙反相機由於拍攝張數少,擴印不經濟,不能更換鏡頭以及較為笨重等諸多原因而幾近淘汰,由小型的135照相機所取代。目前除海鷗4型尚有部分出口和供應國內市場外,其它廠家的產品基本停產。

如果手頭還有一架這類型號的120雙反相機,不審值得一用的,特別是用於拍攝風光、靜物等相對靜止的影像時。

首先是這類相機使用方便,功能較齊全,快門與光圈檔數較多,適用性強。特別是鏡頭分析能力高,清晰明快,大底片可以製作出素質較好的照片。這類相機通過磨砂玻璃取景,儘管影像左右相反,但構圖直觀,並可以不用趴下或抓高進行低角度或高角度取景。兩個鏡頭的分開取景與曝光,在拍攝過程中不會如單反相機那樣出現取景影像瞬間中斷。

4、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特殊功能

針對120雙反相機制缺點(如鏡頭不能更換,取景左右相反,後背不能更換)所設計的120單鏡頭的反光照相機是一種價格昂貴的機種,專供畫報記者和專業廣告、人像攝影師所用。其中高檔的有瑞典的哈蘇500C/M型,德國的羅萊弗萊克斯SL66型,中檔的有日本的瑪米亞RB67、BZ67和潘太克斯67型,一般機型有日本的勃朗尼卡各款,此外還有更簡易的蘇制基輔88型等,價格從數萬元至數千元不等。

120單反相機使用120膠捲,除了保持了一般的120機相畫幅尺寸大,可以大解析度放大的特點外,其最大的優點還在鏡頭以及後背的可換性上。可以根據拍攝需要隨時換用不同焦距的鏡頭,與135單反相機一樣,給專業創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後背可換性則達到了一機多用的效果。儘管120單反相機體積較大,份量也重,但它裝膠捲的後背可以隨時卸下來,換上新的後背。比如有三個後背,一個裝黑白膠捲,一個裝彩色負片,另一個裝彩色反轉片,那麼就等於有了三架照相機,這是135單反相機所沒有的功能。

120單反相機也有一些缺點:除了體積大、份量重不利於攜帶外,它的操作比較複雜,使用繁瑣。由於手持拍攝極容易抖動,須用三腳架支穩後拍攝,不利於抓拍。

5、全自動傻瓜機的選用

傻瓜照相機是指除單反相機外的使用135膠捲的平視取景的小型電子自動照相機。它與一般的135平視取景相機的不同點在於更多地採用電子技術或簡化裝置,通過自動曝光、自動對焦以及自動卷片等各種自動功能,充分實現小型相機的全自動化操作,更適合於家庭的普及使用。

第一類傻瓜機實際上是最簡易的固定式傻瓜機,製造商為了降低成本,滿足一般消費者的要求,將一些自動化功能改為固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讓拍攝者也能方便地拍出過得去的照片。這類相機的快門與光圈都是固定的,沒有測光系統,只是裝有低照度測定裝置,提醒拍攝者在弱暗光條件下打開閃光燈。它的對焦方式也是全固定的,利用景深原理使被攝體在一定範圍內達到比較清晰的效果。其主要型號有飛躍FY-5,珠江F35,維維塔PS10,柯達S100LEF,柯尼卡POP,富士DL-7、DL-20、FZ-5等。由於這類相機價格較低(200~400元),對消費者很有吸引力,但在購買時必須慎重考慮。因為這樣以不變應萬變的消極方式很難拍出較好質量的照片,常常容易導致一些失誤,或無法將所拍的照片放大到滿意的畫面,它對自然光的適應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類是自動化程度稍高的傻瓜機,主要表現在自動曝光的功能上。為了適應自然界千變萬化的光照,它設置了程度快門,無論在什麼場合,按下快門時,測光元件都會將數據傳遞給微電腦,從而自動選出一組光圈與快門準確完成自動曝光。它不僅能滿足一般的生活攝影的曝光要求,有的還適應拍攝夜景等弱暗光下的景物。其主要機種有:青島6型,百花EF-1、2、S、2S,紅梅PT6-MD、HM-EF,長江—巴爾達CE35,甘光JG304C,海鷗KX、KE,飛躍KX-2、KX-3以及進口的佳能、美能達、理光、柯尼卡等一些品種,其價格一般在500~700元之間。

第三類是全自動傻瓜機,它不僅具有自動曝光功能,而且實現了自動對焦。通過紅外線對焦方式達到很高的精度,使複雜又難以精確掌握的對焦技術變得輕鬆自如。這類相機還同時具備自動卷片、日期後背設定、自動閃光等功能,使拍攝者目光不離開取景器便能同時輕鬆地抓拍到精彩的照片。主要型號有:百花AUTO900,鳳凰604/D,海鷗AF-700以及進口的美能達、富士、理光、潘太克斯、奧林帕斯、尼康、柯尼卡等機種,其價格多為800元到千元以上。

另外,最新的全自動傻瓜機還具備了變焦鏡頭,可以從廣角變到中焦,迅速精確,同時,它還具備不少單反相機很少具備的新功能,比如自動曝光補償,消除紅眼功能,電視拍攝模式,夜景現場光拍攝模式,間歇定時攝影功能等許多全新功能,使其達到了幾乎無所不能的境地。

傻瓜照相機也有其弱點:首先是由於鏡頭小、簡單,成像質量與135單反相機還有一定的距離。其次是全自動的操作方式一方面方便了拍攝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拍攝者的主觀創意能力,特別是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藝術創作來說會顯得無能為力。

6、購買照相機時的簡易鑒別法

選擇一架質量優良的照相機,是拍攝成功的基本保證。然而,任何照相機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各種類型的照相機都有其特殊的、其它照相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有些功能很全的照相機往往又會失去個性,價格也高,所以在購買相機前一定要權衡一下各種相機的利弊,從便利性、適用性和可靠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另外,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對照相機的選購要求也各不相同,青年人偏愛機型新款、外觀漂亮,老年人希望操作簡便,職業攝影師注重經久耐用和功能齊全,家庭攝影者要求質量可靠又價廉物美。但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機型,都必須進行仔細的挑選。

首先可從照相機的外表進行檢查,要求無變形,無劃痕,電鍍氧化表層均勻,無泛黃、鏽蝕或剝落現象。裝飾皮革或漆層沒有脫落,晃動時沒有異常的響聲。然後再檢驗內在的質量。

鏡頭是照相機的眼睛、成像質量的關鍵,挑選時要格外仔細。檢查時可將鏡頭卸下,或是打開照相機的後背,將光圈開到最大,打開B門,將鏡頭對準白牆或是白紙,利用透射光觀察內部鏡片,看看有無崩邊(鏡片邊緣碎裂)、開膠(鏡片邊緣的膠合面開裂,呈半透明銀白色狀)、發霉(出現不規則的放射狀或枯樹枝狀霉斑)、劃傷以及各種雜物等。鏡頭中如有氣泡,只要不大,並不在鏡頭中央,一般不影響成像質量。

調節光圈調節環,光圈葉片的張開、收縮應靈活有序。檢查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時,鏡頭裝在機身上時光圈應是全開的,按下快門後應能自動收縮到預定的光圈孔徑,隨後即恢復到全開狀態。

旋轉調焦環、變焦環時,手感應既平衡又順暢,阻力均勻而不發澀,鏡筒不應有各種鬆動現象。

檢查快門時要打開相機後背,通過觀察和聽聲音相結合的方法,判斷各檔快門速度的開啟時間長短有無差別,感覺是否與快門調節盤上的批示一致。同時檢查自拍的系統,應在8~12秒之間釋放快門。

再檢查卷片上弦等機構是否靈活可靠。在購買135照相機時要注意檢查卷片的作牙輪轉動情況。平時八牙輪不能向暗盒方向轉動,只有按下倒片鈕時才允許逆轉,否則裝片後就會打滑。輕壓照相機後背的壓卡板,看彈簧力量是否均勻,並注意壓片板以及片框上是否有毛刺,以免劃傷底片。

取景器應清潔明亮。選擇一個近處的物體和一個遠處的物體對焦,看鏡頭上的刻度讀數與實際距離是否基本吻合,對於自動聚焦的照相機,可選擇遠近不同的物體,將取景器中心對準這些景物,按動快門時(包括半按快門)鏡頭應有明顯的伸縮動作(向遠處對焦時鏡頭縮回,近處時鏡頭伸出)。

檢查帶有電子測光功能的或全自動曝光的照相機時,先裝上電池,打開測光開關,對明暗不同的景物測光,曝光表指示針或發光二極體、液晶顯示屏等應迅速靈敏地作出反應。對於自動曝光的照相機,需要試一下自動光圈或自動快門(有的為程序快門)對不同光線的反應是否靈敏。

7、照相機使用壽命長短,與拍攝者是否正確操作和悉心保養直接相關。

操作照相機時的力量不宜過大、過猛,以防損壞機件。一天拍攝結束後,特別是有較長時間不用時,應及時釋放自拍鈕和快門按鈕,使其處於放鬆狀態。調焦環應旋至 處,讓鏡頭縮回,避免壓壞調焦系統。平時養成隨時蓋鏡頭隨時蓋鏡頭蓋的習慣,減少鏡頭的污染,特別不要用手指碰觸鏡片表面,留下的指痕會對鏡片產生霉蝕。

由於照相機的皮套易受潮使相機發霉,在保存照相機時最好與皮套分開。存放前對相機作一全面清潔工作,並取出電池,釋放所有機構,連同乾燥劑一起放入乾燥箱(可用餅乾聽或兩層塑料袋代替)。將乾燥箱置於乾燥、清潔、陰涼處。存放中的照相機應每隔一段時間(一兩個月)取出運轉幾次,以防機械結構粘滯、失靈。

旅途中對照相機維護的主要要求是防震。應將照相機裝入皮套中單獨存放,不要和金屬物混雜在一起,以防碰撞、擊傷。鏡頭光圈開到最大處,減少光圈葉片碰撞的可能。焦點也應調在 處,讓鏡頭縮回。如在潮濕地帶拍攝或雨季外出,要同時帶上塑料袋和乾燥劑。在高溫環境下拍攝時,不宜將照相機放在陽光直射處,並不要直接與地面接觸。高溫會使鏡片間的粘合劑開膠,稍有震動就會造成鏡片移位。在低溫環境下要注意照相機的保溫,注意將其焐在懷中。低溫容易使相機的潤滑油凝固,打不開快門,或令電池失效。在多灰塵或風沙的環境中使用,可用膠帶粘住照相機的各個固定接縫處,防止沙塵進入而磨損機件。

如果相機上積上灰塵或鏡頭上有了污痕,可採用以下方法清潔:

在清除機自外部積塵時,可用油畫筆進行一番周到的撣刷,然後,再用吹氣球細吹一遍。如果灰塵混有油膩而形成積垢,可用紗布或棉花球沾上一些酒精,將積垢輕輕擦去。

擦鏡頭應按如下步驟進行:先用專用毛刷撣去顆粒較大的浮塵,再用吹氣球吹去殘塵,最後才可以用擦鏡紙乾擦或用棉花球沾上擦鏡水擦試。擦時應自鏡頭中心向外緣呈螺旋線方向進行,邊擦邊轉動棉花球,最後再乾擦一遍。如果一開始不除塵就用擦鏡紙擦試鏡頭,無異於使用砂紙去磨損鏡頭。當然,不要頻繁地擦試鏡頭,以減少不必要的磨損。

二、鏡頭

照相機成像的關鍵是鏡頭。鏡頭如同人的眼睛,它能使光線匯聚,在膠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現代鏡頭通常採用高質量的光學玻璃製成。衡量照相機鏡頭的標準主要有這樣三點:一是「像」——所攝影像不失真,色彩還原好;二是「清」——指成像清晰度高,層次豐富,影調細膩;三是「勻」——通過鏡頭的光照均勻,畫幅中央與四周的照度相差不大。

一些較簡單的照相機,如平視取景的135照相機、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以及一般的自動傻瓜照相機,它們鏡頭的焦點都是固定的,也就是如同我們的眼睛看東西,總是保持在同一大小的視角範圍。而135單反相機和120單反相機的鏡頭都是可以更換的,不同焦距的鏡頭拓寬了人的視角,也使攝影創作有了更廣闊的藝術天地。因此,不管你現在使用什麼照相機,了解鏡頭的各種性能都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有助於你從技術角度,精通和掌握鏡頭的造型特點和一般規律以及各種使用技巧,從而使技術達到爐火純青。

1、與人眼視角相似的標準鏡

當我們的雙眼從水平的角度觀察景物時,所能看到的清晰範圍,其視角與標準鏡頭的視角大致相似。反過來說,當你的照相機上是一隻標準鏡時,拍出照片的取景範圍、前後景物的大小比例帶來的透視感等都與人眼觀看的效果類同。

從理論上講,標準鏡頭是指其焦距接近相機畫幅對角線長度的鏡頭。因此,使用不同規格膠捲的照相機,標準鏡頭的焦距也就不同。如135照相機的畫幅為24×36mm,它的標準鏡就為50mm左右;而畫幅為56×56mm的120相機,它的標準鏡頭就是75mm左右。

與其它焦距的鏡頭比,標準鏡頭既不誇張,也不壓縮,變形也不明顯,使人感到畫面非常逼真、自然,有一種親切、可信感,同時它還具有以下一些優點:

一是標準鏡頭的成像質量非常高,色彩還原好,所拍攝畫面質量一般優於同級別的其它焦距鏡頭。

二是標準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一般很大(這在後面章節中會詳細介紹),通光能力很強。港台攝影家稱其為「快鏡」,也就是它在光線弱暗手槍扌的工作能力要比其它鏡頭強,適用範圍更廣。

三是標準鏡頭的最大相對孔徑大帶來了取景框內明亮。利用這一優點,能方便地進行快速準確的調焦。

另外,標準鏡頭便於攜帶,操作靈便,因此,受到攝影師的普遍重視和歡迎。

懂得了標準鏡頭的焦距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攝影者的創作自由,但經常使用標準鏡頭反而有助於鍛煉攝影者的觀察能力——促使和逼迫攝影者注意尋找、選擇和挖掘最佳視點,而不是依賴許多不同焦距的鏡頭或焦鏡頭,無意間形成偷懶的習慣。

2、展開空間的廣角鏡

標準鏡頭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一個狹小的空間,想拍攝大範圍的場景或多人的全影,或是野外想拍攝廣闊的自然風光但身後又沒有退路時,標準鏡就會顯得無能為力了。這時就必須選擇視角更廣的廣角鏡頭,以便在畫面中容納更多的景物。現在流行的平視取景135照相機以及一般的135自動傻瓜機,安裝的就是焦距為35mm或是38mm的普通廣角鏡頭,其目的就是想讓這些照相機能在較近的距離攝下更大範圍的景物,適應於家庭室內合影或是在風景點拍攝紀念照的需求。

就135照相機來說,一般的廣角鏡主要有38、35、28、24mm等多種焦距,如果焦距短至21、17、14、11mm等,就稱之為超廣角鏡。焦距越短,視角也就越廣,同時其它特徵也就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廣角鏡頭拍攝的景物空間範圍廣闊深遠,明顯大於人眼直接觀看到的景物範圍,常使畫面產生超凡的藝術特色,給人以出人意外的視覺享受。

使用廣角鏡拍攝時,景物的清晰範圍很大(稱之為景深,其原理將在以後的章節中講到),所以特別適合於想將遠近物體同時都拍清晰的要求。

廣角鏡還能產生強烈的空間透視效果,特別是遠近物體的大小比例懸殊,在展現畫面空間遼闊的同時,還突出了畫面的深遠感覺,把遠處的景物「推」得更遠。

了解了廣角鏡的特點後,可充分發揮其長處。

當面對標準鏡頭無法容納的大場景時,通過廣角鏡就能展現宏大、壯觀的氣勢,產生更強烈的抒情色彩。當景物呈現多層次的前後空間時,可以用廣角鏡頭強化其透視效果,並利用其較大的清晰範圍使所攝景物都清晰。如果在畫面上出現一些有規律的線條、塊面結構時,可充分利用廣角鏡強化其透視效果,創造新奇的圖案造型。另外,還可利用廣角鏡的近大遠小原理,有意強調一些誇張的畫面,使原來比較狹窄、低矮、擁擠、短淺的空間顯得寬敞、高大、舒適、深遠,甚至可以使人物有意產生變形,達到諷刺、醜化對象的目的。

3、壓縮空間的中、長焦鏡頭

假如我們站在一個特定的位置上,想將遠處的景物拍得大些,或是想減少畫面的空間透視效果,壓縮空間中排列的景物,就需要用到中、長焦距鏡頭。

中、長焦距鏡頭與廣角鏡頭正好相反,它的焦距較長,視角卻很小,就像我們使用的望遠鏡一樣,能從視覺上將遠處的物體拉近,因此也稱遠攝鏡頭。就135照相機而言,我們一般稱80~135mm的鏡頭為中焦距鏡頭,將200mm以上的鏡頭稱為長焦鏡頭。使用中長焦鏡頭主要可以產生以下效果。

一是中長焦距鏡頭能在同樣的距離上比標準鏡拍攝下更狹小的景物空間範圍,有利於表現景物的局部,並使畫面構圖簡潔、精鍊、飽滿。

二是當把被攝主體「拉近」和「放大」後,能細緻入微地描繪和再現景物細節、質感,揭示事物的特徵。

三是和廣角鏡正好相反的是,中長焦距鏡頭的清晰範圍非常小,有利於突出主體,虛化前景和背景,更易吸引觀看者對主體的視線,使畫而後主題表現醒目、鮮明。

四是畫面的空間視覺透視效果明顯減弱,使原本寬敞的空間顯得非常狹窄、短淺、緊湊、密集,不再強調錶現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如拍攝熙熙攘攘的商業區,人頭攢動的繁華街道,長焦距鏡頭的壓縮,會使畫面上來往的車輛貼在一起。

焦距為85~135mm的中焦距鏡頭最適合於拍攝人物肖像和一些大特寫,所拍人像無誇張透視變形,而且可以遠離人物,使被攝者的緊張心情得以放鬆。

由於中長焦距鏡頭相對體積大、分量重,鏡片構造複雜,因此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使用時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一是鏡頭的光圈不能開得很大(相對孔徑小),不適宜在弱暗光下拍攝,加上份量重,容易抖動,也不利於手持拍攝,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儘可能用三腳架支穩了再拍。二是因為壓縮了較大的空間,畫面清晰度、反差和色彩的飲和度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特別不宜於在陰天、霧天等陰晦天氣拍攝,否則畫面質量將會嚴重下降。

4、方便快捷的變焦距鏡頭

了解了不同的焦距鏡頭在攝影中的作用,在對其各具特點的實用功能感興趣的同時,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要想進行攝影創作,每次都要帶上這麼多的鏡頭嗎?變焦距鏡頭解決了這一問題。

變焦距鏡頭是一種很有魅力的鏡頭,它的焦距可以在較大的幅度內自由調節。現代變焦距鏡頭從廣角變焦鏡頭到遠攝變焦鏡頭,應有盡有。它不公是攜帶更為方便,在自由調節焦距的功能上也比更換不同焦距的鏡頭來得快捷神速,所以香港攝影家常稱變焦距鏡頭為「神鏡」。

變焦距鏡頭究竟「神」在什麼地方呢?有了一支變焦距鏡頭,就可以代替若干只固定焦距鏡頭。比如一支35~70mm的變焦距鏡,可以代替35、50、70三支定焦距鏡,70~200mm的變焦距鏡,可以代替70、85、105、135、180、200mm等6支定焦距鏡,而且焦距是連續可變的。對於剪裁畫面、靈活選擇構圖方式非常有利。選擇變焦距鏡頭可以從以下的幾方面考慮:

首先是變焦的倍率。覺見的變焦倍率有2倍、3倍、4倍、5倍、6倍等多種,從目前的製造質量來說,以選擇3倍左右的變焦倍率為佳。比如選擇兩支3倍的變焦鏡,其中一支28~80mm,另一支70~210mm,就足可適應人像、風光等各類基本題材的創作要求,涵蓋面非常廣。

再從變焦的方式上看,有「單環推拉式」和「雙環轉動式」兩種。前者變焦環和對焦環合二為一,前後推拉為改變鏡頭焦距,左右轉動為對焦。它有使用方便、拍攝迅速等優點,但易產生對焦偏移,或俯仰拍攝時鏡頭筒易滑動的缺點,較適合於新聞、體育、日常生活的抓拍使用。後者的變焦環與對焦環各自獨立,轉動操作互不影響,有利於精確對焦和防止滑動,但不如單環的操作簡便,較適合於風光、靜物、人像的拍攝。

變焦距鏡頭也有其缺點。首先是它的透鏡片數較多,結構複雜,以致成像質量和清晰度一般不如同級別的定焦距鏡頭。同時變焦倍率越大,最大相對孔徑也越受到限制,不適合在弱暗光下拍攝。加上體積和重量相對較大,不利於操作時的穩定。因此,當需要高質量的畫面時,還應以選擇定焦鏡為好。

5、鏡頭的有效口徑、卡口及其它

在選用各種鏡頭時,除了了解它們的一些基本技術性能外,還應該懂得與鏡頭相關的一些規格參數,如鏡頭的有效口徑、卡口等。

鏡頭的有效口徑(也就是鏡頭的最大相對口徑),通俗點講,就是鏡頭的最大光圈,比如有兩支相同式樣、相同焦距的鏡頭,一支最大光圈可以開到f2,另一支最大光圈只能開到f2.8,那麼,前者的適用範圍以及使用價值就比後者要大,主要有以下優點:一是便於開大光圈在弱暗光線下手持照相機利用現場光線拍攝;二是便於開大光圈提高快門速度拍攝動體;三是有利於開大光圈取得較小的清晰範圍起到突出主體的作用。這就是人們稱其為「快速鏡頭「的原因。當然也不必盲目地追求大口徑鏡頭,這是因為口徑越大,製造工藝越複雜,價格也就越昂貴。一般在有效口徑增加一級的情況下,比如從f2加大到f1.4,價格就會增加1倍左右。

在選用鏡頭時,還必須了解所使用照相機機身與鏡頭搭配的卡口。不同廠家生產的照相機與鏡頭有的可以互換使用,有的只能獨立使用。鏡頭與照相機連接的方式有多種,有的鏡頭向左旋轉卡入,有的向右旋轉卡入,有的則是螺紋卡口。

P/K、PK、K,適用於潘太克斯(PENTAX)、理光(RICOH)、啟儂(CHINON)、確善能(COSINA)、密人蔘達(MIRANDA)、攝美(CIMKO)、西格瑪(SIGMA)、以及國產的鳳凰JG303M和珠江S-207等相機。

M/MD、MD,適用於美能達(MINOLTA)、國產的海鷗系列、孔雀以及珠江S-201(但鏡頭無法鎖定)等相機。

C/Y、Y/CX,適用於康太克斯(CONTAX)、雅西卡(YASHICA)等相機。

N/AI、AI,專用於尼康(NIKON)相機。

C/FD、FD,專用於佳能(CANON)相機。

OM,專用於奧林帕斯(OLYMPUS)相機。

MAMIYA,專用於瑪米亞(MAMIYA)相機。

K/AR、AR,專用於柯尼卡(KONICA)相機。

F/AX、AX,專用於富士卡(FUJICA)相機。

PS,適用於百佳(PRAKTICA)及M42×1螺紋卡口相機。

從上面的介紹看,尼康、佳能等相機卡口的專業性較強,而PK和MD卡口的鏡頭選擇範圍較廣,這可以在購買相機時作為一個考慮因素,以便以後鏡頭的配套。

另外,從不同牌號的鏡頭特點看,有以下的一些特點:德國鏡頭層次豐富、紋理細膩,尤其適合於黑白片的拍攝。日本的尼康鏡頭較「硬」,成像清晰銳利,以色彩濃艷取勝,佳能鏡頭柔和偏「軟」,美能達、理光、啟儂等鏡頭較「軟」,接近德國鏡頭性能。國產的鏡頭中間解析度高,色彩還原艷麗濃郁。

三、膠捲

一張底片成像質量的優劣,既牽涉到相機的鏡頭質量,又與膠捲的質量密切相關。正確選用膠捲、用好膠捲是攝影技術成功的另一半。攝影中許多神奇的變化就是由膠捲完成的。從攝影術誕生時需要曝光幾小時的銀板法,到今天數千分之一秒就能完成感光的高速膠捲,這一技術進步使現代攝影有足夠的力量去對付千變萬化的自然光線,適應複雜的場景。

1、膠捲的規格和性能

膠片的規格是指它對各種照相機的適應要求。不同類型的照相機對所裝膠捲尺寸的不同要求,形成了不同規格的膠片。膠片的性能是指感光材料的不同製作工藝,以適合不同的用途。

從膠片的規格上分,主要有卷片、齒孔卷片和散頁膠片三大類。卷片是繞在一個軸上,並有一層紙背保護的膠片。卷片的規格主要為120卷片,專為120照相機所用。它的寬度為6cm2 英寸),對應於不同的120照相機時主要有3種基本的畫幅尺寸:6×4.5cm,6×6cm和6×7cm,一卷120膠捲因此分別可拍攝16張、12張和10張畫面。另外還有一種220膠捲,其長度是120的兩倍。第二是是齒孔卷片,主要用於135照相機,由於連齒孔的寬度為35mm,所以又稱35mm膠捲(135照相機也因此稱為35mm照相機)。它由電影膠捲轉變而來,是當今最常用的膠捲,可以分裝成不同的長度,以拍攝20、24或36張36×24mm的畫面。散頁片主要指10.2×12.7cm(4×5英寸)或20.3×25.4cm(8×10英寸)的大張單頁膠片,用於大畫幅的座機拍攝廣告和人像,以獲得優良素質的影像。

從膠片的性能上分,主要有負性感光膠片和反轉感光膠片兩種。負性感光膠片簡稱為負片,在經過曝光和顯影加工後,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與被攝景物相反,其色彩則為被攝景物的補色。拍攝和沖洗後的負片一般又稱為「底片」,用它可以直接印製放大成各種規格大小的照片,以黑白影調或五彩還原成與原來景物相似的效果。這是普遍使用的膠片。反轉感光膠片又稱反轉片,它與負片正好相反的是,當經過曝光和反轉顯影加工後,得到的是與被攝景物的相同的正像,包括色彩也達到較逼真的直接還原。反轉正片的主要用途可作幻燈片放映,並可以直接用於印刷製版。由於反轉片的色彩鮮艷、飽和度好,並少了一道從負片到正片的複製過程,有更好的還原性,因此印刷成的畫面精美。

2、膠捲的感光度及其換算

不管是彩色膠捲還是黑白膠捲,也不管是負片還是反轉片,所有的膠捲都有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感光度——膠捲對光線反應的第三敏感程度。在相同的光線下,使用感光度高的膠捲,光圈可以小些,快門速度可以快些,而用感光度低的則要開大些光圈或將快門速度放慢些。不了解這一特性,也就無法正確曝光,自然無法拍出合用的照片。

世界各國對膠捲感光度的標記不同,在我國使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4種:

GB制——我國感光度的標記。如GB21°讀作「GB21度」。

DIN制——德國感光度標記。如「DIN21」讀作「21定」。

ASA制——美國感光度標記。如「ASA100」讀作「ASA100度。

ISO制——國際標準組織在1979年公布的感光度標記,綜合了德國與美國的兩種標記。如ISO100/21°,分子為ASA值,分母為DIN值。

這些感光度的換算方法如下表:

中國GB

美國ASA

德國DIN

國際ISO

8

5

8

5/8°

11

10

11

10/11°

14

20

14

20/14°

18

50

18

50/18°

21

100

21

100/21°

24

200

24

200/24°

27

400

27

400/27°

30

800

30

800/30°

33

1600

33

1600/33°

36

3200

36

3200/36°

表中表明,數字越大,感光度就越高,相鄰的一級之間的感光度正好是倍率關係,即數字較大的是前一檔數字較小的一倍,反過來則是一半。比如用21°膠捲的曝光組合為f8、1/25秒,那麼在相同的光線下,用24°的膠捲就必須收小一級光圈,或是提高一級快門速度。反過來用17°膠捲時必須開大一級光圈,或是放慢一級快門速度,以使膠捲獲得相同的曝光量。當然,膠捲的感光度並非是恆定的,不同的保存條件會使感光度發生變化,後期沖洗時可以通過加沖或減沖使感光度提高或下降,這就需要靈活對待了。

3、膠捲的反差、寬容度和顆粒性

除了感光度外,膠捲還有其它一些特性也與拍攝效果和質量有直接關係。

第一是它的反差特性。有的膠捲拍攝沖洗中,黑的地方很黑,「白」的地方很透明,中間的過度層次很少,從黑到白的分級也明顯,這樣的膠捲反差就大。有的膠捲拍攝沖洗後,從黑到白的過渡層次很多,很細微,分級也不明顯,這樣的膠捲反差就小。這不僅和膠捲的本身特性有關,不牽涉到所攝景物本身扳差和沖洗效果的控制。

第二是寬容度。它主要表現在拍攝時允許曝光誤差的能力上。寬容度大的膠捲能記錄明暗對比範圍較大的景物,那麼,在曝光略有誤差的情況下,還能得到可以接受的影像。反之,寬容度小的膠捲,只能記錄明暗對比範圍較小的景物,曝光稍有誤差,就容易造成拍攝的失敗。

第三是顆粒性。黑白膠捲最後的黑白影像是由黑色的金屬銀鹽組成的,彩色膠捲的影像則是由三色染料分布組成。如果黑色銀鹽的顆粒非常細膩,或是彩色染料的分布很均勻,那麼組成的畫面就顯得非常細膩,反之就稱為顆粒粗。顆粒的粗細對影像的清晰程度有直接的影響。一般我們都希望通過儘可能細的顆粒來完善地表現景物的質感、層次與色彩。

如果將膠捲的感光度、反差、顆粒性和寬容度作一綜合比較,可以發現這樣一些有價值的內在規律,列表如下:

膠捲性能

感光度ISO

片速

寬容度

反差

顆粒

色彩

5/8°— 20/14°

低速片

鮮艷

50/18°— 100/21°

中速片

適中

適中

200/24°— 3200/36°

高速片

略差

從各種不同感光度的特性來看,低速黑白片反差大,適用於翻拍、拷貝用,低速彩色片色彩鮮艷,適合於廣告、靜物等的拍攝。中速片使用範圍最廣,一般的生活照、人像照、風光照都很適用。高速片最適合拍攝體育比賽等高速運動的影像,以及在光線弱暗的情況下使用。只要有針對性的選用,就能達到較好的質量。

4、黑白膠捲的選用

黑白膠捲能將客觀的彩色世界抽象為黑白畫面,靠黑、白、灰之間的影調變化來表現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雖然不如彩色膠捲絢麗逼真,但卻比彩色膠捲記錄的影像更含蓄、更蘊籍、更有韻致。特別是黑白膠捲所不可替代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同時黑白膠捲與照片的保存期比彩色的長,這也是黑白攝影能與現代彩色攝影抗衡的原因之一。

黑白膠捲除了具有與彩色膠捲所共有的一些特性外,它還分為色盲片、分色片和全色片幾種。色盲片與分色片對紅、橙等色光不起敏感反應,以黑、白、灰等不同亮度再現景物的能力接近於人眼對各種景物的感受。注意在國產包裝盒上註明「全色膠捲」,進口的包裝盒上通常有 「Pan」帶頭的英文字母,如 「Ilford Pan F」就表明是伊爾福全色片。

在對國產黑白膠捲的牌號選擇上,其質量首推化工部保定第一膠片廠生產的「樂凱」牌黑白膠捲(包括該廠生產的「太行」牌),市場上出售的21°中速片和27°高速片等質量優良,性能穩定。其它如上海牌、公元牌、廈門牌等黑白膠捲也都是較好的產品。

如果使用量較多,建議選用樂凱牌(太行牌)和上海牌黑白盤裝膠捲。這種「碟片」有16.5m小盤和60m的大盤等多種包裝,找一些空的暗房中將碟片分裝成36張或短些的膠捲,其價格要比原裝的整卷同類膠捲便宜1/3以上,性能完全一致。

假如想獲得更優異的質量,可以選用進口的黑白膠捲。目前國內市場上出售的進口黑白膠捲主要有以下一些型號:英國生產的伊爾福(Ilford)FD-4中速片(ASA125)、伊爾福HD-5高速片(ASA400)、美國生產的柯達(Kodak)PlusxPan中速片、柯達Tri-x Pan高速片以及柯達T-MAX超高速片,日本生產的尼奧潘(NEOPAN)高速片等。這些膠捲素質超群、價格較高,與國產膠捲相比,可以製作出更大的巨幅照片,並依舊保持良好的畫面影調和顆粒素質。

在現代黑白膠捲中,有一種進口的新型黑白膠捲——染料型黑白膠捲已出現國內市場上,它打破了黑白膠捲以銀鹽成像的傳統做法,改用染料成像,並採用彩色膠捲的沖洗工藝,可以直接通過彩擴機沖洗。其質量性能已受到攝影界的肯定。國內市場上主要為伊爾福XPI-400,其特點為片速高,顆粒又細,曝光的寬容極大,只是影像的邊緣清晰度還不如傳統的銀鹽型膠捲,影像過於柔和。

5、彩色膠捲的選用

與黑白膠捲一樣,彩色膠捲的選擇也包括類型的選擇與牌號的選擇。

在類型的選擇上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負片與反轉片的選擇,前者的主要用途是印放彩色照片,它的寬容度比較大,對光源的色溫要求不很嚴格,容易掌握;後者的主要用途是製作幻燈片或供印刷製版,其色彩鮮艷、清晰度高,但對拍攝時的寬容度和色溫要求較為嚴格。二是日光型與燈光型的選擇,這主要是針對反轉片而言,日光型主要適用於室外陽光下或室內電子閃光燈進行拍攝,燈光型主要適用於碘鎢燈或照相強光燈下拍攝,兩者混用會產生嚴重的偏色。彩色負片對色溫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一般不註明日光型或燈光型的,主要適合於日光與閃光燈拍攝,如在燈光下拍攝可以在放大製作時適當地對色彩加以校正。三是高速片與低速片的選擇,低速片色彩更為飽和,顆粒更細膩,清晰度更高,對於反轉片來說,只要光線條件許可,就應儘可能選用低速片。負片則以21°的中速片適應性能最為廣泛。四是專業型和業餘型的選擇。專業型針對專業攝影者設計生產,色彩還原的準確性比業餘型好,但保存條件十分嚴格,要求冷藏,取出後必須儘快拍攝沖洗。業餘型膠捲在設計時已考慮到一般人拍攝的特點,曝光寬容度較大,允許在較長時間裡拍攝、沖洗,對於保存要求相對低,適合於一般的家庭和民用。

在牌號的選擇上,這裡著重介紹不同牌號的彩色負片的性能。

美國伊斯曼柯達公司生產的柯達至尊金獎100彩色膠捲是最受歡迎的民用膠捲之一。它在保持了早期柯達顆粒細膩、層次豐富、解像力強的基礎上,提高了感光度與反差,色彩更為鮮艷飽和,對陰影部分的層次表達特別良好,對人像攝影等追求色彩真實還原的場景尤為合適。

日本富士公司推出的HR系列和最新的Super HR系列彩色膠捲也有超群的素質,其色彩艷麗,層次明快,紅色表現力強,最適合於再現東方民族黃皮膚的紅潤之感,對於風光攝影、廣告攝影以及喜慶場合等有特別悅目的表現力。

日本小西六公司生產的柯尼卡SR系列彩色膠捲比原先的櫻花膠捲有了長足的進步。它的色彩悅目,還原良好,有一種豐潤、細微的淡雅感,兼容柯達的柔和與富士的艷麗等一些優點,價格也較為便宜。

德國最新推出的阿克發(AGFA)XR100彩色膠捲也有突破性的進步,感光度提高,塗層薄,顆粒細,有抗紫外層等,色彩濃郁是其主要特點,價格也更便宜些。

國產彩色膠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直接引進國外生產流水線或工藝生產。比如公元彩卷採用日本富士公司專利、設備與技術生產,顆粒細膩,性能與富士膠捲非常接近。福達彩卷則是引進柯達專利技術製造,已接近柯達膠捲水準,特別是寬容度很大,在5檔光圈曝光範圍內仍可獲得可用的影像。另一類是完全由國產技術生產的彩色膠捲,主要有樂凱和申光兩種。尤其是最新生產的樂凱BR-100,膠捲以其較大的寬容度和比較完美的色彩還原得到專家和消費者的肯定。使用國產彩色膠捲時,對曝光的要求應儘可能嚴格些,並最好專門指定的彩擴店沖洗,以獲得最滿意的效果。

6、膠捲的鑒別與保存

先從進口膠捲的包裝盒上的英文學會識別各種不同類型的膠捲。

一是膠捲牌號:Kodak椅達(美國);Fuji富士(日本);Konica柯尼卡(日本);Agfa阿克發(德國);Ilford伊爾福(英國);Pola波拉(美國一次成像膠片)。

二是膠捲類型:Pan黑白全色片;Infrared紅外線膠捲;Color彩色負片;Chrone反轉片;Professional專業型(無此字樣為業餘型);Daylight日光型;Tungsten燈光型。

其它還有:Process沖洗工藝;Store at 55°F13℃)貯存溫度;Jan,Feb等有效期限月份;VR非常真實(柯達系列);HR高解析度(富士系列);SR超級逼真(柯尼卡系列)。

在購買膠捲時,要注意看它的有效期限,由於保存條件與環境的不良影響,許多膠捲在未到有效期限之前,質量就開始下降。因此購買時應選擇有效期限較遠的膠捲,但由於業餘型彩色膠捲出廠後有一段色彩還原成熟期,剛出廠的膠捲有時反而不是最佳,因此在正常的條件下,購買使用離有效期限還有6~10個月的業餘型膠捲,往往能獲得最佳的色彩效果。

對於過了有效期的膠捲,使用時可採取補救方法。一是拍攝時增加一些曝光量,過期時間越長,補償應越多些,一般每過期半年可開大一檔光圈。二是儘可能選擇陽光晴好的天氣拍攝,避開陰、雨天,並儘可能選擇鮮艷些的景物,以彌補因過期而出現的反差偏低、色彩變弱的缺點。三是不要用過期膠捲在室內用閃光燈拍攝。

保存膠捲要防潮和防熱。黑白膠捲在20℃以下,彩色膠捲在10℃以下密土保存最好。對需要長時間保存的膠捲,宜裝入塑料袋後再存入冰箱冷藏。從冰箱中取出膠捲後,不能立即拆封使用,應讓膠捲在常溫下回長後再啟封使用,以防濕氣凝結。已啟封的膠捲應及時拍完後送去沖洗。拍攝到一半的膠捲如需隔一段時間再拍,可與照相機一起裝入塑料袋中,並加上防潮劑密封於陰涼處保存。

四、附件

照相機除了本身所具備的獨立工作性能之外,有時還需要與一些附件搭配使用。照相機附件主要有兩大用途:一是為了保證照相機的拍攝質量,如三腳架、快門線、遮光罩等,二是擴大照相機的使用範圍,如閃光燈、濾色鏡等。這些附件有的是可有可無,有的則必不可少。特別是面對一些專門的拍攝題材,就會發現再精密的照相機的功能還是有限的。但有了一些附件就能消除這些限制。一個附件當然不可能代替創造性,卻可以幫助充分發揮創造性。了解這些附件的基本功能,並根據需要準備一些實用的附件,會使拍攝過程更得心應手,並創造出新穎多變的藝術效果。

1、電子閃光燈的特點與功能

電子閃光燈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攝影領域,成為照相機的重要附件之一。

從閃光燈的相對獨立性上分類。可分為內裝式和獨立式兩種。前者在製造時內裝於相機上,與機身合為一體不能卸下,主要出現在135自動曝光的傻瓜機上,少量高級單反相機也有內裝式閃光燈。其特點是可以與相機配合自動完成閃光曝光,但功率較小,一般不適應較遠距離的拍攝。後者指獨立單體的電子閃光燈,使用時與相機連接,功率較大,功能較多,並能裝在各種照相機上,適應性強。

從頭光燈的自動化程度上分,又有手動閃光燈和自動閃光燈兩種。手動電子閃光燈的每次發光量是恆定的,需要根據拍攝距離決定曝光組合,使用較為麻煩,但價格較低。自動閃光燈上裝有電眼,能自動調節閃光量的大小,以適應不同的曝光需要,拍攝時快捷方便,並同時備有手動操作功能以應付特殊情況,價格也較高。有些專用型電子閃光燈專門配套於某一類相機使用,有更多的自動化功能,曝光的準確性也更高。

無論哪一種閃光燈,都有功率大小之分,這是選擇閃光燈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架閃光燈的功率大小決定了它照射距離的遠近。通常用閃光指數表示。小型電子閃光燈指數一般在16~45之間。功率大些,功能多些,適用範圍也廣,但相對笨重些,反之則小巧,價格也低,因此在購買閃光燈時,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用:

對於平視取景照相機來說,由於相機體積小,功能簡單,攜帶方便,一般也可以選用體積小、指數低些的閃光燈,如20左右的。太大的閃光燈攜帶不便,裝上後又會形成燈大機小的不協調感。配用一般的單反相機,可購買指數為24以上的閃光燈,以適合更大範圍的拍攝創作需要。

中高檔的單反相機,可以選用與其匹配的電子閃光燈,充分發揮相機與閃光燈的卓越功能,並能防止一些閃光失誤。各種高級單反相機都有專用閃光系列,有進口原配的,也有國內廠家專門設計的(如斯帕克、銀燕、雅奇系列,效果也很理想,價格比進口原配的便宜)。

電子閃光燈通常使用乾電池為電源。目前可充電的鎳鉻電池在閃光燈中得到廣泛的使用。但有極少數閃光燈只能使用鹼性、鋅錳電池,不能使用鎳鉻電池,否則會損壞閃光燈的晶體管,所以必須看清說明書。

電子閃光燈如不經常使用,電容器功能會衰退,燈管壽命也會降低。一般每隔一個月將擱置的閃光燈取出,充電後反覆閃亮幾次,以延長其使用壽命。電子閃光燈切忌強烈震動與碰撞,同時要注意防潮。閃光燈燈面和測光電眼也應該常保持清潔。

2、濾光鏡的分類與特性

濾光鏡又稱濾色鏡或簡稱為濾鏡,是裝在照相機鏡頭前的一片光學玻璃,有的是有色的,有的是無色透明的,鏤有各種花紋或製成不同的棱面,其功能不僅可以改變畫面的影調、色彩等美學效果,還可以通過最簡便的方法創造出新穎、別緻的畫面效果。從實用角度出發,濾光鏡的分類有以下三種:黑白攝影專用濾鏡、彩色攝影專用濾鏡和彩色黑白攝影通用濾鏡。

黑白攝影濾鏡多為有色的,分黃、橙、紅、綠、藍等多種,顏色又有不同的深淺區別。它的最大作用是改變畫面的影調結構,使拍攝的黑白畫面更符合人眼對真實景物的感受,或是誇張某一影調的深淺,產生出其不意的視覺衝擊力。最常用的黑白濾鏡可選中黃、紅和綠三種。由於有色濾鏡會阻擋一部分光線,在使用時還必須同時增加一些曝光量。以國產海鷗系列濾鏡為例,具體補償的要求是:

種類

Y45

Y49

Y51

C56

G555

R61

顏色

淡黃

中黃

深黃

增加曝光

0.5級

1級

1.6級

1.5級

1.5級

4級

增加一級即為開大一級光圈。對一些顏色深淺理無法辨別的濾鏡,可以通過試拍決定曝光補償的多少。

彩色攝影專用濾鏡主要用於校色,以糾正光源色溫與彩色膠捲不適應所造成的偏色,分為藍色和橙色兩大系列。前者用於提高燈光的色溫,以適應日光型膠捲,後者用於降低自然光的色溫,以適應燈光型膠捲。最常用的有柯達雷登80B(藍色,需增加2檔曝光補償),和柯達雷登85(橙色,需增加2/3檔曝光襝)。具體使用方法將在「表現色彩」一節中加以介紹。另外還有一些特殊色彩效果濾鏡,可以使彩色攝影產生奇特的色彩效果。主要有彩虹鏡——使畫面上的明亮光點(如太陽、電燈等)周圍,產生一圈五彩繽紛的彩虹色,或多色變化的光芒線條,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雙色鏡——濾鏡的兩個半圈上分別有不同的顏色,如「橙——綠」、「紅——黃」、「黃——紫」,甚至一半有色,一半無色透明,能使畫面兩半分別蒙上不同的色彩,產生誇張的色彩氣氛。

第三類是彩色黑白攝影通用濾鐿。最基本的通用濾鏡為UV鏡和天光鏡,這是兩款功能、外觀類似的常用濾鏡,能阻擋紫外線,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這兩種鏡片不需增加曝光量,可以一直裝在鏡頭前,同時起到保護鏡頭免受污損的功效。其中天光鏡還略呈微紅色,消除景物陰影部的偏藍色調,更適合於彩色攝影用。

通用濾鏡還包括偏振鏡——能消除或減弱玻璃、水面、瓷器等非金屬表現的強反光,完善地表現物體的持感,清晰拍攝玻璃櫥窗中的物體,還能流水作業除天空中的雜光,使天空變得更藍,既增加景物色彩飽和度,又不影響色彩的還原。拍攝時需要增加2~4級的曝光補償。光芒鏡——又稱星光鏡,能使畫面上的點狀強光源產生光芒四射的線條,如同人眼眯起後看光源的效果。柔光鏡——能使畫面產生由高光向暗部滲化的柔和效果,既能柔化人物臉部的某些缺陷,又能增添畫面朦朧美感,尤為適用於女性人像的拍攝。光圈越大,柔和效果越明顯。

3、測光表與機內測光系統

現代攝影高質量畫面的產生離不開準確的曝光,於是就有了獨立測光表和機內測光系統,以輔助拍攝者更準確地控制曝光。

獨立式測光表是指與相機分開的一種測光附件,它的顯示方式有指針式和液晶數字顯示兩種。獨立式測光表又分為入射式、反射式,包括點測光方式。

入射式測表放在被攝體位置,面對相機測量被攝體承受的照度。反射式測光表是測量被攝體反射光亮度,可以放在相機的位置對被攝體進行測光。點測光表也是一種反射式測光表,但受光區域非常小,也就是只測畫面上某一點的光線強弱,對於舞台演出、體育競賽等光照複雜的場面,點測光非常有用。

機內測光系統是和照相機連成一體的,又分為外測光和內內測光方式兩大類。外測光方式是將測光系統的受光窗裝在照相機的表面,如鏡頭邊上或取景框邊上,測光精度不高,主要用於小型的135平視取景照相機,或自動曝光的傻瓜機上。內測光方式又稱TTL測光,即「通過鏡頭測光」,測光系統都在機內,準確性較高,多用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所有機內測光系統都采手反射式測光原理,但又分為平均測光、偏重中央測光、點測光和多點測光幾種方式。

機內測光系統的顯示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通過指針指示所需用的光圈或快門,有的用紅綠髮光二極體顯示曝光狀態,還有的用液晶屏全面顯示曝光數據。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使用機內測光系統較為方便,邊測邊拍攝,並無需干擾被攝體,但測光精度會因條件限制,不一定都能完全符合拍攝者的主觀要求。獨立式測光表面使用較麻煩,但是可充分發揮拍攝者的創意要示。獨立式測光表使用較麻煩,但是可充分發揮拍攝者的創意要求,進行精確測光,適合於廣告攝影等測光精度要求較高的拍攝場合,及適合於使用寬容度較小的反轉片的拍攝。

4、三腳架、快門線及其它

三腳架用來支承照相機,使其能在一定高度上進行拍攝。當用長焦距鏡頭或需要長時間曝光時,將照相機安裝在三腳架上,可保證拍攝的平衡性,獲得高清晰度的畫面。三腳架一般用金屬材料或工程塑料製成,可伸縮改變高度,易於攜帶。選擇三腳架的標準:一是結實,特別是使用中長焦鏡頭或120單反相機拍攝時,能保證其穩定性;二是攜帶方便,在滿足穩定性的前提下,儘可能選用份量輕、體積小的三腳架,減輕旅途負擔;三腳架的節數以3、4節為好,節數太多不易穩定,但對使用較高視點構圖會有用;三是對三腳架平台的要求,當用於小型的相機時可選用小型球頭型結構平台,其特點是調整角度方便,但穩固性略差。當用於穩固大相機或用中長焦鏡頭時,必須選用雲台裝置,只要將雲台上面可卸下的螺絲分別與幾台相機擰好,到時就能很快地在三腳架上替換已擰好各台相機。另外,鎖定三腳架的方式有螺旋式和快速摺疊鎖定桿兩種,前者耐用但調節慢些,後者調節方便但容易磨損。

快門線是間接啟動照相機快門的軟線,是配合三腳架一起使用的附件。將快門線的螺紋擰入快門按鈕的螺絲孔中,即可通過另一端的按鈕控制快門。快門線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當快門速度較慢時可防止手指按動快門所產生的抖動,二是在使用照相機B門時,可通過快門線的鎖定螺絲將打開的B門鎖住,進行長於1秒以上的曝光,等曝光完成後,鬆開螺絲,B門就可關閉。

3、遮光罩也是較有用的附件,在逆光、側逆光下攝影時,能阻止強烈的直射光進入鏡頭,防止底片產生耀斑,以及防止影像反差和清晰度降低。由於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視角不同,需要選配不同遮光角度的遮光罩。遮光罩的口徑太小或罩身太長容易誤遮所攝畫面,口徑太大或罩身太短又無法起到良好的遮光效果。

照相機的附件還包括:電動卷片器,裝在機身上可實現每秒鐘1~5幅畫面的連續抓拍,並能實現自動倒片。多功能機身後背,能在底片上記錄拍攝時的年、月、日甚至時、分等,以備查考。一些高級的單反相機還備有可換調焦屏,可換取景器,以適合不同拍攝者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基本技術——拍出清晰的照片

一、熟悉器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照片,必須熟悉手中的照相機、鏡頭、膠捲、各種附件,並掌握一些攝影的基本功。美國攝影巨匠斯泰肯曾在一個夏天,將一套白色的碗碟放在各種天鵝絨前,試著用不同的構圖、布光拍了上千張照片。他說這就像一個鋼琴家練習他的指法,紮實的基本功是成功的基本保證。常有一些攝影愛好者,拍了好長一段時間,對自己手中那結器材有些什麼實用功能也知之甚少,或是連持穩照相機的基本姿勢也沒有掌握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誤區。

先學會拍出清晰的照片,才可能進一步走入藝術的殿堂。

1、正確裝卸膠捲的訣竅

正確裝好膠捲是拍好照片的第一步。

使用手動操作的135照相機時,先打開後背,將膠捲放入暗盒倉內,將片頭拉出適當的長度插入卷片軸上的相就縫隙中,然後扳動卷片扳手或齒輪扳手使膠捲繞在卷片軸上,並使片孔與輸片八牙輪的上下齒都咬合,至此方可蓋上後背。這時還應養成這樣一個習慣——輕輕回到倒片軸扳手,讓暗盒中的膠片崩緊,隨即再接著卷片時,倒片軸會隨之跟著轉動,這就表示相機的膠捲在正常運轉,可以放心拍攝。

使用自動卷片的135照相機時,事先拉出的片頭長度一定要達到要求。有的照相機只要將片頭搭上鄭片軸,有的相機需將片頭放到指定的位置上,關上後蓋就能實現自動卷片。判斷自動卷片是否正常的方法比較簡單,較好的自動卷片照相機上都有機械或液晶屏顯示裝片是否正常,正常狀態計數裝置會自動走到第一張的位置上。如果沒有這一指示,可以從聲音上進行判斷,如果是很平穩的「刷刷」聲,表明輸片正常,如果是間斷的「叭叭」聲,說明卷片打滑,需要重新正確安裝。

在裝120膠捲時,先將膠片的保護黑紙插入空片芯的長槽中,卷幾下後關上後背,通過紅窗觀察張數。使用半自動裝片的120相機時,須將保護紙上的箭頭標記卷到相機上指定的標誌處,然後蓋上後背,繼續卷片到第一張,這時相機會自動停止,進入準備拍攝狀態。

135膠捲拍完後,一般要先按下相機底部的倒片鎖鈕,再按照倒片扳手上所指示的方向搖動倒片鈕進行倒片。有的自動照相機在拍完最後一張時會自動倒片,有的自動照相機採用逆序拍攝法,即裝入膠捲關上後背後,膠捲自動卷到最後一張倒著往回拍,等膠捲的第一張拍完後,就可以取出膠捲。

注意裝片失誤的原因還可能是由於暗盒的質量所致。比如一些國產或組裝膠捲的暗盒輸片口太緊,一些分裝膠捲片頭剪裁不合規格,這些都會影響裝片,應細心檢查,及時發現,並採取措施。

2、熟悉照相機的功能

照相機是集光學、電子和機械於一體的高級精密儀器,使用前必須熟悉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達到得心應手的地步。切忌魯莽、用力猛按、硬撥,造成人為損傷。

照相機的一些主要裝置如鏡頭、光圈、快門、聚焦取景和輸片等功能,有的我們已在前面作了介紹,有的還將在後面有關章節中作詳細的論及。這裡僅就相機上其它較常見的功能及使用特點簡介如下:

自拍裝置:現代照相機上都裝有自拍裝置,並分為機械式和電子式兩類。操作機械式自拍裝置時,先卷片上弦,再將自拍桿撥動上弦,然後再按動釋放鈕(有的照相機可直接按動快門),在8~12秒之間快門就會自動打開。對於電子式自拍裝置,在卷片後打開自拍開關,再按下快門,這時會出現閃爍的門。電子自拍裝置都有中途解除功能,在自拍快門還未開啟前,如想暫停自拍時,可隨時關上自拍開關。

多次曝光裝置:普通的135照相機每拍完一張後必須重新卷片後才能再次按下快門,這一防重拍功能限制了在一張底片上實現多次曝光的創作要求。一些比較高級的相機,如尼康F3、FM2型等都有多次曝光裝置。撥動多次曝光鈕(或多次曝光桿),再給快門上弦,此後即可以按下快門進行第二次曝光,而膠捲畫面並不動。如此反覆可以實現多次曝光,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便利。

曝光鎖定和曝光補償裝置:在自動曝光照相機中,按下曝光鎖定鈕能將測光的讀數鎖定並儲存記憶下來,若這時改變拍攝距離或角度,被攝對象亮度雖然改變,但最後的自動曝光仍以記憶中的數據為準。這一功能主要用於逆光等光比變化較大的景物拍攝。曝光補償鈕可以使自動曝光照相機增大或縮小若干級光圈進行曝光,以補償測光誤差。

景深預測鈕:撥動此鈕,可使單反相機取景時的全開光圈自動縮小到所選定的光圈上,以便觀看最後實際拍攝到的畫面景深效果,其具體功能將在「控制景深」一節中再詳細介紹。

另外,如機身後蓋的開啟、快門的調節、倒片鈕的使用、鏡頭的裝卸等多數相機都有,但操作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在使用一架新的照相機之前,一定先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並謹慎小心地操作。

3、手動對焦和自動聚焦

對焦的清晰與否,直接影響畫面的質量,聚焦不實會使畫面虛化。先來看看以下幾種手動對焦方式:

雙影重合式,又稱重影式,這是平視取景照相機最常用的對焦方式。在取景器中央有一小塊長方形黃色區域(也有的是藍灰色),當調節調焦環至對焦準確時,長方形中的虛影會與正常取景實影重合。如果出現虛社雙影,則說明對焦不準。

另有三種對焦方式——裂像稜鏡對焦和微型角錐對焦、毛玻璃對焦方式,常常出現在同一架照相機上,特別是一些性能較好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

裂像稜鏡對焦是最精確的對焦方式。在取景器的中間有一小圓,圓中又以一橫線或斜線一分為二。當對焦的物體與這一橫線或斜線垂直相交時,如對焦不準,物體會產生錯開的現象,而彼此重合對齊就說明已準確對焦。這一對焦方式容易判斷,精度最高,但比較費時,不夠快捷,主要適應於拍攝一些靜止的物體,如風光、靜物攝影和人像留影等。

微型角錐對焦式是在中間小圓的裂像體外面又有一稍大的圓環,圓環中有許多細小的微稜鏡。當對焦不準時微稜鏡會不停地閃爍跳動。當對焦準確時,會變得非常清晰,而幾乎看不出有微稜鏡的反光。這種對焦方式可以彌補裂像式對焦的某些不足(如找不到垂直相交的物體時),但還不夠快捷。

除了兩個圓以外的大面積取景屏屬於全屏幕調焦範圍,只要看上去所攝物體清晰,對焦就基本正確。這種對焦方法雖然不夠精確,但非常快捷,特別有利於一些運動物體的拍攝對焦。這類對焦方式還廣泛用於120照相機上,選用磨砂玻璃,並加用一塊可以彈起的放大鏡,以提高聚焦的準確性。

另外,照相機上大都同時設有距離刻度的對焦指示,採用英尺(feet)和米(m)兩種單位,作為目測對焦、閃光計算或作其它參考用。還有的簡易照相機採用圖標式聚焦指示,畫有「山水」、「全身人像」、「半身人像」、「胸像」等圖像,分別代表5m以外,3m1.5m1m的距離。

現代高級的單反相機和全自動的傻瓜機已實現了自動對焦。這一照相機發展史上的重大技術突破,使困惑於拍攝者的對焦技術變得方便精確。但如果不了解自動對焦的基本原理,也會出現自動對焦失靈的現象,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各種自動對焦的照相機取景屏中央大都有一個很小的「測距目標區」,只要被攝主體外在這一區域位置,自動對焦的照片就很清晰。但假如被攝主體不在畫面中間,「目標區」就會向其它景物對焦,使主體不實。這就需要使用自動對焦鎖定裝置來完成對焦。

有時自動聚焦方式會遇上一些不能自動對焦的物體,比如拍攝玻璃後或水中的物體,全黑或全白無反差的物體,明亮的篝火等。這時可以改用手動對焦方式加以解決。

4、用好照相機的其它要點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可以更換不同的鏡頭,為了防止鏡頭從機身上脫落,都沒有保險裝置,而不同廠家生產的照相機由於卡口不同,鎖定裝置的位置及操作方法不同,使鏡頭的裝卸存在差異。比如海鷗DF型相機需先將鏡頭座右上角的鏡頭鎖向下拔,對可將鏡頭按逆時針方向轉動,將鏡頭取下,而尼康相機卸下鏡頭的旋轉方向與海鷗DF正好相反,是順時針的。一定要事先解,切勿隨意擰、拉。卸鏡頭過程中向外拔出鏡頭時,一定要垂直,否則不僅不易拔出,也易損傷鏡筒或鏡頭座。旋轉鏡頭時手應握持鏡頭與鏡筒部位,不宜握持光圈或調焦環、變焦環。裝鏡頭時應將鏡頭與機身上的紅點對準後插入,按要求的方向旋到底,並聽到鎖定的「咔嗒」聲為止。在風沙較大環境下,儘可能不要更換鏡頭,以免污損機內結構。

現代電子照相機大都使用鈕扣電池(即氧化銀電池),在更換電池時,可用竹夾子或戴上手套操作,不要直接用手或用金屬鑷子夾電池,以防污染或造成短路。在旅途中電池突然失效又無可替換的電池時,可以採用以下一些方法急救:一是取出電池,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電池的圓周窄邊,將其正負極在清潔無油的布上反覆用力擦試,清除表現氧化層,此後又可使用一段時間;二是將電池放在桌上,取一玻璃杯裝滿熱水壓在電池上,一段時間後也能使其恢復一些電能;三是如為急需可不半電池取下,只將相機的電源開關關閉一兩分鐘(或停止使用一會兒),然後打開電源開關,由於電力的短暫恢復,又會使電子快門開啟。

照相機使用不當,拍攝後會出現「白片」——也就是沒有獲得影像,衝出膠捲是透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拍攝時忘記打開鏡蓋,這種差錯一般發生在135平視取得照相機上。因為這類照相機的取景與拍攝分兩路,蓋著鏡頭蓋也能取景,使底片未能曝光。二是膠捲的片頭沒有裝好,儘管計數器在走,膠捲卻沒有動,造成空拍。三是拍攝中途因暗盒太緊等原因,膠捲的齒孔拉裂,使膠捲空走。這時可以從卷片手感上覺察,並及時排除。

5、持穩照相機的要領

持穩相機是使用相機不可忽視的基本功。手持照相機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方便選擇握持方式,其基本原則是既保持相機的穩定,又兼顧取景、調焦的便利。

135照相機的一般握持方式是:橫幅拍攝時,空出食指按動快門。在直幅拍攝時,一種是左手托住鏡頭,同時調焦,右手於上方按快門;另一種是右手於下方托住鏡頭兼按快門,左手握住機身,以穩定相機並調焦。120照相機的握持方式是:雙手從下部同時托起機身,左手調焦,右手同時按快門。

在使用長焦距鏡頭或變焦鏡頭時,通常是右手握緊相機同時控制快門,左手托住鏡身並掌握相機的重心,同時用拇指和食指小心操縱調焦環。相機的持穩還與使用鏡頭的長短及快門速度有關。一般的拍攝者可參考這樣一種方法,記住最低不應低於1/50秒(1/60秒),105mm鏡頭不低於1/125秒,依次類推。變焦距鏡頭則以最長焦距處為標準,這樣有利於保證影像的清晰度。

在按動快門的瞬間必須平心靜氣,不可慌亂。先將快門按鈕預先按下一半至釋放快門的臨界點上,到時候再稍用力按到底。千萬不可用力猛按快門使照相機發生抖動。

當採用下蹲、坐地、卧地拍攝時,盡量設法使用手肘、膝蓋等支撐穩定相機。而當光線過暗,快門速度不得不放慢時,還應該找一些物體靠穩身體或支撐手臂,以保證拍攝的成功。

當手持相機無法使其穩定,或是有足夠的時間拍攝一些風光、靜物時,儘可能使用三腳架,提高穩定性。操作三腳架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抽出粗的腳節,鎖住,再抽出細的,逐步將三根支架分開,直到撐穩為止。中心的升降柱只作微調高低使用,儘可能避免升到最高處,防止「頭重腳輕」。在拍攝前還應該檢查各部分的鎖定裝置,使其緊固,如再配合快門線的使用,就能更好地避免抖動現象。

穩定照相機還可以使用單腳架,它是一支可伸縮的獨立支架,攜帶輕便,有利於在旅途上使用。它儘管不如三腳架那麼穩固,也不能長時間曝光,但在變換拍攝方向和角度的操作上卻比三腳架來得方便,特別在抓拍時更能顯示其優勢。

假如拍攝時沒有支撐架,又需要用較慢速度時,可採用下面的方法持穩相機;把照相機上的一端背帶解開,放至最長,穿過褲子上的皮帶,然後仍在照相機原位上扣緊。拍攝時將相機用力往上提,使皮帶與相機之間產生牽引力,保持相對的穩定。還可以把背帶的一端解開後垂到地上,用腳踩住,拍攝時用力往上拉緊,也能起到穩定相機的作用。

二、正確曝光

正確曝光,就是精確控制到達膠片的光線的總量,使底片上的影像獲得合適的密度。曝光過多了,或是曝光過少了,都無法獲得可用的影像,那怕是傾注全部精力拍攝一個非常漂亮的景物或一個精彩的瞬間,忽略了曝光的準確性,就會前功盡棄。

如果底片曝光不足,被攝景物陰影部分的細節層次就會在底片上受到損失,在照片上只能得到一片黑色。假如底片曝光過度,底片上的高光部分(最亮部分)則會失去細部層次,照片上不僅死白一片,還會因光線的過量滲透而破壞影像的清晰度。

學會簡單的曝光不需要半個小時,但面對千變萬化的光線、明暗變化複雜的景物,要掌握精確的曝光技術則需要長期的努力,哪怕手上已有高級的測光表。

1、光圈與控制曝光量

光圈又稱相對口徑,它是由一些金屬薄片組成的、可調節大小的進光孔,位於鏡頭內。它在攝影中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調節進光量,這是它最基本的作用,如同水龍頭對水的控制作用,它的打開大小直接影響進光量的變化。二是調節景深效果。三是能影響成像質量,這也是光圈最易被忽略的作用。任何鏡頭都有一檔成像質量最好的「最佳光圈」,一般來說,最佳光圈是鏡頭從它的最大光圈縮小3級左右手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由一系列係數——「f/係數」表示,最常用的「f/係數」標有1、1.4、2、2.8、4、5.6、8、11、16、32、45、64等。一架照相機的「f/係數」 通常只具有其中連續的7~8檔。如f/1.4—f/16,f/2.8—f/22等。「f/係數」下面的數字越小,表示光圈開得越大,進光量越多,數字越大則反之。而且每相鄰一級,進光量就相差一倍或一半。比如f/2的進光量就比f/2.8多一倍,反之F/2.8的進光量就是f/2的一半。相鄰兩級擀光量關係是4倍或1/4,相鄰3級則遞增到8倍或減至1/8。

對初學者來說,首先要記住這一連串的光圈係數,了解它們之間的倍率關係,當需要增加曝光量時,應該將鏡頭上的刻度調向數字小的位置,反之則向數字大的位置上調。初學者最容易在這一點上弄反了。一般鏡頭的每檔光圈上都有定位裝置,調到位時會有明顯的手感,從而可不用眼睛看。當然光圈還可以調節在兩檔光圈之間的任何位置上,它的進光量也介於兩檔光圈之間,比如調在f/4與f/5.6中間,則意味比f/4小半檔,比f/5.6大半檔。

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由於取景和曝光同用一個鏡頭,大都採用預置式光圈設計,也就是不管你將光圈調在哪一個檔上,光圈依然處於最大孔徑狀態。只有當按下快門的瞬間,光圈才會自動收縮到預先調定的「f/係數」上,曝光完成後又迅速回復到最大孔徑。這一設計有利於取景時提高取景屏的亮度。

2、快門與控制曝光時間

如果說光圈對進光量的控制如同水龍頭打開的大小,那麼,控制曝光的另一機構——快門就如同水龍頭打開時間的長短。打開時間越長,進光就越多,打開時間越短,進光就越少。

相機上快門速度標誌常見有: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這些數字實際上是表示快門速度的倒數秒,將快門撥到4,就意味著它的曝光時間為較慢的1/4秒,撥到1000,表示曝光時間為較高速的1/1000秒。這些數字的意義如同光圈係數,數字越大,曝光時間越短,進光量也就越少。相鄰檔數間的進光量也是倍率關係。

照相機的快門速度上還有B門或T門,它可以根據拍攝者的要求對景物進行更長時間的曝光。當按下B門不鬆手時,快門一直會開著,直到鬆手才關閉;而當按下T門時,快門就一直開啟,重新再按一下它才會關閉。

快門速度只能調節在每一檔的標記上,不能調節在兩檔之間,使用時要特別小心,以免損壞快門的機械裝置。

3、光圈與快門的互易律

光圈與快門的搭配有三個最基本的原則,這裡以一架海鷗DF照相機為例加以說明。它的光圈與快門的排列如下:

光圈2、2.8、4、5.6、8、11、16

快門(秒)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1000

第一個原則是:每一檔光圈與快門都可以組合使用,7檔光圈與11檔快門可以形成77檔不同的組合方式。

第二個原則是:由於光圈每相鄰一級或快門每相鄰一級,它們的進光量都是倍率關係,所以在上面77檔組合中有許多組合方式對底片的曝光量是一致的。如果將上面的光圈與快門根據曝光量的變化排列,可以有17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方式,其中曝光量最大的是f/2,1秒,曝光量最小的是f16,1/1000秒。

第三個原則是:儘管面對相同的光線可以有多種組合的選擇,但當光線照度適中時,曝光的組合方式就會多些,而當光線太亮或太暗時,曝光的組合方式就較小。

根據上面的原則可以知道,光圈與快門在一定的範圍內向相反方向同量改變,曝光量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將這一規律稱為互易律(又稱倒易律)。比如光圈開大兩檔,快門速度也提高兩檔,則其曝光量不變。但這種互易律關係有時也會失效,條件是當曝光時間太長或太短時。通常認為曝光時間長於1秒,或短於1/1000秒就會出現互易律失效。比如選用f/5.6和1/2秒,以及f/11與2秒,儘管符合互易律要求,但由於後者曝光時間已長於1秒,所以它的曝光量就可能比前一組組合顯得不足。對於彩色膠捲而言,互易律失效不僅會引起曝光不足,還可能產生偏色。因此對黑白膠捲,只要增加一些曝光量,而彩色膠捲還應同時選用色補償濾鏡加以補償。

4、室外自然光的簡易估算

熟練掌握光圈與快門的關係,熟悉一些室外自然光的變化情況,再充分利用現代膠捲的寬容度,就可以自信地走向大自然,拍出曝光量比較準確的照片。特別是手上用的不是自動曝光照相機,又沒有任何測光功能,就可以從簡化的原則出發,逐步對不同光照條件做出較為準確的估算,這裡以ISO100/21°膠捲為例:

先記住萬能的「f/11,1/125秒」這一定律。在春秋季的平原地區,陽光晴好的日出後兩小時至日落前兩小時這段時間裡,使用順光或前側光,拍攝一般的風光、人物的照片,盡可以放心地使用「f/11,1/125秒」的組合,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天氣情況轉為薄雲遮日、多雲、陰天、雨天,可依次開1~4級光圈,或是放慢1~4級快門速度。如果是在晴天的山陰、樹陰、牆根等背陽光處,其曝光量與陰天一樣。

此外,拍攝晴天逆光下的人與景時,必須增加1.5~2級曝光量,或是採用一些方法對主體進行補光。在夏天或冬天時拍攝,還須略減少些或略增加些曝光。靈活運用這一原則。隨經驗的積累,完全可以在室外迅速拍到曝光比較準確的照片。

反過來說,室外自然光是複雜多變的,加上外出拍攝一次不易,為了保證曝光上的儘可能成功,還可以參與以下兩種方法,一個是「寧多勿少」,一個是「梯級曝光」。

「寧多勿少」是估計曝光量的一種實用方法。一般膠捲(指負片)的曝光寬容度所允許曝光過度的能力顯著大於所允許曝光不足的能力。所以一旦對曝光量估計把握不大時,寧可把光圈略開大些,或將快門速度放慢些,而不要曝光不足。特別在一些比較我特殊的或光線較暗的場合,如清晨、傍晚、雨天等,由於人眼的視覺適應能力,會覺得環境光線還是比較亮的,從而易產生曝光估計不足的錯誤。「寧多勿少」就可以幫助克服這一弱點。「寧多勿少」的原則只適用於黑白和彩色負片,對於彩色反轉片來說,則正好相反——「寧少勿多」,以使反轉片獲得較大的色彩飽和度。

「梯級曝光法」,又稱「括弧曝光法」或「包圍曝光法」。在面對同一光照條件下的被攝對象時,為了確保拍攝的成功,可先根據估算出的曝光量拍攝1張,我原形再分別增加和減少曝光進行拍攝,以保證萬無一失,尤其是在拍攝一些珍貴或易逝的景物時,更應不吝嗇膠捲。

5、半自動與全自動曝光的特點

現代攝影已經進入了照相機的電子時代,為了解決困擾拍攝者的曝光問題,許多照相機上不僅具備測光功能,還同時設置了自動曝光功能,其中又分為自動曝光和全自動曝光兩種。

半自動曝光模式主要有「光圈優先式」和「快門優先式」。

「光圈優先式」自動曝光先由拍攝者手動調定所需要的光圈,然後由照相機根據光線的強弱,自動選擇最合適的快門速度進行曝光。也就是光圈手動,快門速度自動。由於光圈優先式所採用的快門為「電子快門」,它的速度是無級連續變化的,所以能提供準確的曝光。當然快門速度的變化幅度有一定的範圍,所以當你調好光圈,照相機無相應的快門速度來滿足曝光要求時,會發出警告信號,提醒你重新開大或縮小光圈。有些「光圈優先式」自動曝光相機,當快門速度降低到1/30秒以下時,也會發出聲響等警告,提醒你持穩相機(或用三腳架將相機支穩),或是開大光圈,使快門速度自動提高到能用手持穩為止。

「快門優先式」自動曝光先由拍攝者手動調定所需要的快門速度,然後由照相機根據光線的強弱,自動選擇合適的光圈進行曝光。也就是快門速度手動,光圈自動。同光圈優先式原理相似,不同的相機由於自動光圈的變化幅度也是有限的,所以當快門速度調好後,相機如無相應的光圈來滿足曝光需要時,也會有警號信號,這就需要重新調整快門速度。

全自動的曝光方式又稱程序式的自動曝光。廠商在製造相機時 ,編寫了一套程序曝光的組合數據,它的光圈和快門會因光線的強弱而逐級組合變化。不同的照相機由於程度設計的不同,對同一光線所選用的組合也不同。比如在相同的光線下,有的照相機程序會自動選出一組f/5.6、1/125秒的組合,有的照相機卻會選出f/8、1/60秒的組合,儘管曝光量都是一樣的,但其畫面效果會有差異。

全自動程序曝光式對於抓拍來說非常方便,你只需按快門,相機自動為你決定合適的曝光方式,但同時也給拍攝者帶來了限制,失去了選擇光圈和快門速度的主動權。

6、有效地用好測光表

有一份統計資料顯示,當詢問一些很有經驗的攝影家「什麼是攝影中最難解決的技術問題」時,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曝光問題。哪怕這時他手上有著精確度非常之高的測光表。這就有必要提醒我們進一步認識曝光的複雜性。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曝光表是依據什麼得出曝光數據的,或是說自動曝光照相機又是以什麼為基礎選擇一個程序組合進行曝光的,這就需要引進一個新的概念——18%灰。假設一個物體是絕對的黑,根本不反光,它的反光率就為0;又假如另一個物體是絕對的白,反射所有的光,它的反光率就是100%。而我們拍攝的大多數風景(包括1/3天空,2/3地面景物),或是一般黃種人的膚色,對光線綜合的反射接近18%。因此,目前全世界所有的測光表都以18%的反光率為標準製造測光表,為正常曝光提供比較可靠的數據,我們就稱其為18%灰。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發現曝光表的準確性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我們所拍攝的景物不可能恰好是平均為18%灰的反光。從極端的物體考慮,一隻蹲在煤炭中的黑貓,或是一瓶放在雪地中的牛奶,測光表對它們的反應會有極大的差異——儘管光照條件完全一致,所以根據測光表的數據直接拍攝,或是盲目相信機內測光系統進行自動曝光,都可能產生失誤。比如拍攝茫茫雪景,測光表告訴你的數據是將白雪拍成了灰雪。反過來拍攝一塊黑板,結果變成了一塊灰板。

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些開闊的自然風景時,只要天空在畫面中的面積不超過1/3,都可以從照相機位置對景物進行測光,並獲得理想的曝光效果。此時自動曝光照相機也可以信賴。

假如要表現一些重要的景物,而這些景物在畫面上又很小時,比如拍攝以遼闊的天空或反光極強的海岸風光為背景的人物時,為了使人物曝光合適,可以將測光表或機內測光系統靠近人物的臉部進行測光,然後再根據這些數據進行曝光。這時儘管背景曝光會過度,但人物卻是正常的。如果這時候是用自動曝光照相機,同時相機又具備測光鎖定(AEL)裝置,可以走近被攝人物,對人物半按快門測光,然後在不放鬆快門的狀態下,退回到原來的取景位置進行拍攝,這時機內的電路不會受以後條件變化的影響,可準確曝光。如果自動曝光相機沒有鎖定裝置,還可以用自動曝光補償盤或利用改變感光度的方法來解決。

再進一步說,曝光的準確性也是因人而異的,面對同樣的景物,特別是一些反差較大的景物,有的攝影師喜歡保留暗部的細節,寧可讓高光處過度;有的攝影師則喜歡讓高光處層次豐富,而犧牲暗部細節,那麼,在測光時就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有重點地進行測光,或對暗部,或對亮部,拍出有個性的藝術照片。

三、認識光線

光與影的構成是攝影的基礎,離開了光線,攝影就無法進行。光線具備三個基本特性——光線的亮度、品質以及顏色。有關亮度主要牽涉到準確曝光的問題,這在上一節中已討論過。這裡要展開介紹的是光線的品質。它包括光線的軟硬、光線的方向對物體的影響,以及自然和人工光的運用技巧。

攝影有光用得巧妙,不僅可以使畫面產生真實感,比如再現光線的氣氛的真實,強化三度空間的真實,模擬物體質地的真實,而且可以通過光與影的巧妙利用,產生賞心悅目的美學效果。如果把照相機比作攝影者的「畫筆」,光線就是他的「顏料」,正如一個畫家仔細挑選他的顏料一樣,攝影者應該仔細利用所有的光線。

1、光線的角度與方向

不同的照明角度能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都可能提供有利的攝影時機,但同時又各有其弱點。

正面光直接照向相機前面的被攝體上,攝影者背對光源。這時被照射的物體中如有反光較強的物體,這一物體在拍攝出的畫面中很容易成為視覺中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更多的情況是,順光下的被攝體全部沐浴的光照中,影子落到了物體背後,結果是畫面缺乏影調層次變化,產生二維的平板感覺,因此又被稱為平光。

側光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被攝體成45°夾角,稱為前側光,一種是與被攝體形成 45°直角,稱為正側光。前側光使畫面產生明暗的變化,物體也有了立體感,加上較為豐富的影調變化,有力地顯示了物體的質感,被人們稱為自然照明。正側光的明暗對比更為強烈,被攝體一面沐浴在光里,另一面在陰影中,影子修長具有表現力,質感特彆強烈。如同舞台一側射向主體的造型光,被人們稱為戲劇照明。

逆光從被攝體的背面向拍攝者方面射來。當被攝體是半透明的,如花朵、草葉等,在逆光下看上去熠熠閃動。如果背景很暗,被攝體又是不透明的,那麼四周會形成精美的輪廓光。如果背景很亮,逆光下的主體會呈現剪影的造型,輪廓線條鮮明簡潔,加上物體的投影是從背景向前景方向延伸,立體的縱深感效果最強。

在自然光條件下,可以採用以下一些方法獲得所需要的光線角度:

假如被攝體是可以轉動的,比如拍人像,可以讓被攝體轉動角度,或面對光源或背向光源,自然就出現了不同的光照角度;假如被攝體是固定的,但造型特徵又是立體或對稱的,比如拍攝一個四角亭子,可以改變拍攝者的角度,即繞著亭子轉上一周,就能發現從正面光到逆光的各種造型光效;

假如被攝體只有一個最適合表現的面,又是固定的,比如名山中某座酷似人型的山峰,只有通過耐心的等待,選擇從日出到日落中的某一時的光線,來獲得相對理想的光效。

2、光線的聚散與軟硬

光線的聚散和軟硬形成了光線的質感。

聚光又稱直射光,指比較集中的直接照射到被攝體上的光線。它來自一個明顯的方向,又易產生明晰而濃重的陰影。被直射光照明的物體有清晰輪廓和明顯突出的外形,物體形象和形態飽滿,對表現簡單、粗獷的主題較為適用。晴天的陽光和攝影用的聚光燈發出的都是直射光。

散射光是一種呈散射狀態的照明光線,來自若干方向,產生的陰影柔和不明晰。比如在多雲、陰天或日出前後、日落前後的天空自然光線,可以很細膩地表現物體的質感,但造型力度較弱,散射光因此適合表現複雜、精巧的物體及其細部。

光線的聚散效果不同,也使光線同時產生了不同的軟硬程度,聚光方向性強,光束狹窄,因而光線就顯得硬。散射光光束寬,方向性不明顯,因此也就軟。其實,強烈而富有生氣的硬光與細膩並有利於還原色彩的軟光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果在一個硬光源和被攝體之間放置一大張漫射材料,如半透明描圖紙,就可以使它變成軟光照明,或是將硬光源照射在反射器如反光傘、白紙板、天花板或牆上,所得到的也是軟光。相反,軟光源有時也可以轉換為硬光源,如室外為陰天,靠近室內窗前的物體仍然得到比較強的硬光照明,這是因為窗口限制了光的方向使其變成了直射光。

光線的聚散與軟硬的選擇,首先與攝影師的主觀性格直接相關。有的攝影師性格直率,喜歡直截了當、鮮明突出地用光作為造型語言,那麼他很可能就喜歡選用強烈的直射光,刀劈斧削,令人有迴腸盪氣的激情。有的攝影師個性溫和,喜歡以含蓄深沉、微妙細緻的用光作為造型語言,那麼他很可能喜歡選用柔和的散射光,在多雲陰天的氣氛中對物體精雕細琢,讓白與黑的連續影調緩慢過渡,讓色彩變化更真實可信,表現出複雜又精巧的控制力。

光線的聚散與軟硬的選擇,還與被攝對象密切相關。同樣是拍攝人像,面對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想通過深深的皺紋強化他的個性,選用直射光就比較合適。如果為少女或兒童拍照,更多人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柔和的散射光,使人物的皮膚更細膩光潔,避免光線太硬質感太強而突出了皮膚上的缺陷。

3、從黎明到黃昏的光線

讓我們從黎明開始仔細觀察陽光的變化,體驗她的種種情調。

清晨的太陽由於在空中的位置較低,通過前側光、側光強化了由亮光到深影調過渡的質感,加上早晨的空氣濕潤,薄霧輕朦,天空又時常顯得格外明朗,因此它受到了許多攝影者的喜愛。

上午10時左右的陽光地物體的塑造能力極強,它的照射角度合適,光源充滿力度感,適合拍攝個性強烈的人像作品、風光作品以及旅遊紀念照等。

中午的陽光生硬強烈,照射角度也不理想。冬天中午的陽光處於低位,產生平板的正面光,可塑性和空間感極小。夏天中午的陽光處於高位,留下垂直的影子,不適合於拍攝人像,否則會在眼窩和鼻子下面留下濃重的陰影。但如果利用它的特點拍攝高大的建築物,或是從懸崖峽谷之間仰拍山巒,會得到氣勢恢宏又極富力度感的畫面。

下午三四點鐘的陽光造型效果與上午10時左右相似,但相對於上午它的位置較高,更容易獲得45°的側光效果。

4點鐘以後直至傍晚的陽光又能產生動人的側光和逆光效果。落日還能給天空帶來豐富壯觀的影調。與清晨不同的是,傍晚的陽光給人更多溫暖的情調,更為濃艷的心理感受。

學會在從早到晚的各個不同時間裡觀察陽光的變化,感知它不同的情調,就能大大提高對光的感覺。風光攝影家喜歡在早晨和黃昏外出,人像攝影師很會利用上午9~10時和下午3~4時的陽光,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心中最理想的形象。

4、成功地駕馭「不好」的光線

上一節中強調了如何從各人的個性出發,選擇最合適的光照條件去獲得最滿意,也最具個性的作品。但光線是需要人去運用和駕馭的,攝影者只有通過敏銳的目光和熟練的技巧通過照相機緊拉著「光」這匹野馬的韁繩,才能將它納入自己未來的畫面形象的軌道。所謂「不好」的光線,只是相對的,關鍵不害於對光線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所以有人才說:沒有不好的光線,只有不成功的駕馭。

拍攝者大都不喜歡順光,太平。但如果時間和地點限定了只有順光的條件,高明的攝影家也會拍出較理想的照片。在風光攝影中,選擇明凈單純的景物,最好是淺色為主的局部,利用順光拍成高調效果,給人明快純潔的獨特魅力,在拍攝人像時,選擇中灰或深灰的背景,拍攝正面人臉,人物的黑色頭髮與人臉形成黑白對比。灰背景既能襯出頭髮造型,又不會影響人們的視線對臉的注意力。

頂光下很難拍出理想的照片,特別是拍人像會留下難看的陰影。但如果選擇一些特殊的造型手段,讓人臉上仰,這時濃重的陰影消失了,畫面會變得十分簡潔。中午陽光垂直而下,仔細觀察一些以大塊面組成的現代建築,會發現稍有凹凸而出現的或明或暗的線與面,都可以用取景框分割出有趣的幾何形態,提煉出抽象的畫面。

因此,我們完全有信心走入自然與光線共「舞」,在光線理想的情況下,將光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在光線不理想或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力求最大限度地找出可利用之處。正如現代詩人聞一多先生喜歡以很嚴的格律寫詩,並稱其為「帶著鐐銬跳舞」,從而在限制中享受自由的最大樂趣。

5、室內現場光的運用技巧

室內現場光攝影是指只利用拍攝現場原有的光源(包括進入室內的漫射日光),不外加閃光燈或特殊的人工光源的攝影方式。其範圍包括:白天室內自然光,家庭的燈光、燭光,舞台上演出造型的光源等。

學會利用現場光拍攝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富有真實感並具有各種不同的情調,由於現場光照明光線單一有限,會給人一種看到被攝對象本來面目的逼真感覺,儘管光線效果不完美但能表現出特殊的氛圍。二是拍攝者方便。利用現場光可以擺脫各種燈光設備,自由移動,選擇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三是被攝者容易放鬆。一般的被攝者在專業的燈光照片下常會感到不自在,情緒緊張,利用現場光就能避免這一現象。在拍攝舞台演出或室內運動場面時不會干擾被攝對象。

室內現場光有其優點,拍攝時的掌握卻較困難。主要因為光線比較弱,一般又是手持相機在不影響主體的情況下拍攝,所以必須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首先要解決曝光問題。室內現場光的曝光不僅比室外弱,而且光照也複雜。就白天進入室內和自然光來看,窗戶的朝向、多少,房間樓層的高低,窗外是開闊的還是有樹木等遮光物體,甚至室內牆臂的顏色深淺也因反光不同影響曝光。這裡,我們先根據最基本的條件——人物離開窗口的距離為基礎進行計算:比如,晴天,距窗1m左右,ISO100/21°膠捲,人面向窗戶——f/4,1/30秒;背朝窗詞句——f/2,1/30秒。然後再根據實際條件進行增減,同時儘可能採用梯級曝光法多拍幾張。 另外在曝光上還有一個竅門,先決定你手持照相機的最低速度(比如1/30秒,再低可能會抖動),然後開足光圈(如f/ 2)拍一張,再依次收小光圈拍幾張。這樣既保證不會抖動,又可能獲得最佳的曝光組合。

為了儘可能提高快門速度持穩相機,可以選用感光度較高的膠捲。同時選用黑白膠捲也比彩色膠捲更容易成功,因為前者寬容度大,還可以在後期沖洗時通過加沖提高感光度。

在器材的選擇上,儘可能選擇大口徑的標準鏡頭或廣角鏡頭,有利於開大光圈提高快門速度,但這時對焦應仔細。

為了穩定相機,盡量找些支撐物,輕屏呼吸,並儘可能捕捉被攝對象相對穩定的瞬間。

6、閃光燈的獨立使用

單個閃光燈裝在照相機上的使用是最常見和最方便的使用方法。首先要解決一個照相機與閃光燈的同步問題。閃光燈同步是指閃光燈正好在快門完全開啟的瞬間閃亮,使整幅畫面均勻感受到閃光,這主要與照相機的快門有關。如果使用的是135平視取景照相機,或是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由於它們用的是葉片式中心快門,所以不管使用哪檔快門速度,都能實現與電子閃光燈的同步,快門速度的快慢只對現場其它光線有影響作用。如果使用的是135單反相機或其它簾幕快門照相機,就必須在指定的快門速度(或比該速度慢)的條件下使閃光燈同步。照相機的這檔快門有的在撥盤上以X的同步標誌標出,有的以不同顏色特別標出那一檔快門(如DF——300相機,這一檔為1/60秒,用紅色標出,其它快門速度均為白色)。初學者經常會犯閃光不同步的毛病,錯用高速快門使每張膠捲上都只曝光了2/3或一半,不能印出完整的影像。

接著再來看單燈閃光時如何獲得最合適的曝光量。合適的曝光量是以閃光燈的指數(也就是閃光燈的最大功率)為基礎,再根據拍攝距離決定所使用的光圈。常見的小型電子閃光燈的功率指數有16、20、24、28、36等多種,記住所使用閃光燈的指數,再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就能方便快捷地獲得合適的曝光量:

閃光燈指數÷距離(m)=光圈(f)

實際使用時,先向被攝體對焦,對焦後看一下鏡頭上指出的物跑,然後用閃光燈指數除以物距,便得出相應的光圈數。如閃光燈指數為24,拍攝時對焦物距為3m,則24÷3=8,即選用光圈f/8,就能使3m處的被攝體曝光合適。

在計算曝光時有幾點須注意:一是這一公式以ISO100/21°膠捲為標準,膠捲的感光度發生變化,光圈也應作相應的調整。二是有些國外閃光燈以英尺(ft)為計算單位,須經過換算,不要混淆。三是如計算結果介於兩檔光圈之間,比如f/7,那麼對於彩色負片和黑白膠捲來說,寧可選用大一些的光圈,如f/ 5.6,不要選用小的那檔f/8。

單燈閃光還包括自動閃光燈的運用。自動閃光燈上裝有測光元件——電眼,主要接收閃光後從被攝體上反射回來的光線,一旦曝光量夠了,就會立即通過電路切斷閃光輸出。也就是當距離遠時,閃光燈會自動發生較多的光,距離近時,會自動發出較少的光,拍攝時只要使用指定的某一檔光圈,就可獲得較準確的曝光,並省去計算後調節光圈的麻煩。

但是,自動閃光也非絕對可靠,這是因為電眼是依靠反射光作出指令的,遇上過深或過淺的被攝體,或是被攝體後大面積的背景過暗或過亮時,自動閃光就會失靈。道理很簡單,當光線照射到大面積的暗背景時,會被大量吸收,反射光極少,電眼會誤以為被攝體距離很遠,於是就增加閃光量,結果使主體曝光過度。反之背景太亮時,又會使主體曝光不足。

7、巧用閃光燈的多種方法

單個閃光的正面閃光簡單靈活,易於掌握,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光線太平,立體感美;二是光線生硬,並易產生不舒服的投影。可以採用一些巧妙辦法克服這些缺點。

將閃光燈從相機上移出,用一根較長的連動線與相機相連,然後一手將閃光燈舉在相機的側上方,另一手持機拍攝,這樣就產生了前側光,使被攝體立體感好,且消除討厭的投影。

如果閃光燈頭是可以上下或左右轉動的,可以採用反射閃光法。將閃光燈頭朝向天花板或牆壁等反射物,使反射的閃光照亮被攝體。這樣不公能增加立體感,消除投影,而且光線柔和自然,是較理想的閃光方式。其缺點是光線損失較大,小功率的閃光燈無法適應。曝光計算可採用正常的閃光公式,但其物距應是閃光燈至反射物的距離再加上反射物到被攝體距離之和,並且還應在計算出的光圈值上開大1~2檔,以彌補反射物對光線的吸收等損失。

為了使光線柔和,還可以閃光燈上加乳白色的柔光片或充氣柔光球,或蒙上白色織物,經產生漫射閃光。

在開闊明亮的背景前拍攝人物的逆光照,曝光的選擇就很難。如果根據人臉開大光圈曝光,背景會因曝光過度失去層次,反之人臉又會太黑。這時可以用閃光燈補光。先測出背景的曝光組合。比如f/16、1/60秒(使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時,選擇的快門速度不可高於指定的閃光同步速度,否則只能產生局部補充)。然後裝上閃光燈,並以閃光燈的指數除以光圈,得出物距。如指數是32,物距即為32(指數)÷16(光圈)=2m。這時如果在2m處用閃光燈對人物補光,閃光量正好,但可能會沖淡陽光的逆光效果,並造成光源的方向不一致。所以實際拍攝時再後退些,至距離2.5~3m左右,使閃光略為不足,恰到好處地起到補光效果。如果覺得構圖不理想,人物因距離遠而太小,可在閃光燈上蒙一兩層白手帕或紗布,以減弱閃光燈光強,之後再略靠近人物拍攝。

四、把握構圖

也許你沒有系統地學過攝影構圖的法則,在構圖理論上也說不出太多的道理,但是你只要拍過照片,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肯定會意識到取景框四條邊的存在,並決定在四條邊之間放入些什麼,又排除些什麼,實際上你已經在構圖了!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許多攝影者在同一時間拍攝同一對象,相機、膠捲、曝光、沖洗等條件基本相同,但反映在最終的照片上,除了瞬間把握的差異外,取景構圖則是最能體現每位攝影者的藝術素養和個性。

攝影構圖最早模仿於繪畫,但和繪畫不同的是,攝影構圖的一切過程都是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完成的,正如美國攝影家韋斯頓所說的:「好的構圖只不過是觀看事物的最好方式。」你不妨先學學別人怎麼「看」,然後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看」。但要記住:所有的法則都是為了讓你去突破它!

1、黃金分割、三分法與趣味中心

黃金分割之說起源於古希臘。實際上,黃金分割就是一種比例,如果將其簡化,可以用一連串的近似值來代替:2:3,3:5,5:8,8:13……(前兩個相鄰數之和等於後一個數,其比率接近於0.618)。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與這個比例有湊腦受到美的形象刺激,腦電波高低頻比值接近0.618,受神維納斯的上身與下射之比恰為黃金分割率,二胡的千斤放在黃金分割點上,便具有優異的音質……就如我們現在用的135膠捲,24×36mm的畫幅也恰好是2:3,按照這一比例構圖,往往能使人的視覺感到比較舒服。

將這一法則再簡化到攝影構圖中,就是三分法構圖,又稱「井字分割」——先將畫面上下左右等均等分為三,形成一個「井」字,畫面上出現兩條橫線與兩條直線,並形成四個相交的點。如果想將表現的重點或是趣味中心,放在這四個相交的任何一個點上(特別是右側的兩個相交點上),不僅畫面上能產生較為平衡、愉悅的感覺,趣味中心也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又如拍攝風光時,將地平線安排在畫面正中易出現呆板,而將地平線安排在三分法的上下兩條橫線的位置上,畫面就會顯得比較生動。在拍攝站立的人物時,讓人物站在垂直分割的任一條直線位置上,畫面的生動感也比人物站在垂直分割的任一條直線位置上,畫面的生動感也比人物居中時大為提高。

假如畫面上有兩個相關的物體,將它們安排在右上方和左下方的黃金分割點上,有一種均衡的感覺。當然,將這兩個物體向中心聚些,畫面會變得更穩重,相反,讓這兩個物體向相反的方向往邊上放,畫面會產生強烈的張力,增強距離和空間感。如照片中有三個以上成份而且都比較重要,這時最好還是將其中一個物體作為構圖的中心,其它物體作為補充,這樣的構圖能突出越味中心,又不致於太亂。有時趣味中心很容易確定,比如風景中的一棵樹,人物的那雙眼睛,而有時卻沒有明顯的中心,這時不得不費力尋找或創造一個中心。這個趣味中心必須符合以下某一個條件:或是與眾不同具有個性特點的,或是明暗影調與周圍環境不同的,或是本身呈運動狀態而周圍卻是靜止的……

2、封閉式與開放式構圖

從心理上分析構圖方式,可以發現由不同的美學態度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的構圖觀念,這就是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

封閉式構圖法是把照相機的四條邊框當作一咱界限,在取景時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將生活中的形象裁取到框架中,並重新組合,使它們成為獨立的與外界無關的整體,所以特別追求畫面內部的統一、完善、和諧、均衡等等視覺效果,從中創造一個賞心悅目的「小世界」。前面介紹的黃金分割與三分法構圖的運用就是一種封閉式的構圖方式。

開放式構圖則產生於另一種美學態度,拍攝者把取景器的四條框架當作一個「窗口」,把畫面內外連成一個整體來思考,在用這個窗口截取一部分形象元素時,更關重於顯示內部與外部的聯繫。它的主要特點是重在形成向畫面外的衝擊力,不講究畫面的均衡和嚴謹,不講究畫面中的形象是否完整,從而出現了一些新奇的效果:畫面中的人物視線和行為常常落在畫面之外,主要形象常常在車面的邊緣並被四條框切割成不完整,多採用近景與特寫使形象有衝出畫面的感覺,並顯示出某種隨意性,帶有一咱流動的美感。

封閉式與開放式構圖各有其優點,適合表現的主題也不相同。在抒情性的風光、靜物中,人們更多地要求和諧、嚴謹的美感。在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時,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是有利的。而在表現以動作、情節、生活場面為主的題材內容中,特別是新聞攝影、紀實作品中,開放式處理有其長處。加上開放式構圖的真實、自然、現場感也開始使觀眾由被動的接受型轉化為主動的思考型,他們看到一個畫面就會產生承上啟下的聯想和前後左右的情節流動感,看到不完整的形象就會想像出它的整體,所以更容易出新出奇。

不管是開放式還是閉封式構圖,有一些優秀的攝影家,會在構圖中把明顯的外在結構形式隱蔽起來,正如畢加索那樣,在構圖時採取一些措施破壞它,然後重新結構,這才可能出新,獲得永恆的生命力。

3、改變視點與構圖出新

正對被攝體拍攝,可以產生莊重、威嚴、靜穆的感覺,特別是在表現一些建築物時,更能形成一種穩重雄偉的風格。當被攝體為對稱形狀時,正面角度能將這種對稱結構完美地展示在平面上。但正面拍攝常使畫面缺乏透視感,也易引起呆板而缺乏變化。

斜側方向是攝影中運用最多的。從斜側方向拍攝,平行的橫線會變成一組向畫面深處匯聚的斜線,有助於產生強烈的空間感,突出景物的立體感,強化物體大小的透視變化,畫面也就容易顯得生動。

正側方向是指與被攝主體成90°,比較適合於人物的造型姿態的表現。人物行動姿態、最美的輪廓線條總是在正側面,特別是處於剪影狀態下。如奔騰的馬、急駛的汽車、遊動的魚等,也都能從正側面呈現它們優美的體態和流線型的外輪廓。但正側面一般不宜拍攝建築物,特別是一些古典建築如廟宇等,即缺乏空間感、立體感,也容易缺少外觀特色。

從被攝體的背面拍攝是一種最易被忽視的方向,但運用得好,不僅能產生新奇感,而且也會使畫面變得含蓄。在表現人物時,大膽地從背面表現人物,能把人物所關注的對象(如人物面對大海),在畫面上全面展開(正面就無法既展現大海又表現人物對大海的注視)。

從視平線拍攝景物是最常用的一種角度,給人以正常的透視感和心理上的親切感,能產生較真實的現場氣氛。同時,平拍人物或建築物還不易產生變形現象,特別是使用廣角鏡時尤為明顯。但是,平視角度見得多了,容易缺乏新鮮感,使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或出新出奇受到了限制。

將鏡頭向上仰起拍攝,有利於表現高大的景物,並有較強的抒情色彩,能體現一種昂揚向上的情緒。此外,仰拍時如用廣角鏡或是造近主體時,能使景物本身的線條產生向上的匯聚,變形效果鮮明,有強烈的誇張效果。當面對一些較矮的景物或拍人物時,躺在地上向上仰拍,更會取得常人無法欣賞到的特殊視角,產生強烈的新鮮感。當然,仰拍得過分變形也會扭曲和醜化景物,應慎重把握。

反過來找一個較高的視點向下俯拍,可在登高望遠的同時也將觀眾帶到了高處。它的最大特點是能使前後景物在畫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現。平視時的前後景物常常是疊在一起的,仰視只突出了前景,俯視則能將遠近景物在平面上展開,展示各種景物的地理位置,並通過河流、公路等延伸線向遠處的消失再現空間深度。

記住傑出的攝影家馬丁·芒西卡的建議:「觀看背面景象。觀看連續的景象。選擇不尋常的角度,躺下來仰攝,爬上梯子俯攝。」

4、遠取其勢與近取其神

使構圖起變化的另一個因素是拍攝距離;在相同的視角上,拍攝者是向景物走近一些,還是往後退一點,是利用長焦距鏡頭取其局部,還是用廣角鏡展現它們的整體,這就給畫面的景別帶來了變化。景別可大致劃分如下:

遠景:展現自然界遼闊的景物,不僅表現一些主要的景物,也同時展現物體周圍的環境,並強調景物之間的聯繫而忽略細節的表現。

全景:表現被攝對象的全貌以及少量環境特點,其範圍小於遠景,主體比遠景更為突出。

中景:表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捨棄環境並能具體地描述畫面的情節。

近景:突出表現被攝對象的主要部分,主要特徵,常對人物的神態或景物的主要面貌作較具體的刻劃。

特寫:進一步對某一部分作更為集中突出的再現,更細膩地刻劃局部的細節以求傳神。

這些景別各有特色,其中尤以遠景與特寫具有特殊的審美效果,正所謂「遠取其勢,近取其神。」

遠景在表現大自然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人或事物時,氣勢最為恢宏,氣氛也最為舒展,因此有「遠取其勢」之說。表現遠景要注意選擇大自然本身的形象元素,從大處落墨。比如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河流,阡陌交通等,以博大的胞懷和眼光將其線條和色調構成背景,特別要善於運用早晚的雲蒸霞蔚,使氣氛更為奔放,更具抒情效果。

特寫則離被攝體距離很近,或是運用長焦距鏡頭展現富有特徵的局部,以小見大,以一概全,從細微處見精神。特寫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人的眼睛、雙手等洞悉人物不同的內心世界,也可以將一些生活中不易為人注意的細節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既能引起人們的驚訝,又有挖掘出其中的生命意義。特別是特寫削弱了三維的立體深度感,所有成份都處於照片表面的平面上,更容易形成有視覺趣味的富的節奏的圖案。隨著攝影藝術的不斷發展,「近取其神」所創造的動人心弦的藝術形象正為更多的人們所欣賞和接受。英國攝影教師格羅斯曼曾告訴他的學生:「要使每一英寸畫面都能為你服務。要繼續靠近些,直到你感到失去什麼為止。」

5、改變主體與背景的關係

當我們改變拍攝角度或是改變拍攝距離時,不僅是被攝主體的形態發生了變化,而且主體與背景的關係也在改變。處理好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會給構圖帶來新的生氣,也易於避免因背景對主體的干擾而產生不必要的失誤。

背景的作用主要是襯托主體,切忌喧賓奪主壓倒主體。為了使主體突出,背景與主體最好有鮮明的影調對比,或以暗襯明,或以明托暗。同時,背景也力求簡潔,避免分散觀眾對主體的注意力。使背景簡潔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使背景模糊,有關問題將在「控制景深」一節中詳細論及;二是通過上下左右改變拍攝點,避免雜亂的景物攝入畫面,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

初學者在處理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時常常會受到「視覺選擇性」的干擾而產生失誤。所謂「視覺選擇性」,就是當通過取景框構圖時,會被主體形象所吸引,忽略了存在於背景上的細節,彷彿它們會自行消失或變得不那麼明顯。然而照相機的鏡頭是忠實的,曝光時我們不注意的東西,會被照相機事無巨細地一一記錄下來,照片沖印出來後常使人大吃一驚。比如背景上有棵柳樹與人物重疊了,彷彿是從人的頭頂上「長」出了柳樹,或是背景上有電線橫貫畫面,與人頭相疊的一條電線恰如從左耳穿進去又從右耳穿出,使人哭笑不得。避免這些失誤的方法是:在拍攝前平心靜氣地仔細觀察,或左右移動,或高低調整,或走近些退遠些,甚至換用不用焦距的鏡頭,可以發現主體與背景的關係隨時都在改變,從而及時排除上下左右對主體的各種干擾。

在處理主體與背景的關係時,還要強調背景的簡潔性,特別是背景對主體沒有或很少有補充、襯托、深化作用時,乾脆將其處理成一片空白,使主體也更突出。空白也是一種背景,即是以「無」襯托主體的「存在」,還可以激發觀賞者的想像力,詩人舒婷說:我單純而豐富,所以我深刻。要將畫面拍得熱熱鬧鬧並不難,能在簡潔之中展示深刻的內涵,才更為動人。傳統的中國畫中常以大面積的空白取勝就是這個道德。

6、直構圖與橫構圖比較

在攝影構圖法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確定畫面的格局和比例。所謂格局,主要包括橫構圖、豎構圖及方構圖畫面;而比例則是指畫面的長與寬之比。這在按快門前應首先確定,最多在後期加工時作些修正,否則會使畫幅受到極大的損失。

先從格局看,垂直的豎構圖不僅是適合於表現一些高大的景物或站立的人物,而更重要的是它能體現被攝體的向上的動感或精神嚮往,含有崇高、雄偉等情感因素。垂直仰看,能展現高遠;垂直俯看,能推出平遠。橫構圖則與人的本能視野有關,它不僅能展現較為開闊的場景,如大海、草原等,還因人雙眼的平行,「左顧右盼」,產生橫向的運動、流動的心理節奏。趨於正方形的畫面,其特點是呈穩定狀態,有端莊、靜謐的心理效應,還包括表現圓形的旋轉動勢。這種主構圖還能兼顧垂直與水平兩方面特徵,這對不能隨意改變畫幅格局的電視、電影構圖有其優越性(電視的畫幅為1:1.33,接近正方)。

用豎構圖還是橫構圖,首先是由主體本身的特性決定的。當要表現高大垂直的物體時,拍攝建築、樹木、高塔等,為了利用畫幅的最大面積表現主體,可將相機豎起來拍攝。豎構圖的選用還有利於形成一種垂直的呼應,產生空靈之感。在直幅畫面中安排對角線的物體,會有飛升的感覺。如果站在高處用豎構圖俯拍,下面的景物由下向上展開,很像中國畫的立軸山水。反之,如畫面上有寬闊的地平線,平靜的湖面,左右運動的物體等,可優先採用橫構圖。

然而,在橫構圖與豎構圖的實際運用中,常會有這樣情況:大多數和拍攝者(特別是初學者)由於受到橫握機機的心理習慣的制約與影響,有時一卷135膠捲拍下來,36張全是橫構圖。實際上,如果將其中一些畫面經過剪裁變成豎構圖,會更為簡潔生動,這就說明拍攝者缺乏豎構圖的意識。不少著名的攝影師十分強調豎構圖的訓練,為的就是使創作更得心應手,靈活多變。

再進一步從畫幅的長與寬的比例上看,黃金分割率表明接近於2:3之比的畫幅較為賞心悅目,135畫幅的24×36mm就是採用這一比率設計的。但任何形式美都是相對的,假如我們在後期的剪裁中改變這一比例,特別是加大長與寬之比,有如寬銀幕電影,那麼,不僅使畫幅有了變化,而且還有新的好處:擴大了場面,使觀賞者的視野更為開寬舒展,加強了斜線的優勢。

第三章 應用技法——增加照片的感染力

一、控制景深

控制景深是攝影中十分有趣又很重要的技術。

當我們向某個人景物仔細對焦後,從拍出的照片上看,這個景物是清晰的,但有時在這個清晰的,但有地在這個景物的前後還有許多景物也同時是清晰的,而有時前後的景物卻是模糊虛化的。了解其中的奧秘,並學會了有選擇性地控制焦點前後的景物的清晰與模糊程度——也就是控制景深大小,會使攝影畫面獲得更強的表現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一結規律,拍攝結果常常會與你對影像的要求大相徑庭。比如在旅遊點上拍紀念照,從取景器中看出去,人物和遠處的紀念物都很清晰,拍回的照片上卻常會發現除了人物清晰外,背後的景物模糊一片,無法起到「到此一游」的紀念作用。有時注意力集中在主體上,受視覺選擇性的影響,根本不注意背景的存在,或者在感覺上是模糊虛化的,但出來的照片讓人大吃一驚,背後那些無關緊要的物體都清晰可辨,干擾了主體,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

1、光圈大小與景深控制

要想控制景深的大小,光圈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記住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當你希望照片中的前後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將光圈儘可能的向小處調,比如f/16、f/22等。反過來只希望某物本清晰,最大限度地虛化前後的其它物體,可盡量將光圈開些,比如f/2.8、f/2、等。甚至f/1.4。

在調節光圈的同時,由於也改變了曝光量,還必須同時通過改變快門速度來獲得合適的曝光。比如需要獲得大景深,將光圈收到最小處,快門就不得不降得很慢,以至不能手持穩相機進行拍攝。假設正常曝光為f/5.6,1/125秒,當我們將光圈收小到f/16時,快門也依次放慢4級,變成1/8秒,這時就必須用三腳架支穩拍攝。再假設正常曝光為f/8,1/125秒,想獲得小景深,將光圈開到f/2時,快門在提高4級後變成1/2000秒,這時如手中的照相機最高速度只有1/1000秒,可選用一些濾色鏡,比如專用中灰濾鏡,偏振鏡(黑白攝影中還可以用紅濾鏡)來彌補,由於這些濾鏡阻擋一些光線進入鏡頭,又不影響畫面的色彩的還原,所以能將快門速度降低到最高限度之下。

2、影響景深的其它因素

除了光圈對景深有較大的控制作用外,還有兩個因素會對景深大小產生影響——所使用的鏡頭焦距長短與所拍攝距離的遠近。

再記住一個原則:鏡頭焦距越短,景深範圍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範圍越小。以135照相機為例,當在相同的距離、用相同的光圈,但依次用28mm50 mm以及135 mm三支鏡頭拍攝同一景物時,可以發現28 mm鏡頭後拍攝的畫面前後清晰範圍最大,50 mm鏡頭適中,135 mm的鏡頭前後清晰範圍最小。所以在使用變焦距鏡頭時,在改變鏡頭焦點的同時,其景深範圍也相應跟著變化。

當光圈大小不變,鏡頭焦距也不變時,拍攝距離的遠近也會對景深產生影響。當被攝物體越遠,它的前後清晰範圍就越大,反之物距越近,清晰範圍也越小。比如用135照相機的50 mm鏡頭,光圈f/5.6,向2.5m8m處的人物對焦拍攝,前者在人物前後大約有1.5m左右的清晰範圍,後者的前後清晰範圍可達68m左右。這就提示我們,當需要景深範圍大時,可適當退後一些距離,從遠處拍攝,反之靠近些景物,使其景深範圍小。同時也提醒人們,在拍攝一些特寫、近景畫面時,調焦反應特別仔細,稍有疏忽就會連主體也虛了。

這裡再強調一下影響景深的三大因素: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鏡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物距越遠——景深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越小。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最方便便快捷地知道實際拍攝時的景深範圍?

大部分相機鏡頭上都有簡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有的景深表位於鏡頭光圈刻度與距離刻度之間,採用對稱的光圈係數如「16、11……11、16」標出每一光圈在不同拍攝距離時的景深。有的景深表位於相機的聚焦鈕上,通常採用「U」字型的線條兩端在距離刻度上指出景深範圍。

這類景深表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它的精度並不高,因此當需要大景深時,可參考標出的數值然後選用略小些的光圈,以保證有效的景深範圍。

3、選擇大景深描寫環境

受習慣思維的左右,人們在拍攝時會不由自主地選用普通景深,也就是選用標準鏡頭,用中級光圈,在3~5m左右拍攝人或景物。這時景深範圍適中,也比較接逝於人眼平時的觀察印象。但這樣的照片也由於太普遍而缺少個性和吸引力,有經驗的攝影師常喜歡從極端——大景深或是小景深中尋求畫面的獨特魅力。這一節中先看看大景深的實際運用。

在拍攝時如果有意識地收小光圈,選用短焦距鏡頭並且拍攝較遠處的物體,可以將從較近距離直到無限遠處的景物都相當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全面描述被攝主體的周圍環境特點,並可通過遠近景物清晰顯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這與短焦距廣角鏡的使用直接有關),生動地表現出被攝景物的深度和廣度,增強畫面的深遠空間感。

大景深的方法特別適於拍攝場面面宏大的景物。特別是在風光攝影、建築攝影中用得較為廣泛,從而展現出山路的壯觀、田園的開闊、草原的無垠以及建築物的每一細節,幫助觀眾對被攝主體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產生聯想,通過環境襯托主體。還有就是旅遊紀念照的拍攝,為人使人物與背後的紀念物都清晰,起到留念作用,大景深就非常有效。但在光線較暗的陰天等條件下,要使紀念照中的人物與遠處的背景都清晰並不容易,因為一旦光圈收小,快門速度就必須放得很慢,容易抖動。解決的方法是盡量讓被攝人物離鏡頭遠些(離背景近些),儘可能使用廣角鏡,還可以在對焦時將焦點聚在主體人物稍後一些的某個點上,通過照相機上的景深表估計人物仍在前景深範圍之內,這樣就等於將景深範圍向後移了,保證了背景的同時清晰。

4、運用小景深突出主體

小景深的要求是儘可能開大光圈,使用長焦距鏡頭,並離被攝體近些。其中開大光圈是最主要的手段。

自然界中的景物非常繁雜,有時不管你如何改變角度,也無法避開一些雜亂的景物。如果讓這些景物與主體一樣清晰突出,勢必不干擾了觀眾對主體的注意力。這時運用小景深,能使環境虛糊,主體清晰,這是在雜亂環境中突出主體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這種環境的虛糊效果也就越強烈,主體也就更突出。人們又稱這種小景深的技術為「選擇性聚焦」。景深越小,聚焦的選擇性目的也就越明確。

利用小景深的選擇性聚焦可以將焦點聚在前景上,讓前景的物體清晰,遠景模糊,這樣就會在畫面上產生空間透視的距離感,前景上的清晰物體自然就成為主體,成為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中心。這時哪怕背景再亂,對主體的干擾作用也會降到最低限度。

選擇性聚焦還可以是將焦點聚在中景上,讓前景和背景同時虛化。這時給人帶來的心理效應就如同持東西時眼睛盯著中景上的主體,前後景必然呈虛化狀態,從而在畫面上產生一種明確的視線引導作用。前景的虛化還會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真的是透過很近的前景觀察中景上的人或景物。

在具體實踐上看,小景深特別適合於突出一些較小的物體或物體中較小的局部。在拍攝人物肖像時,有利於突出人物的神韻,細緻入微地刻劃、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靜物攝影中,可以使畫面產生空靈飛動的韻味;在體育攝影中,更能突出運動的主體,產生強烈的動感效果;而在風光攝影中,可以突出一些有象徵意味的造型物體,並讓虛化的前景和背景產生神秘的空曠感。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在選擇景深的大小時,小景深的運用更為多姿多彩,也較難適應和掌握好。敢不敢用小景深,也就是敢不敢開大光圈,使用長焦鏡,逼近被攝體,這確實是一種挑戰。

在控制景深的各種手法中,還有一種景深預調法,對拍攝距離不斷改變的運動物體時十分適用。當拍攝時的焦距、光圈和距離這三者固定後,景深範圍也就同時固定了,所以吸要運動的主體進入這一景深範圍,就可以拍到比較清晰的影像。

景深預調法的拍攝步驟如下:先估計一下被攝動體可能出現的縱深範圍,比如在4 m前後,然後用照相機向4m處聚焦,並儘可能選用小光圈加大最深。以使用105mm鏡頭,f/22為例,從鏡頭上的景深刻度上可以查知,對焦在4m時,景深範圍在3.2~5.3m之間。那麼當運動主體進入這一範圍時,即可隨時拍攝,得到相當清晰的影像。這就不必一直跟著運動體對焦,簡化了調焦工作,有利於拍攝者全神貫注地抓取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所以特別適用於體育攝影和新聞攝影中。

在合理控制景深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上一些技巧問題:

一是在控制景深時不要被取景效果所干擾,在使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時,取景過程中光圈一直處於全開狀態,只有當按下快門拍攝的瞬間,光圈才會自動縮小到預選光圈大小,因此,在取景時因大光圈看來模糊的前後景物在實際拍攝時可能因光圈的縮小而處於景深範圍之內,由模糊變為清晰,與觀察時的效果不一致。所以在拍攝前應充分利用攝影鏡頭上的景深刻度,以證實所需的效果。有些鏡頭上有景深預看鈕,取景時按下該鈕也能大致判斷實際的拍攝效果。

二是景深控制是攝影造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拍攝時必須根據被攝題材的特點和創作意圖決定景深大小,不可機械地照搬濫用、一味地追求大景或小景深,否則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表現運動

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之中,而單張的照片卻是靜止的,這常讓人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真的就不能通過靜止的單張照片來表現運動嗎?回答恰恰是相反的。人們對照相機快門的認識往往只局限於它對曝光時間的控制,能與光圈配合得到合適的曝光量,恰恰忽略了從B 門,1秒一直到1/4000秒的十幾級快門速度的變化,它完全能為運動的物體提供一系列相應變化的條件。讓拍擊的海浪、搖曳的莊稼、飄移的雲彩或是行人與車流,在我們的感覺中留下運動的印象。

從習慣心理出發,大多數人用得最多的只是1/60秒,1/125秒,相機上還有的十幾檔選擇卻極少能用上。這不僅對照機機製造商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錯位,也因放棄了太多可表現動感的機會留下遺憾。

1、選擇高速快門凝固動體

面對一個運動的物體,想把它清晰地凝固下來,可根據不同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快門速度,再配合光圈,既使曝光正常,又能獲得清晰的影象。

也許有人會說,要凝固動體,儘可能選用最高速度的快門不就行了嗎?當然,高速快門速度,勢必減少了曝光時間。如果環境光線不許可,光圈開到最大仍是無法滿足。另外,即使用最高速快門和最大光圈能滿足曝光要求,但又會因大光圈使影深變小,特別是拍攝運動物體時,大光圈小景深不利於將運動的物體精確地限制在景深範圍內,因經,要凝固動體,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最低的快門速度就能將動體凝固下來。

首先是考慮動體的行進速度。動體的行進速度越快,使用的快門速度越高,反之,快門速度可降低。拍攝一輛快速駛過的自選車與一個散步的人。前者可能需要1/250秒以上的快門速度,後者也許用1/60秒就夠了。

接著考慮動體的距離。動體與拍攝者距離遠,快門速度可以放低,反之距離近,需要越高的快門速度。這是因為離照相機越近的物體,相對運動速度就越快。一輛自行車會在你眼前一掠而過,而一輛在馬路對面行駛的自行車卻能在你的視野中保留一段時間。

快門速度的選擇還與運動方向有關。同樣的運動速度,由於運動方向不同,選用的快門速度也有所不同。當動體與照相機成90°橫向經過時,應選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成45°斜方向運動時,快門速度可相對慢1檔,而成0°也就是面對或背向照相機運動時,快門速度還可以再慢1~2檔。

下面列出的表格,主要起一種參考和提示作用,幫助大家理解動體與最低快門速度的關係:

動體項目

物距(m)

0°↑↓

45°↙↗

90°→←

步行的人

8

1/30

1/60

1/125

中速自行車

8

1/60

1/125

1/250

中速汽車

8

1/250

1/500

1/1000

中速輪船

30—60

1/60

1/250

1/250

中速火車

30—60

1/125

1/500

1/500

2、選擇低速快門虛化動體

我們對運動的認識是與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而照片上記錄下來的卻只是非常短暫的一瞬,即一個單獨的運動造型和一個空間片斷。為了能使照片上產生更多的運動聯想,我們還可以利用低速快門虛化動體。

低速快門一般指1/30秒以下直到B門的這段速度範圍,凡是快門速度不能將運動的物體清晰地凝固下來,我們就可以稱其為低速快門。在用低速快門拍攝時,因快門速度慢,動體就會在膠片上移動,形成虛的影像。這一虛的影像虛化的程度如何,也與快門的速度直接相關。

先來做一個試驗:當一輛小汽車在面前駛過時,選擇1/500~1秒的速度連續拍攝10張畫面。你會發現。1/500秒的那張基本上把小汽車給凝固住了,好像汽車停在了路中間,無法體現其動感。而1秒的那張畫面上模糊一片,根本無法辨認畫面上有汽車經過。而中間的幾檔快門,比如1/60秒或1/30秒,所展現的是一輛略為虛化的小汽車,既能分辨出汽車的大致形象,又因略為虛化而給人以一種風馳電掣的運動感。低速快門拍動體,就是利用這一特點,以合適的快門速度給人留下動體的速度感(見彩圖1)。

使用低速快門拍動體,最好是選擇虛實結合的表現方法,如果畫面上所有的物體都虛,會妨礙主體的表達,也不利於展現速度感,虛實結合可以是主體的虛與背景的實,還可以是主體的局部實和局部虛的結合。

在使用低速快門拍動時,快門速度一般都在1/30秒以下,拍攝時應該用三腳架支穩相機,以防不該虛化的物體因抖動造成拍攝失敗。同時,在用低速快門拍攝時,有時會因快癯速度太慢,即使使用了最小光圈,也會引起曝光過度。解決的方法:一是選用感光度較低的膠捲;二是可以選擇陰夫、黎明或黃昏等光線較暗的環境下拍攝,三是可以在鏡頭前加用中灰性濾鏡或偏振鏡(包括黑白攝影時用紅濾鏡),使進入鏡頭的光線減少而放慢快門速度。

3、追隨攝影的技法特點

用高速快門拍動體時,如照相機固定,則動體被凝固,背景也不同時是清晰的。用低速快門拍動體時,如照相機仍是固定,則動作虛化,而背景仍然是清晰的。還有第三種方式拍動體,那就是追隨攝影法。它的基本特點是使相機在追隨動體的移動過程中按下快門,使畫面上的動體較清晰,背景則呈強烈的線狀虛糊。這時,相機是移動的,動體相對清晰,背景卻呈虛化狀,畫面的動感效果非常強烈。

追隨攝影的技法是:在身體站穩的情況下,將照相機緊貼臉部,使相機與頭作為一個整體來移動。先從取景框里捕捉到動體,然後隨著動體的運動方向一起轉動相機,讓動體始終保持在取景框的固定位置,並在轉動的過程中按下快門。這時由於動體在取景框中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因此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動體也被相對凝固住了,而又因相機又是轉動的,原來不動的背景反而隨運動方向成線狀的虛化,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動體的運動狀態。這一方式在體育競技攝影中用得較為普遍。

使用追隨攝影方法有這樣一些要點:

身體的轉動必須平穩,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不能停轉動追隨攝影者由於受平時持穩相機拍攝的習慣所左右,會在按下快門的瞬間下意識地停止轉動,造成失誤,這需要一個反覆練習適應的過程。

追隨攝影的快門速度多在1/60秒左右。快門速度再慢些,背景的線狀虛化效果也越強烈,但較難把握,同步轉動略有誤差,會連主體也虛了。快門速度高些,對於凝固動體相對方便些,卻會減弱了背景的虛化程度。一般說來,可以根據動體的運動速度,選用1/125、1/60、1/30秒這三檔快門。

追隨攝影對背景也有一定要求,特別是應該選擇明暗反差大、色彩紛呈的背景,越雜亂越好,有利於在背景上形成豐富的虛化光景效果。試想背景是白牆藍天,或是漆黑一片的森林,不管人怎麼搖動照相機,背景也不會出現虛化的效果,仍然是一片白、一片藍或是一團黑,也就失去了以虛襯實的意義。

追隨攝影一般是平行的追隨法,如運動員的跑步、接力、飛奔的動物等,但也可以大膽運用其它方向追隨。如縱向追隨——跳水運動同從高空下水時垂直搖動相機;斜向追隨——相機隨體操運動員在單杠上翻轉……只要跟著運動方向轉動相機並及時按快門,就能出新出奇。

4、變焦拍攝的動感表現法

如果想讓靜態的畫面也產生動感,還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技巧,變焦拍攝就是常用到的一種。要求有一支變焦鏡頭,在曝光的瞬間急速改變鏡頭焦距,使畫面產生強烈的由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線,即「爆炸效果」。

變焦攝影和追隨攝影一樣,兩者都是在按動快門的瞬間上做文章,後者是在搖動相機的同時按下快門,變焦攝影則是在改變焦距的同時開啟快門。所以,確保按快門與變焦同步進行,是成功的關鍵。

變焦攝影要選擇合適的變焦鏡頭——推拉式的單環變焦鏡頭便於在短暫的曝光瞬間急速推拉改變焦距,而雙環旋轉式變焦鏡頭操作時不夠順手,只有當長時間拍夜景可緩慢改變焦距時,雙環旋轉式的操作才有其平穩的優點。只要條件許可,盡量將相機穩定在三腳架上,以防變焦過程中的相機抖動。和追隨攝影一樣,使用變焦拍攝縱向的動體時,快門速度宜用1/60秒或1/30秒,慢了會使運動主體虛化,快了又會使放射線條不明顯,甚至看不出變焦效果。對於靜物或夜景的變焦拍攝,只要支穩了相機,快門速度再放慢也不妨。取景時主體宜在中,不宜過大,背景應有豐富的明暗變化,與主體在色彩和影調上也應有鮮明的對比,這樣更能在亂中求活,突出主體。變焦時宜從變焦鏡的長端變至短端。比如一支80~200mm的變焦鏡,先在200mm處對焦,曝光時拉回到80mm處,這樣有利於使主體處於畫面中心不會偏移。

三、展示影調

在100多年以前攝影的萌芽期,由於器材的不完善,人們追求逼真地反映現實,把影調豐富、質感細膩作為黑白攝影的最高追求。今天,儘管利用鏡頭和膠捲精確地通過黑白灰再現物體的豐富影調、突出物體的質感肌理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要真正發揮黑白攝影和長處,既忠實地利用黑白灰再現眼中的世界,又從眼中的世界中提煉出更精彩更有魅力的黑白畫面 ,還仍然需要有獨特敏銳的目光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實用技巧——包括曝光的精確掌握,有意識運用各種濾鏡,巧妙地駕馭光線,以及後期的沖洗放大等,來展示影調。

1、黑白攝影的特點與價值

沒有色彩的世界,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然而攝影失去色彩卻並非是一種損失。甚至從心理與生理機制上分析,黑白攝影要比彩色攝影更富有視覺的衝擊力。人的視覺系統對黑白特別敏感。尤其在弱光下無法感覺色彩時,仍能感知一個由明暗組成的黑白世界。現代科學分析表明,人眼可以分辨從黑白到白的濃淡層次達660多種,而對色彩的色別分辨力只能達到180多種。豐富的黑白影調或對比、或融和、或跳躍、或漸變,使人們的視覺與心靈受到衝擊,得到撫慰,升華為種種深刻的審美感受。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黑白攝影又以其對形和色的抽象及概括能力見長,特別能將色彩之間的微妙變化通過不同的黑白色階顯示出來。中國畫中的「墨分五色」之說,正是形象地道出了黑白影調的獨特魅力。成功地抽象和概括,能使黑白作品更耐看,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黑白攝影還有很強的可塑性。從膠捲的寬容度、反差顆粒的選擇到不同的曝光處理和用不同的濾鏡進行控制,能為拍攝者提供極為廣闊的馳騁天地。加上後期暗房的製作加工既簡便又能達到極為複雜的控制效果,因經,適合於業餘愛好者通過簡單的設備和較低的成本創造出精美的影像,也為專業攝影師充分展現黑白攝影的魅力提供了無盡的可能。

初學者從黑白攝影入手,還鍛煉敏銳的觀察目光。自然界是由色彩組成的但拍攝時只注意色彩而不能觀察到其間構成的光影,那麼不僅拍不好黑白照片,同樣也很能駕馭色彩。

可以用以上兩個方法鍛煉對黑白影調的提煉能力。一是打工彩色電視機,利用色彩飽和旋鈕,從彩色到黑白進行來回調節,觀察一下從彩色到黑白影調之效果,比如紅衣少女坐在藍沙發上,變化成黑白影調後會形成怎樣的效果 ,逐漸養成一種直覺的判斷能力。二是隨身帶一塊濾色鏡,最好是棕色的或灰色的透明片,中等深淺即可。有空時就拿出來放在眼前,這時的景物就會形成單一的顏色,能有效地發現影調的組合與排列,在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之後,就會感覺到抽象與概括的力量。

2、影調級譜與高低調

影調是攝影藝術的造型基礎,任何一幅黑白照片的影像都是由黑、白、灰三大等級的不同階調所構成。將從黑到灰直至白依次遞變的順序排列起來,就成了影調級譜。在黑白攝影中,主要有中間調、高調和低調三種。

如果畫面是以中間色調(也就是中灰色調)為主,色調的轉變又是緩慢的,反差小,調子柔和,就會給人平和、柔潤、寧靜的感覺。中間調能比較忠實地、準確地還原一般景物的特點,對各種題材的表現比較自由,畫面的立體感也較強。但由於中國調變化較少,多看了會使人感到單調沉悶,缺少生氣,所以要儘可能利用一些黑和白改變中間調過於單一的特點,或向黑白的凝重的感情色彩傾斜,或向白的聖潔的精神意趣靠攏,利用其灰色的較大的可塑性創造出獨立的個性。

要想進一步改變影調為單調的格局,可選擇影調級譜中的兩個極端——白與黑,形成高調和低調,獲得特殊魅力。

高調畫面的基本影調為白和淺灰,即由大量的白色和淺色構成,給人以明朗、純凈、清秀之感,常適合表現字根表的風光,淺色的靜物、動物等。在人像攝影中多用於表現兒童,少女等。在自然界中想獲取高調的作品,必須巧妙用光並對景物作合理的取捨。首先是正面光或多雲等散射的光線比較適合於高調中白和淺灰影調的產生。其次是儘可能多地在畫面中框取白色和淺灰色的景物,避免大面積的黑色或深灰色的景物進入畫面。但是,畫面中必須留有少量有力度的黑色,既能使之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更重要的是使高調作品不至於顯得蒼白無力。

反之,整個畫面以深灰和黑色為主,即由大量黑色和黑灰色構成,形成的低調照片會給人以凝重莊嚴和含蓄神秘的感覺。低調多見於日出日落時的景色,人像攝影中多以老人、男性為表現對象。在自然光的拍攝中,首先要選取逆光、側逆光或側光為主光源(早晨與黃昏陽光角度低,容易獲得合適的光照),同時有目的地選取畫面中大面積的黑色和深灰色的物體,並巧妙利用逆光或側逆光勾勒出景物的輪廓,使畫面不少量高光的白色出現,藉以呈現生機,避免過於灰暗無神。

3、處理影調的基本手法

一般情況下,淺色的主體定選用深色的背景,深色的主體宜選用淺色的背景,如同達·芬奇在論述繪畫時說的:「圍繞著每一個對象的背景,應較這個對象的明亮部分為暗,而較其陰暗部分為亮。」影調的對比越強烈,給人的視覺感受就越醒目。如以大面積的淺色襯以小面積的深色,那麼,小面積的深色更吸引觀眾的視線。反之,小面積的淺色在大面積的深色上也更吸引觀眾。而有時為了追求畫面總體的豐富影調和柔和效果,也不必強求強烈的對比效果。因為只要有相對的對比,對主體總是有突出的作用。

處理影調,還包括了解影調結構的透視關係。利用影調的空間透視效果,可以在平面中創造立體的三度空間的造型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空間深度的感受,是和空間透視密切相關的。當光線通過大氣層時,由於空氣介質對於光線的擴散作用,人眼中不論是景物的明暗反差,還是輪廓的清晰程度、色彩的飽和度,都是越近越強,越遠越弱。這一規律也適合於對照片上的空間深芳和物體所處的空間位置的理解。

為了強調這種影調透視,可利用一些方法。一是利用逆光拍攝。順光下的前景、中景和遠景看上去都差不多亮,缺少明暗對比,減弱了透視效果。逆光下的景物越遠越朦朧,越近越深暗,影調透視就強烈。二是儘可能利用雲氣、霧氣、煙塵等強化空間距離,得到較強的透視效果。三是盡量拉開前景與中景和背景的空間距離,特別是前景的距離越近,越能與中後景產生影調上的變化效果,突出空間透視力量。

還有一種影調的極端對比手法——剪影。如果拍攝時的背景很亮,主體是處白色的牆壁、反光的水面或是以天空為背景時,根據背景曝光,主體的色彩、質感和細節都不見了,一切只剩下了輪廓,剩下了斜線、曲線和角度。剪影這一最強烈的影調對比,最簡潔的構圖以含蓄的力量,可喚起人們的想像力。

4、肌理與質感的具體與抽象

質感是指物體的表面結構及其質地的視覺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絲綢的柔軟和光滑是通過視覺和觸覺的配合來認識的,攝影畫面上,要表現出這種柔軟與光滑的感覺,就必須通過影調來完成,通過視一觸覺的轉換而能「摸」到照片的質地。物體表面有規律呈現的質感影調效果又稱為肌理,其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物體的表面結構,比如是光滑的或是粗糙的;二是物體的性質,比如是硬的、軟的,木質的或是金屬的。

光線的照射方向最能影響被攝對象的質地。正面光很能難展現物體的表面質感。強調質感還與用光的軟硬和物體的表面結構密切相關。儘管物體表面結構千姿百態,但可以歸納為粗糙面、光滑面、鏡面和透明面四種結構。粗糙面物體,比如一堵拉毛水泥牆,表面凹凸起伏,用硬光(強烈的聚光)從側面照射最有利於其質感的表現。光滑面的物體比如絲綢,對光線會有柔和的反光,最好用稍柔和的前側光,再加些輔助光線,有利於其質感的表現。鏡面物體會對光線產生耀眼的強反光,用柔和的散射光為好,千萬別用下面強光照射。透明物體,如玻璃杯,可以放在深暗的背景上,採用側逆光、逆光,使其產生玲瓏剔透的晶瑩感。

除了用光的因素外,要表現好質感,還與拍攝時鏡頭的高質量、聚焦的精確、曝光的準確、相機的穩定以及嫻熟的沖洗放大等密切相關。良好的質感是以良好的攝影結合技術為基礎的,當我們用鏡頭將兩種以上不同物體組合在一起時,也就有意無意地進行了肌理的組合,肌理美也越來越為現代人所重視。

肌理組合可以是對比方式,如裘皮和真絲、玻璃與粗糙石頭放在一起,通過強烈的互為襯托作用給人經粗獷的美感;也可以採用調和的組合方式,如少女的皮膚與喬奇紗,老農粗糙的手與稻草……兩者可以相互加強原肌理的氛圍,呈現同一種或柔美或粗獷的美感。

在進行肌理組合時有這樣一些注意點:一是在使用對比肌理時要考慮到協調因素,協調肌理組合也要考慮對比的因素,使其不致於單調。二是在眾多的肌理組合中需要有一個肌理的基調。如針雜無章的繁欠的肌理拍入同一畫面中,會讓人難以忍受。最好是以一些協調的肌理拍入同一國面中,人讓人難以忍受。最好是以一些協調的肌理組成一個總的基調,然後再攝入少量的對比肌理作為點綴。

5、濾光鏡與黑白影調的變化

黑白攝影是通過黑白灰來記錄各種色彩的物體,並以不同的影調加以展現。而不同顏色的濾光鏡,會讓某種顏色的光線順利通過,同時陰擋某種顏色光線的通過。因此,選用不同的濾光鏡,就會因感光的變化而改變照片上的影調結構,達以或是更逼真地表現景物,或是調整原有景物的反差的效果。

黃色濾鏡是黑白攝影中運用最多的濾鏡之一。在拍攝既有地面景物又有藍天白雲的自然風光時,我們常會發現印出的照片天空中都是白色一片,看不出白雲的存在。儘管藍天在視覺上要比白雲深,但實際上它的亮度和反光都很高,在底片上的曝光程度幾處與白雲一致,所以就很難區分了。如要加上一片黃色濾鏡,因其補色原理,有兒地陰止了藍色光線進入鏡頭,使藍天部分在底片上感光不足,印成照片後成淺灰色,突出了白雲效果。同進使有黃色濾鏡還能阻擋陽光不遠處呈朦朧狀的藍紫光線,提高遠景的清晰度。在雪景拍攝中,黃濾鏡能使陰影處的影調變深,提高雪的反差。在人像攝影中,黃色濾鏡會使人的膚色變淺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臉部的色斑,尤其適合於女性與兒童。

紅色濾鏡是了為強烈的一種黑白攝影用濾鏡,其效果常常是誇張的,帶有戲劇性的,能強烈地改變原有景物的影調結構。在風景攝影中,會使藍色的天空變得非常暗,如果再與偏振鏡一起配合使用,能在艷陽天模擬月夜的韻味。在花卉和廣告攝影中使用紅色濾鏡,能上紅色景物的影調變淺,藍、綠色景物大為變深。比如拍攝紅花綠葉在國面上的影調非常接近,不宜突出主體。加了紅色濾鏡後,紅花明亮,綠葉深暗,互為映襯。紅色濾鏡的消霧作用也很明顯。

橙色濾鏡的作用介於黃色與紅色濾鏡之間。

綠色濾鏡能使綠色和黃色物體的影調變淺,使紅色等物體的影調變深。它的最大作用是能夠使各種不同的綠色調得以區分。自然界中的花葉、樹葉和青草的綠色各種各樣,使用綠色濾鏡後會使這些草葉更豐富,更鮮明,更細膩,尤其適合於植物茂盛的夏天使用。在表現大片綠色的草地時加上綠色濾鏡,能使黑白畫面上的草地畫面上的草地如銀色的地毯,十分漂亮。

藍色濾鏡在黑白攝影中較少使用,與黃色、紅色濾鏡的作用相反,能使陽光下的遠景呈朦朧狀態,從影調上強化了風光中的霧氣效果和透視效果。

四、表現色彩

光線產生了色彩,正如亞里士多德早就發現了的:「光即是色彩」。色彩是不同物體對光的反射的體現,也是彩色攝影中主要的造型因素之一。藉助線條和影調來構成畫面的黑白攝影,其造型效果很假定性的,抽象性的,而色彩所展示的則是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是真實的、具體的。

創造性地開拓色彩的魅力,並發現色彩的感染力!它不僅在視覺上,而且是情感上與黑白攝影有著不同的全新的「情調」。

1、色溫變化與色彩還原

人眼中有感藍、感綠、感紅三種細胞,通過相互交合感受各種色彩。彩色膠捲的三層感光層也能感藍、感綠、感紅,並利用它們的三種補色染料黃、品、青疊合產生景物的各種色彩。

但是人眼與彩色膠捲的感色方式畢竟還是有區別的。人的主觀感覺可以隨時調節對各種色彩的印象,彩色膠捲卻始終用一種固定的方式去民錄色彩。為了使彩色膠捲更準確地還原自然界的色彩關係,或是靈活地反映人對景物色彩的特殊感受,就必須了解色溫——這是彩色攝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通俗地說,色溫是表示光線顏色成份的一種標誌。標準的白光中包含著等量的紅、綠、藍光,反過來說等量的紅、綠、藍光(再細分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的比例混合)加在一起就呈白光。這種白光的色溫為5500°K。如果某一光源所含的紅光成份多了,色溫就低於5500°K。如民用鎢絲燈的色溫為2800°K左右,而某一光源的含藍光成份多,色溫就高於5500°K,如藍色天空光的色溫達20000°K左右。從中可以看出,光源色溫高低實際上與光線中含紅色或藍色光線的比例有關(彩圖2)。用一隻照相用的強光燈,蒙上一張橙色透有紙時,發出的光線色溫就降低了;蒙上一張藍色透明紙時,光線色溫就提高了。

人的肉眼能辨別色溫相差較大的光線,比如鎢絲燈光與中午陽光的明顯區別,而對於一些差別較少的色溫變化較能辨別,或者說人眼對這種色溫變化有種適應力而感覺不到它們的差別。但是,一種彩色膠捲在製造過程中只是針對某種色溫而設計的,各種色溫變化都會在彩色膠捲中得到較為精確的再現,用一卷膠在陽光下拍攝的白襯衫是白的話,同樣的膠捲在燈光下拍這件襯衫,就會是偏黃紅色的,但人眼的觀看就可能區別不出。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攝影光源的色溫:

燭光——1900°K 早晚陽光——3000~4000°K

100W普通燈光——2800°K 白晝光——5000°K

攝影強光燈——3200~3400°K 電子閃光燈——6000°K

接著再了解彩色膠捲的色溫平衡性。彩色膠捲特別是彩色反轉片,分為日光型和燈光型兩種。日光型膠捲的色溫平衡性為5500°K,在5500°K光源下拍攝,能準確地記錄被攝景物的色彩。燈光型膠捲的色溫平衡性一般為3200°K,能在攝影強光燈以及其它3200°K左右色溫下準確地記錄景物的色彩。如果光源色溫高於彩色膠捲的色溫平衡性要求,畫面就偏藍(彩圖5),反之,影像就地偏紅(彩圖4),色溫誤差越大,偏色現象就越嚴重。

2、色溫校正與傾向性偏色

我們常用的彩色負片都不標明是日光型或是燈光型的,製造商們聲稱這些負片都能適應各種色溫的要求,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彩色負片拍攝沖洗後,還需要印放才能得到彩色照片。而拍攝時的色溫誤差1000°K左右,通過印放都能予校正,使色彩還原正常。在產生更大的色溫誤差時,印放時也能得到較好的還原(當然會或多或少地損失一些色彩的平衡)。從這一意義上產,彩色負片可在各種光源下拍攝,這為一般的拍攝提供了便利。

進一步說,如果在色溫誤差較大時,使用一片校色溫的濾光鏡對色溫進行調整,印放照片時不僅容易得多,色彩的平衡也會更精確。加一般的拍攝者總是將彩色膠捲送到專業店去沖洗印放,不可能對每一張底片都進行仔細的校正,那麼,使用校色溫濾光鏡就很有必要了。

彩色負片在本質上是屬於日光型,適合於5500°K左右的自然光和電子閃光燈的拍攝,當光源色溫降到3200~3400°K時,比如用攝影強光燈(甚至更低色溫的2800°K左右的民用鎢絲燈)時,我們可以使用雷登80A濾光鏡,它是藍色的,可以提高燈光的色溫,使色彩還原正常,不用擔心印放出來的照片顏色不準。

彩色反轉片拍攝沖洗後,直接觀看、放映或製版印刷,不需進行印放,也就難以在後期進行色溫的校天,所以對光源色溫的要求就相當嚴格。這時最好有一隻色溫表,隨時測出色溫的情況,並選用合適的藍色或橙色的濾光鏡提高或降低色溫。

但是,並非在所有場合下都必須使用校色溫的濾光鏡使色彩還原正常,有意利用色溫的誤差使畫面產生某種偏色,反而能強經人的主觀感受,產生特殊而感人的力量(彩圖6)。比如在用日光型膠捲拍攝日出或日落的景色(彩圖7),通常都不使用藍色的升色溫濾光鏡,有意上低色溫在畫面上形成偏橙紅的色調。這種偏色對日出、日落景色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也更符合人們對黎明與黃昏那種橙紅色調的溫暖感受。拍攝燈光中的夜景也是如此,可以讓夜景彌溫暖調的溫情(彩圖8)。除非你想上夜景產生清涼如水的氣氛,否則就不必選用升色溫的藍色濾光鏡。

3、影響色彩的各種因素

彩色膠捲是現代的奇蹟,但照片上的色彩無論怎麼好看,充其量只是真實的近似,它們無法完全逼真地複製景物所有的色彩,加上照片上不同色彩與色調的最後形成,還會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

畫面總體色調的形成,主要決定於光源色,但也離不開環境色,介質色對被攝體顏色的影響。在陽光下的順光時,畫面的色調決定於陽光色溫的變化,當黃昏太陽落至地平線時,順光拍攝自然景物,由於色溫低都呈暖調的橙紅色。但同時在逆光或側逆光拍攝時,暖色在畫面上只剩極小的面積勾勒輪廓,正面的景物陰暗部就有可能受到環境色(比如樹林)的影響而呈現冷調,整個畫面就形成了冷暖的對比(彩圖9)。巧妙利用這一關係,就能獲得冷暖對比的強烈印象。又如在晨霧中拍攝,由於霧的介質色起了主導作用,被攝體浸沒在一片輕緲柔美的色調里(彩圖10)。如要此地太陽初升,照亮畫面的局部,整個冷暖對比效果也會異常生動。

環境色還有特殊的影響作用。大面積單一色彩的景物會在光照下產生強烈的色彩反射,使靠近它的景物或人物也「染」上相同的色彩。有時可以利用這利環境色使畫面產生和諧統一的色調。有時卻要注意避免產生不良的影響。比如少女常喜歡斜卧在公園的草地上拍紀念照,由於人臉離大面積的草地很近,綠色的反射光使人臉「塗」上青綠旬,沖淡了人臉固有的暖調青春氣息,因此最好能避開。方法可以是讓人物頭上仰些,或坐起來,避開草地的環境色影響。或是在人臉下方草地上放一些暖調的玩具或裝飾品,既減少綠草地的反射,又因新的暖調環境色使人臉的紅潤得以強化。環境色的影響是非常微妙的,人眼不易發現而膠捲都會非常忠實地記錄下來,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在自然界中,物體色彩的飽和度、明度和清晰度都受到距離遠近的影響。距離遠時,物體色彩飽和度低,色彩不明亮也不清晰,這和空氣中大量的空氣介質存在有關。我們可以合理利用遠近不同的景物排列營造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安排大面積的前景,畫面色彩鮮艷飽和,如同油畫的濃艷(彩圖11);而安排大面積的遠景,整個畫面色彩地顯得柔和清新,恰似水彩畫的淡雅迷離(彩圖12)。合適地選擇從近景以遠景的各種景物,整個畫面因色彩的變化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這和黑白攝影中影調的關係是一樣的(彩圖13)。

不同的曝光也會對色彩的還原產生影響。曝光略為過度會使色彩的明亮淡雅,略為不足又會使色彩深沉有力。面對一盞電燈,曝光過度時顏色是發白的,曝光正常時顏色會偏黃,曝光不足時燈光會呈暗紅色。曝光的選擇還有助於對一些主要色彩的表現。你想使某些色彩表現得列鮮艷些,如田野中的一棵紅楓樹,你就必須以楓葉為重點進行測光,而不考慮田野和天空的亮度,使紅楓得到較好的還原,易使或明暗的天空和田野起到襯托作用(彩圖14、15)。

4、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懂得色彩之間的一些特性和關係,才能如畫家那樣對色彩「揮灑」自如,使彩色照片更有魅力。

我們看到任何一種色時,總是會同時看到它周圍的其它色,因此對這一顏色的反映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周圍色的比較中得出的。色彩的對比效果主要包括明度對比,色相對比,飽和度對比和面積對比等多種形式。

明度對比是指:亮色在暗色對比下顯得更亮,暗色在亮色對比下顯得更暗。同一種色,在不同明度的背景對比下會呈現不同的亮度感。當主體與環境的色彩亮度有較大差別時,主體就顯得更為突出(彩圖18)

色相對比也稱色別對比,主要指不同顏色的對比效果。色彩最鮮艷、醒目的對比是紅、綠、黃三原色的對比(彩圖16),但處理不當會產生不調和刺目感。紅與青、藍與黃、綠與品紅等互補色的對比能在視覺上產生了大的衝擊力,其美感的持久性也最穩定(彩圖17)。要鄰近色的對比過渡自然,沒有跳躍感,有助於取得平衡、和諧、悅目、統一的感覺。

飽和度對比又稱純度對比。飽和度的產生取決於物體含色的在分多不是含消色的成分(白、灰、黑)多。同時,直射光下的物體色侑飽和度高(彩圖19),散射光下的物體飽和度低。物體光滑面的飽和度也粗糙面。

面積對比在攝影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不同顏色的物體在自然界中是雜亂無章地存在的,攝影師通過鏡頭的取捨,能使某種色彩面積大些,某種色彩的面積小些,某效果千變萬化,全由取景時巧妙搭配(彩圖20)。有平衡的面積對比,不同的顏色按相近的比例均衡排列,達到視覺的平衡。也有懸殊的面積對比,一種色面積占絕對的太倒的優勢,另一兩個小面積的色起點綴作用(彩圖23)。特別是當環境彩都比較灰暗或天空效果不理想地,最好選擇小塊鮮艷的色塊使畫面注入生氣。比如大街陰影中的一隻紅氣球,冬日田野上飄過的一條黃頭巾……

然而,一味地強調畫面色彩的對經效果,會使畫面變得混亂,因此還必須學會對色彩進行調和。把握這要一個規律:過分統一會顯單調,過分對比又顯雜亂。在實際拍攝中獲得色彩調和的方法有:以敏銳的眼力發現調和的色調,這是一種既理智又直覺的感受。同時採用各種方法避開不調和的色彩,比如改變拍攝角度,等待拍攝時機,選用變焦鏡調整畫面的色彩比例。有時發現色彩對比過於強烈還可以採用過度曝光和曝光不足的方法使色彩變淡或變深,降低彩純度,調和畫面 (彩圖21)。這裡還必須強調在攝影中利用黑、白色調使畫面調和(彩圖22)。特別是黑色在攝影中較容易獲得,不僅是自然界中的黑色物體,處於陰影中的物體(包括物體的投影等)因其曝光不足也易形成黑色。黑色色度最深能吸收一切色光,又叫消色。由於明度關係,黑色對人的眼睛無刺激,對其它色彩無干擾,具有突出任何形象和色彩的藝術魅力,又不會使艷麗的色彩有媚俗感(彩圖24)。

5、色彩與情感的表達

色彩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主觀感受。它不僅能帶為紅黃藍的色感,更能引發喜怒哀樂的情緒。

色彩與人的情緒有這樣的關係:紅色使人溫暖,使人興奮,蘊藏巨大的能量(彩圖25);黃色豐滿甜美,愉快而迷人,並象徵智慧與光明;藍色平和消極,冷漠或是肅穆,與紅色的前進和膨脹相反,給人後退、內縮的感覺(彩圖26);綠色最易令人寧靜,寄寓充實和希望的萌動;橙色甜潤親切、歡樂,帶有飽滿、堅決的含義(彩圖27);紫色則顯得沉悶,在平靜中趨向虔誠和衰弱,但雙會因其在大自然中的稀有而呈富貴之感。

色彩在心理上所能產生的冷暖感恐怕是最強烈的。從藍、綠、黃到桔黃、紅,依次從冷到暖。但冷暖的感覺也不是絕對的,被稱作暖色的黃色,與紅色並列時會顯得發冷,偏冷的綠色調在藍色的襯托下會有微暖的感覺。

至於色彩與感情之間的關係更是千變萬化,在攝影中更多地與攝影師的個性、修養、觀念和創作時的情緒有密切的關係。面對同樣的白色,可以通過它表現沉寂和虛無,也可以從中發現新生之前的潛在力量。在具體運用中,可以注意以下的一些規律。

色彩可以產生不同的距離感。暖色使人感到距離近,冷色距離遠,因此暖色就具有逼近感,冷色則有後退感。黃色具有放射感,向一切方向奔注流瀉;藍色在畫面上向深處後退,退到靜穆,退到無垠(彩圖28)。因此,當畫面主題有積極向上、充滿熱情的力量時,可以多從鏡頭中選用暖色調,如日出的輝煌、燦爛的春花。想在畫面中表現字根表的主題,可多選用冷色調,如湖水的靜謐,森林的沉鬱。特別是當冷暖同時在鏡頭中出現時,鏡頭的取景就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因素(彩圖29)。比如湖上日出,通過仰拍,以大面積表現太陽與滿天流霞,將湖水壓在很低的地平線下,整個畫面會令人興奮,富有張力;反之以大面積未被陽光照到的藍色湖水為前景,鏡頭略俯,攝入極小面積的日出,整個畫面就會顯得深沉寧靜,有藏而不露的含蓄。

6、彩色擴印片質量的鑒別

業餘愛好者以及絕大多數專業攝影師拍完彩色膠捲後,都是直接送彩色沖擴店沖印,如何獲得最佳質量的擴印片,判斷沖擴大的質量,為大多人都關心。

先來看怎樣評不定一張彩色照片的質量,是不是將原景物 色彩還原越逼真越好?回答是否定的。因為色彩中往往滲雜了許多主觀的因素,被還原的色彩有一定的偏離和失真,有時反而更為人們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有:

真實色民想像色是有區別的。人們判斷照片上藍天、白雲、綠草和紅花的顏色是否真實,很多情況下是以記憶與印象為依據的。天空應該是藍青色的(彩圖31),臉色應該比真實的要紅潤些為好,這就造成了有時真實地還原自然的顏色反而會難以接受。另外,觀看一張單獨的照片失去了環境的陪襯,捨去了可作比較的景物,往往不能滿足人們對色彩效果的印象。第三,照片上的色彩為了在藝術上的需要進和誇張,或偏紅、或偏藍,反而給人以心理上的滿足感(彩圖30)。一張日落的照片在沖擴時,電腦會誤以為偏紅黃色,自動進行校正,反而失去原有的氣氛。

接著來判斷一卷彩色膠捲經過沖擴後的技術質量。沖好的膠捲的片基應該是透明並帶有淺淡的橙紅色(這是底片上為了平衡色彩而設計的色罩)。如果這層色罩帶有灰罩,顯得渾濁灰暗,並不清澈,說明沖洗膠捲的漂定部分有問題,勢必影響照片的最後質量(灰霧也可能是漏光所至)。再檢查膠捲的邊緣,特別是進口彩色膠捲會有彩色的條紋和齒形編碼,看條紋和編碼是否達到一定的深度。如果條紋等顏色淺淡,就可能膠捲沖洗不足。對膠捲沖洗質量的鑒別還應注意看底片上是否有劃傷和污損情況,如果操作人員馬虎大意,就會對底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擴出的照片應該是色彩鮮艷,沒有嚴重的偏色現角,總體密度也比較平均。可以人物臉部的色彩密度為參考,不能是發白的或是過暗的棕色,並略帶一些紅潤感覺。要想鑒別擴印片是否有偏色,是簡單的方法是以照片中黑白灰來判斷(彩圖32)。當彩照中的白襯衫、灰水泥、黑頭髮和沒有帶其它色調,整張照片的色彩還原就一定是較理想的。由於擴印片不可能達到完全的色彩平衡效果,所以只要主體景物還原正常即可。

接著再對照底片一起比較,找出底片上曝光不足的一張和曝光過度的一張,看擴印出來的照片是否還可用。如果基本沒有偏色,密度也好,說明擴印機的斜率較正較好。斜率校正不好的即使密度正常了,還是會出現偏色。當你在一家彩擴店中分幾次擴印了幾卷膠捲,質量都比較滿意後,就可以放心地將膠捲送去沖洗。千萬不要為了省幾塊錢,隨便將膠捲一家便宜的彩擴店去沖洗,因質量得不到保證而得不償失。

拍攝彩卷時還應該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由於彩擴機底片夾會壓底片四邊各2mm左右的畫面,取景時必須在四擊留有餘地,以免在擴印時出現切頭去腳的畫面。不有就是彩色相紙有其個性,富士反差大,對藍綠色表現尤好,柯達層次豐富,對黃色有較強表現力,阿克發相紙有透明淡雅的色彩感,可以根據要求選擇沖擴店以滿足最理想的「想像色彩」。

五、表達主題

表達主題,通俗一點講,就是拍什麼?怎麼拍?前者決定了主題的存在,後者決定了主題能否如願地表達。一幅照片要向觀眾傳達些什麼信息,要求拍攝者有明確的主導思想。沒有明確目標亂拍一氣,其結果會顯得十發散亂;而表現目標過於明確,手法過地直接,又會失去很多可以表現的機會,或是缺乏應有的藝術感染力。

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政治經濟生活,因其內涵豐富,可成為攝影中的重大主題。但一些細小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形象也常常包孕重大的社會內容,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芒。所以主題的選擇往往不在於它本身的大小,而在於拍攝者是否善於開掘其內的力量。

1、拍什麼與怎麼拍

當你舉起照相機時,肯定已經想過要拍什麼。在旅遊點上,有人會考慮拍些紀念照,將人與景物合影在一起;有人會考慮眼前的風光,去記錄優美的景色;有人會發現光線對人物的造型很有意味,乾脆置一切風景不顧,集中注意力表現人物生動的瞬間。對於題材的選擇,有人會注重它的思想內涵,不管它是重大事件,還是微小的生活細節,只要能反映或折射一個時代的風貌,都會成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並著力開掘出內在的豐富性;有人注重題材所具有的形象可視性,只要其造型因素,比如形態、光景、色彩等給拍攝者以新鮮的刺激,就會引起表現的願望。

因其拍攝手法不同,可分出各種類型的攝影家。

所謂主導型攝影家,他們的主要拍攝手法是經過擺拍完成的,特別表現在人像攝影中。他們要求被攝人物擺出他所認可的姿勢,安排好所需要的各中背景與環境,然後在認為最滿意的瞬間按下快門。

所謂發現型攝影家,他們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被人們常常忽略的細小情節上,發掘出非常精美的影象,讓人們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奇。他們的表現對象大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些靜物。一片斑駁的木紋、一段鏽蝕的鐵管都可能成為鏡頭中的主體。

所謂抓拍型攝影家,他們對靜態的對象往往不感興趣,全部精力集中於捕捉稍綳即逝的精彩瞬間。他們可以整日漫步在大街小巷,留心發現芸芸眾生中的世態百象,並能恰到好處地按下快門,獲得被卡蒂爾·布勒松稱之為的「決定性的瞬間」。

拍什麼在很在大程度上又制約了攝影者所使用的器材。像韋斯頓為了精美地表現靜物的細節,喜歡使用大底片的照相機,以求獲得品質優良的影像,才可以小見大,展現生命的奇蹟。喜歡抓拍的攝影家就不可能使用大照相機,一架小巧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的135照相機能幫助他不失時機地捕捉運動的影像。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對拍什麼和怎麼拍有一個適應與選擇的過程。開始時樣樣嘗試,不要對自己的拍攝題材加以限制,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的特長所在,然後就努力向這一方向發展。

2、培養觀察的能力與習慣

觀察,就是一個人運用他的知覺、智慧和情感,去發現世界的奇妙,從人們熟視無睹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有意味的形式。觀察不是簡單地看,而要全身心地灌注進去,才會有所收穫。人說攝影是一門觀察的藝術,就是強調了觀察重要性。當初學者對拍攝結果不滿意時,往往在新的鏡頭,濾光鏡,或在特殊技巧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恰恰迴避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自身。成功的原因在於高超的觀察本領。

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局限於拍攝時,如果愛上了攝影,就必須學會隨時隨地練習觀察能力。不管身邊是否帶著相機,坐在公共汽車上,可以研究汽車上金屬桿的反光,人們衣服上的光影變化,手臂顏色的細微差別和質感。儘管這些觀察沒有直接帶給你什麼收穫,但卻培養了從全新的角度認識世界,始終對周圍的生活保持新鮮感,觀察力就會逐步提高。

每一個愛好者都會經歷一個模仿的過程,模仿一些攝影名作的用光、構圖、製作等等,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藝。但如不從中掙脫出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使思想狹窄,觀察能力下降。觀察能力的培養就是為了更好地擺脫一切現成的模式,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位中國攝影家的話非常有意味:「我們已經被前輩的傑作逼到了可能借鑒而不許重複的境地,也許這就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

怎樣才能培養觀察的習慣,提高觀察能力呢?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隨時將照相機帶在身邊,才能被逼著集中注意力,在鍛煉了觀察能力的同時也練習了基本的技術。

攝影家帕特森在一個秋季中與朋友一起造房子,每天清晨,在帶上鋸子、鐵鎚和釘子的同時也帶上照相機,在喝咖啡的小憩時,作為一种放松,一手端著咖啡,一手舉著相機向四周觀察。結果,房子造好了,精彩的照片積累了不少,攝影技術也有提高。

要獲得觀察的成功,還與心境相關。愉快輕鬆的心情能拓展觀察能力,惡劣的心境會抑制觀察力的延伸。一連三天帶著照相機外出,哪怕未能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在第三天清晨出門,依然要充滿信心,這樣才會以最新鮮的眼光注視眼前的一切,發現平時可能會疏忽的許多「美麗」。

儘管高明的觀察力並不能保證一定創作出上乘之作,但沒有這種觀察力,要獲得優秀的攝影表現力是不可能的。

3、影響觀察力的各種障礙

有人會說:觀察周圍的事物能者多勞們來說是簡單又自然,只要我們看,就會看到。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簡單的事嗎?然而,我們的觀看常常會受以各種主觀的或客觀因素的干擾,出現許多較難克服的障礙。

首先是雜念對觀察力的干擾。有各種雜念,一種是急功近利的雜念。在外出拍攝時,如果想到的只是這次是否會成功,是否能有佳作捧回幾個獎盃,得到多少報酬,就會妨礙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無法進入最佳狀態,也體會不到攝影的真正樂趣。雜念還包括前面提到的先入不見,也就是一些優秀作品在腦中的影響。我們總是期望攝影作品具有某種形式,並含有一定的主題。當這些期望不能得到滿足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它。同時在拍攝中為了還求得社會的認同,往往只觀察並拍攝那些被大眾認為上照的照片,或是公認為「好」的主題,自然就不會超過別人的作品,拍不出新意。這種先入之見有很大的隱蔽性,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使你不知不覺陷入其中,而且不像功利雜念那樣容易被克服。

第二個障礙是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刺激源,阻礙了觀察時的精確性。比如在春天拍攝山林的一個瀑布,在視覺感受的同時受到周圍各種刺激源的干擾。飛濺的瀑布,巨大的轟鳴聲,四周花的芳香和草地濕潤的氣息使五官受到全面的影響,產生一種立體的全面的強烈印象。如果不善於排除那些對攝影並不需要的因素,只憑一時的衝動和激情按下快門,事後一定會非常失望的。照片是平面的,無聲無嗅的,拍攝時沒在學會用視覺的力量把握對象的獨特美感,自然就會有差距了。

妨礙觀察的第三個障礙就是對熟悉事物所產生的標籤式的概念。生下來不久我們就會看東西,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鮮。逐漸長大之後,詞語與公式逐漸代替了形象的觀察,慢慢學會了忽略,「視而不見」,變得隨意而淡漠。比如說,面對一瓶酒,孩子會把它當作新奇的東西來玩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它。成年人看到這瓶酒,最多看一下酒瓶上的標籤,忽略了這瓶酒本身所具有的形象特點。正如弗蘭克所說:「根據這些標籤,我們能夠認識事物,卻不再去觀察事物了」。

有時照相機也會成為妨礙觀察的因素。當我們觀察一片風景時,往往是風景中最富特徵的東西給我們留下了印象,不知不覺中產生抽象的概括力。但照相機時沒有任何感受的,只能忠實地記錄取景框內的一切。因此常常會有這樣情況:照相機拍下的並非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或者說不是攝影師的主觀選擇。

4、培養觀察力的基本方法

許多攝影家為提高觀察力提出了有益的訓練方法。

首先要強迫自拿去一切事物的「標籤」,從熟悉進入陌生。拍攝一隻蘋果,先拿去「蘋果」這一早已為人們熟悉的概念,從光、影、形、色的不同方面觀察這隻蘋果,從一般的「觀看」進入藝術的「觀察」,往往能發現物體的一般定義中並沒有包含的立體感和內在美。接著就可以用一種叫「多路思維」的訓練方法,也就是對任何一樣事物,不要只從一個方面觀察、拍攝它,而要時時提醒自己從平時沒有用過的角度,沒有採用過的曝光方式去拍攝,這樣有益於永遠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拍攝前呆以先列出一些攝影規則,然後想方設法去突破這些規則。比如說拍攝進持穩相機、不要抖動,這是一條最基本的規則。那麼,在拿穩相機 已不成問題的基礎,可心在樹林里上下跳躍,試著在跳躍中按下快門,或是以最快的速度奔向一輛停著的汽車,在奔跑中按下快門。當照片沖印出來後,儘管在傳統的標準面前會顯得很「糟糕」,但還是要有信心從中發現一些成功的畫面,獲得新的觀察與拍攝方式。為了擺脫熟悉事物對觀察力的干擾,可以將自己關在一個平時熟悉的環境中,比如說,浴室里,然後拿著照相機至少拍出10張不同的照片,這樣就會發現浴室中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為產生新鮮感打下基礎。

保持旺盛的觀察力,還需學會身心放鬆與集中注意力。要掌握任何技能,第一步就是要放鬆。在焦急、緊張、或對成敗顧慮重重的狀態下,觀察力會大為削弱。只有把「激動」封進瓶子,把「奢望」圈進柵欄之後,再冷靜地觀察面前的事物,才會糾正所有偏差,才能「進入角色」。

接下來的訓練就是充分發揮想像的力量,用夢幻的方式與被攝體交流。因為攝影不僅需要一般的觀察,還需要在觀察中培養一種「預見能力」,預見精彩的曖間。同時,優秀的攝影作品常因其突發的想像力,填補了人在世俗庸碌生活中的精神空白。「想像」的翅膀牽引之處,就會有驚人之作誕生。

5、觀察能力與表現手法

獨特的觀察能力,還必須與巧妙的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才能將自己的內心感覺在最大程度上傳達給觀眾。如果觀眾從你畫面中明亮的色調、有力的斜線中看到你內心的幸福生機,或是從晦暗的色塊中悟出你當時的悲傷和沮喪,你的表現手法才可以說是成功的!

你可能在整個夏天漫步在一棵楓樹下,秋天一到,楓葉紅了,就可能在你的心中引起了某種感受,產生了一種表現它的慾望。如同海上一片紅帆,或是一次偶然的落日,僅僅只是色彩的感受嗎?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生命力的感悟。接下來的問題是,你怎樣拍攝它?要想表達秋之爛漫,可將大片的楓葉充滿畫面,跳動火一樣的熱情與生機;而把紅葉放在畫面的一角上,突出佔大面積空間的灰褐色的樹榦,所表達的就是「秋之將去」;而將紅葉置於焦點之外,並選用小景深,那麼一片散開、混和或柔化的紅色將富有浪漫的情調。

在一種情況下,這些表現手法的選擇離不開你的內心感受,而內心感受的表達是否有力又取決於觀察的是否入微,技巧的運用是否合適……在另一種情況下,你也許會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態,但面對紅葉又會有一種表達的慾望,那就是不妨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各個角度,選擇不同的構圖展現自己的觀察能力,從中享受到創造的樂趣。

創作的成功,將取決於是否善於發現和正確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取決於觀察的敏銳性和判斷的正確性,是否善於以簡潔、明確的造型形式來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因此,攝影的成功包括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攝影家的思維、觀察和想像都必須從攝影手段的特殊性出發,形成「瞬間的敏感」與「攝影的眼光」。許多人在掌握了一定的攝影技藝之後,感到快門越來越難按,這實際上是題材的發展和發掘問題。

我們應該反覆強調的是:攝影、思考,再攝影、再思考。試著用從沒想過的方法拍攝你平常並不想拍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拍,用不同的方法拍。比如你平時喜歡拍人像,不妨去拍一些花草岩石。然後用拍攝花草岩石的方法去拍攝人物。成功就在不斷的突破與創新之間誕生。

第四章 創作實踐——進入藝術的天地

一、人像攝影

通過照相機面對面地與人物交流,記錄人們的喜怒哀樂,恐怕是攝影題材中最生動有趣又變化多姿的一個方面。人像攝影不只是單純地記錄外貌,而是要深刻地表現整個被攝對象,包括其性格、內心世界及其活動的一切特點。要拍好一張人像攝影作品,必須辯證地處理人的外貌與內心的相互關係:既要正確地表達臉和姿勢等純粹的外表特點,又必須展示所有內在的性格與個性。

評價一張人像照片的成功與否,常常會有三方的意見——攝影師本人、被攝對象以及旁觀者,要讓三方都感到滿意確實很不易。

1、人物的造型與姿勢

在人像攝影中,頭像最宜於表達人物的表情和臉容質感,半身像最宜於表達人物的性格和優美姿勢,而全身像的最大優點是,能和周圍環境構成有機的聯繫,便於創造情調與氣氛。

從水平旋轉上看臉部的基本角度,可分為下面,3/4側面和與側面三種。正面像容易顯得呆板,但正面像便於描繪表情,尤其是可正面表現溝通心靈的那雙眼睛。避免呆板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在用光上作些變化,二是讓被攝者的身體側些。如果被攝對象很漂亮,有一張橢圓型勻稱的臉,正面像也能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假如讓人臉側一些,往左或往左轉至一側的耳朵剛看不見為止,照片上就是最易表現的3/4側面。此時既能較全面地表現一個人的形象,又因臉部的變化而顯得生動。由於受髮型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左側和右側會有些不同,要注意選擇。側面肖像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由於人們平時看不到自己的側面,加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從側面表現,所以會對自己的側面感到新奇,也可能感到失望。

身體姿勢的安排最忌頭和身體成一條直線。如果人物是坐著的拍半身的人像不要讓人物正對著照相機,特別是如果手和膝蓋進入畫面的話,會形成不舒服的透視變形。最好是讓被攝者成45°或是90°的側坐,再讓身體向鏡頭轉回一些角度,哪怕此時上身轉成正面對著相機,由於身體的扭動也會產生較理想的曲線,這對女性尤為適用,對於全身的姿勢安排,除了和坐著一樣盡量不要出現下面的站立形象外,還要注意讓兩條腿對重心的支撐有所側重。比如讓一條腿斜些,或是彎曲到另一條腿的前面,使重心落到後面的那條腿上,產生流暢的線條感。

最後是手的安排。手的變化可以說有無限多的可能性,它既可以強化人物的神情,也可以純粹盧一種裝飾作用,增加畫面的線條趣味。在以人臉為主的肖像中,手可以入在臉邊或輕托,或斜倚。但要注意手與臉部的接觸不要太用力,否則會使臉外部變形。

當然,一幅完整的人像作品造型要紗是綜合把握的過程,要在總體上形成一種協調感,而不只是頭、手、身體造型的簡單相加,有經驗的攝影師指導人物造型時常有一些有用的法則,這裡以年輕女性為,例:讓她側身將一邊肩膀對著相機,左右不拘,兩腳略為分開些,站穩再讓她雙手放在腰部,轉向相機——只是轉動頭部,身體仍然保持側向。接著再指導她的眼睛視線肩膀處望向遠處,這時肩膀會微微升起,完成了一個較理想且有氣勢的造型。此刻還可以進一步示意她利用接近鏡頭的手做些動作,例如輕攏秀髮,觸接臉頰,或慢慢戴上太陽 眼鏡等。注意無論是手貼面頰還是拈一支玫瑰,手指儘可能貼在一起而不要五指散開。還可以讓她雙手放在頭上,擺出整理髮束的姿勢,並示意她輕轉頭部稍為仰起靠後,讓她在按下快門前深深吸口氣,這樣可以有效地呈現出頸部、胸部和腰部的曲線美,並給人以修長苗條的感覺。手還可以成略彎曲的角度輕貼臀部,以增加其寬度,強化曲線變化。

2、人像用光的基本特點

與風光攝影相比,人像攝影的用光更為靈活,因為人物是可以轉動的,讓光線形成沒的照射角度,室內的燈光人像還可以調集各種光源,創造出風光攝影師望塵莫及的光影變化效果。

先從光的方向來看:正面光是人像攝影中常用的一種光線。正面光儘管對臉的立體造型並不適宜,較平,但能使人的皮膚光潔,掩蓋臉部粗糙的缺陷,因此,也較多地用於女性人像攝影中。有經驗的攝影師在運用正面光拍女性時,常將光的燈位放高一些,或是利用自然光中接近中午的光照角度,使正面人物的鎖骨、鼻下產生小塊投影,既利用正面光掩飾了人臉的一些瑕疵,也因投影產生了有效的立體感。這種布光方法被稱之為蝶形布光法(因鼻下的投影如蝴蝶而得名),在歐美女性人像中性為流行。注意:採用此光照的人臉不可太瘦或顴骨太高,否則會使人臉顯得更瘦。

側面光在人像攝影中的運用也很廣泛,特別是450側光。側面光既能產生立體感,又有一定的照明面積,使人臉有了 變化,層次、影調、線條、輪廓等都更為豐富。如果人臉成3/4側面,光線從窄面處照亮1/4臉部和臉部的部分區域,就形成了古典型的倫伯朗用光法。另外,90°的正側光有很強烈的戲劇性。但因其陰陽臉的出現,以慎用為好。

逆光人像最大優點能使人物與背景分離,利用閃亮的輪廓線將人物推到了觀眾的面前,並因背景及臉部的細節得以隱藏,獲得含蓄的視沉力量。逆光人像可從下面加些補光,但不可太強,以免沖淡逆光效果。

人像攝影還要考慮光的質感,也就是強光、散射光的區別。強烈的直射光質感強烈,更大使於表現男性和老人,形成厚重、有力的造型效果。柔和的散射光多適合於女性和兒童,質感細膩,人物顯得輕盈恬靜。因此,很多人像攝影師不太喜歡晴天,更多地選擇多雲或有輕霧的天氣,通過既柔和又隱隱有方向性的光照獲得理想的效果。

3、捕捉人物的神態與個性

每一個人像攝影師都懂得,人像攝影中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的運用,而是能掌握拍攝對象的心理,通過捕捉人物的姿態與表情充分表現人物的個性。

通過姿態與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去接觸每一個人的「心靈」,這是任何一類人像藝術的必由之路。我們鏡頭中的對象不是專業演員,不能命令他們進入角色。不少人一到了鏡頭面前就會緊張起來,手足無措,以致於把平時的生動自然都「忘」了。

要使被攝人物人去掉拘謹的神色,關鍵要分散其注意力,使其忘記自己是拍照,這樣真情流露才能有可能。比如要消除不安情緒,應該多使用鼓勵原則,哪怕看不到喜歡的姿態與神情,也不要急於直接指出糾正,否則容易弄巧成拙。在不斷地鼓勵他們的過程中,即使開始的幾個鏡頭遠遠不合拍攝者的意圖,也仍然堅持下去。

為了使神情更具動感,對眼神的捕捉非常關鍵。不少人像攝影師都長於言辭,他不急於按快門,而是談笑風生,與被攝者聊天,談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一旦他們神情專註於你的話題時,最佳的拍攝時機也就到了,專註的眼神往往是最真實的,沒有虛偽與陌生。在女性珍像攝影中,還有一種通過眼神表現媚態的小竅門。那就是當被臉向右(向左)側轉時,引導他們的雙眼略向相反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當頭略高抬(或低垂)時,引導他們的眼神向下方(或上方)注視。採用這樣的相反凝望方式能使人物平添幾分嫵媚。

說到人物嘴部的表現力,常常就會牽涉到人物的笑與不笑的問題。常見攝影題提醒被攝者:「笑一笑,再笑一笑!」其結果常常是似笑非笑,很是尷尬。笑,當然無可厚非,但一張獨特的臉,也常常會因攝影師要求一笑,而使個性消退了。所以,不管是男性的倔強還是婦性的嫵媚,嘴的刻劃是決不可以忽視或隨意用「笑一笑」來表現的。

在身體造型與神情的總體配合上,要使神情的誘導與姿勢的自然達到一定的默契。比如人物坐著,幾何微微向前傾時,往往給人親切隨和的感覺,這時可誘導人物巧笑倩兮;反之當其微微後仰時,通常給人以冷漠或倨傲之態,這時不防讓被攝者明白自己所處角度的狀態,增強他們對自身造型效果的自信心,這時冷傲的表情就可能自然流露。

4、生活快照的拍攝

生活快照,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聚會、活動、遊玩以及娛樂消遺時隨意抓拍的照片,可以是單人照片,也可以是集體照片,其特點是儘可能真實地記錄人物活動時的心情、特徵以及周圍環境,並要求自然生動、輕鬆愉快、不矯揉造作。

人們在聚會時,總希望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生活快照,同學聚會,生日聚會,歡聚舞會等都是很理想的題材。此時人們盡情娛樂,朋友間熱烈交談,品嘗佳肴美酒,往往無暇理睬你的相機,為抓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注意抓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生動表情,誇張的手勢,無拘無束的大笑,……照片出來後一定會令被攝者享受一份意想不到的快樂。在結婚紀念、生日慶賀慶祝會上,還要注意抓拍一些有特色的鏡頭,比如致辭、祝酒、分割蛋糕,通過人物情節性的動作將整個過程巧妙地串連起來,並使其成為生動形象的歷史檔案。在表現進餐的鏡頭時,除了分次抓取人們邊進餐邊交流的局部場景外,還可以找個凳子,選擇一個制高點進行俯拍,既能更多地記錄現場的人物,還能將桌上豐富的菜肴和宴會裝飾都清楚地記錄下來,為人物提供有現場氣氛感的場景。

當人們擺脫了繁忙的工作,在假日里外出輕鬆一下時,帶上照相機拍上幾張快照,既是一種娛樂,也是一次休息。此時儘可能留心觀察,從平凡而又普遍的生活中找到有意味的鏡頭。比如在商店挑選物品的專註神情,與孩子在公司草地上嬉笑逗樂的天真活潑……只要尋瞬間的把握有一種敏感,愈是普通的東西,就往往越具有一種親切感,也越有保存價值。

在一些聚會場合,還要掌握一些拍集體照的技巧。我們經常看到的合影總是大家排齊了看鏡頭,如同拍一長串的魚,或是在閱兵場上受閱的士兵,過於呆板。成功的集體照的要求是:同中有異,穩中求變,既有人為的安排,又看不出人為的痕迹。

從集體照的拍攝姿勢安排來看,要變就必須打破集體照站成一排或坐成一排的格局。如六七人集體照,有一種三角形的安排方式;二三人在前排席地而坐,兩人坐在後面的凳子上,一人站在後面,畫面就有高度感和立體感。另一種方法是找一件實物,讓人們環繞它作為中心集中起來,比如球門柱、桌子、或一輛小汽車。你地發現,當人們倚靠在一件物體上時,會感到輕鬆自然。你只要稍為調整一兩人的位置以增加畫面的高度變化即可。在人員眾多、幾代同堂的家庭「全家福」拍攝時,先讓長輩坐下,再讓每對夫婦站在長輩身後,孩子們則依偎在「老祖宗」左右,形成既有分類有集中的形式。

5、兒童攝影的實用技巧

兒童攝影最好從嬰兒呱呱墜地的那天就開始,手中的照相機要不失時機地記錄他們成長的每一生動的瞬間。嬰兒剛出生時,可利用餵奶時拍攝。注意襁褓中的小臉,拍幾個不同角度的特寫。利用靠窗的自然光拍攝,會有真實感和立體感。在給孩子餵奶時,可拍攝孩子在懷中吮吸的「貪婪」。

母親帶著嬰兒回家後,拍攝的機會就更多了。嬰兒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母親身上,如能得到孩子母親的協助,拍攝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她可以逗孩子,引孩子發笑,並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照相機處引開。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一些鏡頭:中距離拍攝媽媽手托嬰鐵洗澡,特寫嬰兒在肥皂泡沫之中,近距離拍攝嬰包裹在浴巾中。還可以讓嬰兒躺在鋪了白色或淺色凌羊毛毯的地板上,由上向上俯拍,形成簡潔的高調氣氛。如果嬰兒離不開母親的懷抱,可在坐著的母親膝上放一塊大毯子,讓嬰兒躺在毯子上,母親的雙手在毯子下托著。畫面簡潔,嬰兒也有安全感。接下來再讓母親的臉俯向嬰兒的臉頰,拍一張母子親親熱熱的生活照。

3個月後,嬰兒的有趣姿態和表情將成為照片的趣味中心。父母一起合作,一個拿著發聲玩具逗引,另一個不失時機的按快門。幼小的嬰兒不可能將熱情維持很久,要趕緊抓拍,並可設計下面的一些鏡頭:中距離拍攝嬰兒坐在童椅中,近攝嬰兒第一口吞咽時的臉部表情,翻身、起坐或抓行時的稚拙形態,孩子和他心愛的球具在一起,甚至拍攝嬰兒手和足的大特寫——有張得獎的照片拍的就是母親將嬰兒一雙白胖小腳放在腮邊親吻的特寫。不要只拍孩子笑的瞬間,當嬰兒腮邊掛著淚球或大哭時,也不要猶豫。只要是真情流露,不管是賭氣、驚訝、好奇還是委屈,都值得拍攝。

1歲以後的孩子是個整天都閑不住的小冒險家,這時就不需要再設計什麼鏡頭,而是在觀察他們的活動中發現有意義的鏡砂,並採用一些抓拍技巧。1~4歲的孩子需要父母放下架子和他們一起做遊戲,在取得信賴的過程中抓取生動的鏡頭。5歲以後的孩子,主觀意志已經很堅決,對付他們最理想的方法是同他們誠摯交談,不露聲色地講一些「傻話」使他覺得可笑,這時就有機會按下快門了。 如果你手中有較長焦距的鏡頭(如80mm以上的中長焦),就可以遠距離俞拍孩子活動的場面。快門速度儘可能高些,既防長焦鏡抖動,也可凝固孩子的動感。

6、女性魅態攝影技法

女性魅態攝影是西方國家流行的一種人像攝影技法,旨在通過濃艷的化妝、時髦的服飾、浪漫的光線、特殊的造型以及柔光等專門技術著力表現女性的迷人之美,往往帶有強烈的理想化的色彩。國內近幾年流行的「明星照」 、「朦朧照」、「時裝照」等就屬於魅態攝影的表現範圍。

高明的化妝是使普通女性走向「魅態明星」的第一步。化妝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消除一切可能在畫面上出現的瑕疵與缺陷,使膚紋柔和,肌理細膩、光潔,並強化眉、眼、雙唇的造型、既不同於舞台化妝的過分濃艷,又比一般的生活化妝更講究立體形態與明暗表現。粉底霜的使用是掩飾皮膚缺陷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接著用油彩塗畫在鼻側,並在鼻樑上加乳白色,使鼻樑更富立體感。描眉也很有講究,對臉型較清秀圓潤者可用柳眉描法,細、柔、長些;對臉型線長個性強烈者可用新潮一字短眉,使其活潑並有衝勁。合理使用睫毛膏和塗眼影,使眼睛大而有神,口紅唇膏顏色不必太誇張,畫得順些、豐滿些,還可根據需要加大或縮小——畫好嘴唇後用遮蓋霜蓋掉多餘的部分。胭脂的塗法通常從顴骨起由深至淺,向外漸暈化直到髮際。對於臉型太寬或胖者,胭脂可塗得高些,並在腮位塗上咖啡色陰影。

魅態攝影的服飾也非常重要。由於其緣起於好萊塢電影明星,盛裝時可至貂皮大衣,「全身披掛」,以豪華為時尚。反之更宜客觀存在、薄、透、露,飾之以艷麗紗巾,以飄逸明艷顯示女性珠嬌美體態,尤其要注意展示肩部的造型。

魅態攝影的布光要求以四燈為宜。一是主光定位臉型,可以用好萊塢明星舞台效果的聚光,也可用加了反光傘或柔光箱的散射光。先讓被攝者轉向一個儘可能完美的角度。主光就在人臉正前方作一相應的調整。根據人臉的寬窄或側些,或正些,或正面略高些形成前面介紹過的蝶型布光法。二是輔光調節光比,以平軟的散射光為宜,燈位靠近相機,以求補充細部層次質感。三是輪廓光和背景強化魅力。輪廓光可以直接放在人臉背後,對著相機,讓頭部將燈遮住,強烈的光束會使頭髮四周爍爍生輝,產生一圈光環,並與背景分離。再用一個燈光局部打亮背景,營造戲劇化的氣氛。也可以讓背景全黑,讓背景燈升高後從人物側後向下照亮頭髮頂部,強化頭髮的魅力。在彩色攝影中,輪廓光與背景光最好用不同的顏色光,使畫面理艷麗繽紛。

魅態攝影的人物造型與一般人物攝影相比更講究強調誇張的戲劇化造型。這類造型往往是生活中不常見的,需要攝影師在對被攝者性格的理解基礎進行擺布,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攝影師的經驗與修養。魅態人像的造型注重臉部與肩部的配合,形成動感。手的安拓排可以放在胸前,點在肩上,通過手作為引導線把注意力引向面部,而倚著腮部或輕貼額部等手勢可以強化突出神情。還可以握些小件道具如摺扇、手袋、鮮花等使手勢更自然有著落。

魅態人像之所以「魅」,還離不開柔光鏡所產生的朦朧效果。柔光鏡的使用會使清晰的影像產生一種光暈,明暗影調得到調整,反差降低,使畫面變得柔和悅目。柔光鏡還可將人臉上一些缺陷如皺紋、雀斑之類全部消去,以粉琢玉雕的柔美膚質受到女性的歡迎。柔光鏡有羅紋型(鏡片上鏤有同心圓可連環羅紋)、星光型(刻有高密度的十字或米字星光線條)以及微粒型(以特殊工藝研磨或鏤蝕成霧化狀)。另外還有四周朦朧柔化,中心或偏中心清澈透明的中空型,可根據需要選用,也可根據前面介紹的方法自制。使用柔光鏡時宜採用側光、逆光,配以較深暗的背景,從而產生迷人的光暈。

儘管從總體上看,女性魅態攝影在對人物神態與性格的把握上的要求與其它類型的肖像攝影一樣,但由於它又特彆強調美化與修飾,強調一種理想化了的形式美感,所以除了在布光、服飾等方面多動腦筋外,還應儘可能地選用各種道具(如藤椅、羅馬立柱等)使畫面更豪華富麗。

7、婚禮攝影的獻媚藝術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要讓出席婚禮的賓客說一聲「新娘看上去真漂亮」,多半是輕而易舉的。可是要讓婚禮照片留下永恆的記憶,讓人們一看到這些照片就說:「當時的婚禮多麼美好」,那就不那麼容易了。

新婚合影的一種選擇是在新房裡拍。首先要注意環境的選擇,如果將新房中的錦緞被褥、視聽設備、鮮花水果統統收入鏡頭,會使新房成為百貨鋪,淹沒了主人的形象。宜選擇大面積的背景和素淡的牆壁、垂直的落地窗帘,再配以少量的鮮艷體點綴,以使新人的形象鮮明突出。在用光上,可利用白天室外的自然光加閃光燈作為補光。至於新娘與新郎的姿勢選擇,就必須充分發揮想像的力量了。先要從全身、半身和兩人的臉部特寫各拍幾組,以便有充分選擇的餘地。兩人可互相對看、親吻、相依,甚至背向鏡頭,回眸一笑,在放鬆的交往中稍加誘導,隨時捕捉兩人最佳的姿勢組合。如果借一套婚紗到大自然去拍攝結婚照,則具生活氣息和浪漫情調,展示當代人的時尚。要選擇遊人稀少並有野趣的去處,擠滿了遊人的小公園是很難拍出滿意的一些城市開闢的森林公園地勢開闊,是理想的場所。最好選擇薄雲或多雲的散射光,以利於產生柔和恬靜的質感,加上光線的方向性不強,選擇人物與景物的合適搭配也不會受到太多的限制。如能大膽選用早晨或黃昏的逆光或側逆光,則最能體現婚紗禮服的層次和透明質感,並渲染畫面的濃烈氣氛。但此時要注意用閃光燈或反光板進行合適補光,以免臉部太暗。

不管是室內還是野外拍攝婚禮照,除了合影外,還應特別注意拍一些新娘單人的全身、半身和臉的特寫,盡最大可能表現好新娘的迷人氣質和優美的身體體形。

接下來呆以準備拍攝結婚那一天的喜慶場面了。有許多鏡頭可供選擇,關鍵是要眼明手快:新娘將上車時的羞態,新人在鬧洞房賓客前的窘態,都是日後回憶中有意義的瞬間(采圖35)。在拍攝婚宴時一般只需一隻28㎜或35㎜的廣角鏡就能對付了,因為場地擁擠,人多而集中,廣角鏡最宜發揮。所用的閃光燈如有自動調光檔,就可以全神貫注地抓拍每個高潮而不必考慮光圈的大小。婚宴中千萬不要漏拍男女雙方的父母及主要的親戚,以免日後遺憾。

當然,婚禮的高潮還應是在鬧洞房時,此時人們已無拘無束,新娘與新郎即興表演的節目也會幽默滑稽,這時不可吝惜膠捲,注意抓拍,往往這些照片記錄的是婚禮過程中最有意義的場面。

二、風光攝影

人們最早將照相機對準的是自然風光。室外的風景是靜止的,又有充足的光照,最適合於當時感光度極低的曝光。今天,風光攝影不再是單純地拍攝景物或機械地記錄大自然,而是通過照相機與自然進行對話,藝術地展現人對自然的特殊感受。所以才有人認為:與其說風光攝影家是一個地理學家或是植物學家,還不如說是詩人!

從現代風光攝影的表現手法上看,有的追求傳統中國畫韻味,講究「墨氣淋漓」,氣韻生動;有的通過色彩的逼真、層次的豐富、記錄的精確追求一種繪畫難以企及的自然、逼真的美;有的卻從人人司空見慣的景物中(不再局限於名山大川)發現生活哲理,強調主觀感情的渲泄,化自然景物為心靈的展示。

1、在自然中巧用多變的「光」

風光攝影中的用光與人像攝影的用光相比,可能顯得更重要些。正因為風光是靜止的,無情感變化的,巧妙用光就成了風光攝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自然界中的順光照射均勻,投影落在物體背後,景物本身沒有明顯的陰影部分,畫面的明暗關係主要由景物本身的色調和影調決定。由於順光較為平淡,明暗反差不大,缺少豐富的層次,在風光攝影中較少用到。但有時受時間和地理條件的限制,不得不使用順光,這時可採用以下一些手法:比如選擇深色的主體襯以明亮的背景,或是明亮的主體襯以深些的背景,通過準確的曝光使主體和背景分離,拉開反差。如果前後增加一些曝光,使畫面形成近似高調的效果,追求一種淡雅清瓣的藝術格調。

側光在風光攝影中用得較多。45°的前側光最符合人們日常視覺習慣,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能顯示物體的立體感和比較豐富的影紋層次,對色彩有還原也比較理想。但前側光的空氣透視效果不夠強,缺乏顯著的縱深感。在90°正側光照明下,投影落在景物的側面,明暗階調各佔一半,特別是拍攝一些表面結構較為粗糙或是凹凸不平的景物,如古建築、山石、浮雕等,有特殊的表現力。

逆光是風光攝影中最富個性的光線。逆光最適合表現前後層次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後勾勒出一條條精美的輪廓光,使前後景物之間產生較強烈的空間距離及良好的透視效果。如果主體景物背後是明亮的水面、雪地等,如海邊的礁石,逆光正氣景物又會使主體形成剪影效果,以強烈的反差力度和簡潔動人的畫面取勝。

如果說風光攝影的用光有什麼決竅,那就是要學會利用清晨與黃昏的光線,至少也應在上午10時以前,下午3時以後拍攝。這時陽光位置較低,方向性強,可以有多種角度的選擇,利於表現對象的質感。更重要的是早晚的天空雲霞色調豐富多變,是自然景物的最佳陪襯。加上早晚的陽光色溫低,光線偏曖色調,有種特殊的情調,最易引發拍攝者的各種心緒,獲得凝重神秘的意境。中午晴日當空,一覽無餘,是很難獲得完美的風光攝影作品的。試想在夏日中午的陽光下拍一棵樹,繞著它轉上一周,也都是頂光的效果,要想獲得逆光光照,除非鑽到樹底下向上仰拍了。

2、在自然中尋找有特色的「形」

自然景物千變萬化,奇形怪狀。風光攝影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從萬千氣象中提煉出最有特色、最富意味的「形」。「形」常常是區別不同景物的特徵之一。「劍閣天下雄,夔門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主要通過造型特點來表現。

每一處景物都有其造型特色,抓住了特色,也就使這一景物區別於其它景物。面對一片風景,千萬不要事無巨細一一收入鏡頭,而要選取景物中最精粹的部分。黃山七十二峰並非峰峰都秀麗奇特,灕江之水也非景景皆可入畫。選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使之典型化,才能以一當十,簡潔動人。

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景物,形狀特點也會有明顯的變化。比如以迎客松為前景拍攝黃山天都峰,採用稍俯的角度,讓松低峰高,強調的是山的走勢;從稍低的角度仰拍,松高峰低,突出了松的傲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對廬山五老峰的寫照,正面表現五老峰的雄偉,高嶺橫空,氣勢凌然;側面強調五老峰的險要,遠近高低,奇峰峭拔。

進一步看,自然景物的形是相對固定的,被動的人,人的主觀感受是自由的,主動的。有時面對同一片風景,不同的攝影師拍出的照片卻大相徑庭,形神各異,這就與攝影師對自然景物的理解密切相關。在現代風光攝影中,更多的攝影家不再追求表現名山大川,不再滿足於被人們拍濫了風景名勝,試圖從很平凡的自然界物中尋找有意味的造型,用豐富的想像力賦予這些景物獨一無二的形態。一片嶙嶙峋峋的巨石可賦胸志,一株弱不禁風的垂柳可抒情懷,只要在平凡的自然界中找到了被藝術家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也就容易獲得風光攝影的成功!

3、以氣勢取勝的山景攝影

山景是自然中最為氣勢恢宏又盪人心魄的風景。在拍攝位置和用光的選擇上,對於一些險峻的山峰、山谷,可採用從山下向上仰拍的角度,著意表現山崖的陡峭險拔的突兀雄姿,這時的光照最好利用前側光或側光,使大片的山石顯出強烈的立體感。對於一些連綿起伏較為開闊的山脈,可以爬上一座較高的山峰,以略俯的角度展現萬仞屹立、蛟螭狂舞,以突出屋巒疊嶂的氣勢(彩圖37)。這時的用光以逆光較為理想,空氣透視感最強,山的遠近一層層地展開來,也很開闊。一般不宜用順光,以免山景太平,缺少力度。

山景結合雲霧,是拍攝成功的要決。「山在虛無飄渺間」,要比陽光下一覽無餘的山景,更具中國山水畫的神韻。山中雲霧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是一夜寒濕,第二天太陽初升,濕氣便從谷底蒸騰而起,隨吹入山谷的風勢翻湧起伏。這需要有星月依稀之際登上山峰等待,迅速抓拍。二是雨後初晴,山谷中的雨水在強烈的日照下冉冉升起,也會產生雲海翻湧的奇景。山中如遇雨,不要心焦,只要耐心等待,或許就能拍到佳作。

山中隨處可見大小瀑布。拍攝時先決定畫面的構圖,豎畫面有助於強化高瀑布的飛流直瀉,橫畫幅能展開寬瀑布的磅礴氣勢。有時也可用豎構圖截取寬瀑布中造型最美的一段,使畫面緊湊簡練。要想表現瀑布飛珠濺玉的氣勢,用1/250秒以上的快門速度,清晰地凝固每一點水珠;要起表現瀑布柔情萬縷的意蘊,可用三腳架支穩相機,將光圈收小、快門速度放慢到1/15秒以下,使瀑布如紗幔輕垂,凝重而有力度(彩圖38)。

山中常見林木蔥鬱。樹木獨特的造型和象徵的魅力可以直接作為攝影主題加以表現。側光是拍攝樹木最常用的光線,同時宜選用深暗的背景使枝條樹榦更為醒目。逆光用於顯示林木的輪廓,並使樹葉呈半透明狀態,在暗的背景上格外艷麗。如在大片樹林中,抓住清晨霧氣半散、太陽初升時的逆光效果,會使林間散射萬道光柱,使寧靜的樹林煥發出蓬勃生機。在有風的日子裡,表現一些枝葉柔嫩的樹木如柳、竹等,可用三腳架支穩相機,用較慢的快門速度讓風中的枝葉呈虛化效果,與較粗實的樹榦形成功與靜的對比。

要拍好江河湖海這些以水為主體的景色,忌「平」和「直」是成功的關鍵。所謂「平」,就是指江河兩岸的景色過於稀疏貧乏,單調平庸。即使是以水面為主的風光,也需要有絢麗多姿的沿岸景色作為陪襯。所謂「直」,就是江河的線條過於僵直,呆板而缺少變化。一定要抓住江河拐彎處的曲線產生動感。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找一個制高點,採用俯拍手法,通過一定的寬度、縱深度以及多層次的景物,呈現江河的多姿多態。

江河的魅力還在於產生有趣的倒影。將水上的實景與水下的側影相依相隨,產生如詩似夢的幻境。拍攝倒影時,風力與流速對清晰度影響很大。風力大流速快的河流,其倒影比較虛幻,有波動的朦朧感(彩圖39)。相反則倒影寧靜、平和,較為清晰逼真。有時可以只拍水中的倒影,然後倒過來看,則酷似一幅現代的抽象畫。

要表現好水的色彩,必須注意不同季節的影響,並選用合適的光照角度。在枯水季節里,江河水質一般淺而清澈,在天氣晴朗的條件下,宜用正面光使水的顏色達到最飽和的效果,綠中透藍,青翠秀麗。側光會影響色彩的飽和度,逆光則使色彩變灰綠或灰色。過了枯水期,大多數江河水變深並帶濃重的土黃色,這時可用逆光,並利用日出與日落時的光照使水面呈金紅色的暖調,或是金黃色、銀白色的反光,以補水色不足。

海景的拍攝與江河有所不同。海天一色足以形成開闊的氣勢,最好用側光,選用一枚偏振鏡,使晴朗的天空變得更藍些,也可以消去一些海水的反光,提高畫面的色彩飽和度。海景的拍攝最好選擇有個性特徵的礁石作為前景,抓住海水涌過衝擊嶙峋礁石的瞬間按下快門(彩圖40)。如果地形許可,找一個制高點,以俯視的角度,可拍攝到白浪一層層向前推涌的立體景緻。應該避開中午前後的晴天拍攝海景,強烈的光照會使海景平淡無奇。黎明或黃昏的逆光會使波光粼粼,如再用一枚星光鏡,或將光圈收到最小,能產生星光效果。

5、個性迥異的人文景觀

除了自然風景,風光攝影還面對著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中最多的可以算是園林風光了,審自然景物與人工建築的有機結合。在中國眾多的園林中,皇家園林最有氣魄,並在北方向西北居多,包括皇宮、官苑和陵墓三種格局。如北京故宮的紅牆黃瓦,雕樑畫棟,天壇、北海的開闊壯觀,以及南京的明孝陵、西安的茂陵等陵墓的肅穆莊嚴。拍攝這類皇家園林一般取其自然宏大的氣勢,通過大場面甚至全景展現豐富的建築和開闊的園林。根據宮殿建築大多左右對稱的特點,最好選擇高角度取景,以建築的中軸線為準,用小光圈加大景深,通過對稱的畫面產生莊嚴感,並可利用早晚的陽光強化宮殿金碧輝煌的裝飾,以大紅大紫展現宮殿的瑰麗景色。

與北方皇家園林風格迥異的是南方私家園林,以江浙一帶聞名,蘇州園林是其傑出代表。它的基本特點是小巧玲瓏,虛襯實、以少勝多的妙境,其變化比皇家園林更多,但氣勢上稍遜一籌。人稱私家園林移步換景,步步景異,在拍攝時一定要細心觀察,選取景有代表性的造型和布局,強調利用前景、中景、遠景等多重景觀增強畫面的空間感,使水的綿延、樹的掩映,在藏與露、虛與實、首與尾之間,令人有從有限的空間中遐想園林多撲朔迷離的意境。大多數私家園林以白牆黑瓦為主要色調,十分互相典雅,更適合於用黑白膠捲來表現。

寺廟園林是依據沒的佛、道等傳統觀念設計成的寺、廟、庵、觀以及圍繞這些建築布局而成的園林格局。這些寺廟大多在名山之中,其特點又是選擇了山石奇峻、古木疊掩的幽靜處。拍好寺廟園林的外景最好利用懸崖絕壁,藉助奇松古柏,既突出這些園林的地理環境,又利用松石等有特殊人格象徵的景物,表現寺廟超凡脫俗的意境。

人文景觀還包括有漫長歲月的歷史遺迹。歷經風霜雨雪的洗刷,這些遺迹留下斑駁的身影、殘敗的蹤跡。能從質感上把握這種歲月的滄桑,非常重要。還可以將現代建築的一角或局部拍入畫面,通過新與舊、古與今的強烈對比的強化歷史感。在用光上可利用早晚低角度的光照,突出勾勒一些有特徵的局部、外形,以大面積的深暗色強化一種寂靜、威嚴、高深力量感。過於正面的大面積照明會使歷史遺迹變得平淡無奇。

6、各種自然氣候的拍攝方法

除了睛好天氣之外,面對雨、雪、霜、霧等不利的自然氣候,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人們總有這樣一些定向思維,認為惡劣天氣是拍不出好照片的,從而輕易地放棄了拍攝的嘗試。其實特殊天氣有時反而會產生特殊的效果,有其獨具個性的魅力。雨能傳情,霧可達意,只要善於發現,大膽創新,並掌握一定的拍攝技巧,就能拍出不同凡響的風光照片。

雨中風光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雨中拍攝時不宜曝光過度,否則會因雨水的反光、水汽的干擾使底片發悶,降低清晰度。對黑白攝影來說,雨天的曝光寧欠勿過,以便在顯影時處長時間增加反差。要表現好畫面中的雨絲,快門速度宜低於1/15秒,速度越低,雨絲越長,否則雨會被高速快門凝固成發亮的點狀,顯不出雨日的氣氛。為了突出白色反光的雨絲,應選擇一些比較深暗的背景作為襯托。雨景的表現還應學會利用雨中或雨後路面的反光倒影,以及雨水落在水面漾起的波紋。

還有晃動法拍雨景,在按下快門的同時上下或左右輕照相機,通過輕微抖動產生模糊效果,黑白照片近似傳統水墨畫的暈化,彩色照片則如同彩畫的色彩潤滲。取景時選一個較高的角度俯拍,避開白色的天空,讓匆的行人、七彩有雨衣雨傘、腳下雨水的反光以及水面的倒影融為一體。

晶瑩潔白的雪能凈化風光攝影的景物,使畫面簡潔生動,格調高雅。雪後初晴,採用側光或側逆光最能表現雪的質感,再用黃濾光鏡(黑白用)或偏振鏡消除雪的反光及壓暗天空,突出白雪的質感。順光易使雪景平淡無味。與雨景拍攝相似,可用低速快門使飛雪絲絲成線,流動飄逸。

霧能美化畫面,構成意境,產生朦朧含蓄意境。濃霧下宜著重表現近景或特寫的景物,通過濃霧遮掩主體的以外的景色,使畫面簡潔。在薄霧下拍攝,應選擇前後排列的近、中、遠景,利用薄霧形成近深遠淡的透視效果,並用側光或逆光展現輕柔飄渺的質感。霧景的曝光不宜太過,否則會失去空靈流動的魅力。要成功地拍攝霧景,時機的捕捉重要,不管是山間的霧、海濱的霧、林間的霧、都市街道的霧,最好是把握霧將散未散之際,天空還未完全放晴之前抓緊拍攝,在隱與露之間的組合最佳的畫面。

7、日出、日落與其它自然風光

自然風光中的天空遼闊空遠,但常失之單調,讓太陽作為天空景觀的構圖焦點,難觀眾的視覺有所寄託。日出與日落則又是自然風采中最輝煌的時刻,色溫偏低,溫暖,太陽的形狀鮮明,也有利於太陽與其它景物的聯繫。日出或日落時光線變化較大,可以說隨時都在改變,要儘可能多選擇一些曝光組合,以防曝光失誤。

底片上太陽的大小形態是由鏡頭的焦距決定的。鏡頭焦距越長,太陽的影像也越大。用廣角鏡或標準鏡拍攝日出或日落時的太陽,畫面上的太陽很小。為了豐富畫面,這時可將光圈收至最小,畫面上的太陽會散出六角星光線條術感染力。當然也可以選用星光鏡、彩虹鏡強化太陽的魅力。在沒有長焦鏡的情況下,可採用虛焦法讓太陽變得虛而大些,方法是將光圈開到較大的位置,將鏡頭焦距旋到最近距離上,找一近處小的物體使其恰好落在焦點上,比如幾棵麥穗、幾朵小花或是外形比較特殊的植物,拍攝時蹲下或趴下,與小植物同等高低,以遠處的落日或朝陽為背景,這時畫面中的植物是清晰的剪影,太陽在遠外、處顯得虛而較大,虛實相映,明暗成趣。如果再在鏡頭上加上一枚近攝鏡(專為翻拍小畫面用),還能使太陽變得更虛更大。

在拍攝日出與日落的同時,還應留心拍攝絢麗多姿的早霞與晚霞,使天空色調更豐富。雲彩不僅在有太陽時出現,在日出前20分鐘左右或日落後30分鐘,天空也會出現異常美麗的霞光。這一時刻非常短暫,要注意把握。

除了前幾節介紹過的一些自然風光外,還有一些有特點的自然景觀也可作為重點表現。

原野風光,是指以草地、田野為主,場景較大,河流草樹等景物較豐富,抒情性較強的風光。拍攝原野風光,要具備從複雜的景物中繁中求簡的能力,選取最具特色的部分場景,合理分配大與小、深與淺等景物的位置與比例,並利用線條的起伏變化傳達節奏與韻律,切忌大小景物一同放入,缺乏中心。

在大西北的風光攝影中,沙漠的表現力是不同凡響的。在朝陽和夕陽的低角度光照下,遼闊沉寂的沙漠顯出生命的振顫。明暗交錯的形狀與線條,細膩又粗獷的質感,變幻無究。如果再攝入一群駱駝,或幾株沙棗,能為枯竭的沙漠添上生命的蔥籠。

參考實例:永遠不會過時的亞當斯

提起風光攝影,自然會想起已逝的美國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期;而談到亞當斯,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月升》。當然,這不僅僅是由於《月升》被一位收藏家以5萬美元收購,成為攝影史上售價最高的一幅當代攝影家作品。

1941年的一天黃昏,亞當斯驅車經過新墨西哥州聖塔菲附近的赫爾南迪茲公路時,突然發現了使他激動的景色——路邊,月亮冉冉升起,而夕陽的光輝把田野和村莊染上神秘的色彩,村莊上還浮動著美麗的雲霞。亞當斯在急剎車後以最快的速度架好笨重的8×10大型相機,以光圈f/32、1秒的快門速度按下快門。還沒來得及再拍一張,陽光就在15秒鐘後消失了。回去後,他用D—23軟調顯影液稀釋後再結合水浴法(顯影液與清水交替沖洗法)反覆10多次沖洗,並親自在放大時進行避部遮擋加光處理,一輪皓月終於從純白到漆黑無限豐富層次的影調中升起,成為永恆。

30多年以後,有人問及亞當斯拍攝《月升》時的準確時間,他已記不清了。於是一些好事者請亞當斯到實地回憶了當時支三腳架的精確位置,並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對照照片上月亮的位置,通過計算機根據月球運行方位表推算出:《月升》的拍攝時間約在1941年10月31日下午4時零5分!

亞當斯一生拍攝了上萬張足以傳世的風光作品,他的「區域曝光法」也已成為技術上的經典。他的成功告訴我們,風光攝影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那就是三「心」:一是清心,要愛大自然,排除雜念,忍受孤獨與空虛感,全身心地投入;二是悟心,反覆觀察,認識大自然,心靈自會有感應產生,預測到各種情感的對應變化;三是耐心,對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個人是無主宰能力的,因此要選好主題、角度,等待機會,帶著笨重的器材長年累月奔波於荒山野嶺之間,與《月升》並稱為兩支月光曲的另一幅《月亮和半圓丘》,就是在1960年等了1年時間,經周官準備才一舉拍成的。

亞當斯的成功還包括他對後期製作的精益求精。他把底片當成樂譜,把放大照片當成演奏的嚴肅認真的態度,永遠是每一個攝影愛好者的楷模。亞當斯曾經說過:「我的攝影生活是鐘擺,拍照和放大是鐘擺的兩端。」儘管亞當斯的大鐘已經停止了擺動,但我們還是會記得他在攝影史上曾敲響的那一聲宏亮的鐘聲!

三、旅遊攝影

旅遊攝影所面對的大多也是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觀,而它與一般的風光攝影的最大區別是,旅遊攝影更多地是將人物與景物的有機結合。為朋友親人拍也好,為自己拍也好,總是想起到到此一游的紀念作用,把握好旅遊攝影的這一特點,關鍵在就在於既要拍好景物,也要拍好人物,使兩者之間達到默契與和諧。

旅遊攝影還有其特殊性。由於現代旅遊者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緊湊的,如同走馬看花,不可能像風光攝影家那樣有足夠的充裕的時間拍攝很精緻的作品。同樣是記錄大自然的風光和人文景觀,旅遊攝影的要求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有限的空間里,記錄眼前最有特色的景物特徵,通過照相機「代替」你「看」風景,等回來後再通過照片細細品味過去的旅途。所以旅遊攝影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你拍得越準確,越有獨特感覺,就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旅遊攝影的準備

首先是攝影器材的準備。選擇一架得心應手的相機是旅遊攝影的基本條件。隨手拿上一架照相機,抓上幾卷膠捲就匆匆出門的做法常常會使人後悔莫及。在出門前一段時間買好或借好照相機,使用一下,了解其性能,並確認其功能可靠,沒有障礙,這點非常重要。照相機的選擇可以是一架袖珍的全自動照相機,方便輕巧,性能可靠。要求高些的可以是一架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配上只28~80mm(35~70mm)的變焦鏡,加上只閃光燈。旅遊攝影的照相器材不必太複雜,否則反而會使旅遊者耗去太多的精力,享受不到徜徉於自然間許多樂趣。不管是哪一種照相機,能有後背的日期列印功能則更好,這樣可以在每張照片上打上拍攝日期,幫助你準確回憶旅途的遊程和事件。三腳架也是旅遊攝影中很有用的附件,盡量帶上輕便些的、能摺疊縮成體積小些的為自拍旅遊照提供方便,也能供照相機在弱暗的光照下使用。

要想在匆忙之中拍出高質量的旅遊照片,出發前應儘可能多地收集介紹該旅遊點的書籍、文章及圖片,仔細閱讀分析,把握風景點或途中的風景特徵及四季變化,以免走馬看花,掛一漏萬。收集的信息越多,拍攝成功的把握也越大。到了一個旅遊點,還要儘可能地在書店或旅館搜羅旅遊指南、明信片。特別是對風景點明信片的研究非常有用:一是可以通過圖片參考借鑒別人的拍攝方法,二是先把自己放在攝影師的位置上,考慮同一個風景點是否可能用其它的方法來處理,確實做到胸有成竹,別具一格。

還要為旅遊攝影做好文字記錄的準備一本袖珍式的筆記本夾上一支圓珠筆,入在隨手可取的包袋中,抓緊旅途中的點滴空餘時間作些記錄。記錄包括兩方面:一是被攝影物的背景材料,二是旅途中的感受,心境及氣氛,這樣就會使照片更具立體感。

2、旅途中的攝影技巧

當你走出家門,踏上旅途,就可開始用照相機記錄旅途中的一切,將全部的旅遊照片串起一個有聲有色的旅遊故事。其中包括在火車、汽車、輪船、飛機上記錄窗外的自然風光與風土民俗,記錄車船、飛機內的旅途生活,還包括新到一地的車站、輪渡、機場、碼頭、住宿賓館飯店的內外景,以及給你留下美好印象的服務員等,讓更多的故事留在膠捲上。

火車和汽車是旅途中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在行駛中的震動較大,拍攝時不要身靠車內的依託處,否則身體會隨之一起抖動,使影銷售量虛化。為了表現旅途中車輛行駛的效果,拍攝時可借用車外景色,讓其虛化產生動感。方法是讓人物靠窗而坐,拍攝者從窗內向外,將人物與窗外運動的景物結合在鏡頭內。此時窗外的景色比窗內亮許多,可根據窗外景物亮度曝光,並同時使用閃光燈對窗內的人物補光,以使曝光量平衡。當然也可以直接從車窗內拍攝窗外的風景,用較慢的速度隨車讓景物虛,有「春風十里揚州路」的飛動感。

現代旅遊已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飛機上向外拍攝恐怕是最令人激動的旅途攝影了。如果碰巧得到一個緊靠窗口的位置(最好是遠離機翼和發動機的窗口),就能方便地進行航拍了。在飛機起飛不久或快要降落時空工拍攝的照片清晰度較高。一旦飛機升上7000m以上的高空,雲霧常常會遮蓋地面的景色,這時可以抓緊拍攝千變萬化的雲層,特別是日落時分,五彩的雲霓和艷麗的天空更加富有迷人的魅力。空中拍攝的快門速度宜在1/250秒以上,以防抖動。光圈開大些,將距離調至∞處,還可以加上一塊防紫外光鏡(UV鏡),以提高清晰度。可使用標準鏡或35mm左右的小廣角鏡,盡量貼近窗口(但不要碰上雙層的機窗玻璃),既提高拍攝清晰度又可防相機隨飛機震動。

水上旅途要比汽車和火車輕鬆省力,而且水上旅遊的舟船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時常也是旅遊欣賞景觀的載體。為了避免舟過境遷,錯失拍攝良機,先要了解一路上的景點,做到心中有數。一些黃金水路如灕江、三峽等,可謂一程一景,不可稍有懈怠。由於經念照是連人帶景一起拍攝,順光或前側光的角度比較合適。如在逆光下拍紀念照,水面有強烈的反光,人臉在逆光下比較暗,不利於曝光的選擇和得到良好的色彩還原,此時唯一的被救方法是用閃光燈對人物加以補光。

還有一種特殊的水路旅途——乘坐竹木筏緣溪而行,比如武夷山下的九曲泛舟,蜀南竹海的竹筏漂流等。想拍紀念照,最好在上竹木筏時就選好合適的座位,比如舟尾或筏頭,與家人及朋友相對而坐,用一廣角鏡,才可能邊瀏覽邊互相拍攝紀念照。在舟筏上千萬不可未經許可就隨意站起或走動,這樣非常危險。

3、旅遊紀念照的人景安排

旅遊紀念照的構圖法則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主體要突出。取景時儘可能使主體在畫面上佔主導地位,不一定要大,但最好是在視覺中心,比如將人物放在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形成趣味中心。還可以使用遠與近、實與虛、大與小、高與矮、明與暗的對比來突出主體。二是畫面要簡潔。一張照片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包羅萬象。要學會走近風景點,走近些就會發現畫面更為豐滿,構圖也會更為簡化,充滿力度感。三是畫面保持均衡。靜態的風光與人物的位置最好有一種穩定感。

旅遊攝影中要學會利用前景。前景是指靠近鏡頭的景物,或是在主體前面的景物。一般拍攝者常常會忽略前景的作用。前景可以用來直接說明主題,比如垂下的柳絲點明春天。前景可以引導觀看者的視線趨向主體,使主體突出醒目。前景在畫面上的位置沒有限制,可以在畫面的上下端、左右側,有時甚至布滿整個畫面的四條框,比如深暗色的巨大建築的門框等。前景所形成的線條透視或空氣透視可以表現空間的深度,深暗色的前景會使中景、遠景(包括主體人物)更為明亮,拉大前景與中遠景之間的距離感。前景還可以用來平衡畫面,起到裝飾作用。比如畫面上天空位置太空,可以選擇一些樹葉或是雕樑畫棟等作為前景,既能使畫面平衡,又可以美化畫面。運用前景時要注意與主體景物在虛實、影調色彩上有所區別,起到烘托主體作用。前景必須與主體有內容上、形式上的聯繫,脫離主體的前景或是太亂太雜的前景應謹慎使用,以免破壞畫面的藝術表現力。

因景而異采和不同的拍攝方法也是旅遊紀念照成功的關鍵。誰都懂得在拍攝時要將人物的神態、造型與景物產生融洽自然感,但一舉起相機就可能什麼都忘了,進入了俗套,拍成那種千篇一律的「面對鏡頭、臉帶三分笑」的呆板形式。應該更多地拍攝人物在活動中的畫面,如娛樂、參觀、談笑或進餐等。在人與景的選擇上更應多動腦筋,使人與景產生親切的呼應感。比如美國總統里根在參觀西安兵馬俑時,站在斷了頭的兵俑後面,拍出了一張總統腦袋兵俑身體的幽默照。

4、民俗風情與生態環境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旅遊攝影的範圍還包括對民俗風情和生態環境的紀錄。

拍攝由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為基礎的風情民俗是旅遊生活的最好補充。民風民俗既包括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生活,也包括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人們生活場景,其中包含著不同文化傳統和審美心態影響的細微差別,這就需要有每銳的觀察能力。江南古鎮黎明的炊煙,西北邊塞夕陽下的羊群,採茶的水鄉姑娘,捕蟹的漁夫,一路備煙繚繞的善男信女……只在細心比較取捨,就會有拍不完的好畫面,好題材。

假如在少數民族地區旅遊,又恰逢地方節日,那些個性鮮明的民俗風情不僅多彩繽紛,也是彌足珍貴的攝影資料。在表現少數民族節日特色時,單從表面上獵奇是不夠的,要善於發現各自民族的內在個性,使照片更耐看、更有特色。同樣是馬會,蒙古族的豪爽健美、氣勢宏大就與哈薩克族的質相柔情各有千秋,要通過特定的場面或細節加以區別。

在少數民族地區拍攝,必須與當地的少數民族融洽感情。有些少數民族不喜歡人們拍照 ,任性拍攝會引起不愉快的結局。特別是一些常年深居簡出的少數民族,見到背著相朵的遊客要麼匆匆避開要麼表示不滿。最好請一位當地人帶路,通過語言上的溝通,得到理解後再拍。如果被攝者提出要得到照片,那就一定要講信譽,回去後寄照片給他們,不要失信。

作為一個有現代意識的游泳者,不能不關心周圍的生態環境。在懂得保護自然環境生大意義的同時,應該學會利用手中的照相機為這個星期球做些什麼。一是精確地記錄優美純凈的自然景觀,為被逐漸污染的土地、河流、海洋和空氣留下更多值得追憶的過去。小到一株迎風獨立不知名的小花小草,大到大片的原野森林與牧場,盡情捕捉自然的偉大力量的源泉。二是留心發現並記錄那些已被污染或正在被污染的不容忽視的現狀,小到水面上漂浮的點點滴滴色彩斑斕的污染油跡,大到漫山遍野被任意砍伐的幼林原木,以及從而導致的水土流失、滑坡……通過精確的、不誇張變形的如實再現,以及必要的文字記錄,向人向擊響環境保護的警鐘。

5、旅遊照片的整理編排

每次旅遊歸來,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穫,如何合理保存並利用這些攝影圖像,還應該懂得一些底片、照片的保存方法,以及整理編排的技巧。

底片是第一手資料,正確保存底片的方法是,不要使整卷底片呈捲曲狀態,否則容易損傷葯膜面並很難再使其恢復平整。買一些底片夾(或塑料薄膜底片袋),根據規格要求分成六張一條或四張一條,平整地插入底片夾內,不可施以重壓,也不要放在過冷或過熱的地方,並注意防潮防霉。對所保存的底片做一分類,可以是時間上的分類,可以是根據拍攝內容如風光、紀念照、抓拍等,編上號,登記。同時也給底片簿編號,這樣就能方便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底片。

照片的保存也要注意防潮防霉,並避開日晒。不要將其疊在一起造成粘連,也不要壓在玻璃板下令其無法揭下,最了是豎著放置。使用市售的插袋式照相簿將照片——插入,欣賞起來很方便。但如果花些時間認真剪裁整理這些照片,將會使愉快伯旅遊生活得到更充分的延伸。

先將照片作一次剪裁切割,將一些構圖不完美的照片經剪裁後達到突出主題的最佳效果。儘管這時照片是小了些,但總比大而空洞無物的照片來得吸引人。而且每剪裁一張,裁去的部分越多,說明在構圖上還把握不好,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景就可以有所改進。如果經剪裁後的照片實在太小,但這張照片又很重要,則可以通過精放,或是擴印成大尺寸再剪裁,就能獲得較大的畫面。

接著準備一本大的透明粘膠影集(經過剪裁後的照片大小不一,插袋式影集已不適用,何況插袋式也太呆板,缺少變化),將所有照片按照一定的思路串聯起來,並穿插一些有趣的文字,甚至可以附上旅遊點的門票參觀券,或導遊圖,使其更豐富多彩。這樣的一本本影集,不僅可以成為永久的珍藏,也可為下一次的旅遊攝影提供參考和借鑒提高的基礎,使每一次的旅遊攝影都富有新意。

四、夜景攝影

從廣義上看,夜景攝影也屬於風光攝影中的一種,它面對的也是自然風光和人工建築。只是夜景攝影有其特殊性,它的光線較弱暗,必須進行較長時間的曝光,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因此也就不同於一般的自然光下的風光攝影。同時,夜景攝影本身的內容也較為廣泛,有各種人工照明下的建築,有月光籠罩下的自然景物,也包括拍攝星、月等天體景觀。溶洞攝影因其也是拍攝人工照明為主的全黑環境中的景物,因而與室外的夜景攝影非常相似。

夜景攝影不僅是再現自然景觀,而且常用其絢麗多彩而受到留影者的歡迎,如何將人與夜景結合在一起,拍出成功的紀念照片,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拍攝技巧。

讓「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景長留!

1、夜景攝影的器材

夜景攝影最宜使用120照相機,雙鏡頭反光或單鏡頭反光的120照相機都很理想。關鍵是這類相機通過毛玻璃取景,直觀方便,容易構圖。同時這類120相機還都具備重複曝光裝置,可以使夜景攝影更豐富多變。有的135照相機具備重複曝光裝置,也較適合於拍攝夜景。如果沒有這一裝置,可參考後面介紹的「土法」進行多次重複曝光,只是稍麻煩些,穩定性也差。

夜景攝影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穩定堅實的三腳架也是不可少的。如果一時沒有三腳架,也可利用穩固的欄杆、桌子、凳子、石塊等擱置相機,同時準備一兩本書,墊在相機底部的恰當位置,用以調整相機的斜傾角度,幫助準確構圖。

拍攝夜景還要備一根具備鎖定裝置的快門線,便於長時間曝光或多次曝光之用。若手中沒有理想的快門線,可在拍攝時先將鏡頭蓋蓋上,快門速度調至B門,按下快門後用兩層膠布將它固定住(也可用兩條橡皮筋利用機身位置崩緊B門),使快門一直打開,隨後再打開鏡頭蓋進行曝光,拍攝完畢後再撕去膠布或除去橡皮筋即可。

夜景的環境較暗,準備一支筆型小手電筒,用來在調整快門和光圈時照明用,也可用作對人物對焦時的替代光源。

夜景攝影有時需要幾次甚至十幾次的重複曝光,即便使用重複曝光裝置也能免會使照相機和三腳架發生輕微的移動。所以可再準備一張無光的黑色卡紙,大約15×20cm的長方形,用以代替鏡頭蓋遮住鏡頭,曝光時移開,如此反覆,絲毫不會影響相機的穩定性。

夜景攝影時,各種燈光的雜光很多,強烈的雜光容易射入鏡頭影響畫面的質量。有了遮光罩就可以擋去一些雜光。另外,遮光罩不可以配合黑卡紙使用,進行多次曝光。可將黑卡紙的一端用透明膠紙與遮光罩的上端邊緣相粘連,使黑卡紙垂掛於遮光罩前,進行曝光時,輕輕將黑卡紙向上翻起擱置在遮光罩上,曝光完畢後再將黑卡紙覆住,這樣多次曝光更為方便。

膠捲的選擇沒有太多特殊的要求,一般的GB21°(ASA100)的中速膠片就很適用,其反差適中,顆粒細膩,層次豐富。普通的彩色負片拍攝景能獲得暖調效果,色調偏紅黃,產生熱鬧的氣氛。至於反轉片的選擇,日光型與燈光型皆可用,前者偏暖,後者效果偏冷,可根據不同的主觀願望加以選擇。

2、一次曝光法拍夜景

夜景的光線較弱,如何正確曝光是夜景攝影的一大難題,初學者往往覺得無從下手。而且夜色中的景物亮度極低,有燈光處又較亮,手上有測光表也很難測出準確的讀數,常常會受到各種干擾而造成失誤。因此,對於夜景攝影的曝光,一是可以參考常用的夜景曝光表格進行曝光,二是可以通過目測法來確定曝光量,這就需要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為了避免在估計曝光時所產生的失誤,在一般情況下,用彩色負片時寧可曝光過些,不要曝光不足。因為曝光略過度僅影響景物的高光亮部,這部分在夜景畫面中所佔的面積都不會很大,不會造成影響全局的嚴重後果。加上景物光亮部分曝光過度,負片上密度偏大,大放大製作過程中可作適當的補救。但如果曝光不足,暗部的細節就會全部消失,漆黑一團,缺少影調的變化層次,也會嚴重影響色彩的再現。

一次完成曝光的夜景拍攝法最為簡單,主要適合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太陽剛落,天色還未全黑之前,景物上的燈也已經開亮時,這時一次完成拍攝曝光,天際的餘光能夠襯出景物的輪廓,作品中的景物暗部也有細節。二是在燈光密集、亮度較均勻的繁華街道上的拍攝,燈光同時照亮了建築的一些暗部細節,用較慢的速度一次完成曝光,也能通過密集的燈光渲染熱鬧的氣氛。在現代大都市的許多建築上都裝上了泛光燈的照明,光照非常均勻,用一次曝光法就能獲得完美的效果。

下面列出常見夜景的曝光參考表,在拍攝時可用包圍曝光法多拍幾張以作優選。(以ASA100膠捲、光圈f/5.6為基準。)

工地燈光 2~8秒

節日彩燈及霓虹燈 1~8秒

泛光燈照明的建築 1/15~1/8秒

一般燈光下的街道 20~60秒

燈光櫥窗 1/2秒

太陽剛落時的燈光建築1/2~2秒

滿月下的景物 60~120秒

3、多次曝光法拍夜景

多次曝光法拍夜景,主要適用於以下場合:

一種是地面景物場面比較大,各類燈光比較稀少暗淡,夜空中又沒有月光,這就需要在天未黑之前進行第一次曝光,再等天黑後對燈光進行第二次曝光。第一次的曝光量約為正常曝光的一半左右,讓景物先在底片上留下一些暗部層次,包括天空雲霞等襯托的外圍輪廓。曝光多了會使天空變白,如同白晝,失去夜景的真實感。第一次的曝光最好用小光圈,如f/11、f/16甚至f/22,快門速度可以放慢至4秒以上。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可以利用黑卡紙遮 擋、打開B門進行曝光控制,省略了重複打開快門曝光,特別對於沒有重複曝光的135照相機的使用龍其方便。二是在使用4秒以上的時間進行曝光時,可以用黑卡紙對天空進行適量的遮擋,使天空的曝光量與地面景物的曝光量得以均衡。遮擋方法是:先用黑卜紙擋住鏡頭,打開B門並鎖定,然後提起黑卡紙露出景物部分遮住天空,並上下輕微抖動幾下後全部移開黑卜紙,完成全部曝光後再遮上。一般情況下,遮擋天空部分的時間大約為總曝光量的1/2~2/3,比如第一次一共曝光6秒,天空可以遮熱源3~4秒。第一次曝光後完成後,就等待天空全黑,各種燈光都亮起,再略開大些光圈對燈光進行第二次曝光。

第二種情況適用拍攝夜景中流動的車燈,包括拍攝焰火禮花。要想讓夜景中的車燈留下更長更多的光跡,先要找一個較高的位置俯拍,不讓燈光線條過多地重疊。構圖時要讓長長的街道貫畫面。用黑卜紙遮住鏡頭,打開B門鎖定,並同時注意街道上車輛的行駛情況。當看到有亮著車燈的車輛從遠處駛來或由近處駛向遠方時,移開黑紙板,等車輛開出畫面再遮住鏡頭。如此反覆多次,就能讓車燈在畫面上留下許多或黃白(正向車燈)或紅色(尾燈)的燈跡,直到滿意為止。由於多次曝光的積累,畫面中的樓房等也會獲得較為合適的曝光。

針對不同的景物曝光,由於每次都要重新構圖,照相機就最好有重複曝光裝置。如果沒有,對於每上一次卷片扳手才能按快門的135照相機來說,可以採用下面的重複曝光法:在第一次曝光前卷好片後,通過倒片扳把與機身粘緊,使其不能再轉動。取景後按下快門進行第一次曝光,接著將機身底下的倒片按鈕推入,這時又能卷片給快門上弦,而由於倒片按鈕的推入已使輸片齒脫離了卷片機構,加上倒片扳把又被粘住,所以膠捲是不會動的。接下來重新構圖後進行第二次曝光。如果需要更多的曝光,可以重複這一過程,等多次曝光結束後,除去膠布,不再推入倒片鈕,進行卷片,膠捲又會向前捲動。注意這時由於倒片鈕剛剛複位,畫面可能只卷過去半格,所以最好用鏡頭蓋蓋好鏡頭,按動快門空拍一次,保證不會與下面一張畫面重疊。

4、人物與夜景的結合

假如既想拍好夜景,又想將夜景中的人物也清晰地拍好,方法是通過閃光燈照亮人物,利用慢束快門使夜景中的燈光曝光正常。夜景中拍紀念照也分為一次曝光法和兩次曝光法兩種。

一次曝光的方法如下:先用三腳架支好照機機,構圖,安排好人物與背景的關係,將焦點對在人物上,並看一下距離(比如3m),然後將閃光燈裝在照相機上,根據閃光燈的指數決定應選用光圈(如閃光燈指數為24,24÷3=f/8,這時可將光圈定在f/8上),再估計一下夜景亮度,選用一合適的快門速度。比如是拍一般的櫥窗燈光,從前面的表中查出為7/5.6,1/2秒,閃光燈充電完畢後,就可以用快門線打開快門進行曝光,閃光燈也同時閃亮。這時f/8和1秒的組合使背景曝光正常,而距離3m的人物靠閃光燈照亮,兩者正好達到平衡的效果。

將閃光燈裝在照相機上的一次曝光法比較方便,但缺點是閃光燈從面照亮人物,光線太平,缺乏立體感。這時可採用閃光燈與相機的分離法:將閃光燈從照相機上取下拿在手中,放在人物的左側或右側,舉高些,然後將照相機的自拍開關打開,仍以上面的1秒和f/8的組合為例,等閃光燈充足電後,按下自拍快門,注意聽照相機的自拍運動(有的照相機是以燈光閃爍為指示的),等聽到照相機打開快門的一瞬間,立即用手指觸發閃光燈的閃炮試放鈕,閃光燈亮。由於閃亮的時間正好在快門的1秒鐘曝光時間之骨,所以同時將人物照亮,又富有一定角度的立體感。分燈拍攝法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閃光燈與人物的距離可近可遠,但這時光圈的計算要以閃光燈距人物的距烹准,而不是以照相機到人物的距離計算。二是這一方法只適合於1秒以下的快門速度(1/2秒以上的快門速度時間太短,難以掌握同步)。當然也適用於B門,但需要一手用快門線按下B門,另一手舉著閃光燈照亮人物,難度略高些。

一次曝光法兼顧了人物與背景的曝光量,但往往無法兼顧兩者的清晰度。也就是當對焦於人物時,背景較遠的話,往往不在景深範圍之內,會虛化。但只要虛得恰到好處,能使燈光產生一種暈化效果,形成虛實對比。

如果有必要也讓背景同時拍得非常清晰,就可以要用兩次曝法完成。在安排好人物與背景的構圖後,將閃光燈裝在照相機上,但先不要充電。拍攝時先向背景對焦,然後選擇合適的光圈、快門對背景進行曝光,由於人物在暗處,不會感光。然後再向人物對焦,根據閃光燈的距離決定光圈,並利用重複曝光裝置進行第二次曝光(也可以利用前面介紹的倒片鈕多次曝光法)。這時的曝光應選用1/60秒與內光燈同步的速度,與閃光照亮的人物形成疊影,造成拍攝的失誤。

在溶洞中拍紀念照有一種簡化的方法。將相機支穩,調到f/5.6,1/8秒,用35mm左右的廣角鏡,將焦點調至4m處,裝上指數為20~24的閃光燈,讓被攝者站在3.5~4m處(閃光指數小,站前些,反之加略後些),利用景深的理,可以將人物及10m遠處的景物都拍清楚。這樣可免去在溶洞對焦的困難,節省時間。按下快門或通過自拍,閃光燈圈的控制下使前面的人物曝光正常,而1/8秒的快門速度又使背後色彩斑斕的燈光得到較合適的曝光量和色彩不原。這一方法被稱為三定法(定光圈、定快門速度和定距離),適用於各種溶洞攝影。

5、拍攝星、月等天體

直接以月亮為拍攝對象,一是要解決曝光問題,二是要注意月亮成像的大小。對滿月的曝光可以使用光圈f/11,再根據膠捲的感光度(ASA)的倒數決定快門速度:比如ASA100的膠捲,快門速度定在1/125秒左右。曝光不足會使月亮的景像發灰,而曝光過度又容易使月亮的邊緣暈化,變得模糊,同時月亮表面的影紋層次也會喪失,一片發白。月亮的成像大小與鏡頭的焦距直接相關。焦距越長,影像越大,反之就小。用135照相機的50mm標準鏡拍攝的月亮在底片上的直徑只有0.45mm,小得令人失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儘可能選用長焦距鏡拍月亮,以獲得較大的影像和較清晰的表面影紋。

在天色全黑的情況下,想一次曝光將月亮和月光籠罩下的景物同時記錄下來相當困難,因為月亮與景物兩者光比太大,曝光量上無法兼容,除非地面景物有較亮的燈光同時照明。同時,想將月亮拍得大些,必須選用200mm以上的長焦鏡,但這時卻無法包容較多的地面景物;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兩次曝光完成(彩圖41)。

用肉眼觀看群星閃爍的夜空,非常壯觀,但它們離開球實在太遙遠,哪怕使用再長焦距的鏡頭,也很難將星星拍得大些。所以星星的表現主要是結合地面的景物讓繁星點點成為遙遠的背景,點綴夜空。要麼採用長時間的曝光方法,讓星光形成移動的軌跡,成為發亮的線條,使天空更為壯觀並充滿詩意,前者只要結合地面景物的亮度曝光幾秒鐘即可,後者還必須掌握一些要點:

拍攝星星的軌跡宜選擇漆黑的夜空,在高山頂上開大光圈長時間曝光。之所以要選擇高山頂,是因為市區的夜空有很多燈光的泛光,長時間的曝光會使天空發白,影響星星軌跡的清晰度。拍攝時用三腳架支穩相機,使用50mm的標準鏡,以北極星為取景中心,打開B門並鎖定,經過長時間的曝光後,由於地球的自轉,每顆星星的光跡就會形成圓弧。曝光1小時,形成15°圓弧,曝光2小時成30°的圓弧。

參考實例:布夏德獨特的夜景曝光法

現代攝影已經進入了高科技的時代,佳能EOS的6區域測光分割系統和6種電腦自動曝光程序,美能達7000i藝術創作軟體能相鄰0.3級曝光量作連續7張自動包圍曝光,這些似乎可以使一個初學者也能拍出一張張曝光準確的照片來。但是,對於一個有性的攝影家來說,曝光,依舊會作為一個困撓攝影家的問題存在下來,特別是在自然界的光照量超過或低於相機電腦的程序範圍時,就只得憑雙眼和大腦的判斷來曝光了。

在舊金山藝術學院任教的美國攝影家傑利·布夏德在從事夜間攝影時的感覺曝光方式則令人驚訝。他可以在夜色的公園裡站立30秒曝光而「穩如泰山」。在夜色中他只要伸出手,就可以由掌中顯示的明暗知道該曝光時間要多久,這恐怕是程序最高的相機也無能為力的。

有一天夜裡,他在西班牙的一個小村落參加遊行和舞蹈的慶宴。他把照相機架在一個高柱上,打開B門,進鬧區喝幾杯酒,一個小時後完成曝光。畫面的下部是村莊深色的輪廓,還有樹,所有的星辰形成一條條的弧度橫跨天際。又有一次他在半夜12點到卡薩布蘭卡的一家公園裡,手握相機靠在一片樹叢上以30秒時間拍了兩張,居然在一張照片上出了「彩虹」般的光芒。他為這份神秘感而得意好幾天。儘管布夏德的拍攝方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極端,但卻不無調佩地道出了曝光中的一個奧秘,那就是在人與相機之間,曝光方式的選擇是決定一個攝影師是否具有個性的重要方面,特別是面對夜景攝影這一難以精確測光的拍攝題材。

夜影攝影的曝光既有難的一方面,也同時為攝影者提供了自由創作發揮的天地,黑暗中可以利用原有的燈光,也可以加用新的光源,使原本比較單調的夜景變得豐富多彩。比如美國攝影家費寧格在拍攝《夜間起飛》這幅名作時,巧妙地結合燈光與閃光燈創造出不同凡響的畫面。他在直升飛機的槳翼上安裝了明亮電燈後,先用閃光燈照亮機場上的飛機機身,再讓飛機起動上升,使槳翼上的燈光通過旋轉在底片上形成節奏多變的旋律,猶如千百根纖細的線條組成薄如蟬翼的圖案。

五、體育攝影

體育攝影最富刺激性,拍攝者既要同於一般觀眾的狂熱激情,去體會每一個瞬間的心靈感受,又要比觀眾冷靜些——在按下快門的第一剎那。體育攝影的審美特徵主要有:

一是表現人體美。運動員強健體質和健美的體形比較集中地體現著對稱、均衡、和諧、比例、節奏等形式美。

二是展現體育的動作美。凝固體育運動千姿態的健美動作,如田徑、球類的矯健,體操、技巧、跳水等的舞蹈美。

三是捕捉體育運動的動感美。調動一切有效手段表現體育動勢,把高速運動的形象或凝固於空間或流淌於時間。

四是凸現運動員的精神美。或喜或悲,或凝神專註,或恢諧幽默,以全方位留住運動員的情感特徵。

1、體育攝影中的若干關係

處理好以下一些關係,對表現好體育攝影的特點很有益。

首先要解決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也就是情節與形象的關係。典型情節包括一場比賽中決定勝負的瞬間,新紀錄出現的時刻,以及形成高潮的激動人心的場面等。形象則是指能夠反映運動項目或比賽的特色、並盡可可能完美地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一張典型情節與藝術形成結合完美的體育照片,才能引人入勝。

體育攝影要求優美的姿勢與高難度的技巧相結合,而這對矛盾很難統一。一些表現高難度技巧的動作在畫面上往往姿勢並不優美,而那些姿勢優美的動作卻常常不是難度最高的技巧。對於廣大觀眾來說,他們通過照片首先要求得到健美的享受,至於技巧水平如何,只有少數專門從事體育運動的人才會去推敲,在一般情況下只能要求技巧難度服從於姿勢優美的需要。

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掌握動勢與表態的關係。表現動感是體育攝影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好的要求是通過影像的虛實相襯來渲染動與靜的對比,從而加強動體形象的表現力。

還有就是處理好精彩動作與情感特寫之間的關係。以往體育攝影大都著重於對精彩動作和競爭場面的捕捉,但現代體育攝影的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更多地注意用大特寫的手法捕捉豐富的人物情感,讓觀眾細細品味運動員在特定環境中所迸發出來的情感瞬間,同時誘發觀眾在近似環境中曾體驗過的或悲或喜的心情,產生共鳴。

最後要處理好主體與陪體的關係。為了突出主體,虛化陪體,一是要善於運用長焦距鏡頭,既可以遠距離拍攝到主體的較大影像,又有強烈的空間壓縮感,誇張競爭的氣氛。二是善於用較大光圈,使陪體在景深範圍之外,使其模糊。

2、提前量、預見性和高潮點

體育攝影的抓拍主要靠反應敏捷,但如果忽略了「時延」——這一影響敏捷反應的因素,就會造成拍攝的失敗。

「時延」分兩方面。第一是大腦反應的「時延」。當我們從取景框中看到所需要記錄的動作,通過大腦掖呼判斷,再傳至手指安動快門,需要一個過程,這就是「時延」。未經專門訓練的攝影者,其神經惰性的時延在150毫秒左右。第二是照相機本身的「時延」也就是從快門按下到打開快門也佔用一定的時間,越是複雜的照相機,時延也越長。比如美能達X—7000相機,按下快門後,抬起反光板,測光、自動對焦,然後才啟動快門,大約共需105毫秒,對快速變化的動體產生的影響是令人吃驚的。如果這時在百米賽跑的終點線拍攝運動員衝刺,看到運動員撞線時按快門,底片上的運動員已衝出兩米之外,因此,面對這類運動項目,必須掌握一個提前量,略先於運動員的動作按快門,才能捕捉到理想的瞬間狀態。

提前量的掌握依賴於必要的預見性。體育比賽中的各種精彩瞬間和理想畫面都是轉瞬即魄力,的如果缺乏預見性,也就無法掌握提前量。如何培養預見性呢?這必須以深入了解、熟悉、研究拍攝對象為基礎,逐步提高對各項運動、整套技術動作的了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預見到高潮的出現。只有將預見性與隨機應變的能力相結合,才能應付最複雜的運動項目。

同時,預見性的培養不僅局限於競賽項目,還應注意賽前、賽後的小景,場內場外的花絮。比如運動員勝利時的歡欣雀躍,失敗時的垂頭喪氣。又如教練員面授機宜,啦啦隊鼓勁喝采等等。這樣都可以能使體育攝影更豐富多彩,更富人情味。

預見性若與各種技巧相結合,就能更完美地抓拍到精彩瞬間,特別反映在對焦技術的使用上。體育攝影中的定點對焦法和區域對焦法就是預見性在技巧上的實際反映。定點對焦,就是事先找准某一替代物代作為聚焦對象,等動體一進入需要的拍攝位置,就可神貫注抓取精彩瞬間,省去了對焦過程。比如拍攝跨欄,可將焦點對在木欄上,等運動員跨越的瞬間即按快門。又比如短跑衝刺,將焦點對準在終點線上,等運動員撞線,就能節省時間,有利抓拍。區域對焦是指預見到運動員在某個區域內的活動會有精彩動作的出現,事先收不光圈,擴大景深範圍,只要運動員在這一景深範圍內有上好表現,就可以不再對焦而直接按快門。比如在球門左右兩側拍攝足球,精彩瞬間大都出現在球門前的禁區附近,那麼只要選擇較小的光圈和合適的對焦距離,就能將這一區域都納入景深範圍之內,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通過取景框抓拍了。

另外,在體育攝影中,有時由於現場光圈等原因,快門速度不能提高,不容易凝固高速運動的動作。但只要恰當利用運動員的轉折瞬間拍攝,就能用較慢的快門速度獲得較清晰的運動影像。因為每當高速動物體改變方向產生轉折時,運動速度必定明顯降低甚至出現暫時的停頓。預見到這個瞬間非常有用:比如橫向轉折——滑冰、自行車、摩托車等比賽拐彎時的減速,豎向轉折——跳高運動員騰身至高點即將下落的瞬間,任意轉折——乒乓球運動員將猛力擊球,鐵餅運動員將要開始放置身體等,這種積蓄力量的瞬間時常十分健美又相對停頓。

3、把握田徑項目的特點

田徑運動相對變化性少,運動過程的重複性強,比較容易把握其特點,也正由於變化少,要拍出有新意的照片又比較難。

先看各類賽路的拍攝特點。短跑是以瞬間的爆發力與衝擊剌為特長的,拍攝時就要以起跑時和衝刺時的瞬間為重點。表現起跑宜從低角度,側方向取景,抓住發令槍響後從下蹲姿式變換為向前跨第一大步的時刻,以身體的前沖和全身肌肉崩緊展現其健美有力。宜用85~135㎜的鏡頭,從前側將一排運動員略加壓縮,快門速度儘可能提高到1/500秒。中長跑的運動員比較多,可以抓拍起跑後運動員密集爭槍內道的熱烈場面,並用250㎜的長焦距鏡頭壓縮這些運動員,使其看上去緊張激烈,還可以在中途的彎道上拍運動員跑成的長龍狀,展現中長跑的特徵。

跨欄和接力是較難拍的項目。跨欄從正面拍攝時注意要要把握高潮點。拍早了或拍晚了,動作都很難看。而從側面拍攝,早些或晚些都無妨。跨欄最好拍跨頭幾個欄的動作,越到後面,運動員之間拉開的距離就越大,動作也會走樣。接力賽的關鍵是表現傳遞接力棒的瞬間,可用高速快門抓拍傳接時的特寫,也可用追隨法產生動感,還可以從看台上俯拍換棒的大場面。

田徑中的跳躍運動主要有跳高、撐竿跳和跳遠。運動員躍上橫杆之際是跳高最富有表現力的拍攝瞬間,標準鏡或中焦鏡都可以用,快門速度在1/250秒左右。可根據特點選擇不同方位的低角度仰拍,強化運動員的騰空而起。撐竿跳高可以拍攝運動員正在過竿或人已過杆、雙手剛放開撐桿的瞬間。拍攝點在運動員起跑的同一側,距橫杆4m左右,用80mm左右的鏡頭。撐竿跳高的另一理想瞬間是在運動員剛起跳離地的瞬間、玻璃纖維長竿被彎曲到驚人的程度時拍攝,使畫面產生強大的衝擊力和張力。跳遠時運動員落入沙坑時的面部表情和動作都是極豐富的。在向沙坑衝擊時,沙粒飛濺四射,從正面或側面都能得到精彩的照片。

接下來是投擲運動,這是比較難表現的優美瞬間可供表現。最好的拍攝時刻是剛剛要投出鉛球、鐵餅、標槍的瞬間。投擲時的預備動作、滑步轉身等也可拍攝,但要選合適的角度。拍攝投擲運動最好用1/500秒以上的速度,鏡頭距以長些為好,既為了安全,也可避免變形。

4、預見球類運動的高潮

球類運動變化較多,會出現各種無法預料的場景,既為拍攝帶來了困難,也為攝影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天地。

籃球以球落入籃筐為終結,因此籃下也是爭奪最激烈之處。最佳的拍攝位置是距籃下4~5m的底線和邊線上,拍攝時可預先將焦點對在籃筐的位置,以便全神貫注地折拍投籃、封籃等精彩瞬間。還可以在邊線上抓拍各種突破、掩護、區域盯人等攻防戰術。一支28~80mm的變焦鏡幾乎能應付籃球運動的各種拍攝需要。籃球運動的快速與高對抗性,要求拍攝時有足夠的預見性。在用一隻眼睛取景時,一另一隻眼睛可以睜著從照相機的周圍觀察現場,隨時判斷球的傳運方向,提早作出反應。

排球運動爭奪對抗最激烈的是扣球和攔網。可以從低角度仰拍,以突出運動員騰空而起的高度。以扣球為主時,可在扣球一邊的場地外的邊線上,抓住揚臂欲和的剎那。而以攔網為主時,在任何一方的場地邊線外均宜。如果有長焦距鏡頭,還可以從攔網這一端的底線抓拍對方跳起扣籃的精彩神態,以揚手攔網的背影作為陪襯。除扣球攔網外,還要注意爭躍前撲、側倒救球等精彩場面。

如果注意到那麼多新聞記者在足球比賽的球門旁邊一字排開,用三腳架或單腳架支起各種長短鏡頭,那就會知道這裡是拍攝足球的最佳位置。特別是球門兩側7m左右,能獲得較多的拍攝良機。可以跟蹤對焦,也可以採用區域對焦法,抓取門前的拼搏場景。在底線上占不到合適的位置時,帶上長焦距的鏡頭到邊線上,跟蹤球的傳遞抓取運動員爭奪的場面,特別是一些足球明星,常常會有出乎意料的即興表演。

羽毛球和網球的拍攝宜以高或低的兩個極端角度拍攝。羽毛球可用標準鏡,網球因其場地大可用較長的鏡頭。還有救球、撲球的動作也十分精彩。網球可以高角度選擇運動員仰身發球的姿式,以及接發球的動作。

還有就是乒乓球的拍攝。儘管乒乓球運動速度快、戰術多、風格打法各異,但受到球桌的限制,運動範圍不大,有一定的重複性,比較容易抓拍。注意用中長焦鏡頭多拍中近景,特別是運動員有特色的動作表情,通過心態的表現強化視覺衝擊力。抓拍還包括運動員得分或失分時的特殊神態,或喜或怨,最容易展現運動員的個性。

5、其它運動項目的拍攝

體操運動因其健美的姿勢和高難度的造型很受攝影者的歡迎。

單雙杠是以整套動作構成。單杠的側前方、雙杠的兩側仰角、高低杠的側前方,是較為理想的拍攝角度。單雙杠多以與杠體相關的動作凝固為特點,高低杠更注重於穿杠擺越等騰空動作。這三者的下杠動作都有各種變化,拍攝的難度高但很富挑戰性。

吊環以表現人體剛健有力為主。從正面拍攝正、側、倒十字懸垂,側角度拍攝水平十字、迴環、下環法等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懸垂水平等的動作相對凝固容易拍,卻不易出新意。

鞍馬與平衡木的拍攝有相似之處,或靜或動,既優美也有難度。鞍馬可從較遠處用中焦鏡拍,以避免運動員變形,平衡木還可以找一個低角度強化運動員空翻時騰空感。拍跳馬時可採用預先對焦法,將焦點對在「馬」上,正面、側面以及前側都能凝固較精彩的鏡頭。

拍攝自由體操一定要非常熟悉其運動特點。12m見方的地毯上活動範圍較大,運動變化快而急速,不熟悉動作的連貫過程,常會手足無措。關鍵要抓住空翻、跳步、劈叉、魚躍等動態。藝術體操以舞姿優雅為特點,同時還結合彩帶、藤圈、繩子、球和棒等。拍攝時可以在看台上的前排稍高的角度,並用長焦鏡俯拍,使背景是地面,非常簡練。

游泳的泳道固定,姿勢反覆交替出現,拍攝較容易,養分是抓住各種游泳項目的特點,並且多用特寫鏡頭,突出個性。為了將運動員的臉部拍清楚,可用採用較高速度的快門,同時也凝固飛濺的水花。

自由泳最好從側面或上面拍,趁運動員頭部轉出水面吸氣的側面,表現運動員的臉部神態和水花,但要注意避開手臂繞到頭上擋住臉的一剎那。如表現運動員在池邊轉身調頭的剎那,還會有旋轉的水渦泛起,豐富畫面的表現力。

蛙泳和蝶泳的拍攝難度較大,最好是迎面拍攝,等運動員抬頭換氣時抓拍,特別是蝶泳向前騰躍的瞬間尤如蝴蝶展翅,非常漂亮。根據泳道長短選用中焦或長焦的變焦鏡,從運動員入水遠端正面拍攝,一面變焦構圖並調焦,一邊等運動員露頭時抓拍。由於幾個動作換一口氣,一次泳道游完可以拍到幾個畫面。

拳擊運動是鍛煉攝影理由敏捷反應的最好運動項目,即使是很有經驗的職業攝影師也會發現,自以為抓到的出拳瞬間在底片上不復存在。面對閃電般的速度,決不以等拳手擊出時才按快門,必須憑直覺和敏感把握足夠的提前量。專業攝影師可以選擇場邊的欄索下方避開索仰拍,業餘愛好者可以從上層座位向下俯拍,但必須使用150mm以上的長焦距鏡頭使主體突出。


推薦閱讀:

徐賁:蘇格拉底對話中的「公民服從」:思想者的政治技藝
最古老的染房技藝
紫雲斗數論星情之天同雙星,同月陷加煞技藝臝黃
?【非遺國粹】湖筆製作技藝

TAG:攝影 | 業餘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