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拈花微笑與禪門意旨

作者簡介: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0年後,遵母音老人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依照禪宗的說法,禪宗始於「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據說,「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釋迦拈花」所示,「迦葉微笑」所悟,乃禪門之根本大事——明心見性,亦佛門之根本大事。佛教說大說小,說頓說漸,說偏說圓,皆圍繞著這一根本大事。禪宗或直說,或繞說,或豎拂,或舉拳,或機鋒,或棒喝,亦圍繞著這一根本大事。「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正表「明心見性」之義——釋迦拈花,以色相呈;迦葉微笑,見色明心。

禪是諸佛心印,亦就是我們的一真心體。我們的一真心體,恆常寂照於當下,它不會隨著某一法相的產生而產生,亦不會隨著某一法相的消亡而消亡。某一法相生時,此心未曾生;某一法相滅時,此心未曾滅;萬法同時現前,此心亦不增;萬法一時隱去,此心亦不減。我人心體,正是如此,所以禪宗說,此心「不與萬法為侶」。

釋迦拈花,無法可傳;迦葉微笑,無法可受。若有法可傳,有法可受,則不符合禪門「無有少法可得」之義。佛教經典,浩如煙海,拈花微笑,一舉全收。祖師豎拂,學人有省,佛門教典,一時盡納。若人即今悟得此事,自會見得「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試問:儼然未散,何時散?答曰:人人有座靈山塔,光明照耀於當下。若向西方覓靈山,心外求法全是假。

隨著禪宗的演變,「釋迦拈花」變為「祖師豎拂子」。祖師拈起拂子,示眾云:會么?試問:會個什麼?答曰:見色明心——見拂子之色,明自家一心。試問:明也未?答曰:明則自明,會則自會,臆想猜測,永不得會。若能真正會得此心,更用不著臆想猜測。猜測即不知,知者不猜測,見則當下見,擬向即成乖。今日學人,在理路上猜想,儘管猜得頭頭是道,想得有理有據,然而,盡屬「盲者妄言藍天白雲」——雖有言說,皆無實義。若欲鑒別自己是否識得此心,可觀佛教經典、祖門開示與禪門公案,看一看自己是否透得過去。一透全透,一脫全脫。到那時,諸佛祖師,不相瞞矣。《華嚴》之莊嚴,《法華》之密意,《楞嚴》之直指,祖師之開示,禪門之公案,若能從自心上見得分明,則「教外別傳」之旨明矣。若未至「拈花微笑」之境,只是憑著「臆想猜測」,覺得佛教「言之有理」,那依然未出「疑情困惑」的窠臼。

祖師豎起拂子,示眾云:會么?若人會得「祖師豎拂子」的意,則同於迦葉會得「釋迦拈花」的意。釋迦拈花,意不在「花」,而在「歷歷孤明的見花的人」;祖師豎拂子,意卻不「拂子」,而在「了了常明的見拂子的人」。見者是誰?悟此「見者」,即同迦葉。迷此「見者」,不免輪迴。有人說「見者是心」。試問:如此回答對否?答曰:口說無憑,親證為真。豎起拂子拈起花,大眾瞪目眼巴巴。即今更有聰明人,理路解會說是家。諸人還會么?古人云:「獅子撲人,韓盧趁塊。愈解而縛愈堅,愈辯而義愈淵。」此事不是理路上解會得。人人本具的一真心體,不是一個對象化的存在,諸人又如何見得它?答曰:見不見見,聞不聞聞,因見色而明心,因聞聲而悟道,此是觸緣頓悟的,不是理路上解會的。

照見山河大地的是這個「心」,照見日月星晨的亦是這個「心」,乃至於照見百千萬億無量相的,無不是這個「心」。相有萬相,心只一心。猶如真金,隨緣成器,無量形相,金性不變。真心「隨緣不變」之義,亦復如是。明來暗去,暗來明去,真心常在,未曾移易。假若真心隨暗相而去,又如何更能見明相?假若真心隨明相而去,又如何更能見暗相?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故知「真心常在,不隨他遷」,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之義明矣。隨緣現相的一真心體,二六時中,放大光明,圓光普照,未曾暫歇。這就是諸人之「自心本佛」。

傳法者無法可傳,只是開示學人領悟此「心」;得法者無法可得,只是假借師緣頓悟此「心」。所以黃檗禪師說:「本佛上實無一物」,「向上更添不得一物」。釋迦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這段經文,正是說「佛法無所得」的道理。既無所得,亦無所失。無得無失,即是佛法。禪宗不假宗教,直指人心,開示佛教文化的「非宗教第一義」。


推薦閱讀:

經常微笑可以練習臉部肌肉並形成微笑的習慣嗎?
[轉帖]中國青年男女臉上的微笑哪裡去了?
有一種修養叫做微笑
回應「章魚怕黑的生兒神葯」

TAG: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