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潛在的「三種教育習慣」,才是孩子「下坡路」的根源

(文/蘇雁濱) 教育界有一句恆久不變的名言:好教育不如好習慣。的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能促使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也能促使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觀念。但恰恰有一些成人看來不是問題的習慣竟被孩子模仿,甚至成為今後阻礙孩子成長的阻攔!

1、"隨便"的習慣

在中國的「隨便」文化中,包含著兩層含義:一種是肯定,一種是討厭!明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國人卻巧妙的合二為一,成人多把此歸結於「謙虛」,認為這是接人待物的最佳手段,殊不知這種把猜心思的習慣,實際上會使孩子精於模仿,最終養成優柔寡斷的習慣!例如,許多家長明明想擁有的東西卻往往推辭,說是"謙遜",實際是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周末去哪玩?隨便。中午吃什麼飯?也是隨便。這兩個東西買那一家的?更是隨便。於是,孩子自然而然就順便被養成了「隨便」的習慣!問孩子中午吃什麼?孩子也說"隨便",最終反被家長抱怨,殊不知原因就是自己!而更為可怕的是,一旦這種習慣養成,孩子處理問題上,往往變得小心謹慎,甚至不敢表露內心真實的答案,最終後悔漣漣。而對比外國家庭教育,他們直接簡單,也值得我們借鑒。外國家長通過小型家庭會議的方式,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制定"本周的菜譜",更能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提高,並潛在地形成制定計劃的習慣!

2、學習高於一切的習慣

這是中國多數家長共同存在的教育習慣,最典型的就是這樣一個實例:孩子家長送孩子高考的途中,遭遇車禍,家長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但仍吃力地叮囑孩子,打車去考試。萬幸的是家長最終在重症監護室里呆了兩天兩夜,轉危為安!但在此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學習至上"的教育悲哀,甚至我們看完事件後,竟然還會「深深」的被感動,甚至換成自己也會毫不猶豫的這樣做,簡直是人性的悲哀,這樣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成才嗎?孩子太"聽話"了,甚至聽話的有些冷血,看著摯愛的母親倒在血泊里,生命垂危,為了高考,果真能棄之不顧,難道高考真的比母親生命還重要嗎?其實這也是一種習慣,長期以來,很多時間家長以"影響"學習的理由,剝奪了人性中最美的"善與孝",摯愛的祖父母去世,家長以影響學習的名義,生硬的讓孩子選擇不去,這是正常的教育嗎?學習真的有這麼重要嗎?生離死別作為中國的四大痛,難道竟比不上「耽誤一天的學習」?近年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實就是源於這樣的教育習慣,為了所謂的改變命運我能在父母的授權下堂而皇之的不顧「生命」,那麼還有什麼是孩子所不能做的?

3、重智商輕情商的習慣

當前,智商和情商是公認成功的兩大條件,但中國家長多注重智商,卻少關注孩子情商的教育,這與國外教育孩子恰恰相反!國外認為:智商一半是天生,一半是後天的教育引導,但情商卻全是存在於後天的養成。但準確的說,我國卻是最早重視「情商」教育的國度,《三字經》中「融三歲,能讓梨」的習慣,便是最早的情商教育。可是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家長潛意識的把「吃獨食」融入孩子的行為習慣,最典型的是:有小朋友來做客,家長馬上把認為優質的「糖果、玩具」藏到一邊,結果孩子自然而然便把「佔有慾」當作習慣,久而久之,不懂分享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少有朋友,最終處理人際關係一塌糊塗,殊不知,真心才能換回真意,吃獨食的孩子交友之路更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窮養長大的女孩們,你們還好么。 ?
父母與孩子如何度過剛入幼兒園期間的分離焦慮?
對於鄭佩佩的女兒原子鏸你了解多少?
如何和信仰不同的家人相處?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外也是這樣嗎?

TAG:教育 | 孩子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