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你的人格

別讓「理想樣子」遮擋愛的平面鏡

文:楊莉,摘自《相信改變會發生》

這是一位五歲女孩的媽媽,她認為女兒很內向,跟別人打交道時顯得很不自信,這一點讓她十分苦惱。在課堂上,我們請一位學員來扮演女兒,另一位學員扮演「理想樣子」,即媽媽希望女兒呈現出的樣子,然後運用薩提亞雕塑技巧,看看在下面三個場景中媽媽和女兒各自的反應。

當女兒表現出不自信時,媽媽會怎麼做?

媽媽的做法是指責女兒。她一隻手指著女兒,另一隻手沖著「理想樣子」豎起大拇指,嘴裡說著:「你要是這樣就好了!」

面對媽媽的指責,女兒會有什麼反應?

第一種反應:生氣。女兒說自己很生氣,生媽媽的氣(一隻手指著媽媽),也生那個「理想樣子」的氣(另一隻手指著「理想樣子」)。

我們肯定對這種情境不陌生。我見過很多逆反的孩子,他們叛逆父母、叛逆學校、叛逆社會,用指責的方式對待所有人。也許我們自己就有體會,不知為什麼就是不喜歡某種類型的人,回想一下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說「你要是那樣就好了」,從此便討厭那一類人了。

第二種反應:不理會。女兒背過身去,不理會媽媽,也不理會「理想樣子」。

我詢問女兒感覺如何,女兒說:「輕鬆些,沒那麼大壓力了,但也覺得孤單,很想回頭看看媽媽,同時又很矛盾,不願意回頭。」我詢問媽媽感覺如何,媽媽的表情變了,說自己感覺很難過,好像失去了孩子一樣,沒有聯結。

這種情境也不少見,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的責備和要求,網癮、早戀、離家出走,甚至吸毒其實都是在用這種打岔的方式來應對壓力。

第三種反應:認同。女兒想聽媽媽的話,她走到「理想樣子」的背後,努力把自己變成那樣。這個時候,媽媽看不到女兒,只能看到「理想樣子」。

我詢問媽媽感覺如何,剛開始,媽媽點頭說「不錯,願望終於實現了,女兒變成了理想樣子」,但看了一會兒,就不說話了。媽媽感覺不到跟女兒的聯結:「這不是我的女兒。」我詢問女兒感覺如何,女兒說在這個位置上覺得「憋得慌、心裡堵、不自由,感覺不到自己,很空、很孤獨,也很難過」。聽到女兒這麼說,媽媽的眼淚掉下來了。我問女兒:「感覺不舒服,怎麼不走出來?」女兒回答:「走出來媽媽會難過,不想讓媽媽難過。」聽到這裡,媽媽的眼淚更多了,她說自己很難過,不想讓女兒再待在「理想樣子」後面,想讓女兒做她自己。

這種情境我們更為熟悉,很多孩子都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努力改變自己,結果卻把自己給「丟」了。當成為理想樣子時,也許會感到短暫的滿足和自信,但不久,當真實的自我萌動時,又會變得不自信、感覺不好了。

我請女兒從「理想樣子」後面走出來,站在媽媽面前。媽媽一下子抱住女兒,兩個人都哭了。媽媽說,不管那個「理想樣子」了(放下期待),她要真實的女兒,也許不完美,但這才是她的女兒。媽媽哭得很厲害,說自己小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結果把自己「丟」了,現在好不容易找回自己,所以一定不能讓女兒也這樣。

當媽媽心裡對女兒某些作為感到不滿意時,可以怎麼做?

我請媽媽與女兒面對面站著,用一致性的姿態對待彼此,同時一隻手伸向旁邊,向女兒介紹自己的經驗,提出期待。

這個動作的關鍵在於,媽媽不再把自己的觀點和期待強加於女兒身上。即使女兒不認同,媽媽也不會逼迫女兒改變。當然,媽媽也可以通過問問題的方式,幫助女兒更了解自己的內心,看到行為的後果,從而做出更適合的選擇。

當媽媽和女兒體驗著一致性姿態時,女兒說:「想到媽媽能接受自己的樣子,就感覺很放鬆、很自在。聽到媽媽的建議,當自己覺得很有道理時,也願意採納。」媽媽說:「感覺這樣很輕鬆,不再糾纏、難受了,也能跟女兒聯結上,看到女兒其實挺有力量的。」

我詢問媽媽現在怎麼看待女兒「很內向」這件事,媽媽說改變自己對待女兒的方式,女兒自然就會更自信,能夠做她自己,其他的都不是問題。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尊重和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讓孩子體驗到真實的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愛的,這些都是父母幫助孩子形成高自尊的關鍵。其實,當我們不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某些部分時,基本上都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我們自身出了問題。探索內心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被卡在了冰山的不同層面,或是感受,或是觀點,或是期待。

比如我們被自己的擔心控制,擔心孩子要是像現在這樣淘氣,將來就糟了;擔心孩子要是不學些特長,以後就沒有競爭力,等等。在這份擔心的控制下,我們就不能接受孩子活潑淘氣、愛玩不愛學習等自然的狀態,而是控制、指責孩子,讓他覺得自己真的不好。其實,擔心等於愛加上恐懼,當父母將自己的恐懼施加在孩子身上時,很可能會對孩子的自尊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可能有這樣的觀點:樂觀開朗、善於交往是適應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在這種觀點的控制下,我們出於對孩子的愛,必然會想辦法讓他成為具備良好社交能力的人,而如果孩子的天生氣質和個性與之不匹配,就會給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帶來困擾。

我們可能還有這樣的期待:孩子聽老師的話、表現好,這樣父母會覺得很有面子,或者才能感覺安心。在這種期待的控制下,我們必然會想辦法教育孩子怎麼做。如果孩子不願意,有自己的主意,那麼就會令父母很失望,繼而加強對孩子的控制,結果可能使雙方陷入對抗中。

如果真的想豎立一面「愛的平面鏡」,讓孩子自尊自信,我們就需要化解內心這些卡住的東西,看一下是孩子更重要,還是自己的感受、觀點或期待更重要?而往往這些感受、觀點或期待都是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從原生家庭和教育環境中習得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想一想:現在這些還適合嗎?保留適合的,放下不適合的,我們就會更自由、更祥和、更有力量,而孩子也會因此更放鬆、更快樂、更自信。

不局限地「修剪」孩子,我們可以在尊重、接納孩子原本樣子的基礎上,幫助和支持孩子發展出更多優秀品質,鼓勵他去面對這個世界。比如,通過認可和欣賞孩子身上已有的品質,來幫助他認識到並鞏固這些品質:「我看到你很熱心地幫老師拿東西,我感受到了你的善良和熱情,真好!」或是通過鼓勵和支持的方式,幫助他發展新的品質:「你想要當一個造汽車的工程師,爸爸支持你!這需要更耐心、更仔細,我們再試試好嗎?」


推薦閱讀:

生活始終是一面鏡子
家裡鏡子和鐘不能亂放!千萬千萬要記住
鏡子的妙用
愛情是一面鏡子
梳妝台鏡子對著房門好不好,有哪些化解方法?

TAG:人格 | 鏡子 | 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