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黃帝內經》之養生篇: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返璞歸真的養生方法保你一年無病,四季平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教葯,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治未病」是中醫的健康觀,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治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歷來防重於治。面對現代五花八門的疾病,以及發病年齡越來越低、亞健康人越來越多的狀況,利用中醫進行養生保健無疑是最合適的方式。

簡單的講《黃帝內經》中的「上醫、中醫、下醫」即:『』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治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治已病之病,謂之醫療。」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上醫」屬於養生學,「中醫」屬於保健學,或都叫預防醫學,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


推薦閱讀:

中醫特色刮痧排毒給養療法
中醫氣學源流答後台讀者問
效霞談醫:中醫是否發現了膀胱上口?
中醫診斷
中醫茶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