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頸椎

百科名片

頸椎

頸椎,指頸椎骨,英文名為:cervical vertebra。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頸椎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

編輯本段解剖結構第一節的特點  第一頸椎又叫寰椎,它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後(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後弓較長,其後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後結節突向上、後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

頸椎示意圖

後弓上面兩側近側塊部各有一溝,稱椎動脈溝;椎動脈上行出橫突孔,繞過側塊,跨過此溝,再穿通環枕後膜,經枕骨大孔而進入顱腔。側塊上方有橢圓形凹陷的關節面,朝向內、前、上方,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側塊下方有較平坦的關節面,朝向前、下、稍內方,與第二頸椎的上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側塊的外方有橫突,能作為寰椎旋轉運動的支點,比其他頸椎的橫突既長且大。第二節的特點  第二頸椎又叫樞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後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上關節面位於椎體和椎根連結處上方的粗大稍出的骨塊上,朝向上、後、稍外方,與寰椎的下關節面構成寰樞關節;第二頸脊神經位於該關節的後方,與下位頸脊神經和椎間關節的位置關係不同。樞椎的椎板較厚,其棘突較其下位者長而粗大,在X線相上看到上部頸椎有最大棘突者即為第二頸椎。樞椎的橫突較小,方向朝下,只具有一個明顯的後結節。  

頸椎圖示

第七節的特點  第七頸椎除了它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誌。我們在低頭時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頸椎,這是第七頸椎的生理特點。頸椎的連接  頸椎的連接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 ,椎間盤。即追殲纖維軟骨盤,是椎體之間的主要連接方式。  第二,頸椎的椎間關節。包括普通頸椎的關節突關節、鉤  第三,頸椎的韌帶。在頸椎椎體及椎弓周圍有一系列韌帶對頸椎的固定及限制頸椎的運動有重要作用。頸椎間盤特點  

頸椎間盤特點

第一頸椎與第二頸椎之間為寰樞關節,無椎間盤。從第二頸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個椎間盤。每個椎間盤由纖維環、髓核和椎體的透明軟骨板所組成,纖維環前部厚,後部較薄,其上下纖維均由軟骨細胞與軟骨板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球樣體。不論外力從上下來,還是從左右來,它的體積均不變,壓力則平均地分配到各個方面。活動範圍  

頸椎活動範圍示意圖

頸椎為了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有較大而敏銳的可動性。因此,頸椎的活動範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以及上述運動綜合形成的環轉運動。  在醫學上,關節活動範圍稱為關節活動度,一般用量角器進行測定。測量時頸部自然伸直,下頷內收。一般情況下,頸椎的前屈、後伸(俗稱低頭、仰頭)分別為45°頸椎的前屈、後伸運動是上下椎體的椎間關節前後滑動的結果。過度前屈受後縱韌帶、黃韌帶、項韌帶和頸後肌群限制;過度後伸則受前縱韌帶和頸前肌群的約束。頸椎的屈伸活動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頸椎完成。左右側屈各為45°,主要依靠對側的關節囊及韌帶限制過度側屈,側屈主要由中段頸椎完成。左右旋轉各為75°,主要由寰樞關節來完成。環轉運動則是上述活動的連貫作用來完成。點頭動作發生在寰枕關節;搖頭動作發生在寰樞關節。頸椎的活動度個體差異較大,與年齡、職業、鍛煉情況有關。一般隨年齡增長,頸部活動亦漸受限制。生理彎曲  

頸椎生理曲度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體生理需要,均有一定的彎曲弧度,稱為生理曲度。在頸椎的正常側位X光片上頸椎呈輕度前凸。頸脊柱在胚胎時期是呈後凸的,在幼兒起坐後逐漸變為前凸,這種變化稱為繼發曲度。繼發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於負重後椎體及椎間盤前厚後薄所致。頸椎的生理曲度主要是頸4、頸5椎間盤前厚後薄造成頸椎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這在側位X線片上甚為明顯。  頸椎的正常生理屈度測量頸椎生理曲度的方法為沿齒狀突後上緣開始向下,連每一椎體後緣成一弧線,再由齒狀突後上緣至第七頸椎椎體後下緣作一直線,弧線的最高點至直線的最大距離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數值。正常範圍大約在12(±5)mm範圍內。  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衝重力的震蕩,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由於長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間盤髓核脫水退變時,頸椎的前凸可逐漸消失,甚至可變直或呈反張彎曲,即向後凸,成為頸椎病X線上較為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頸椎骨血液供應  

頸椎骨血液供應圖示

椎骨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椎間動脈。頸部的椎間動脈發自椎動脈。椎間動脈一般是一條,有時成對,沿脊神經的腹(前)側進入椎管,在椎間孔內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①背側支,主要供應該部硬膜、硬膜外組織、黃韌帶和椎弓的血運。  ②中間支,供應脊神經根和其脊膜的血運。  ③腹側支,供應該部硬膜、硬膜外組織、韌帶和椎體的血運。椎體的血液供應除上述者外,尚有肌支和骨膜支,在椎骨表面形成動脈網,以供應椎骨的血運。  椎靜脈叢分椎內靜脈叢和椎外靜脈叢兩部分。椎內靜脈叢收集椎骨和脊髓的靜脈血,匯入位於椎間孔部的椎間靜脈,在頸部再入椎靜脈。椎外靜脈叢收集椎管及其周圍肌肉的靜脈血。編輯本段頸椎的神經頸叢  英文名稱:cervical plexus,由第 1-4 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  

頸椎牽引

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  肌支有:膈神經、頸神經降支和頸袢臂叢  英文名稱:brachial plexus,由第 5-8 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可分為根、干、股、束四段,並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後束,分別位於腋動脈外、內和後側。  臂叢的分支: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胸內外側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  (一)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自外側束髮出,支配著臂前群肌。  (二)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著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  (三)尺神經ulnar nerve由內側束髮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四)橈神經radial nerve發自後束,支配臂及前臂後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麵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五)腋神經axillary nerve由後束髮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編輯本段治療  頸椎病變,或表現出頭暈,失眠,局部手臂麻木,或者頭頸部肌肉僵硬,活動不靈活。這個時候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於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如消炎痛等即可減輕癥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癥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  第二:應用其他方法積極鍛煉頸肩部肌肉力量,增加頸椎後韌帶及側韌帶的力量,避免頸椎體空間狹小造成脊髓壓迫或者椎動脈壓迫。加強頸椎,肩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治療早期頸椎病。據調查,頸肩部肌肉韌帶,力量大的人群中,頸椎病繼續發作發展的幾率下降了80%,所以,頸肩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於頸椎病的早期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及時的發現頸椎病,並採取治療方式,頸椎病的治療應該以藥物治療為主,如佐藤灸,藥物治療要記住藥物治療始終是起到主導治療的作用。其他的治療為輔助治療,像牽引和理療,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頸椎病的癥狀。  第四:藥物治療,西藥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起到對因治療作用,但是口服中藥,副作用也比較大,而且口服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因此選擇黃氏外用中藥粉包,效果會更好,從外皮滲透,藥物滲入骨質,也沒有副作用,黃氏外用中藥粉包對頸椎病有徹底治好的療效。   絕大多數的頸椎病,不需要開刀,保守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醫治療:針法松解術、中藥靶向滲透療法。編輯本段保護小妙招  常坐不動,頸椎有壓力,長久下來,會引發頸椎病,平時要多注意做做頸部小操,幫您緩解。  1.支撐頭部  壓力大的時候,頸部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這會導致頸部疼痛和僵硬。要緩解這一狀態,可以在桌子前坐好,身體前傾,將肘部放在桌子上,用手掌托住額頭,保持3-5分鐘。  2.抬升運動  這個方法適合整天坐在辦公室里的上班族。坐在椅子上,將雙手放到椅子邊緣,支撐身子,使腿部和臀部向上抬高,保持這個動作5秒鐘,重複幾次。可以鍛煉肩部肌肉、放鬆頸部。  3.收縮肩部  這適合晚上在家看電視的時候進行。坐直,伸直脊椎,就好像你要長高一樣。然後將雙手放到腿上,此時讓雙肩向後靠攏。保持這個姿勢15秒鐘後放鬆,然後再重複幾次。  4.「烏龜探頭」  模仿烏龜向前探頭,並保持下巴水平,重複做十幾次。這個方法適合司機和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在人們開車或者長時間盯著電腦屏幕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將頭向前伸,因為頭部很重,這樣頸部必須長時間承受頭部帶來的重量。不僅會使頸部酸痛,還會帶來頭痛。  5.轉動頸部  每隔一小時,低頭讓下巴盡量靠近胸部,然後360度旋轉頸部,重複幾次。  6.香薰療法  如果頸部酸痛,可以準備一隻舊襪子,裡邊放點大米、桂皮和幾勺香油,用橡皮筋繫緊襪口,然後放在微波爐里加熱2分鐘。之後把它放在酸痛部位。  7.選個合適的枕頭  選擇什麼樣的枕頭,取決於睡覺姿勢。喜歡趴著睡覺的人適合用軟枕頭,喜歡側身睡覺的人適合用硬度中等的枕頭,而喜歡平躺睡覺的人適合用較硬的枕頭。編輯本段頸椎病定義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稱頸椎綜合征(cervical spondyloticsyndrome),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頸椎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出現頸椎退行性變而引發頸椎的椎節失穩、鬆動;椎間盤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及鈣化;繼發性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這就是頸椎病。  不少人在平時的健康體檢拍X線片時,發現頸椎有退變,也就是常說的長了骨刺,便誤認為自己患了頸椎病,其實,頸椎骨刺不等於頸椎病。只有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受到損害,呈現相應的臨床癥狀者才能稱之為頸椎病。這個定義包含了3個基本內容:  ①頸椎間盤退變或椎間關節退變;  ②這種退變累及了周圍組織;  ③周圍組織到損害後出現了相應的臨床表現。病因  按照這個定義,頸椎病是指由於頸椎退行性變的原因所導致的椎間盤變性突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曾生骨刺形成、關節突關節增生骨刺形成或黃韌帶肥厚等,引起頸椎椎管、椎間孔或橫突孔變形狹窄以及頸准不穩定,以致直接刺激壓迫或通過壓迫影響血液循環,使頸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發生功能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相應的臨床癥狀,臨床上稱之為頸椎病。編輯本段保健方法  1、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者及長時間持續低頭手工操作者,其長時間低頭將破壞頸椎生理曲度,導致頸椎生理曲度反張(反向彎曲),故工作中宜定時休息並進行適度抬頭訓練。從事電腦操作等人員,頸部長時間固定於一個姿勢,也容易導致頸部肌肉韌帶的勞損,工作中也應定時休息並適當活動,以增強頸部肌肉韌帶的血液供應、增強彈性,避免積累性勞損。   2、強化頸部肌肉和韌帶  積極鍛煉頸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強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定性、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能有效預防並減輕頸椎病。據調查:頸部肌肉發達的人群中,頸椎病發作的幾率下降80%。但是,並非所有的鍛煉都是有益的,盲目、錯誤的鍛煉甚至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致命的後果,特別是已經出現頸椎生物力學結構失穩的患者,不應進行激烈的如搖頭、頸前伸、左右晃動、低頭等鍛煉。正確的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俯卧位,雙上肢伸直並置於身後,雙手十指交叉(交叉困難者亦可不交叉),雙臂努力後伸,同時盡最大努力抬頭(宜緩慢),將後頸部肌肉及雙肩胛骨間肌肉儘力繃緊,持續10秒鐘後停止並恢復正常體位,儘力放鬆繃緊的肌肉,休息10秒鐘後再次進行上述鍛煉,反覆鍛煉至感覺疲勞或微出汗時即可停止,不宜一次鍛煉過度,每天可進行3-5次鍛煉,此鍛煉不應在站立位進行,以免萬一因頭暈而跌倒,經常進行此鍛煉將有效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並強化相關肌肉強度,增強頸椎穩定性,頸椎骨結核、骨腫瘤、骨折患者等特殊疾病者禁止進行頸部鍛煉。另外,蛙泳時必須保持抬頭位,這也有利於保持頸椎生理曲度,故常被臨床醫生推薦,不過,頸椎病人也應該注意避免受寒,故進入泳池前應做好充分準備運動,進入泳池後立即進行蛙泳,停止蛙泳後應立即上岸穿衣,避免長時間呆在泳池內而感受寒濕。   3、選擇合適的枕頭   4、防止外傷與落枕  外傷(如車禍造成的「揮鞭傷」)可能損傷頸部肌肉和韌帶,並進一步破壞頸椎的穩定性,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落枕也是一種損傷,因用枕不當造成,故總是在睡後發病,應參照「3」中敘述調節枕頭。   5、避免受寒  受寒將導致肌肉張力肉增高、失去彈性,從而易於損傷,張力增高也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壓縮椎間隙而惡化神經根壓迫癥狀,受寒還可能導致神經根周圍的炎症加重。   6、足穴有利治病   雙腳大拇指根部內側第一節為足穴的頸椎反射區。每日用手按壓此部位,對頸椎病有一定療效。   7、慎用頸椎牽引用   對於頸椎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維持正常的、穩定的生物力學結構,而頸椎正常生物力學結構的基礎就是生理曲度(又稱生理前屈、前凸),而牽引將導致頸椎生理曲度變直而不是恢復,故不宜經常牽引。  8、中藥治療  西藥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症,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醫院用藥可選用: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藥等,對癥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起到對因治療作用,臨床上面可選擇的療效較好的中藥如骨泰舒等。編輯本段頸椎增生病因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  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勞損與不良姿勢:頭頸部長期處於單一姿勢位置, 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人群容易患頸椎骨質增生;常見人群如會計、作家、軟體開發人員等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者;學生,由於功課負擔過重、看書寫字坐姿不當、長時間地吹空調或無節制地操作電腦,少運動,如果加上長期攝取的含鈣食物又少,頸椎很容易產生骨刺增生現象。  3.頭頸部外傷: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癥狀的產生。  4.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癥狀。  5.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  臨床癥狀頸型  刺激後縱韌帶和椎體神經末梢引起。  可見頸部疼痛、酸脹及沉重不適感,頸部肌肉緊張、僵硬感,有壓痛。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側,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 " 脖子發緊 " 、 " 發僵 " ,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神經根型  壓迫神經根;可致手部活動不靈便。  神經根型頸椎病約佔所有頸椎病的60%,在頸椎病中是發病率最高的,中老年人多見,但目前看來,青年當中也有不少人發病,男性多於女性一倍,以體力勞動者多見。不少病人以往有頭頸部外傷史或「反覆落枕」史,外傷可誘發頸椎病急性發作,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癥狀也可逐漸加重。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喜歡高枕頭者發病率較高。發病部位以下頸椎(頸C5~7)多見。這種頸椎病頸椎退變的節段大多數為多發,病程長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起病,拖延時間長,反覆發作,間隔時間不等。但外傷、勞累、風寒、枕頭或睡覺姿勢不當常為其急性發作的誘發因素,或促使原先的病情加重。  病人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引起頸枕部或頸肩部一陣一陣或持續不斷的隱痛、劇痛或麻木,並且沿著受影響的神經根走行的方向,串到該神經根所分布的地方;逐漸地一側上肢、手背、手指等也可出現放射性的劇痛並伴麻木感,疼痛呈燒灼樣或刀割樣,伴有針刺或過電樣串麻感;當頸部活動或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大時,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病人在開玩笑時也不敢放聲大笑,放射痛的部位與頸椎病變的節段有關。此外,還可出現上肢發沉、酸痛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觀象,甚至連筆也握不住,手拿其他東西也感到困難。在夜間頸肩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厲害,翻來覆去睡不著,而且睡覺時患肢體受壓後容易出現酸脹麻木感。  一側頸肩上肢反覆發作的疼痛、麻木,仰頭,手指麻木,活動不靈。如小手指發麻常因 C8 神經根受壓引起;食指和中指發麻常因 C6-7神經根受壓引起;拇指和食指發麻常因 C5-6 神經根受壓引起。  另外,病人卧床休息後癥狀可以有所減輕,受涼、勞累或休息不好後癥狀可以加重;而且,病人可以有上午癥狀輕、下午或晚上癥狀加重,早晨起床後或午睡後癥狀可以減輕等特點。也就是說,病人休息後癥狀可以減輕,勞累後癥狀可以加重。椎動脈型  椎動脈受壓,椎-基動脈系供血紊亂,導致大腦供血供氧不足。頭痛、眩暈、記憶力減退,頭轉一側,頭暈加重,重時出現噁心、嘔吐伴腦梗塞或腦萎縮。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常見癥狀。病人因為頸部的伸展或旋轉而改變體位誘發眩暈癥狀,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同時可伴有行走不穩或斜向一方。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為:發作性的頭痛,以頭枕部、頭頂部痛為主,也可放射到頭顳部,大多表現為發作性脹痛,伴有旋轉性、浮動性或者搖晃性頭暈。可出現突發性弱視或者失明、眼花、復視、眼球震顫、視物不清、視野缺失、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下陷等癥狀,但在短期內可恢復。可以有發作性的耳聾、耳鳴、記憶力減退等,部分病人甚至還可以有不同程度發作性的神情恍惚、感覺異常以及精神方面癥狀等表現。病人頭部旋轉可出現肢體突然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時頭腦清楚,倒地以後還能慢慢爬起來再走。病人頭部旋轉時還可出現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手持物品突然落地,以及對側肢體偏癱或顱神經損害的癥狀等。另外,還可能出現發作性的失音、聲嘶,吞咽困難等。  體征檢查:病人頸部被動扭曲時,可誘發上述癥狀,稱旋頸征陽性。其他無特殊陽性體征。脊髓型  該病症大多數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由於脊髓受到壓迫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很複雜,以肢體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等多方面表觀為主,大多沒有肩、頸痛的表現。脊髓受到壓迫後下肢癥狀出現早,上肢癥狀出現的晚。  下肢癥狀:下肢癥狀出現早,而且較重,主要表現為緩慢進行性的雙下肢麻木、發冷、疼痛、僵硬發抖、行走不穩、步態笨拙及無力等。經常打軟腿,容易絆倒,有的患者有行走踩棉花感、頭重腳輕,步履蹣跚;嚴重者下肢痙攣、行路困難、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上肢癥狀:出現較晚,某些較輕的或較早期的病人可能沒有上肢癥狀,或癥狀被病人忽視。癥狀多為雙側上肢的感覺運動障礙,如:麻木、酸脹、燒灼感、疼痛發抖、無力以及活動不靈活等;甚至不能用手執筆、握筷子、端碗、系扣子等雙手的精細動作。上肢的疼痛及麻木可發生在一個或多個手指,手的橈側(拇指側)或尺側(小指側)的幾個手指,也有在肩部、上臂和前臂者,也可有沿神經走行方向放射的。  軀幹癥狀:胸腹部麻木、疼痛、身上如有緊帶子捆綁的感覺(專業術語叫做「束帶感」),以致感到胸悶憋氣不適。  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也較常見,表現為尿急,一有想排尿的感覺時便急不可耐,有時排尿控制不好,甚至可以尿褲子。排尿無力、尿不盡感以及便秘等,嚴重者小便瀦留或小便失禁。部分男性病人還可以有性功能障礙。  疾病初期癥狀常呈間歇性,行走過多可使癥狀加劇。少數病人偶爾在猛然仰頭時感到全身麻木、過電的感覺、雙腳發軟甚至摔倒。隨著疾病的發展,癥狀可轉為持續性。這裡需要指出,外傷可誘發或使該病加重,遇到外傷輕、病情重時應想到外傷是否誘發了頸椎病。  1 、脊髓單側受壓:當脊髓單側受壓時,可以出現典型或非典型的 Brown-Sepuard 綜合征。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同側肢體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並出現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髕陣攣或踝陣攣。另外還有觸覺及深感覺的障礙。對側以感覺障礙為主,即有溫度覺及痛覺障礙。而障礙的分布與病變水平不相符合。由於對側的運動束及本體感覺束尚屬正常,所以,該側的運動機能正常。  2 、脊髓雙側受壓:早期癥狀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利,步行不穩,卧床不起,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蔌消失。病理反射陽性。病人有胸、腰部束帶感,感覺改變平面與病變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時左右兩側感覺障礙的平面與程度不相符合。有的感覺障礙平面呈多節段性分布,嚴重的患者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交感神經型  表現為頭暈、偏正頭痛、枕部疼痛、眼瞼下垂、視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縮小甚至失明。眼窩腫痛、心跳加快、心動徐緩,心前區疼痛,肢體發冷,肢體、頭頸、面部、發麻疼痛。  頸椎增生  頭部: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可伴有噁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其癥狀不像椎動脈型頸椎病那樣與頭部轉動有明顯的關係:  眼部: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視野內冒金星、眼球下陷、瞼裂增大(一側眼睛可以睜得比對側大)等;  心臟:心跳快、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  周圍血管: 由於血管痙攣,肢體可出現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可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可出現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其痛覺減退並不按神經節段分布;  發汗異常:局限於一個肢體或某一部位的多汗,如一側頭部、頸部、雙手、雙足、一側肢體或四肢遠端等可出現多汗。  其他癥狀還可以有頭昏眼花、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加強或噯氣,流淚、眼瞼下垂、鼻塞等癥狀。 另外,交感型頸椎病還有如下的一些特點:向下壓頭時病人感覺癥狀加重,向上牽拉頭部時病人感覺癥狀可減輕;病人卧床休息後癥狀可減輕,受涼、勞累或休息不好後癥狀加重;而且,病人有上午癥狀輕、下午或晚上癥狀加重,早晨起床後或午睡後癥狀可以減輕等特點。也就是說,病人休息後癥狀可以減輕,勞累過度後癥狀會加重。混合型  以上所述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癥狀同時出現。
推薦閱讀:

低頭族 你的頸椎在受哪些折磨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
退行性骨關節病-(頸椎病肩周炎椎間關節綜合症椎間盤突出骨質疏鬆髖膝踝骨關節病
媲美個人定製,超越預期的舒森Duorest Qu-400C辦公椅開箱測評
造成頸椎病的原因有哪些

TAG:頸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