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之:歷史疑云:雍正繼位的是與非

梅竹=蘭菊音畫 歷史疑云:雍正繼位的是與非

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從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幾百年來,雍正皇帝的頭上一直籠罩著神秘莫測、撲朔迷離的疑團。作為創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傑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兩位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即康熙大帝和乾隆之間,猶如聳立在兩座高峰之間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啟後,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沒的一代帝王。

雍正在位十三年,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他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立軍機處,創立秘密建儲制等。雍正是一個極有個性的人,他感情豐富,意志堅強,性格剛毅,目光銳利,而且奮發有為。同時,他統治嚴酷,急功近利,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大興文字獄。這些弱點,從而使他得罪了很多人,而他勵精圖治的大膽改革,更是觸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末梢神經,給他帶來了一世惡名,無論生前還是死後。一、雍正繼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歷史疑案就此產生。關於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1、遺詔繼位說持此說者認為:(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2)有康熙遺旨為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3)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面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2、改詔篡位說持此說者認為:(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2)康熙在臨終的當天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諭:「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麼重要的決定,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諭?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件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3)如果說胤禛當時代父到天壇祭天不在西郊,那麼胤禛在當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問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記載:「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可見這時康熙並沒有糊塗。可他為什麼在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12個小時之間,三次召見胤禛,都沒有當面告訴由他繼承皇位?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沒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繼位遺旨這件事。(4)康熙咽氣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諭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諭康熙遺旨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康熙遺旨是假的。(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這就使人們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6)《康熙遺詔》自然應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本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布,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見這段記載有偽造的嫌疑。(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諭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漏洞百出。」(8)雍正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或有口不能說之嫌。(9)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10)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11)雍正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3、無詔奪位說。持此說者認為:說雍正奉遺詔繼位,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說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雍正登極,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前前後後,40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阿哥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二、遺詔繼位說最為合理1、身份說清朝的皇位繼承,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順治死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順治商量,用遺詔決定由年僅8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制」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儘管清朝不再是立嫡立長,但立嫡還是比較流行的。雍正排行老四。他的生母是烏雅氏,她很得康熙寵愛,生過三個兒子,後宮唯一跟她媲美的,就是郭絡羅氏,就是那個粗老十的老娘,也生過3個兒子。關鍵是,雍正自幼為康熙表妹,時為皇貴妃的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所撫養,佟佳氏以副後身份統攝後宮,位份尊貴,佟佳氏膝下無子,視胤禛為己出,關愛有加,而雍正則蒙其庇蔭,承其恩澤,算起來當是康熙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十阿哥胤誐(生母為孝昭仁皇后之妹)以外,位份最為尊榮的一位皇子。2、排位說雍正上面只有三個哥哥,都是競爭者。老大和老二都壞了事。老三胤祉,一生愛擺弄文學,當然,騎射方面也不差,傳說能與康熙一較長短。但是胤祉始終沒有能接觸過朝廷政務,也沒有分管過朝廷的一些部門。對治理國家方面,胤祉沒有太多的經驗,再加上胤祉大錯沒有,小錯不斷,經常搞些小動作,惹得他誠親王的頭銜,一會兒變郡王,一會兒又升回來。到了康熙晚年,他依然沒有分派任何朝廷的職務,很顯然,他已經被排除在皇位候選人之外了。3、立賢說到了康熙晚年,朝臣都看好三個人,雍正、老八胤禩、老十四允禵。胤禩,康熙對他的評價,「胤禩處處學朕,卻又處處學得不像!他是以寬仁收買人心!讓他治理國家,國必亡也!」胤禩被群臣稱為「八賢王」,其實不過是用小恩小惠收買群臣之心,以使群臣被其所用耳。用國家利益、天下百姓的幸福來為己謀奪帝位,康熙怎麼可能把帝位傳給這樣一個人。康熙其實在晚年,已經不待見他了,史載,父子間還吵過一架,胤禩道歉了事。皇位繼承人,主要就在雍正和允禵之間展開。這兩人都是烏雅氏生的,但是性情大異。康熙評價雍正是:喜怒不定。評價允禵是:有真性情。但是從二人在康熙晚年,擔任的職位,就能看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位人選。雍正在內,掌管內務府以及戶部等要害部門。而允禵卻在青海打仗,手下雖有十萬精兵,但是糧草軍餉全部歸雍正調度。有人說,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禵,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要知道康熙被稱為是「千古一帝」,他會僅僅因為喜歡某個皇子就傳給誰嗎?再說就因為他喜歡允禵,才更了解他,他帶兵打仗尚可;但是允禵此人心胸極其狹隘,且頭腦簡單,容易被人利用,怎能擔當皇位繼承人的重任呢?還有假如康熙真想讓允禵繼承皇位,為何明知自己身體日益不行,而不將時任「西北撫遠大將軍王」的他調回京來呢?那麼在康熙心目中,只有胤禛能夠擔當!康熙對他的評價是:朕把這重擔交給你,就是深知你做事剛毅,久經歷練,處處能以國計民生為念;以社稷江山為重……。為此,精明的康熙還做了如下安排。委任胤禛的包衣奴才年羹堯為川陝總督,總轄四川和陝西兩省兵力,這分明就是有意鉗制允禵。還有胤禛府里的親信小廝李衛,竟然放做陝西布政司,這個職位可控制著允禵十幾萬大軍的糧草供給,如果康熙真是想傳位與允禵,會這樣安排嗎?並且自小就跟胤禛關係極其要好的皇十三子胤祥雖然當時被圈禁,但是峰台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將官可基本上都是跟著他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絕對是他的親信。4、隔世之君說康熙選擇胤禛繼位,除了看中他「處處能以國計民生為念;以社稷江山為重」外,還因為一個人:弘曆(雍正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康熙六十一年夏秋兩季五個多月,避暑山莊中祖孫兩人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康熙批閱奏章的時候,小弘曆就在旁邊磨墨寫字。老皇帝時常站起來,走到孫子身邊,手把手教他寫。接見大臣討論軍國大事,康熙也特批弘曆可以留在身邊。弘曆此時總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氣都不敢出。乖巧的孫子給康熙一生中的最後歲月帶來了巨大的歡樂,短短半年之中,祖孫倆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弘曆雖然才十二歲,但是他反應之敏捷,舉止之精確,非常人可比,康熙還賜給他一件黃馬褂。康熙向來以仁、孝治天下,而弘曆有一次隨康熙狩獵時射傷了一頭鹿,並最後放生了它,這個事情讓康熙一下就看中了弘曆!這就是所謂的「隔世之君」。5、《李朝實錄》記載朝鮮人對康熙死後的權力交接問題也很關注,朝鮮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李朝實錄》中記載了關於康熙駕崩時的一些情況,倒可以作為雍正繼位的旁證。據他們記載,康熙臨終曾有遺言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這就是前面說康熙因寵愛弘曆而決定傳位於雍正的這件事。由於朝鮮人和清廷沒有太多的利害關係,在一些問題的記述上可能比較客觀公正,這條消息雖然不是杜撰,但屬於二道消息,是在康熙死了近半個月後,當時朝鮮派人去迎接清朝派出的傳訃勅使時聽說到的。朝鮮人還聽說,康熙在臨終前對雍正說:「廢太子與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這是關於康熙死後對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待遇安排問題,就是怕到時候新君上台後,會因為當年的儲位之爭而迫害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這是康熙所不願意見到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康熙的這個遺言基本得到了執行。雍正在封胤禩和胤祥為親王的同時,也封了廢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為郡王,第二年還為弘皙在北京西郊鄭家莊造了王府,供其居住。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胤礽去世,雍正追封其為和碩理親王,並按照親王的規格辦理其喪事。大阿哥胤褆則一直被圈禁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在生活上也得到了雍正的優待,這比雍正其他幾個兄弟的待遇似乎還要好些。由此看來,朝鮮人的這個記載似乎是符合事實的。三、改詔篡位說經不起推敲1、改詔篡位說有違基本常識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共性都是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屬野史傳聞,不為史實,而且即使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囑,那麼: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2、「玉牒易名」說野史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皇四子叫胤禛,皇十四子叫胤禎。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以示避諱。這種做法在歷朝歷代皇帝中都是如此。四、雍正皇帝功績

1、整頓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的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堅決,雷厲風行,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污吏治腐敗的狀況都有很大的轉變。「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2、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3、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徵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徵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徵收,節餘的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徵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徵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咸免擾累。」這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4、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精簡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摺制度。由於以前的官員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摺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摺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5、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6、開放洋禁雍正前期嚴格執行海禁,但後因考慮沿海的百姓疾苦,於雍正五年開放洋禁。允許民人往南洋貿易。海禁施行於閩、粵兩省。雍正對當時的鴉片貿易也較為重視,他的鴉片政策是:販賣毒品,嚴懲不貸,嚴格區分藥用鴉片與毒品鴉片煙,毒品嚴禁,藥用不干涉,且照顧小本商人的正當利益。對待西歐來的使者,雍正也以禮相待。他雖竭力反對天主教等在中國民間的傳播,但同時,他對天主教也並無惡意,五年,博爾都噶爾(葡萄牙)使臣麥德樂來京。雍正對他的優待使他深為感激。雍正還選了一些有才能的傳教士在宮中研製外國儀器和燒造材料。作為一個封建皇帝,他雖然開放洋禁,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復康熙末年被剝奪的謀生手段,促進中國與南洋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但同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7、廢除賤籍賤民在明朝或者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分布於全國各地。賤民是沒有地位可言的,他們不能讀書科舉,也不能做官,生活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這些賤民主要有浙江惰民、廣東疍戶、北京樂戶、陝西樂籍等。浙江惰民,相傳是宋、元罪人的後代,他們男的從事捕蛙、賣湯等,女人大多做媒婆併兼帶著賣淫等活動;廣東的疍戶,以船為家,以捕魚為生,他們生活漂泊不定,並不得上岸居住;在陝西,燕王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天下後,將擁護文帝的官員的妻女,充當官妓,陪酒賣淫,盡受凌辱。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准許他們出賤為良。雍正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賤民,下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了正戶,使國家增加了戶口,對於推動生產發展有積極作用。雍正廢除賤籍,這是向文明社會發展的體現。雍正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康熙所做出的改革還要多。可以說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另外,雍正是一位非常勤奮的皇帝,他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每天的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國業績,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堪稱楷模。五、雍正皇帝為什麼背上了惡名?1、儲位之爭致親兄弟成政敵康熙廢皇太子引出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們,結黨鑽營,謀貪大位。於是在太子黨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皇八子集團。包括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皇四子集團。包括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禮,以及隆科多、年羹堯等。先是皇太子黨和皇八子黨爭得魚死網破,後是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斗的你死我活。雍正繼位後,皇八子集團成為新帝的反對派,這是一個無從避免的發展結局。雍正帝曾在不同場合多次透露,以其兄弟允禩等為首的政敵人數眾多,牢不可破,使他倍感棘手,乃至難以措置。他說:「朕受皇考付託之重,臨御以來,於國家政務,悉心辦理,朕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經理有餘。惟於弟兄之中,此數人萬難化誨,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具困。」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蘇努、阿靈阿、鄂倫岱等之黨,固結甚深,如膠如漆,牢不可破也。」「伊等之奸謀若此,目今敗露者,即不勝其數,其他匪類邪黨之聽其驅使者,奚止數千百人!」「大概不被阿其那、塞思黑愚弄之人,萬中無一。」雍正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嚴厲懲治反對他的眾多皇族成員與勛貴大臣的行為是必須的,但在打擊過程中,其打擊面過寬,懲治手段過於殘忍,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失策,並由此招致眾怨。其他皇子不甘心失敗,又怕雍正報復,就故意散布流言,說雍正登基是矯詔繼位,他們在後邊製造混亂,以動搖這個未穩之皇位。以圖挽回這個顯成敗局的態勢,至少可以達到壞其名譽,讓其不能清白做人的目的。2、雍正的鐵腕「清欠」行動得罪了很多官吏康熙末年,清朝經濟面臨著崩潰的危險,朝廷內貪污成風,大小官員多以「借款」為由,私自動用國庫銀兩竟高達上千萬之巨!借了錢,又不還回來,這就造成了國庫的「虧空」。雍正繼位後,為了維持大清帝國的運轉,把眼睛盯在了「虧空」上,要把官員們欠國家的錢收回來。於是雍正繼位一個月後,下第一個法令就是下達全面清查積空錢糧,要求各地嚴格執行,並責令所有虧空三年內全部補齊,不許派於民間。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虧空錢糧。雍正不顧其父「屍骨未寒」,就要對康熙留下的積弊大動干戈,可見事情之緊迫。雍正從中央直屬機關內選派欽差大臣,同時又從各地抽調一大批候補州縣隨行。雍正給出的政策是: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些候補們,好不容易盼到這麼一個出頭的機會,因此死盯著欽差大臣和受查官員,這樣就避免了官官相護。同時,在古代官場有一個循環:上一任虧空,繼任者填補。可這回繼任者就是來查賬的,還不趁機把前任的虧空賬抹平?因此,從哪方面講,去查賬的人都會徹查到底。首先查處主管財政的戶部有虧空,而且虧空達二百五十萬兩,雍正責令戶部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賠償。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過內務府主管,結果內務府也有虧空。當時全國上下都看著這件事情,如果這筆錢追不回來,那清欠將就此不了了之。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雍正向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後為了還錢履郡王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雖然履郡王此舉有給雍正難堪的意思,但不管怎麼說你還是要把錢還了,皇上至親尚且如此,還有哪個官員能夠賴賬。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刻薄的惡名。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採納了通政司官員錢以塏的建議:抄家。虧空官員一經查出,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家底抄個乾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虧空案而畏罪自殺。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與此相同,廣東巡撫楊文乾、閩浙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等,雍正都對犯官「嫡親子弟並家人等」嚴加審訊,最終「所有贓款著落追賠」。在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專項整治中,虧空沒了,國庫也殷實了,由於雍正「不近人情」的高壓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級官員。應該講這件事情是影響到雍正整體評價的關鍵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好殺的惡名。3、士紳一體納糧等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雍正重用不是科甲出身的李衛等,一意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士紳一體當差的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在雍正以前,歷代皇帝為籠絡讀書人,都實行讀書人和官員一樣不納稅、不當差的制度。凡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哪怕只是個秀才,都可以不納糧,不當差。歷來都有許多田主鑽制度的漏子,將土地投充給可免稅的士子以偷逃稅錢,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雍正四年,推行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制度。一向自視清高的官員士子們不但要掏腰包納稅,還要夾雜在滿身臭汗的農夫當中,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斯文掃地。讀書人的特權受到嚴重的損害,天下讀書人大有同仇敵愾之勢力。唯有讀書高的禁忌被這位君王所打破,天下讀書人不滿意了,當然,他們就不能盡心為皇帝辦差了。文字獄在雍正朝尤其嚴重,他因此落了個好諛任佞的惡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靜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靜因受到明朝遺臣呂留良詩文的影響,銳意反清。讓他的徒弟張熙去找時任川陝總督的岳鍾琪,勸岳反清,結果被岳鍾琪給舉報了,曾靜因此入獄。這種謀反的罪名,在當時凌遲或者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將審訊曾靜的記錄整理成冊,在其中對民間不利於自己的謠言進行駁斥,起名為《大義覺迷錄》。殺一個曾靜對雍正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雍正要借這個機會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靜也很配合,不僅自願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聖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雖然曾靜策反沒能成功,但他成功的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而且更讓雍正著實加了一條罪狀,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雖然雍正為百姓做了這麼多好事,有這麼多的歷史建樹,但卻得罪了官員、地主、士紳。這些人是中國讀書人的中堅,比之平民百姓、草莽村夫,他們更有話語權,更能左右社會輿論。秀才殺人不用刀,作為後世喉舌的讀書人們,當然要竭其所能捕風捉影,甚至歪曲歷史,把雍正妖魔化了。他們著書立說,大潑雍正的髒水,而貧民百姓沒有文化,歷來被稱為「愚民」,得了天大的實惠也就是感恩幾句,不會傳之紙筆,相反,卻易於被社會傳言所左右,把傳言當成飯後茶餘的談資,以致以訛傳訛。於是,雍正在種種野史筆記、小說評書里,被迅速醜化成了反面人物,他勵精圖治、改革時弊的歷史功績被一大堆無聊無謂的流言蜚語徹底淹沒了。4、隆科多、年羹堯等之前有擁立之功的朝廷重臣死於非命年羹堯,漢軍鑲黃旗人,父遐齡官至湖廣總督、遐齡女事胤禛潛邸,後為雍正皇貴妃。年羹堯進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帶平叛屢建功勛,康熙末年授定西將軍、兼理川陝總督,一意依附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胤禛即位後,年羹堯備受寵信,累授川陝總督、太保、撫遠大將軍,爵封一等公。年羹堯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開始居功自傲,雍正忍無可忍,終動殺機。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文奇觀,臣僚上表稱賀,年也上表,但一是字體潦草,二是將成語 「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此語意為終日勤慎,就是寫倒了意思也不變。雍正以年羹堯居功藐上,心懷不軌,那些對年羹堯有怨懟的人見皇上帶了頭,便群起而攻之,於是年羹堯被劾成九十二條大罪。雍正念其西北平叛有大功,本不想殺他,只是下令貶了他。可是年卻不知道自我悔過,依然驕橫跋扈,甚至被貶為罪官,還身穿黃馬褂驕橫行事,即而被令自裁,親族、同黨或斬首或流放或貶謫。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其父為一等公佟國維,其妹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雍正繼位同他舅舅隆科多關係密切。雍正繼位,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等。但隆日漸辜恩,使雍正日益不滿。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終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譜)罪付審,諸王大臣合議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條大罪,得旨永遠圈禁,家產追補贓銀,其二子也受處分。次年,隆科多死於禁所。年羹堯與隆科多二人,對他們自己來說,則是知進不知退,知顯不知隱,泰極否來,自釀其禍。《清史稿》論者謂:隆、年憑藉權勢,無復顧及,即於覆滅,古聖所誡。但從其敵對者方面來看,難道這不是在為其矯詔繼位殺人滅口嗎?可能參與制造他繼位的成員都沒了,到時候來個死無對證,難道不是做賊心虛。5、社會演進中的客觀因素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為推翻清王朝大造輿論。雍正奪嫡、太后下嫁等有關清初史事的傳說,也成為革命黨人用以醜化清廷的重要內容。雍正帝曾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以大量篇幅辯駁反對派對他的詆毀並下令將該書散發全國各地,實則為反對派做了義務宣傳,大大有損於本人在世人百姓中的形象,故乾隆繼位後,立即下令收回此書,但其後果已不可能完全消除。新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印行許多揭露清王朝的書籍,《大義覺迷錄》即在其中。加之國民初年,記述清朝逸聞的各種野史紛紛出版,雍正奪嫡等事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人們演繹各種有關傳說,增添故事情節,留有較大餘地和空間。該事越是撲朔迷離,帶有神秘色彩,越符合人們的某種心裡需求,使其產生極大的好奇心,於此津津樂道,這對於傳播雍正帝的惡名,起到不同程度的促成作用。6、個人品行與歷史積怨致其成孤家寡人按照為中國傳統社會奉為圭臬的儒家倫理道德標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人們的基本行為規範,而篤行親親之道,推恩於宗室貴戚,以求「敦睦一本」,乃是帝王所應躬行之事,實際上也是用以團結統治集團成員,鞏固通知根基的一個重要策略。雍正帝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存在很大偏差。當然,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雍正肯定有他的思想局限。作為一個人,他的性格也有很大弱點。史書上說他求治心切、喜怒無常、出爾反爾、投機善變、急躁殘酷、寡恩刻薄,想來不都是空穴來風。而這些歷來被人視為一種不良品行,受到指責,古今中外皆然。早在雍正帝繼位前,部分年長皇子及王公大臣即已對他的上述做法深為反感,予以鄙視。這既是雍正帝繼位初始仍在朝臣中缺乏威信,倍感孤立的原因之一,也是其授人以詬柄的一個重要方面。再如他對虧空、侵吞了國庫銀兩的官員一律追繳,甚至查抄家產,就有些操之過急。他在位時,就有人說他是「抄家皇帝」。總之,雍正帝身後之毀詞,之所以遠遠超出同樣以非正常方式繼承皇位的帝王,也可由此找尋答案。

蘭菊

《梅竹.蘭菊編輯.轉載請保留鏈接.謝謝。》
推薦閱讀:

史上最大的歷史懸案:崇禎皇帝這麼勤政,為什麼明朝仍然亡國了?
安息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什麼時候成立?
1453有懷
舞與武——人工智慧簡史

TAG:歷史 | 文化 | 雜談 | 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