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親近對日本意味著什麼
張 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6月11日 第01 版)
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奧巴馬總統在加州進行「不打領帶」首腦會晤,作為美國在亞洲最大同盟國的日本,再次顯出「同盟困境」的煩惱。
日本的主流輿論對中美元首在就任不到3個月時間裡就進行為期兩天的「別墅外交」首先感到驚訝,畢竟日本首相2月正式訪美時僅僅受到午餐招待。對於中美元首究竟談了些什麼日本也充滿了好奇,擔心美國會不會背著日本同中國人進行「外交交易」。
日本的這些煩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自從1972年中美關係重新開啟以來,任何一次中美接近都引發了日本類似的不安。從「尼克松衝擊」(在日本稱為「越頂外交」)到柯林頓訪華中美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再到布希時期中美建立戰略經濟對話,到此次的「習奧莊園會晤」,日本審視中美日三邊關係始終沒有跳出可能被美國拋棄的所謂的「同盟困境」,擔心自身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存在感會因為中美接近而消失。日本的「煩惱」背後,是其外交戰略思維的三重誤區。
首先,日本把中美日三邊關係看成是一個零和遊戲,顯出其戰略思維缺乏厚重。日本的不安說明潛意識當中將中美接近看成是建立在犧牲日美關係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中美關係的正增長等於日美關係的負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將中美日三邊關係默認為「日美」對中國的「2對1模式」。問題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人是不是仍然會用冷戰的中美蘇三角關係的模式來看待中國?更糟糕的是這種思維方式中中日戰略關係的缺失,缺少同中國戰略溝通只能讓日本加深不安和對美的猜疑。
第二,日本對於中美關係的關心並不奇怪,但是中美日關係不應該成為日本外交的全部。戰後日本將外交的三大支柱定位為日美同盟、聯合國和亞洲外交。事實上,冷戰時期的日本外交基本上就等同於對美外交,冷戰結束後,隨著中國的崛起,對中國外交逐漸得到了重視,但是對中外交的戰略定位尚處於過渡期。誠然,中美對於日本來說的確是最重要的國家,但是將外交的關注集中在這兩個大國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希望得到的外交效果。日本應該認識到,如何在多邊外交、亞洲地區一體化等領域做出智力和外交貢獻,才會提高日本在對上述大國外交中的分量。
第三,認為經濟實力落到世界第三位,在外交上就自然被美國和中國冷遇的認知是具有誤導性的。經濟實力和外交影響力緊密相連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經濟實力的相對減弱必定帶來國際存在感的減少並不具有說服力。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經濟整體實力並不強卻發揮了同經濟實力不成比例的巨大外交影響力。比如在亞洲,新加坡在推動地區對話、國際交流、外交談判等方面就扮演了很多令超級大國都望塵莫及的角色。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難道比新加坡的經濟實力弱嗎?
處於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日本,有可能成為連接中美兩國的橋樑,這樣的戰略定位將會減少折磨了日本40年的「同盟困境」,試想如果日本能夠將中美元首的非正式會晤請到富士山腳下的別墅,那才是日本外交實力和國際存在感的體現,而將中美日三邊看成零和遊戲的思維框架只能束縛日本的外交空間。
(作者為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推薦閱讀:
※不要只盯著Coach和MK,中美差價真正大的是它!
※梅新育:中美應抓住機會擺脫「自傷性競爭」
※Go!朝聖中美洲著名的瓜達盧佩聖地
※書中美句欣賞
※歷史最變態盜墓賊:從不拿墓中寶物,只為喝墓中美酒,和墓主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