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疑問
「1。我還是不大理解所謂的「虛擬經濟」,這個票面上的東西,比如美國日本虛高的股票都是本國GDP的200%,但是這樣的「錢」也能在全世界買到東西,我覺得很不理解。特別是日本,製造業那幺發達,但他們的GDP還是有70%是服務業,為什幺???所謂的「服務業」到底是個什幺東西?以前的概念是洗澡理髮物流這種東西,後來又理解是發達國家的金融貨幣方面一系列的操作(陰謀?),還有其它的例子嗎?而且為什幺會佔GDP那幺高的比重呢?」
工農業的總產值,有個飽和的問題,市場經濟一搞,一會就過剩了,價格還會降。有時也受物質條件的硬限制,你就那些土地,農業產出就只會那麼多,你就那些路,汽車總量就多不上去。因為這兩條,發達國家靠工農業發展經濟炒不大。服務業就增長空間很大。一方面是人和人互相玩,看球聽歌都是錢,只要提供的新鮮玩藝別人有興趣就是錢。另一方面人和人互相炒,房子轉賣都算是第三產業,還有藝朮品、證券之類的,價格會越漲越高,與工農業商品不停跌價不同。再則,服務業可以自己關起門來漲價,沒有國際競爭的壓力,吃飯就收你高服務費,你不會因此跑到外國吃飯去(但完全可能去買外國做的便宜工業品)。
所以,只要基礎設施沒有問題了,就可以開始大搞人和人互相玩互相炒。人均GDP和發展中國家拉開差距,主要是靠這個。一炒,人就覺得自己有錢了,就更加敢於消費,信用卡狂刷。還有貨幣升值,三道炒作一起來,人均GDP一會就上萬美元了。人均GDP里大部分數值都是炒出來的,所以服務業佔GDP比重會很高。
「2。據說全世界發達國家裡,只有德國還是實物製造業比較多,貿易也是常年高額順差(日本雖每年高黑字,但服務業已經佔了GDP的70%)。英國把整個國家的實業都快賣空了,每年都是貿易赤字,但經濟增長後的GDP僅把法國拋在後面,更在逼進德國!他們到底在玩些什幺東西,怎幺玩的呢?連西班牙那樣次等發達國家都是常年貿易逆差,以上現象種種說明了些什幺問題呢???這些現象,對發達國家來講,那一種模式更有助於保持自己的國力,更有助於自己的長遠競爭(發達國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只要國際進出口沒有問題,就可以維持內部的炒作,內部炒得起來,經濟增長就好。老牌發達國家很厲害一招就是收購國外資產。一些富人其實什幺也不用做,就把錢交給基金管理,他整天坐著收錢就行了,因為他有資本。老牌發達國家整體上就是這樣,在國際上資產很多,可以從外國輕鬆地撈到很多東西。歐美巨頭在世界上有很多油田礦山,差不多瓜分完了,還是便宜的時候弄來的。後富的就不太好,弄不著東西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有問題,一般是因為炒得不好,如炒過頭了。
從長遠上來講,有一個坐吃山空的問題。國際上出新興強國了,把你的實質產業一個個頂掉了。世界就會懷疑你的實力,貨幣貶值,發債沒人要,你就得變賣實質資產從外國換東西。所以,發達國家也還是要搞實業,總玩虛的也不行。
「3。還有一種說法,說二戰以後人類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二戰的損失,據說每天都有7萬億美元資本在全世界流動,我想知道,這些錢真的和物質財富一一對應一分錢一分貨嘛?」
這是個財富的定義問題。蓋茨股票值好幾百億,他要想變成實質資產,就不知值多少錢了。如果現在全世界所有貨幣準貨幣等虛擬財富都想變實物,那就會天下大亂,股票狂跌,全球急劇通貨膨脹。所以,虛擬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對應是十分錢才一分貨的關係,誇大了一個數量級。但不發生這種事,老蓋仍然是全球首富。
「4。據說日本的國家以及民間存儲的財富足有8萬億美元之多,足夠整個世界重建兩次了,這個數字和對應的物質能力實在讓人震驚,我想問1)這種說法是否屬實,這個數字是否準確;2)8萬億美元的物質能力代表一個什幺的程度和概念;3)8萬億美元的財富怎幺存儲?不會就光是那些美刀紙吧?4)聽說日本國家財政赤字接近GDP的200%,既然這樣,他們哪來的那幺多財富?」
日本的海外資產非常多,比中國闊多了,一年光匯回日本的投資收益就是800億美元。這些海外資產價值肯定在一萬億美元以上,我認為抵2萬億美元不離譜。日本人還持有大量外匯,也值萬億美元。所以,8萬億美元之說不離譜。「日本國家財政赤字接近GDP的200%」肯定是錯的,應該是內債的意思。
「5。現今政府發行的名義貨幣比增長的GDP多的多,為什幺沒有產生通貨膨脹?外國人出於削弱中國製造業比較優勢的目的,寧願在紙面上多給你一些財富的目的,這個可以理解(日本貨幣升值的優勢劣勢就在眼前)。老百姓為什幺沒有察覺紙面貨幣發行的過多了?發覺了又為什幺沒有覺得不滿意? 」
中國因為過剩,所以沒有通貨膨脹。以前短缺經濟,多發了貨幣確實就是通貨膨脹。現在老百姓如果覺得政府印錢多了,可以去搶購東西,但是一會就生產出來了,供應充足,仍然不會漲價。既然如此,老百姓也就不搶了。但是社會上閑錢就比較多了,會去炒,不過剩的就漲了很多了,因為一般不是日常用品,沒有體現到通貨膨脹率上面。
「我的理解是等中國的基礎建設搞完了,才能開始貨幣升值賺全世界的物質財富(當年日本就是這樣做的),但是這一天還很遙遠?(我是多幺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啊!!) 」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天已經來了,人民幣、股票、中國藝朮品、房地產等等紛紛升值。但這並非政府主動弄的,而是一些人看好中國,提前。現在還沒有到大規模質變的時候。什幺時候人民幣自由兌換了,以中國政府的作風,應該就是要開始大炒了,我估計要十到二十年準備時間。
中央銀行有很多操作模式的先說中國的
中國人民銀行嚴格意義上不是專業銀行是負責國家貨幣政策的金融機構,其主管單位是中國國務院。日常中國人民銀行的中介目標主要以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為主。其中控制貨幣供應量基本做法是:1.根據國民經濟計劃對GDP的增長率要求與對通貨膨脹率可承受的預期以及測算貨幣流通速度制定響應的貨幣增長供應量;2.根據一定貨幣乘數,推算應提供的基礎貨幣;3.通過其他政策影響.比如發行國債回籠貨幣。
另外世界各國中央銀行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並不一致
1.在中央銀行對於中央政府的獨立性上看
1)相對中央政府,獨立性強,並由法律保障的中央銀行,這裡以美國(1913年<聯邦儲備條例>)和德國(1957年<德意志聯邦銀行法>)為代表,其法律上是獨立於中央政府之外的。其獨立性強都表現在,獨立制定貨幣政策而不受中央政府干預上。
2)獨立性相對弱的中央銀行,這裡主要以英國日本韓國,其名義上屬於中央政府,實際上保持相對獨立性,不過近年有日趨獨立性弱化的趨勢。英國政府收回英格蘭銀行行長任命權和日本大藏省重組就是例子。
3)獨立性弱的中央銀行,這類中央銀行法律地位較低,接受政府指令,政府有權停止或者延緩中央銀行的決議執行.法國義大利巴西就是此類的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實際也屬於此類形式。
2.中央銀行與財政關係上看:1)中央政府是否可以向中央銀行透支,現在各國都傾向於在法律加以嚴格限制甚至禁止.不過各國具體不一,實際千差萬別。
2)在政策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作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各國的傾向現多是基於合作的態度.
最後多說點中央銀行的職能,首先在鑄幣權的分享上,多數鑄幣權收益直接歸屬國家財政,部分鑄幣權收益劃歸中央銀行,其次中央銀行承擔執行國家經濟政策的相關義務,這裡主要表現在發行並管理國債上,最後中央銀行是銀行中的銀行,是所有其他銀行的最後貸款人 票據清算這和儲備金保管者.不過隨著經濟全球化與離岸金融業務的繁榮,中央的銀行在一國貨幣政策中的絕對指導地位正在不斷被削弱,這個是值得我們留意的現象.
6。關於貨幣的價值問題,我覺得可以從抗戰時期各方發行交錯複雜的國、共、日,幾方貨幣價值和關係來入手,我在看那些抗戰文章時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這個問題,發行出來的貨幣誰認?值多少錢?流通範圍對貨幣價值的影響,特別時貨幣的政治軍事信用怎麼保證(日軍當然不會認邊區政府的貨幣,萬一日軍全部佔領了中國,認邊幣的老百姓豈不是手裡只有一堆廢紙)?這個問題用大白話解釋通了,我想大家也就都能明白了,也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經濟專業術語了。
「至於你說的GDP增長之後印出來的那部分錢應該不能算作鑄幣稅吧?」
這是政府的隱形收入,當然算是「鑄幣稅」。政府真的可以決定多印出來的錢怎幺用,和真的稅收上來的錢一樣能做事,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一種稅,不過沒有明文規定。
貨幣銀行學中的貨幣乘數問題
有個疑問,為什麼經濟危機只在現代社會才有
經濟危機是現代社會的特有產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核心模式是加快貨幣的流通速度,從以往的實體貨物交易擴展到現有的虛禮貨物交易,增加了各個環節之間的貨幣流通.在貨幣這種高密度的流通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泡沫,然而真正生產出來的實體貨物是一定的.
就是說金融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形成的繁榮有很大一部分是泡沫,當這個泡沫被吹到破滅的時候,就會形成一次經濟危機.那麼取消虛禮貨物的交易,能否避免經濟危機?
cadmus:
兄台看到問題的根子上了,呵~~~,「為什麼現代社會才有」?
這也是一個「經濟行為基本上都是雙面刃」的又一個例子。
在古代沒有錢莊時,不存在貸款。假設我是一個養羊場主人,只有一隻羊,只能依靠一隻羊一隻羊的不斷養,產生的利潤,逐漸慢慢積累然後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羊的生命周期、生殖周期決定了等我60歲了,我擁有的羊也許才100隻,不過我永遠不會有經濟危機,就算是羊病了或者狼來了,大不了我少吃點羊。....... 這個時代,人類的經濟發展也確實是緩慢的(排除戰爭因素)。
如果錢莊出現,「貸款」---還本付息,這種方式產生。雖然我只有一隻羊,我艱苦養到10隻羊,然後我用這個10隻羊做抵押借到貸款,再購買10隻羊羔---這時我有20隻羊了。然後20隻羊繁殖到40隻羊,我還了貸款(10隻羊),用30隻羊再貸款再購買30隻羊羔........ 以這個發展速度,等我60歲時,我可能擁有1000隻羊都不止。但是,風險隨之而來:羊的疫病和狼的存在成為我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羊要是少太多我就得去上吊了。
可見,銀行業是人類經濟加速發展的發動機,沒有銀行業,就沒有現代經濟。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從上例中也可以看到,以10隻羊抵押貸款出現的「貨幣」,其標示的價值是「未來的價值」,而不是當前的價值,也就是說,在我用10隻羊抵押拿到貸款的此時此刻,這個世界的「總財富」中出現了「虛擬財富」的成份---未來這10隻羊長好長大,這些貸款的「貨幣」才能成為標示真實財富的貨幣。........ 這10隻羊要是疫病都死了,我就得去上吊,錢莊就出現壞賬---當初貸款的「貨幣」標示的「財富」消失了。
如果我用10隻羊從A錢莊拿到貸款,又去B錢莊也拿到貸款,再去C錢莊...... 這樣我可以一夜暴富,但是整個社會的「總財富」中的「虛擬財富」成份越來越大,(羊的疫病和狼的存在造成的)風險也就被放大了數十倍。
因此銀行業最重大的任務就是「控制風險」---貸款聯網,我從A錢莊貸款了,B錢莊就知道我的10隻羊已經抵押不給我貸款了;而且,A錢莊認為風險比較大,我抵押了10隻羊,但是只貸款給我5隻羊羔的錢---這就是控制風險,這樣整個社會的「總財富」中的「虛擬財富」成份就不會太大,風險也就低了。
沒有銀行以及貸款的出現,人類經濟不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是過量的放貸造成的"虛擬財富過大"導致的經濟整體風險劇增,成為了現代社會經濟危機頻發的根源。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就是人性的「貪婪和恐懼」造成了現代社會經濟危機頻發:貪婪是造成放貸過量的根源,恐懼是造成放貸急劇收縮的根源。
以前currency老哥說過一個比喻:「沒有泡沫的啤酒不好喝,全是泡沫的啤酒沒法喝。」
問:
CAD大哥,對你下面這段結論有點看法哈:「 我前面帖子講過的:貨幣乘數效應。當熱昏頭的時候,貨幣乘數乘了又乘(就象美國那些CDO以及按上按之類的金融衍生品)---由此「製造」出驚人的財富(都是銀行里的數字,這就是電腦對人的慾望的負面效應);當冷水兜頭淋下時,立馬所有銀行不再放貸---貨幣乘數效應突然消失(變成除了又除,幾乎變成無限小了),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凍結」,馬上之前「製造」的那些財富,因為資金鏈斷裂,大廈轟然倒塌(冰島就是因為突然間借不到錢資金鏈斷裂導致國家破產)。.........資本主義一次又一次的就在不斷重複著這個故事。那些「製造」出來的財富,本身就是虛的(虛擬經濟),其產生是虛,其破滅也是虛---這些財富根本沒有等量實物對應的,連對應的實際發行的紙幣都沒有,就是銀行電腦里的數字。」CAD大哥,不明白這裡講的虛擬財富是指什麼?大家都問危機爆發後虧損的錢到哪裡去了,我覺得用貨幣乘數,虛擬財富的解釋是沒有說服力的,我的一些看法在這裡,和大家討論:1.貨幣乘數,其實是貨幣供給(如M1)與基礎貨幣的比值,而基礎貨幣是央行可以操作的指標(流通中公眾手上的現金+存款機構準備金),所以央行控制了基礎貨幣,寄希望於貨幣乘數穩定,然後就可以控制貨幣供給。這個乘數怎麼解釋CAD大哥所講的所謂「虛擬財富」?我看二者沒有什麼關係吧2.我猜CAD大哥想表達的是存款創造的乘數效應?即一定存款可以「創造」出多倍的存款,反之亦然,即存款「消滅」的過程也是倍增的。可是,這樣解釋也是戰不住腳的。存款創造的過程不是虛擬的:一個人存入銀行1000元,如果準備金率是20%,銀行可以貸出800元;然後這800元帶給某個人A後,A終究是要花掉他的,如果A花掉這些錢去買了B的東西,B再把所得的錢存進銀行,這部分新增的存款是屬於B的;這個過程看到,存款是乘數般的增加了,但增加的存款都是「有主的」,實實在在的,怎麼會是虛擬的呢?3.那麼CAD大哥實際上講的是槓桿?經濟繁榮時,高槓桿高收益,不景氣時虧損的風險大增,讓財富大大縮水。但這個虧損也是實實在在的。如果是在期貨交易中的話,你虧損了,你的對手盤必然賺錢了。金融危機以來,誰虧了,誰賺了,錢到那裡去了,我認為還真是一個不簡單且饒有趣味的問題哈 ...
答:
貨幣銀行學,我根本沒讀過,不懂。經濟類的學問書,我以前就講過,我沒有一本認真看完過的,對經濟上的學問我是不懂的,我唯一懂一點的是經濟實踐。兄台列舉的1,2,3,在我看來,不是獨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我乾脆合起來一起回復。關於貨幣乘數,「所以央行控制了基礎貨幣,寄希望於貨幣乘數穩定,然後就可以控制貨幣供給。」,這是理想化模型,在現實中貨幣乘數從來就不穩定,它是一個時刻在變化中的值,所有統計數據給出的貨幣乘數,都是近似值而不是真實值,100%準確的真實值,根本就不可知。「貨幣乘數,其實是貨幣供給(如M1)與基礎貨幣的比值,而基礎貨幣是央行可以操作的指標(流通中公眾手上的現金+存款機構準備金)」....... 這個是不是你讀的學問書上的定義?呵~~~,這個貨幣乘數,在我看來,應該叫做「官方可控的貨幣乘數」,並不是經濟體中真實的貨幣乘數,而且誤差並不小。M1,M2......Mn什麼的,我不懂。但是經濟實踐中,假設甲從A銀行以4%年利率獲得1億貸款,這樣甲在A銀行有1億存款,甲以5%年利率私人貸款給乙,乙獲得1億存入B銀行(請注意,這次交換過程,沒有任何紙幣行為,完全是A銀行與B銀行,在銀行電腦數據上的交接),然後乙又以6%年利率私人貸款給丙,丙存入C銀行(又是一次銀行電腦數據的交換),丙又再以7%年利率私人貸款給丁,丁存入D銀行,...... 我做一個假設,假設這個循環過程一直持續到年利率20%甚至50%(高利貸了),假設最後到了葵,他借來高利貸衝進了石油期貨市場---油價正在出現歷史罕見的暴漲啊,石油期貨一兩天轉個手賺好多倍啊。那麼,我們看看,甲乙丙丁等等公司財務報表上,財富都增加了(有貸款收益嘛),可是經濟體中,與財富對應的實物增加了嗎?一丁點都沒有增加---財富完全沒有實物做對應,純粹的電腦數據上的財富---可是卻已經標示了社會總體財富增加,但是,財富已經開始虛擬了。這時,如果從央行發行的紙幣上來衡量總貨幣供給,央行覺得貨幣乘數完全在正常範圍內啊---紙幣發行並沒有增加啊。可是如果從銀行電腦數據上呢?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個個都有1億財富,當然銀行電腦數據里,1億已經交接了,交接到葵的銀行里了,可是這1億所代表的財富,其效應還在(這時財富效應是以利息的每月返還為標識的):甲乙丙丁等等都還是銀行貴賓室的客戶啊,什麼保險公司啊、財務公司啊、天天幾百人圍著他們轉請他們入股啊、買保險啊什麼什麼的。而甲乙丙丁等財富效應的依然存在,又會促使他們消費行為的誇張化出現:買房買車那是不論價格隨便出手,而且還可以分期付款甚至零首付(從銀行獲得新貸款),因為他們被稱為富豪啊,信用No.1啊,誰都不擔心他們還不起錢啊。每個月那1億財富帶來的利息收入(這9個人個個都有那1億財富帶來的利息收入),還不淹死我們這些小民啊。這許多個甲乙丙丁們消費行為的誇張化,顯然就導致社會總體消費行為的誇張化:樓價猛漲,車價猛漲,我們小民只能念叨著「跑不過劉翔也要跑過CPI」以淚洗臉。可是央行並沒有發行更多的紙幣啊,央行監控的銀行體系內的貨幣供給,沒有顯著變化啊,那1億元從A銀行一直落到J銀行,都還是1億元啊。央行計算來計算去,貨幣供給沒特別大的變化啊,這樣計算出來的貨幣乘數也沒啥大問題啊。葵攜帶1億高利貸沖入期貨市場(或者股市、樓市什麼的,葵這1億從J銀行轉入股票交易所或者期貨交易所或者樓市,也就是電腦裡面的一次數據轉移而已,根本沒有發生紙幣變動。),油價肯定應聲大漲,葵公司的財務報表,漂亮得不得了。葵的對手盤呢?假設,人人都想買油價漲(當然這個假設在現實中不太可能,總有人想買跌的。但是大部分人想買漲少部分人想買跌是可能的),葵的對手盤在哪裡?人人都想買油價漲,油價期貨能不漲嗎(期貨單搶到搶不到啊)?油價期貨猛漲,個個買到石油期貨的都賺(賬面都是賺的),那誰虧啊?好像沒看見誰虧啊。以期貨市值標價的財富總值在迅猛的增加---哇塞,社會總財富飆升啊。人類的心理預期,在股市期市等地方,就和貨幣乘數一起助推市場的狂飆。什麼CDO啊,槓桿啊,也都在助推貨幣乘數。同樣的,股市也在經歷著類似的財富暴漲,以股票市值標價的財富出現迅猛增加,大牛市啊,人人都笑得比陽光還燦爛,天天請客吃飯桑拿沐浴卡拉ok啊。
社會總財富迅猛飆升,那以同一種貨幣標價的房子車子等商品,肯定漲價---結果現象就是,貨幣急劇貶值中。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1、中國央行發現問題不對勁了,踩剎車,短時間內連續十幾次收縮信貸,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等。銀行壓力徒增,督促甲還款期限已到,快還錢,不能延期不能再借,甲從所有的其它銀行都借不到新貸款還A銀行(所有銀行都被央行捏住了錢袋子),那甲只好逼乙,乙也一樣借不到新貸款,只好逼丙,...... 一直逼到葵,假設葵在股市裡或者期市裡,那麼只能被逼拋售股票或者交割期貨。可是股市已經開始跌了,想拋都沒人買;期貨市場則是個個轉買跌,葵不到一小時就被平倉了。股市裡,誰先拋售的誰損失就輕,葵出手時可能已經巨虧了;而期貨市場直接就給葵平倉了。....... 社會標示財富開始急劇減少,別說銀行,人人都不敢借錢給別人了,貨幣乘數突然消失,虛擬財富開始大面積崩塌。葵還不了1億,只好自殺了,這下子,葵一死,壬也只能自殺了,辛也只能自殺了,一路自殺下去,就到甲了,甲除了自殺還能幹嘛?2、美國央行沒有收縮信貸啊。可是,股市也好,期市也罷,必須要有新增財富進入才能再創新高,而這個新增財富,只需要是銀行里的電腦數據就行,不需要一定是紙幣,更不需要實物對應。可是新高創到啥時候是個頭啊?就算葵借來了50%年利率的高利貸,甚至100%年利率的高利貸,利息它也總有個極限啊,總有一天,股市、期市再也無法從社會財富總值中吸血(是以葵等人借高利貸的方式體現的),高不可攀的股票指數或者期貨價格,實際上也是岌岌可危的,任何一個風吹草動,就開始崩塌,崩塌起來的速度那是相當驚人的,葵一小時內就被平倉了,當天葵的股票就拋售不了了---根本沒人接。....... 社會標示財富開始急劇減少,別說銀行,人人都不敢借錢給別人了,貨幣乘數突然消失,虛擬財富開始大面積崩塌。那麼接下來的,也是一樣的故事:葵還不了1億,只好自殺了,這下子,葵一死,壬也只能自殺了,辛也只能自殺了,一路自殺下去,就到甲了,甲除了自殺還能幹嘛?1和2,兩種做法的最終區別就是,1 所在國的民眾對央行的政策怨聲載道不過心理準備已經充分,對 2 所在國出現的股災反而幸災樂禍了:哈哈哈,你們也跟我一樣有今天啊;2 所在國的民眾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毫無思想準備,恐慌大面積蔓延,所有的人都在紛紛拋售資產換成現金,各種資產的價格迅速貶值,信心崩潰,信用崩潰,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開始了。(沒見現在美國政府最大的工作量在於打氣嘛,別管什麼美國版馬關條約,趕緊簽!再不簽信心完全崩潰就完蛋了........所以奧巴馬大喊: Change!)關於貨幣供給和貨幣乘數,它倆經常被用於計算對方,可是事實上它倆都是不可知的值:央行得到的數據,只是銀行體系內的,銀行體系外的私人借貸呢?例如葵從壬那裡借來的1億買來的股票和房子,如果又拿去銀行做抵押貸款,這貨幣供給到底咋算?貨幣乘數又到底咋算?經濟總量如此巨大,經濟活動如此頻繁,不容易統計啊,所以格林斯潘乾脆就說:「數據舊了」,哈哈哈~~~。這些事情事實上就發生了,否則蒙牛的牛根生為何痛哭啊:「11月3日,蒙牛在提供給《第一財經日報》的資料中顯示,老牛基金會曾將牛根生所捐獻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權,抵押在摩根士丹利,此部分股權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總股本的4.5%。蒙牛股票下挫後,為避免股票價值波動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動出售,老牛基金會通過從聯想控股等機構得到類似抵押貸款的方式解除了與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貸款。《第一財經日報》得到的10月19日《牛根生致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及長江商學院同學的一封信》顯示,其主要內容是介紹蒙牛近一段時間所採取的確保食品安全、維護奶農利益、促進乳品市場穩定的一些措施,以及對援手蒙牛人士的感謝。在信中,牛根生表示:「我也提醒各位理事、同學,一定要以蒙牛為鑒,防範類似風險。至於蒙牛,最後即使白送了弟兄們,也絕不願被外國人買走。」」--------------------------------所以計劃經濟時,中國是嚴禁私人貸款的,如今市場經濟,雖然放開了一點點口子,但是還是控制得比較嚴的:浙江「小姑娘」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一審被判死刑,還有四川那個曾經是下崗女工現在是經營連鎖超市的全國人大代表的謝女士,也因為這個罪名被逮捕。而地下錢莊,對於貨幣乘數的影響,不可小視的,所以政府是嚴打,同時把一些地下錢莊規範化浮出水面,接受監管。否則天知道真實的貨幣乘數和官方掌握的貨幣乘數,誤差有多大。(這兩個數,天生就有誤差,只是大和小的問題而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