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可能不知道吧,你們的孩子告訴我想自殺

一、「只要發現有誰想自殺,我就立馬有了時間」

早上,送女兒上學的時候,路過衛生站前面的一塊電子牌,上面滾動播放著幾行字,寫的是: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用您一分鐘,挽救一個生命。

女兒看到這句話,吃驚地叫起來。

我說:「是不是覺得自殺離自己很遙遠?」

她說:「是啊,誰會想自殺?」

我告訴她:「我諮詢過的很多孩子,都對我說過想自殺。你看媽媽平時很忙是吧,網上也有太多人諮詢,很多時候我只能說沒時間,但是只要我發現有誰想自殺,我就立馬有了時間。」

女兒笑起來,說:「為什麼?有時候讓你陪我,你都說沒時間。」

我說:「因為這是人們最脆弱的時候,可能只是幾句話的鼓勵,就能打消一個人自殺的念頭。所以對他們媽媽不僅免費諮詢,有時還要倒給錢,發個小紅包什麼的,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勇敢生活。現在,我已經被欠很多杯卡布奇諾,估計等媽媽老了,咖啡完全不用自己買了。」

女兒說:「你的時間是不是都用來做這些事了,哪還有時間做別的?」

我說:「你還想怎樣,這不就是生活嘛,這樣做當然有些損失,比如沒時間去多賺錢,但是賺錢又是為了什麼呢?有句話叫:裹屍布上沒有口袋。反正最後死的時候也帶不走。當然賺錢也是重要的,畢竟還是要生活,媽媽的收費課程和諮詢也很多,但賺錢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

二、壓垮孩子的不是學習,而是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自殺已成為全球最為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死於自殺的人數,超過了戰爭、衝突和兇殺導致死亡的總和。

為了讓公眾對自殺引起關注,共同提高公眾對自殺問題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殺率的意識,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將2003年9月10日定為首個「世界預防自殺日」,當時的口號是「自殺一個都太多」。

是的,自殺一個都太多!可是,自殺已經成為中國15-34歲的年輕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每兩分鐘就有一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

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增高。

有人說,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還起個名字叫「草莓族」。

可是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應該擔負起責任,尤其是作為培養孩子心理和精神素質重要陣地的家庭教育,有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愛和支持,以便使他們能夠得到足夠的精神滋養,從而有勇氣面對生活的壓力和風雨。

人們普遍認為,孩子的主要壓力來源是學習。

當然,課業的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但人類天生就具有好學的秉性,看看初學走路、說話的孩子是怎麼鍥而不捨、樂此不疲的。

很多人抨擊應試製度,但即便是繁重和無趣的學業,也不至於徹底壓倒一個生命。

真正壓垮孩子們的,不是學習,而是沒有感受到家長的愛,得不到心靈的滋養和支持。

他們覺得自己成了考試機器。

難道他們懼怕考試嗎?不是,而是被當作「機器」,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情感。

有個高考失利的、對我說想自殺的孩子,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和爸爸媽媽感情很差,一年都說不上幾句話,在家裡,我也覺得非常痛苦。」「他們從來不會關心我,只是在乎我的成績。」

現在,我知道他不會想要自殺了,因為我給他發了個小紅包,讓他去買學習資料,作為回報,他欠我20杯卡布奇諾,而且是大杯的,工作之後要還給我!

孩子,我等著呢!

三、孩子感受不到愛,才會以厭學、棄學來反抗

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認為,有效治療的三個基本特徵是:準確的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真誠。

他說出了諮詢能夠發生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的諮詢之所以產生效果,幾乎都不是出於怎樣的技巧,不過是真心關愛這個生命,從而在生命與生命之間建立了信任關係。

人們都有著敏感細膩的心,愛的是他們本身,還是希望通過他們獲得什麼,都是可以感知到的。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沒有勇敢而又堅定地考慮過:自己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視,如此焦慮,希望孩子優秀,希望孩子出眾,有沒有希望孩子為自己增加榮耀?有沒有希望孩子事業有成,自己老有所依?有沒有擔心孩子一事無成,將來成為自己的累贅?

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們都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對死亡的恐懼是我們今生最大的恐懼,但如果不自知,生存焦慮會潛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為孩子施加更大的壓力。

這樣的關係,不是愛的關係,而是需要的關係,所以孩子感受不到愛,生命就會變得枯竭,充滿焦躁和戾氣,或者以厭學、棄學來反抗,這些無非是對真正的愛的渴求。

有時候看到家長們為孩子的學習那麼焦慮,我很想對他們說:「你知道嗎?你的孩子告訴我說想自殺,你還在擔心學習成績!」

當然我也只會酌情告訴父母,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情緒往往是一過性的,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情緒本身就已經被化解。

至於網路上那些素不相識的孩子,我連他們的父母是誰都不知道,更是不可能這樣說。

四、如果缺乏溫情之愛,就會帶來心靈饑渴

我諮詢過的一個高中女孩,給我寫了一封十多頁的手寫來信,稚朴的字跡密密集集卧在紙上,傾訴著青春的心跡,讓人感動。

她用了很長一段話,來寫作者七堇年的故事:

七堇年在雜記里寫到她的一個美國朋友,那是一個善良、正直、有耐心的單身父親。有一次,七堇年和他以及他7歲的兒子坐在車裡,每一次孩子嚷著:「爸爸!」或者只是無心地喃喃自語。這個爸爸都會極為耐心地回答:「怎麼了,兒子?」每一天結束了對孩子來說漫長的行車,他都會抱著兒子說:「你實在太棒了!」

七堇年說,那一份慈愛,幾乎叫她傷感。

還有一次,七堇年和老闆一家去購物。回來的路上,她的老闆放著歡快的歌曲,和副駕駛上的妻子親吻,而妻子回過頭親吻后座的女兒。後來女兒睡著了,伸展著腳,把她的褲子蹬得很臟,但她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像一個隱形人。

目睹此景,七堇年哭得滿臉是淚,她寫道:「我終於承認,無論我如何——不屑一顧地,強詞奪理地——對家庭這個社會學概念始終給予輕視,都無法填補我內心因為欠缺它而導致的遺憾和脆弱。」

七堇年寫出了中國人成長中普遍缺乏的溫情之愛,以及人們匱乏此愛而帶來的心理饑渴。

給我來信的這個小姑娘用這麼多筆墨寫到此事,應該也是因為被觸動了內心吧。

有一個20多歲的女孩告訴我,她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不管怎樣都愛她,但是父母對她的要求太多了,她感受到的都是挑剔。她希望找個男朋友能夠這樣關心自己,可是這樣被養大的男孩子,又怎麼能夠給出無條件的愛?她希望能夠得到關愛,哪怕是來自其他人的真心關注,都能夠讓她感到深深的滿足。

可能這是很多人這樣對我說的原因——包括很多三四十歲的成年人,看到我和我女兒的互動之後,他們說:「要是我是你的小孩多好啊!」

為什麼即便成人都羨慕我對女兒的愛?難道我對孩子的愛就那麼特別嗎?

沒有!如果從形式上來看,我可能不如很多父母,比如我對她也會有嚴厲的批評;比如她雖然只有9歲,偶爾還要自己做飯吃,包括做飯給我吃;比如她要自己做出很多選擇,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

但是我盡量對她給予純粹的愛,我警惕自己的心念,盡量不要在對她的愛里含有回報的需求,盡量愛她本身而不是因為她優秀才給予愛,盡量不把我的不良情緒遷怒於她,盡量讓她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過於限制。

真正的愛是無法作假的,不是口頭說「孩子,我愛你,我欣賞你」,孩子就會相信的,我們的行為、表情、動作,無一不在訴說真實的內心。那些沒有說出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他們知道父母真正看重的是什麼,知道父母是輕鬆自在還是焦慮恐懼。

歐文·亞隆曾說過:「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就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面擋箭牌而已。只有當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鷹,不需要任何觀眾,才能愛慕地轉向另一個人。只有在那個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去關心另一個存在的生長。」

我們並不是完美的父母,因為我們並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孩子在成長中總會有各種心靈的受傷,正如我們自己的成長中也帶有原生家庭的陰影,但我們可以不斷反省,自我覺知,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愛的滋養與支持,對他人充滿悲憫,對周圍的一切心懷摯愛,過上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推薦閱讀:

鄭委:《父母做對了孩子才優秀》(三)
穀米類食物相生相剋(替父母收藏轉發)
孩子打架,父母何時出手直接決定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
作為二到八歲孩子的家長,你給孩子編過故事嗎?孩子喜歡聽嗎?

TAG:孩子 | 父母 | 自殺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