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歷史發展順序的論爭

一場關於歷史發展順序的論爭 作者:譚丁 發布時間:2016-10-01 20:33:43 來源:《前線》 字體:大|中|小 ——簡析列寧《論我國革命(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

  蘇漢諾夫在他所撰寫的《革命札記》中錯誤地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等,從而以此否認俄國革命。

  《論我國革命》是列寧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一篇短文,是對俄國的孟什維克維尼克·蘇漢諾夫《革命札記》一書錯誤觀點的批判。蘇漢諾夫在他所撰寫的《革命札記》中錯誤地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還沒有實行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等,從而以此否認俄國革命。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闡明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個別發展階段和不同國家表現出的特殊性,論述了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條件、政治前提、經濟前提、文化前提的辯證關係,有力地批判了蘇漢諾夫的錯誤觀點。

  01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各國歷史發展道路的特殊性

  他們都自稱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卻迂腐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

  列寧對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所做的論述,是同蘇漢諾夫等人的設想大相徑庭的。他們不善於從實際出發來思考俄國革命的歷史特點,把西歐的發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了。針對這種情況,列寧批評蘇漢諾夫等人說,這些人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當作到處能夠套用的公式,這樣就把馬克思主義變成了一種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東西,這在實際上閹割了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根本不懂馬克思主義的表現。按照列寧的思想,我們在具體討論和設計各個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時,就不能一味地去談論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必須同時研究、甚至必須要更多地去研究社會主義發展一般規律在不同國家裡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社會主義的發展是按照總的規律來進行的,這不僅絲毫不排斥有關國家在形式上順序上有所不同的個別發展階段,反而預示了要經過這樣或那樣的發展階段,也就是說,這條道路在某些國家某些時候會做某些改變、某些修正,這並沒有違反世界發展的總的規律,用列寧的話說:「從世界歷史的總進程來看,這種修正是微不足道的。」

  這是和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相聯繫的革命。這樣的革命勢必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徵,或者說正是由於戰爭而有所改變的一些特徵,因為世界上還從來沒有過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這樣的戰爭。

  資本主義的發展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所以,對於一個國家的革命問題, 是不能離開整個國際環境孤立地加以考察的。馬克思、恩格斯早就說過,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這種矛盾在某一國家發展到極端尖銳的地步,才導致這個國家內發生衝突。由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競爭,就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這種情況,到了帝國主義時代就表現得更加明顯。正因為如此,僅僅根據某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去分析無產階級革命的前提已經不夠了。因為個別國家民族的經濟已經不是獨立自在的單位,已經變成所謂世界經濟的整個鏈條的各個環節。因為整個體系已經成熟到發生革命的程度,這個體系中存在著工業不夠發達的國家並不能成為革命的不可克服的障礙。 也正因為如此,列寧指出,帝國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使得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有可能突破帝國主義統治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當時的俄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這就是說,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既體現一般的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逃脫出歷史發展的總進程、總趨勢;同時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又必然帶有這個國家與別的國家相比以及此時與彼時相比的自身特點。這些自身特點是否就違背了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了呢?不是,這常常是一般發展規律在各個國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特殊表現形式。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有一條重要的原理,即歷史規律表現為「純粹的一般」,各個國家的具體歷史進程取決於具體的歷史條件。

  俄國是個介於文明國家和初次被這場戰爭最終捲入文明之列的整個東方各國即歐洲以外各國之間的國家,所以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於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

  蘇漢諾夫等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是拿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在西歐的發展道路模式,去套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他們看不到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和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相聯繫的革命,這樣的革命必然會表現出迥乎不同於西歐各國以往革命的一些新的特徵。

  02經濟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

  面對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所造成的那種革命形勢的人民,在毫無出路的處境逼迫下,難道他們就不能奮起鬥爭,以求至少獲得某種機會去為自己爭得進一步發展文明的並不十分尋常的條件嗎?……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

  在經濟落後的俄國能不能搞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問題在十月革命前後,曾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爭論。第二國際的首領們和俄國的孟什維克的共同看法是,俄國的生產力沒有達到足以實行社會主義的水平,據此,他們從根本上反對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然而,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如果人民陷入絕境,沒有理由否認他們使用革命手段奮起反抗的權利。在俄國這樣的工業化落後、專制主義統治嚴苛的國度里,人民所受的壓迫十分沉重,特別是世界大戰對工農的壓迫遠比西歐更甚。在戰爭失敗、物資匱乏、物價飛漲的摧殘下,他們已經無法忍受下去了。各個階層的民眾在1917 年2月起來推翻了沙皇政府並建立起共和國,同樣的原因使下層人民在八個月之後再一次起義趕走了堅持要把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臨時政府。如果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參加,布爾什維克是不可能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的。換句話說,這場革命既是布爾什維克大膽行動的結果,同時也是工農大眾對「毫無出路的處境」的激烈反應。關於經濟發展的狀況,應該承認俄國當時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水平沒有西歐那些國家高,但這並不是說俄國當時就沒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事實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初的國家經濟成分中就有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基本上是革命之前就具備了,不過國家資本主義原本是在資產階級政權下,而十月革命後則是在無產階級政權下。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俄國的資產階級專政,而這個被推翻的政權正是當時經濟的集中表現。

  列寧認為,俄國這樣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 可以而且應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是, 他從來沒有認為,社會主義可以長久地建立在落後的物質、文化的基礎之上。他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曾經是而且現在還是一個小農國家, 因此我們向共產主義過渡比在任何其他條件下困難得多。」他強調:「只有當國家實現了電氣化,為工業、農業和運輸業打下了現代大工業的技術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發展順序的改變,歸根到底不僅沒有改變、而且是為了更有效地實現社會主義應當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一般規律。事實上,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並沒有阻礙俄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反,正是依靠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俄國從一個落後的國家變成了當時歐洲的第一強國、世界第二強國。

  試問,既然特殊的環境把俄國捲入了西歐所有多少有些影響的國家也被捲入的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其次使處於東方即將開始或部分已經開始的革命邊緣的俄國,發展到有條件實現像馬克思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1856年談到普魯士時曾作為一種可能的前途提出來的「農民戰爭」同工人運動的聯合,那該怎麼辦呢?

  蘇漢諾夫們在考察俄國革命時,只是孤立地考察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水平,而沒有考察俄國所處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沒有考察俄國由於參加世界大戰必然給革命帶來的新特點。列寧認為,我們應當不失時機地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 建立蘇維埃制度,以便在此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發展文明,而不應當坐失歷史機遇,照走西歐國家的固定道路,去容忍已經把工農群眾逼入絕境的資本主義制度,待到俄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之後再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既然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該怎麼辦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列寧通過實踐經驗的總結髮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使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落後國家從理想變為現實。第二國際的首領和俄國孟什維克分子攻擊十月革命,指責俄國的生產力水平不夠,列寧進行了理直氣壯的回應。

  你們說,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你們在哪些書本上讀到過,通常的歷史順序是不容許或不可能有這類改變的呢?

  列寧認為,從國際條件看,俄國的社會主義雖然處在敵對的帝國主義列強的包圍之中,但由於帝國主義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用武力消滅蘇維埃政權,反而因為他們與俄國之間存在著經濟上相互依賴的關係,這就有可能造成某種妥協,形成和平共處的局面,並爭取建設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從國內條件看,俄國雖然是歐洲經濟落後的國家,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創造了與西歐國家不同的發展文明的條件,可以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追趕上別的國家。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找到了一條先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然後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的新道路。

  03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我們的歐洲庸人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複雜的國家裡,今後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但是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具體形式和具體道路將會具有不同的特點。比起西歐國家的革命來,俄國革命帶有自身的特點,而比起俄國革命來,東方國家的革命尤其是中國革命更是另一種類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這種革命如何搞是沒有現成答案的。必須以共產主義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為依據,適應歐洲各國所沒有的特殊條件,善於把這種理論和實踐運用於主要群眾是農民、需要解決的鬥爭任務不是反對資本而是反對中世紀殘餘這樣的條件。而這種任務的解決方法無論在哪一部共產主義書本里都是找不到的,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解決這種任務。列寧強調的東方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沒有把俄國革命的特殊性普遍化、模式化。世界歷史發展的共同規律,總是要在各個國家表現出形式或順序上的不同, 由於國情不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也應有所不同。

  中國革命的歷史證明,列寧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舊中國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的階級,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現代工業無產階級約有二百萬人,但是舊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是個小生產占絕對優勢的經濟上極端落後的大國。直到抗日戰爭以前,現代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只佔百分之十左右,分散的個體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就是在這樣的生產力狀況下,中國人民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二次大戰醞釀、爆發和結束的環境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從此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關於利用無產階級的政權,不停頓地把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和政策,是列寧關於在特殊形勢下歷史發展順序可以改變思想的偉大勝利,是馬列主義同本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很明顯,同俄國革命相比,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更加特殊,在歷史發展順序上表現了更大的特殊性。


推薦閱讀:

葛兆光: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2)
關於當前教師對學生操行評語分析研究的結題報告
關於情感的QQ簽名:莪想念邇在莪錯過邇之後
情人節關於愛情的浪漫甜蜜簡訊句子

TAG:歷史 | 發展 | 順序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