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蘭德:自私的美德
2016-01-30 01:07:53 來源:華夏時報作者:蘭波 http://book.hexun.com/2016-01-30/182099157.html
她如何影響美國經濟政策、成為格林斯潘的教母 安·蘭德:自私的美德
安·蘭德:自私的美德
蘭波
2015年是安·蘭德誕辰110周年,美國又掀起了「安·蘭德與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探討」,而「安·蘭德在中國熱」則是近年來的事,尤其是《安·蘭德和她創造的世界》今年初在國內的出版,讓大家可以全面了解安·蘭德與她的自由主義思想,當年是如何影響了美國的年輕一代,她是如何重新點燃美國人對古老的美國哲學的信仰,並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掀起了現代自由意志主義運動;在上世紀70-80年代,她成為了新自由主義的指導者,同時影響了白宮經濟政策的制定。
觀看世界的新途徑
蘭德從未在大學擔任過教職,也從未寫過一篇正式的有關政治哲學的論文,她只是一個作家,她最早翻譯到國內的《源泉》也是小說,所以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她就是一個作家。而事實上,她是通過哲學雜誌《個人主義者》,及她於上世紀60-70年代創辦的《客觀主義者報》和《理性雜誌》來表達她的哲學、政治、道德和經濟觀點。
二戰後,處在困惑中的美國青少年們迅速被蘭德吸引了。這個堅定且美貌的女人,像一個男人一樣強調理性,《波士頓環球》專欄作家凱茜·楊19歲時第一次看到蘭德的書。「讀蘭德的哲學是一件令人愉快的洗腦過程。她拒絕把個人主義看成罪惡、提倡自我犧牲的道德原則,這對當時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一種激進的挑戰,一種觀看世界的新途徑。」
在50年代,蘭德幾乎激怒了整個成人世界:父母們、左派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不喜歡她擺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而保守派則不喜歡她的無神論——並且所有人同時都反對她的個人主義。
自由主義的一大原則是允許人們自願通過生產勞動和交換去實現其目的。事實上,在那樣的社會架構中,蘭德把人分成了「商人」(他們以互相交易謀生)和「武士」(他們靠他人努力而過著一種寄生生活)。重要的是,蘭德認為她所秉持的自由主義的利己觀念——並不是一種對自我利益毫無約束的學說,而是一種人們應當怎樣根據絕對道德原則而行動的規定性理論。它也不是功利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中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是理性生活中一種必需的特徵。
相比較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高於一切的現狀,人們在現實的壓力下,已經變形——他們對自由主義的理解及實踐,只要在法律範圍內,對自我沒有約束,行為也沒有底線(因為沒有宗教),只有目的,並把達到目的者視為成功學的範例。相比之下,蘭德所謂的自由主義實在是太古典了。
格林斯潘的教母
當時美國主流哲學與政治圈從未接受過蘭德,然而他們那種帶攻擊性的態度,卻給好鬥的她帶來興奮感與動力。1950年,她搬家到紐約長島,成立了客觀主義團體安·蘭德研究所,最初每周末在蘭德別墅聚會,知名追隨者有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等。
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引咎辭職後,福特執政期間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宣誓儀式上前排就坐的蘭德作為監護人代替格氏母親出席,面對媒體採訪,蘭德說:「格林斯潘作為我的教子,讓我倍感自豪。」
格林斯潘初遇蘭德時26歲,他馬上被蘭德的思想給迷住了,覺得自由資本主義和自己的思想完全能溝通。於是放棄了實證主義和凱恩斯理論,與其他人一起投入到蘭德的理論體系中來。「客觀個人主義」等辭彙常被格林斯潘引用,媒體因此稱他為「蘭德經濟學家」。自從認識了蘭德後,格林斯潘作為一名經濟預測學者一直非常成功。
格林斯潘與蘭德的友誼終身不變,直到1982年蘭德去世,格林斯潘一直是蘭德的信徒和朋友。格林斯潘前妻瓊·米歇爾說:「艾倫對蘭德女士非常忠誠,現在,他依然會滿懷深情地想起她。」
至死,蘭德都在與各種主流思想作鬥爭,不服從任何約束。她的擁躉們相信:她擊敗了近一百年來甚囂塵上的集體主義思潮,再次重申個人主義的崇高價值、尋找人類的新道德。對於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她下過這樣的定義:「就是那些樂于思考的任何男人女人,所有那些明白個人的生活必須仰賴理想之道的人,那些珍視自己的人生,因而如同不願將這個世界交付給黑暗時代和暴徒的統治一樣,不甘屈從於這個現代的玩世不恭的虛無的叢林中對絕望的崇拜的人。」她本人就是這樣一個有道德原則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混在好萊塢
蘭德1905年2月2日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7歲開始寫作,立志當一名作家。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蘭德12歲,父親的藥房被蘇聯政府沒收,全家逃往克里米亞。4年後,克里米亞被蘇聯攻陷,蘭德燒毀了日記,以免日記中的反蘇聯言論被發現。之後,她回聖彼得堡就讀彼得格勒大學,主修哲學和歷史課程。1924年進入電影藝術學院學習劇本創作。
1926年2月19日,蘭德探訪美國親戚來到紐約,曼哈頓的天空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哭了,後被稱之為「光輝的眼淚」。在芝加哥親戚處住了數月,之後決定留在美國。其實,她上高中的時候就接觸了美國歷史,從此就立下一個鴻願:美國才是自由人可以居住的地方。
蘭德來到好萊塢,在一次試鏡中被導演塞西爾·德米爾看中,在電影《王中王》中出任群眾角色。當演戲這扇大門對她關閉後,她擔任劇本審稿人,同時也在雷電華電影公司服裝部門任職。在好萊塢的第二周,她遇見年輕演員弗蘭克·奧康諾,在她最後簽證將到期前,兩人結婚,這樣,她成為了一名美國永久居民。這段婚姻一直持續到50年之後弗蘭克去世。
蘭德的職業作家生涯始於1932年,劇本《紅小卒》被環球電影公司買下,但並未被搬上銀幕。然而這筆收入使她得以辭去電影公司工作,專心創作自己的作品。
以小說為哲學做形象化詮釋
蘭德的哲學和小說是交織在一起的,或者說,她的小說都是為她的哲學做了形象化的詮釋。
「我會願意放棄世界上最壯觀的日落場景,只為目睹一眼紐約市的摩天大廈建築群,大廈蔓延直至紐約的天際,人類的意志力是如此明顯。我們還需要什麼信仰嗎?我感覺到如果這裡面臨戰爭的威脅,我會將我自己拋身天際,以我的肉身去保護這一切。」 1938年,蘭德在《源泉》里寫出她10年前剛到紐約時,被曼哈頓摩天大樓所震撼的感受。
《源泉》講述天才建築師霍德華·洛克認識到世上沒有權威,能信賴的只有他自己的獨立判斷,於是,他力破陳規,單槍匹馬辯護自己的創造產權的故事。結果洛克被認定為「狂人」,但是最後他取得了勝利。
《源泉》主旨可以用書里的兩句話來描述:一、偉大的人物沒法被控制;二、文明是朝著一種個人社會的發展過程。文明就是一個逐步將個人解放出來的過程。
在小說里,她還設置了一個連穿衣都是為了慈善活動的慈善太太———愛窮人、愛犧牲、愛義工,但這不過是以犧牲為借口好誇耀她的德行罷了。
通過《源泉》,蘭德告訴年輕人:一個人應該作為英雄存在,以他自己的幸福作為他生活的道德目標,以創造性的成就作為他最高貴的活動。這些觀點後來被哲學界總結為一個理性的自由主義者必然具有自私的美德。
金錢是萬惡之源?
「那麼你們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資本家弗朗西斯科向一群新政說客及官僚發問道,「你們曾經追問過什麼是金錢之源嗎?」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蘭德回答:「金錢是一個社會的工具和符號。它可以把你帶到任何一個你想去的地方,但它不會取代你成為駕駛者。它會賦予你滿足你自己慾望的手段,但它不賦予你慾望。」金錢從來都是自由主義者的基本要素以及行為的核心。
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蘭德描繪了一個由商人、科學家、藝術家組成的世外桃源,在這裡維繫著一切的是金錢,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創造者和思考者。小說以塔戈特鐵路公司運營副總裁塔戈特和鋼鐵巨子里爾登為視角,描繪在經濟大崩潰中,他們如何挽救生意的歷程。結尾,由於強者拋棄了弱者,天才藝術家和企業家消亡,世界陷入黑暗,而烏托邦里則是一派和諧。
為何這個國家藝術家和企業家消亡?其因是惡魔們的制度。蘭德把集體主義和專制獨裁聯繫在一起,而集體主義必然是通向專制獨裁的結果。惡魔的對立面,就是由塔戈特、里爾登及神秘的高爾特率領的自由主義者,蘭德用一種雄心勃勃和非傳統的方式——高爾特長達60頁篇幅的演講將全書推向高潮。
如果說《源泉》吹響了個人主義價值觀是一種人性美德的號角,那麼《阿特拉斯聳聳肩》則描述兩種無論在道德還是政治方面都是水火不相容的哲學觀的衝突。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特拉斯聳聳肩》和蘭德越來越引人矚目,她那理性的自由主義原則為更多人所遵循,因為那是理性者的標誌。
(作者系詩人、《空中生活》主編)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點擊中國著名讀書公眾號(責任編輯:郝運 HN064)
推薦閱讀:
※愛情都是自私的,你我都是
※蘭海|孩子「不願分享」的背後是「自私」嗎?
※自私——人的本性
※美研究稱寬臉男人自私好鬥 更易做不道德的事
※只讓自己爽的男人 多少都有點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