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武義上少妃村 錢江晚報
石磊 朱浙萍 文/攝
石磊朱浙萍文/攝 武義縣新宅鎮北部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千年古村。它有一個十分動聽的名字——少妃村,讓人想到一個傾國傾城的妃子。 上少妃的北面有一座巍峨聳立的花崗岩體,叫做鄭岩峰,山峰上古樹繁茂,遮天蔽日,是少妃人引以為自豪的風景山。當地人甚至為它建造了岩仙廟(後改為陳厙紀念館),少妃古村就坐落在這一座在村人眼裡十分神聖的山峰腳下。
如今,村子自北向南分為上少妃和下少妃兩個行政村。不久前,上少妃村入選了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古村,它的故事裡真的有一個美麗的妃子嗎?
從金華市區一路向南驅車兩個小時,到達鄭岩峰腳下。冬日的陽光里,少妃古村靜靜地卧在山腳下,宛如一個嫻靜的少女。
少妃村在武義縣境內,從前屬宣平縣管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宣平縣撤銷,劃歸武義縣。解放後,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宣武鄉,後叫宣武公社。改革開放後,恢復原名,把上下宅改叫上少妃、下少妃。因為同宗同源,當地村民仍叫它少妃村。
這裡三面山地,一面丘陵,山坳有水田。但少妃絕對不是窮山惡水之地,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地方。
據記載,唐末五代就有陳姓始祖遷居於此。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自陳旺自開基以來,陳氏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東佳書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義門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據說,陳氏一族從建立到宋真宗咸平四年近100年時間裡,登科任官吏便達430人之多。
陳橋兵變,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而陳橋兵變發起人之一就是少妃人陳厙,是對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少數幾位有功人員之一。
在村裡的陳厙紀念館裡,我們了解了陳厙其人其事。
陳厙(931~994),是陳氏始祖陳拱登的曾孫,也是原宣平縣區域第一位進士。陳厙是宋朝的開國元勛封金紫光祿大夫,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之職)。
從北宋胡則(就是永康胡公)為陳厙寫的墓志銘中知道,陳厙曾對趙匡胤講:「天之眷命,必有所歸,宜斂英韜光,以俟其變。」陳厙一言成讖,並於後周顯德七年(960)發動了陳橋政變。
到了近代,村民把始建於唐末的岩仙廟改造成陳厙紀念館,並在上個世紀申報了武義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採訪時,陳厙紀念館正在修葺。建築為三進廳,戲台飛檐,天井大廳,祖宗寢堂,雕樑畫棟,非常氣派,建築風格明顯帶有地域特色。
見證千年古村曾經繁華的20多幢古建築,基本上破敗不堪,甚至成了危房,亟待修復保護。
一幢清末民初的老宅,門楣上的牌匾寫著「義門家風」,從門廳的殘留的牛腿雕花來看,曾經也是大戶人家,可惜走進院子,看到一側的房屋傾倒得只剩下一面土牆,爬滿了青苔。
聽村裡的文書陳金象說,這以前也是村裡富貴人家的屋子,風水很好,還有「五馬爭槽」的說法,土改以後就分給了很多人家。現在也很久沒人住了,房子越來越破敗。
村裡唯一幢明代的古建築,只有一個小小的天井,幾間廂房裡住在上了年紀的老人。「要塌了,住著也怕哩。」頭髮花白的老人滿面愁容。
「村裡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都是留守老人,老宅沒人住也沒人修,漸漸地爛掉了。」文書陳金象惋惜地說,這一次少妃入選了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讓村裡也看到了希望。
「當務之急,肯定是要先把這批古建築保護起來,至少要把危房先改造了。」村書記陳良武說。村裡考慮,利用少妃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村莊進行開發,比如搞旅遊,搞民宿,把年輕人也吸引回村裡,有了人古村才會有活力。
評分
推薦閱讀:
※溫州楠溪江(二),岩頭古村
※[i·寧德] 傳統村落丨一磚一瓦一片故鄉情,質樸溫潤的洋頭村
※京西古村葦子水村 杏花綻放
※[轉載]獨具匠心別有風格的岩頭古村
※九江這條七百多歲的古村厲害了,連文化樓都是清朝的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