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的演變

婚姻生活的演變,最近一期<時尚健康>1月刊,一位心理學家的文章圖片:

最近社會學家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大規模統計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城市居住人口超越了城市外居住人口,城市生活是人類主要的生活方式。第二是生活在婚姻外的人數超越了生活在婚姻里的人數,非婚生活成為現代生活的主流方式。 我曾在《婚姻的過去、現在未來》一文中說:「在全球化浪潮影響下,人格的獨立,男女性別特徵的淡化,人們賴以生存的是職業化,技能,社會保障,養老機構,信用體系等,人越來越靠自己,而不再信賴婚姻……未來的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婚姻形式給愛情帶來的窒息,約束,以及違背人性,妨礙心靈自由的因素,婚姻會更具有多樣化與人性色彩。」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還未意識到婚姻的變革會來得如此之快。 當然,在以家為文化,家天下著稱的東方社會來說,社會的主流意識仍舊以是否擁有婚姻來判斷生活是否完滿。主流意識下面,一些人已不把婚姻看成是尋求愛情或保護愛情的地方,而是保障權利與物質的地方,婚姻的隱喻是能否獲得更有質量、更能自我實現的生活。後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體驗為中心的生命觀,每個生命有權利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擁有,並且,關鍵的辭彙是有過,而非永遠有。 愛情的真正快樂很難說不是追逐的過程,任何形式上的捕獵都是充滿愉悅、冒險、激情與創意的。看著那些不辭辛苦釣魚的人,可以隨手把魚送給不相干的人,因為所有的快樂在釣的過程中已經完整地獲得了。婚姻是禁止「捕獵」的,人對已經擁有的東西也不會投入過大的激情,這會不會正是婚姻對愛情最大殺傷力的原因呢?「非婚生活是現代主流生活」是愛情的福音還是一種變質,現在誰也不敢說。如果我們接受這一結論,是否很多婚戀公司在不久將會演變為離婚公司? 我想不會的,應該這樣來理解,人的一生生活在婚姻里的時間會少於婚姻外。比如,一個孩子18歲離家,獨立的成長,求學,居住,交友,到了成年期和不同的異性(抑或同性)戀愛、同居,去不同的地區生活,做不同的事業,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沒有家庭與感情的羈絆,自由自在到45~50歲,這個時候在娶妻生子,買房成家,傳宗接代,假定人生的生命是80歲,那麼對這個人來說,一生的多數時間是在婚姻外度過的。這樣看來,人們不必驚慌,不必為自己處在非主流的生活中而懊惱。 其實,我們的社會早就在朝向適合個人生活的方式在發展,豐富多彩的夜生活,簡便的房屋出租,多樣的生活服務:餐飲、娛樂、休閑、洗衣與家政管理等,各種興趣小組、高檔會所、驢友、俱樂部、交友團體、洗浴中心、咖啡廳於酒吧……似乎全都是為單身朋友設計的,讓他們如魚得水,樂不思歸。如果你有婚姻,老去這些地方會讓人疑慮,抑或自己也會生出幾分負疚感。 社會服務指向誰呢,當然是那些沒有婚姻庇護的單身貴族們,結了婚的人不再是社會服務機構的寵兒。誰說不是呢,看看那些提供生活服務的地方充滿浪漫與曖昧情調,即使你陪著夫人前去,服務生的眼神也把你們當作情人來對待。 現在社會學家終於改口說未來的社會是以非婚為主體的社會,單身的朋友們可以在婚姻文化的壓力下長舒一口氣了。後現代的愛情之屬於自己,不再屬於兩個人。你可以不知道躺在你身邊的傢伙是否愛你,但卻很清楚自己是否在愛他。幸福與滿足出自人的內心,你是有愛的,愛情就伴隨你。先經由獨自奮鬥,在社會大家庭中成為一個有愛、有幸福、有滿足的人,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選擇結婚更多是僅是為了完成生活的體驗,對實現生命價值來說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推薦閱讀:

婚姻亮起紅燈的信號和應對技巧
維持婚姻幸福長久的幾大秘訣
婚姻才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六爻測事——婚姻卦的小規律抄錄
什麼是真正幸福的婚姻?

TAG:生活 | 婚姻 | 婚姻生活 | 演變 |